万书网 > 散文 > 子弹笔记 > 不完美

不完美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

节日庆祝活动已结束多时,平常拥挤不堪的纽约大街现在一片冷清,仿佛要进入一场大规模的冬眠,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光景。

那段时间我和当时的女友时有矛盾,我决定在家里安排一次浪漫的约会。我俩都很喜欢一家餐厅的红酒,虽然这家餐厅倒闭了,我还是努力找到了这种红酒。我准备的菜单里有一道菜是意大利土豆球,我此前从未尝试过,但女友喜欢这道菜,做一次又有何难呢?

结果,事实证明制作过程非常困难。每一个步骤都错得离谱,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回原点,在这道菜上迷茫了许久,我的脸皱得就像面前的土豆一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逐渐变得狂躁。原本希望女友可以踏着轻柔的音乐进门看到一桌精美的烛光晚餐,现在看来都化为乌有了。

迫在眉睫之际,我终于大功告成。她下班回到家,看到桌上的土豆球,兴奋地一把扔掉手提包跳进我怀中,把带着室外冷气的脸紧紧贴在我的胸口上。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看到我的脸色不对,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问我出了什么事。“没什么。”我绷着脸答道,一边抖了抖裤子上的面粉。

然后我们坐下来,她继续感叹这一切有多么美妙。但是我满脑子里都是烹饪过程中犯的错。这个没煮熟,那个太凉了……我把成品和脑中幻想的完美杰作相比较,却忘了留意她因我的举动而感到欢喜的样子,也没有注意到自己在不断懊恼本可以做得更好时,喜悦在她的脸上逐渐消失。我亲手毁了这场晚餐里最重要的一味元素:我们相聚的时光。这只是因为我想要做到完美无缺。

完美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具有破坏性的概念。我用了“违背自然”这一词来描述是因为,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如果检查得足够仔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物品完全符合我们对完美的定义:没有任何一样物品是完美无瑕、没有提升空间的。就连国际千克原器“大K”(Le  Grand  K)这一测量标准都不符合这一定义。1879年,科学家为了统一重量标准,聚集在法国,使用铂铱合金制成了一个标准的圆柱形金属体“大K”,当作“一千克”的原型,这是世界上最广为使用的计重标准,各国都以“大K”的复制品为标准。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完美”的计重金属体变轻了。对一个衡量标准而言,这一问题事关重大,毕竟,一个完美的绝对标准是不应该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公式和概念性的语句来描述衡量标准。

你可能会不服气地争辩道:“我的数学考试得了100分怎么说呢?这可是完美的成绩!”确实,你的回答是准确无误的,但是问题的设置呢?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很好地评估能力吗?不,考试充其量只能大致地评估能力。有许多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实际动手能力却很糟,还有更多的人虽然考试成绩不好,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很强。

有人会说,完美只是用来定义理想、永恒、神圣情况下的抽象概念、理论和信仰,为什么我要驳斥这种观点呢?因为追求完美常常会贬损我们发挥潜力的能力。

人类是种了不起但不完美的生物。设定难以达到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最能体现这一点。我们无法达到这些错误理想目标对身心、成就和感情的要求,因此抱负常常是还没结果便在藤上枯萎了。

无法做到完美是我们产生自我厌恶的一大根源。自我厌恶是一种变味的意向,让我们费时费力却毫无进展。产生自我厌恶时,我们可能会冲动地撕碎计划书或做出一系列适得其反的举动,还会越发激烈地批评自我。

一种严重错误的观点认为不完美就代表失败。但幸运的是,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凡事皆有程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难以达到的目标——完美;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无法避免的现象——混乱。世界之美从来都处于平衡之中。

日本有种概念叫“wabi-sabi”,指事物之美存在于自身的不完美之中。与崇尚完美之美的西方观点相反,wabi-sabi推崇短暂无常、孤寂以及不完美,认为事物有了这些特点才显得独特、真实而美好。就如锅炉上的裂痕、歪斜的树木、石上的落叶、溅出的墨水,这些东西都有各自的美。这一概念折射出佛家哲学对智慧的思考,即认为智慧来自平和接受自身容易犯错的本质。

拥抱我们的不完美,重点在认清不完美的实质,然后不断改进。这种心态摆正了错误的地位,让错误从人们避而不及的地雷摇身一变,成为指引方向的街灯。

*  *  *

Wabi-sabi通过提倡世间万物的无常本质,把我们进步的道路打造成一条充满包容与机遇的康庄大道。

*  *  *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