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最需要的人没有,最有的人不需要

最需要的人没有,最有的人不需要




资源与效用

现在很多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健身的福利。比如,在医院的体检之外,公司会组织员工参加一年一度的体检,看看你是不是超重了,血糖含量高不高。公司会请专家根据你的各项体检指标给你提供健康方面的建议。为了怕你不来,参加的员工还有奖励。有些公司还会给员工办健身倶乐部的会员卡,有条件的公司还会在办公场所搞一些健身设备。

搞这些活动固然是真心为了员工好,但公司也有利益方面的考虑。如果员工更健康,公司的医保支出会下降,员工也不至于总请病假,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把钱花在健身上,总比花在治病上划算得多。

好是好,但有时候你想得挺好的项目,可不一定真有用。2018年的一个最新研究  [1]  表明,公司给员工提供健身福利,也没啥用。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对公司提供的健身福利项目做随机实验。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从大学里找到1.2万名雇员,其中5000人愿意作为受试者参加健身研究。这5000人中的2/3作为实验组,要体检,要参加问卷调查,而且获得了研究者提供的健身机会。剩下的1/3作为控制组,什么都不用做。

实验进行了两个学期。这一年下来,有幸入选健身项目的这些员工,有没有取得一定的效果呢?答案是没有任何可见的效果。他们的患病率、请病假率、离职率,乃至于升职加薪的比率都跟控制组几乎一样。如果公司给员工提供健身福利是为了经济利益,那这个研究明确告诉你,那个经济利益是不存在的。

实验组的人虽然有更好的健身条件,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养成更好的健身习惯。唯一能看出来的区别,是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对工作的幸福度和满意度提高了。这听起来也不错,但是考虑到离职率没有变化,这个主观的情绪显然并没有切实增加员工的忠诚度。

所以给员工买健身福利其实没啥用。但我最想告诉你的不是这个,而是为什么没用。

现在有一个免费的健身计划,而众所周知健身对人有好处,那你就去健身呗?如果你真的参加了健身活动,怎么可能没用呢?而研究者从问卷数据中获得了一个洞见。

这个洞见就是,那些真正利用了这个免费健身计划的员工,他们原本就是健身爱好者。公司的这个计划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就算公司不提供,他们也健身。他们通常是年轻而有活力的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好。而那些平时就不健身的人,就算免费,也不会去健身。当然,也许他们一幵始觉得挺新鲜去了两次,但两次之后也就不去了。他们通常是年纪比较大而又不爱运动的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差。

最需要健身的人不健身,而对整天健身的那些人来说,更好的健身条件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

这就是我想说的人生经验。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往往并不接触这个东西,•而最可能得到这个东西的人,往往不怎么需要它。

我很想用一句成语或者什么谚语来概括这个意境,但我能想到的都是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控诉社会不公平的句子。其实这个局面跟公平不公平没关系,这纯粹是一个客观规律。

再举个例子。前文有一篇文章叫《正念自控法这个方法要求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感情。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你就不会被自己的情绪劫持,你就能控制自己。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问题是,谁最需要正念自控法?当然是那些平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冲动、易怒的人。可是谁最可能学习和演练正念自控法?是那些平时就比较有自控力的人。

最需要自控的人,根本就意识不到自控的重要性。有耐心钻研自控方法的人,本来就有耐心。

那么我们可以预期,正如公司提供的健身项目不会显著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一样,我们那篇《正念自控法》——以及一切谈论这个方法的课程——也不会显著给国人赋能。最需要上“得到”课程的人,不知道上“得到”。

这个规律并不神秘。一种好东西,如果你已经拥有很多了,那再增加一点就不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效用。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叫“边际效应递减”,我们前面在《复利的鸡汤和真实世界的增长》一文中提到的“S  曲线”,都是说持续的投入资源并不能匀速地提高效用。

