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目的论的幽灵

目的论的幽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名言不知被多少人挂在墙上、记在心中,在每一次面临逆境和困难时激励自己。可你要是较真,这句话有个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孟子的字面意思,是说你经历的所有逆境和困难,都是因为老天想要磨炼你,想要把你打造成一个更强的人而故意安排的。这些事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它们就好像是游戏里的关卡一样是为你精心设计的……这不就等于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

当然大多数现代人不至于做这种字面上的理解,但我想说的是,这里面有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偏误。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会遭遇各种逆境和困难,有些是因为你的性格缺陷,有些是因为你的决策错误,有些是因为你的理想目标和现实情况差距太大,有些纯粹是出于偶然。如果有个人就不学习,就不“动心忍性”,但他还是会经历这些逆境,而且只会更多——老天似乎并不会因为这个人没有培养前途就放过他。

那老天安排这些事儿到底是什么目的?

目的论思维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非要发掘一个什么意义,是“广义迷信”。这篇文章我们说说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叫作“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每个事物不但都有意义,而且还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而存在的。

目的论的英文是“teleology  ”,在哲学上是个大题目,最早形成理论的可能是亚里士多德。

有些东西的存在确实是有目的的。汽车是为了运输,瓶子是为了装水,茶杯上有个杯把儿是为了防止水太热烫手。人设计制造这些东西时,就赋予了它们目的。

但是你要说自然界的东西有目的,可就有问题了。

比如说,“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这句话对吗?

严格地说,这句话是错的。眼睛跟茶杯上的杯把儿有本质区别,它不是人设计出来的,它是生物演化的结果。当原始地球生物演化出来第一个能感光的细胞时,它可不是为了“看见”而出现的——它是随机变异出现的,只不过出现以后恰好有感光的功能,然后是自然选择使这个功能发展壮大。

眼睛可以用来看东西,但是眼睛不是以看东西为目的而存在的。当然你要非说眼睛是看东西的,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生物学家一般不至于跟你较劲。

再进一步。一个孩子说,“太阳每天升起,是为了给人们照亮”,这句话你知道肯定不对。太阳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服务人类,没有生命的行星上也能看到太阳每天升起。

而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测试,发现小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目的论的。为什么那有一座山?为了让人们爬山。

以前人们怀疑这是不是西方文化的特性,我看到一个2017年发表的研究成果  [1]  ,发现中国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也有很强烈的目的论思维。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研究者把目的论分成两种。一种目的论是“内在”的,比如“人有心脏是为了给身体输送血液”,属于虽然不对但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说法。内在的目的论大人小孩都有。

另一种是“外在”的目的论,也可以说是社会性的目的。比如说,植物为什么要制造氧气?如果一个人回答说植物制造氧气是为了让动物呼吸,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在目的论。成年人一般能轻易避免这样的目的论,但是小孩没有这个分辨能力。

从儿童期就有,看来目的论是一种本能思维,需要慢慢用理性克服。而在人类文明的“儿童期”——比如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怀疑目的论的意识,而且亚里士多德还把目的论发展成了精致的理论。石头为什么会从高处往下掉?亚里士多德说因为石头想要亲近大地!

科学思维跟目的论思维的本质区别,就是科学思维认为各种运动是机械化的过程,并不需要目的。石头没有想法。石头往地上掉,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物理学家用非常简单的几条定律就能推导出各种物体的运行方式,根本不需要让每个物体有自己的目的。

但是目的论就好像一个幽灵一样,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作为思维快捷方式的目的论

丹尼尔丹内特(DanielC  .Dennett  )在《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本书中提到,用目的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会非常省事。比如你在路上幵车,靠右侧通行,你看见马路对面幵来一辆车,你就完全不用担心这辆车会和你相撞。因为你知道对面开车的那个人有强烈的动机也想活着,他的行为不会是杂乱无章的,他有明确的目的。

其实我以前的确是从不担心,但我读了丹内特这本书之后,每次在小路上和别的车相向行驶,就会想起他这段话……感到一点点担心。

但丹内特说的没错,目的论和因果关系一样,是思维快捷方式。为什么小孩总是用目的论的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  )在《园丁与木匠》讲到,6岁以前的小孩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周围人的动机是什么,周围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但是每个思维快捷方式都可能犯错。特别是如果你把目的论用于“事情”,你很容易犯孟子式的错误。

比如你有一次出差坐飞机,邻座是一位漂亮的异性,你们聊天聊得很好,后来就交往而且结婚了。那你可能就会想,那天怎么会这么巧,我们两个人的座位正好在一起?我们的结合难道是天意吗?

事实是任何男女结婚之前总要相遇。我们用计算机模拟一个世界,其中不安排任何天意,所有陌生人的相遇都是随机的——那你说在这个世界里,会不会发生一男一女因为座位挨着而产生感情?肯定还会发生。

“天意”这个说法似乎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很多现代人,信奉一个等效于天意的目的论——“天下大势”。

这些人认为,凡是历史上发生了的,特别是大事件,都是天下大势注定它要发生的。

比如说,清朝取代明朝,人们会用各种学说论证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就好像清军入关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进人清朝是大势所趋。

清朝统治古代中国难道是符合天下大势的吗?当时世界各国进入大航海时代,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科技和哲学都在进步,而清朝闭关锁国、禁锢思想,这怎么符合天下大势呢?

而你如果说历史上的很多重大转折其实都是偶然的,人们就很难接受。但事实很可能就是如此!明朝之所以灭亡,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好赶上了气候变化,小冰河时期的极寒气候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把明朝财政拖垮了。在一个气候良好的平行宇宙里可能中国早就进入近现代了。

这可能是一个很不容易被接受的思想,但理性的分析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是因为机械化的运转或者由于偶然因素的左右,它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既不是为了成全你,也不是为了跟你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