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负反馈和正能量

负反馈和正能量




探讨完好系统的三个特征后,我们来看看系统是如何失败的。

一个公司本来运行良好,为什么慢慢就不行了呢?一  个家庭,一幵始夫妻特别亲密,时间长了怎么就感情破裂了呢?一个人在新年这天立志要健身,坚持了几个星期都好好的,后来毫无意识地就停止了,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怎么最近都不健身了?

系统,是怎么衰败的呢?中国有句话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说有小漏洞得赶紧修补,否则就会越来越大。西方有个“破窗理论”,说如果一个房子的窗户被打破了,一定要马上补好,否则别人就会觉得这房子没人管,就会主动破坏房子。

而我最喜欢的一句关于衰败的谚语,来自阿拉伯世界:“一匹正在倒下的絡5它会吸引很多把刀。”(Afallingcamelattractsmanyknives  .)

我们要从系统的视角分析一下衰败。

平衡回路

我们知道,维持系统稳定的是负反馈回路,也叫平衡回路。只要这些回路运行良好,系统完全可以保持不变。而系统之所以会衰败,就是因为负反馈回路出了问题。

举个例子。你经营一家餐馆,餐馆刚开业时,各方面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请来的厨师也是业内最好的厨师,饭菜质量是最高水平,餐馆打扫得一尘不染。

为了做到这些,你颁布了一套很高的标准。有专人每天对照标准检查餐馆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哪个地方没达到标准,就会立即整改。这个检查制度,就起到了平衡回路的作用。

再比如健身。你天天锻炼,如果有一天没锻炼就会感到很惭愧。你本来都是上午跑步,今天上午没跑,就得想办法下午补上。这种惭愧的心理就是平衡回路。夫妻感情也是如此,今天吵架了,你就会想赶紧补救一下,比如一起出去吃顿饭,这也是平衡回路。

这里的一般规律就是,整个系统有一个目标,系统的参与者会时刻把系统此时此刻的表现与目标做比较,如果发现表现不达标,就会采取行动。这就是负反馈回路做的事情。

但是任何系统,总有意外。

意外

有些意外是好的,有些意外是坏的。

比如有一天,正在中国访问的韩国总统要来餐馆吃饭。你临时把餐馆的标准提到了更高的水平,所有人都尽心尽力,接待非常成功。这就是一次好的意外。

又比如有一天,餐馆要承办一个公司的年会,客人特别多,你甚至还从外面借调了人手来帮忙。时间紧,任务重,人员杂,你就不得不把标准放松一下。

结果你们轻松过关。年会活动本来就比较乱,因为公司买单,客人们也没那么挑剔,仓促间也感觉不到饭菜质量和环境略差一点。

这个活动刚结束,第二天又有一个年会活动,你来不及准备,餐馆的环境卫生就没有提前清洁到位。结果在整个过年期间,餐馆都没有达到标准。

其间,有个熟客跟你抱怨,说今天这菜做的不达标啊,好像少了一道工序!你们餐馆可是很少收到这样的抱怨。你向他道了歉,但是你想到这是过年期间活动太多的原因,别的餐馆也都这样,你也就没对厨师说什么。不达标,你默认了。餐馆上下都觉得这很正常。这也是一种意外。

坏比好重要

一个是坏的意外,一个是好的意外。那请问,过一段时间之后,哪个意外留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呢?

答案是坏的意外。对大脑来说,好消息和坏消息是不对称的——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重要,坏新闻总是比好新闻给人们的印象更深刻。如果一个人平时对你都很好时间一长你可能就不在乎了;有一次他突然对你不好,你对他的印象就可能永久地改变。更重视负面消息是人脑的一个本能,这可能是因为负面消息事关生存。

健身也是如此。平时你都跑30分钟,哪天你高兴了,跑了35分钟,超出平常标准,但是你不会记住。可是有一天你觉得太累了没有跑,这一天对你的自信心会有更大的影响。再比如夫妻之间,情绪特别好的时刻不容易被记住,争吵却总是印象深刻。

由于好意外和坏意外给人的印象不对称,所以人们对系统运行表现进行评价时会有偏见。

系统的败坏

几次意外,有好有坏,发生之后,平均下来,总是坏印象占上风。如此一来,每个人心目中的这个系统的表现,比系统的实际表现要差。系统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差,但是现在人们感觉它很差。

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JordanPeterson  写了一本书叫《12条人生规则》,书里有个说法很有意思。医生们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有些病人不按照医嘱定时吃药,动不动就忘了吃。可是同样是这些人,如果是他们的狗病了,他们却能做到按时给狗吃药。这是为什么呢?

彼得森说,这是因为这些人看不起自己。最了解我们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太知道自己的缺陷和毛病了,所以我们——至少在潜意识之中——都有点看不起自己。我们觉得,费心思让自己按时吃药不值得。但是狗不一样啊,狗是无辜的!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好消息坏消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其实你没有那么差,但是你觉得自己很差。

人们对系统的评估变差,时间一长,就会认为系统其实配不上那么高的目标,就会默默调整目标。系统的目标,就被降低了。

从此之后,负反馈回路的作用就不再是拿当前表现和最初的标准进

行比较,而是和人们心目中降低了的标准比较。

本来该纠正的问题,就不再纠正了。看见不合理的现象,员工心想上次别人也是这么干的。餐馆的服务水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今天没锻炼,你会想这又不是第一次不锻炼,上周就有两次该锻炼没锻炼。夫妻争吵也不弥补了,反正最近总是吵。

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恶性循环,系统就逐渐地走向败坏。

给点正能量

按咱们中国以前的社会道德规范,看见路上有老人摔倒了,是绝对要过去扶一把的。可是自从南京法官审理了“彭宇案”——不管这个案子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人们心中就有了有些老人是要讹人的印象。从此之后,各种扶老人而被讹的新闻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道德标准下降,人们的共识变成了在扶老人之前得谨慎一点。要是继续败坏,可能就都不扶老人了。

想要阻止这样的过程,系统目标就不能降低。想要不降低目标,就必须纠正对系统的印象。既然人的认知偏见总是表现为对坏消息的反应更强烈,那我们就应该主动增加好消息。

我在微博上看新闻经常感到义愤填膺,感觉社会的阴暗面太多了。但好在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拍的纪录片,比如《辉煌中国》《创新中国》《超级工程》《大国重器能学多少知识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每次看了心情都特别好。

所以好消息也很重要。市场总是喜欢坏消息,但你不得不承认,充满正能量的好消息对维护系统平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掌管一家

公司,就应该多宣传表扬公司里的好人好事,多展示统计数字,让人们觉得公司充满了正能量,认为公司还是有希望的。什么叫“不忘初心”?也许就是系统最初设定的目标不能降低。

本书中《“正能量”的负作用》—文,说的是整天幻想正能量没啥好处。本文说的则是只要这个消息是真的,那多了解一些正能量的好消息,有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系统。系统的目标其实存在于参与系统的每个人心中,你想象系统是什么样,最终这个系统就会变成什么样。

这些道理非常简单,可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推演一遍,似乎更应该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