比如说钱。对穷国来说钱很有用,对富国来说,钱能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有限。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TylerCowen  )在《大停滞》这本书里列举了很多现象,说明美国现在就进入了这么一个状态。在政府投资上,如果两个城市之间已经有很好的公路,再多修一条的价值就不高。在医保上,改善国民健康、治疗最常见的病,其实用不了那么多钱,最后大部分钱都用在了疗效非常有限的老年病上。在教育上,如果连高中教育都已经普及,那你就很难再通过教育投入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了。

而美国在政府投资、医保和教育上花的钱越来越多,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只能说明美国已经进人低效率时代。

说到钱,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日本人的今天也许就是中国人的明天。现在日本的情况是年轻人到处要用钱可是没钱;老年人房子也有了、孩子也大学毕业了,没什么大的花费了,反而钱很多。

S  曲线到顶虽然慢,但毕竟还在增长。而还有一种情况是“倒U  曲线”,是涨到一定程度幵始下降,形成“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局面。比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Gladwell  )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里说,按照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6万多美元的标准,对抚养孩子来说,家庭年收入的最佳点是7.5万美元。低于这个收人,孩子的正当需求就不能都满足;高于这个收入,要啥有啥的日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

超越“人设”的建议

从宏观的角度,你可能会据此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非常低效的。比尔•盖茨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吗?把他的钱分给我一些也许效率更高。但更可能的是,如果真有一个把盖茨的钱分给我的机制,盖茨

就不会那么努力创新了……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篇文章想要研究的。

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一个“最需要的人没有,最有的人不需要”的世界,你应该怎么办。

也许有一些你最需要做的事情,你根本没想过要做。

你应该偶尔做一些超越自己“人设”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是个一贯内向的人,那你应该尝试去做一些外向的事情,哪怕是假装一次外向。有个研究  [2]  表明这会对你大有帮助。

如果你是位整天沉迷于技术的工程师,也许你应该偶尔搞搞艺术。如果你一天到晚对人特别严厉,也许你可以尝试温和一天。如果你一贯勤俭持家,也许你不妨奢侈一把。如果你是个宅男,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出去锻炼。

在一个领域不断深耕总是对的,哪怕越往后进步越不容易。但是你还需要一点创造性,就如同蒂姆•哈福德(TimHarford  )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一书里说的“任意的震动”。有很多更有效率的地方,你还没有幵发过。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我跟他算是微博上的朋友。严锋的父亲是中国著名文化人辛丰年,本名叫严格,以写音乐随笔闻名。我对音乐没啥兴趣,不怎么了解辛丰年先生的文化成就,但是通过严锋的微博,我对辛丰年先生是十分的佩服。

在“文革”中,辛丰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下放到农村当乡村教师,严锋也跟着去了。当时虽然经济条件很差,但是城市里也有比较好的餐馆,不过不是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但是辛丰年先生,就曾经花费大半个月的工资,领着儿子去高级餐馆吃了一顿。等到他被落实政策,收到

一笔补偿金后,又立即拿出其中一大半,买了一架当时中国少有的钢琴。

普通人做不出这样的事儿来,有点钱都得量入为出。但是普通人也没培养出像严锋老师这样的儿子。严锋老师是当今中国少有的志趣高雅同时又谦虚平和的人物,他的童年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我想你就算今天用100顿高档餐馆的饭菜换当年那一餐,他也不会换的。

辛丰年先生,把钱花在了最有效率的地方。



如果女生成绩更好,为什么事业成功的大多是男的


这篇文章我们说说女性,这是我刚刚学到的一个关于女性的最新认知,特别重要。

不管我们怎么呼吁男女平等,现在这个世界大体上还是男性主导的。最重要的职务被男性把持,各行各业的职场主力大多是男的。这是为什么?

甚至在还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在上大学选专业时,男女两性就已经有差异了。男生学理工科的多,女生学文科的多。像这样的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一个可能是女性天生就在某些方面比男性弱,比如也许女生数学不行;另一个可能是主流社会文化一直在压迫女性——也许女生不是数学真不行,而是社会一直在向她们灌输女生数学不行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设想问题,假设现在是一个两性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干涉、女生可以完全自由选择专业的社会——请问女生会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她们的职业道路会不会跟男性有所不同?

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答案可能跟你想的很不一样。

两性思维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1]

要想排除社会文化对男女思维差异的影响,最有说服力的办法是研究婴儿。有人就真的做了这样的研究,而且幸运的是还真有明确的结论。

有个研究是给1岁大的婴儿看各种视频。结果发现男孩特别喜欢看有汽车的视频,而女孩特别喜欢视频里的人脸。

才1岁大,就已经是男孩看车,女孩看人了。你总不能说是社会文化对孩子施加了影响吧?这只能说明男性天生就喜欢一些机械化的东西,而女性天生就喜欢和人打交道。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男孩女孩都是这样的,人跟人之间肯定有差别。但是大体来说,这个两性差异是存在的。

现在研究者进一步认为,这个差异是由睾酮素的分泌水平决定的。请注意女性卵巢和肾上腺也能分泌睾酮,但是显然男性的睾酮水平更高。睾酮水平高,人就比较激进,更爱竞争;睾酮水平低,人的共情能力就更强,更愿意跟人交流合作。

男女思维差异还体现在视野上。实验观察证明,男女眼睛的运动模式就不一样:女性的视觉范围更幵阔,能随时扫描周围各种东西;而男性则更喜欢盯着一个东西看。这可能有进化心理学方面的原因。原始社会男性负责狩猎,他就要一直跟踪猎物,得盯紧了。女性负责采摘野果,就需要大范围扫描,看哪里有好东西就摘过来。

这个视野差异还体现在男女领导的风格上。男性领导喜欢制订长期目标,认准一件事非得办成不可。女性领导则不喜欢长期目标,更喜欢摸着石头过河。撒切尔夫人就说过,她从来不制订长期规划,她总是同时盯着很多方面,一有机会出现她就能抓住。

现在我们看到:男性,喜欢机械的东西,喜欢专注于一点;女性,

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大范围扫描。

而且我们再强调一遍,这跟社会文化没关系,跟睾酮水平有关系。事实上有人做实验,给女性注射一点睾酮,她们跟人打交道和大范围扫描的能力就下降了。

那如此说来,男生学理工科、女生学文科,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但是且慢,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虑。我们知道现在理工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比文科生高,那么女生即便更喜欢文科,为了高收入也可以选择理工科啊。那现在学理工科的女生少,是不是因为女生不仅仅是不喜欢,而且还不擅长理工科呢?

答案是女生既擅长文科也擅长理工科。中国最近十几年的高考成绩,都是女生领先于男生。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更适合女生。但根据一项2014年发表的对各国过去100年的数据的大规模综合研究  [2]  ,只要是公平竞争,女生的成绩在哪个国家都比男生好。女生的确在文科方面更有优势,但是女生的数学水平也不差。

再进一步,女性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还是更好的领导者。

女性在团队中的应用

在团队中,好的领导应该善于促进交流。那么谁更擅长交流?肯定是女性。

事实也是如此。有人直接通过实验证明,一个团队中的女性越多,团队的合作水平就越高。如果一个团队全是女的,那合作水平就最高。

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团队内部没有互相竞争,团队成员的地位比较稳定。如果团队内部存在个人地位的竞争,那女性就不能给团队加分了一一女性不擅长这种竞争。

女性的特长是合作。相比男孩,研究发现如果是一群女孩在一起聊天,她们会更注重公平,更愿意分享,聊天的时间也更长。

既然女性学习成绩更好,领导能力也更强,那为什么女性没有主导这个世界呢?是因为女性被压迫吗?

不是。这是女性自愿的选择。

女性的选择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语言和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Pinker  )。他有个妹妹叫苏珊•平克(SusanPinker  ),是位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女性心理和职业表现。《鹦鹉螺》杂志曾对苏珊•平克做过一个访谈  [3]  ,访谈中她列举了一系列最新研究结果,给我们讲了一番很有意思的道理。

40多年前,有人选拔了数学成绩排前1%的中学生——其中有男有女——然后连续跟踪了他们40年,看这些尖子生都是怎么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的。研究结果发表于2014年。结果是男生大部分都选择了理工科的工作,而那些女生,虽然她们当初的数学成绩也很好,但她们中更多的人选择了像医学、法律、健康卫生、教育这类职业。

并没有人压迫那些女生,这纯粹是两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平克说,男性特别关注个人职业上的成功。我有什么才能、我要发明什么东西,整个社会就应该为我服务,帮我把这件事做成。但是女性更关注公平。她想的是我应该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社会上的其他人能不能从我的工作中受益。

这些女性也有当工程师、科学家的才能,但是她们更愿意当医生、老师。

根据平克的说法,女性想的还不仅仅是工作。女性的关注点实在太广泛了——她们还很关注家庭、朋友,还有自己的各种业余爱好。而对比之下,男性想的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事业。

这跟我们前面说的男女思维方式差异是一致的。正是这种思维差异导致女性对职业没有那么重视。

比如有很多女性明明可以全职工作,但是故意选择了兼职,甚至拥有高级职位的女性也是如此。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工作可能是为了照顾孩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荷兰主动不全职工作的女性中,有62%的人根本不需要在家带孩子。她们每周只工作两三天,剩下两三天就去陪陪年迈的父母,跟朋友玩玩,自己搞搞美术、美容或者美食。而男性这么做的就太少了。

事实上,社会环境越平等,女性就越愿意从事“女性的”工作。在两性关系最平等的瑞典、瑞士、挪威和芬兰,理工科毕业生中只有20%是女性,在美国这个比例是24%。

而在男女特别不平等的国家,像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阿联酋、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理工科毕业生中有41%都是女性。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里,能力出众的女性除了选择理工科就没有别的办法提高社会地位。而在男女真正平等的国家,女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一样能受到尊重。

这样说来,如果真的是两性平等,那么:

第一,男性选择理工科是因为他们只擅长理工科。

第二,女性什么都会,但她们更可能选择文科。

第三,女性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性的职业成就更高。

女性的人生策略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男女成就的不同跟智商分布有关。虽然可能女性总体学习成绩更好,但是男性智商分布的标准差更大,也就是说男性中有更多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大人物都应该是特别聪明的人,所以有成就的人里男性多。

可是智商高不等于成就就大。而且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大人物,社会上几乎每一种工作都是男性做得比女性好一点。所以在我看来苏珊•平克的解释更有道理,两性成就的差异是因为两性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策略不一样:女性有天赋,但是男性走极端。  [4]

大人物都是男的,是因为男的特别在乎成为大人物,他们一心一意地追求职业上的成功。女性有能力,但是女性不愿意把全部身心放在事业上。这正好是两性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结果。

想要在这个世界取得一点成功,不走极端是不行的。你得选定一个方向投入进去猛练,你得牺牲陪伴家人朋友的时间,而且你还需要家人支持你。思维方式决定了大多数女性不会这么做。

那你可能会说,女性有才能不用这不可惜吗?这是不是女性的牺牲呢?还真不是。

女性不专注于一个职业的成功,是因为她们想要的是一生。女性知道人生除了工作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只要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性就通常比男性幸福得多。她们跟家人朋友的关系更好,工作时间更灵活,工作满意度更高;她们面对挫折的抗打击能力更强,会享受更好的生

活……她们的寿命比男性长好几年。

那如此说来,到底什么是男女平等?是让女性从事在传统上由男性从事的职业吗?是大学各专业都按对等比例录取男生女生吗?还是让两性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