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六章 如何处理外部工作关系

第六章 如何处理外部工作关系




人类自古群聚而居,或好或坏的公共关系便由此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因此人类很早就重视宣传和公关的技巧。可惜的是,公共关系曾一度被曲解为讨好群众、蒙骗大家的手段,现在才逐渐恢复正常,被肯定为建立公众信心和增进公众了解的有关策略与行为。

人类自古群聚而居,或好或坏的公共关系便由此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因此人类很早就重视宣传和公关的技巧。可惜的是,公共关系曾一度被曲解为讨好群众、蒙骗大家的手段,现在才逐渐恢复正常,被肯定为建立公众信心和增进公众了解的有关策略与行为。

我们常说企业形象,其实就是公共关系的具体表现。企业顺利而真实地把正确的形象呈现出来,使社会大众产生信任与好感,离不开公共关系的作用。



第一节  老板的个人公关


公共关系离不开宣传,如何与媒体合作,是老板十分重视的课题。但是,个人交情固然可以左右一部分新闻报道的正确性,然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让媒体记者经常捧场,基本条件是企业自身确实具有实力,当然,老板给公众的印象,更加不容忽视。

注意自身的形象

老板必须认识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代表,随时谨言慎行,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公众对企业的了解,多是通过对其老板的了解而形成的。因为企业老板由于工作的需要,抛头露面的机会很多,老板的表现如何会直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判断。

老板的职责,一方面在于重视公共关系,聘任合适的公共关系人员,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品德修养和待人处事上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言行举止来建立企业内外的良好关系。

第一,不要随便曝光。

老板不要随便曝光,曝光率太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衡量,总是比较不利的。有些事情老板亲自出面,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可随便出现在公众面前,必须事先计划周详,经过一番思考,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尽量利用私人书信。

这是公共关系中最好的一种媒介。既属私人性质,又可使收信者产生比对任何其他文件更为深刻的印象。书信最好能够产生鼓舞的作用,除了语气诚恳之外,还应该以肯定语气代替否定语气。

第三,利用适当机会发表演说。

演讲的内容不必完全以宣扬企业为主,有时候说一些与业务无关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反而更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构建互惠的网络

经商之道,最要紧的是建立关系。无论是筹募资金、购买原料、寻觅货

源,还是广告促销,都离不开关系。

中国人最喜欢也最擅长搞关系,有了关系一切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什么事情都可能很有关系。虽然说得有些夸大,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关系够,什么话都可以直说;关系不够,什么话都不方便说。

于公于私,都必须讲关系,所以老板平日应该广结善缘,用心建立关系,到时候才知道原来关系的功效这么大。老板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既要维护好熟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多结识陌生人。因为,企业的很多业务事实上是老板带头开展的。

建立关系,最要紧的是互惠互利。如果只是对自己有利,除非抓住对方的把柄,施以高压,否则很难达成协议。能够给对方一些好处,自然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是熟人,大可以开门见山,说的人够爽快,听的人很放心,请求的事情当场就能敲定。

现代人喜欢说“敬请合作”,听起来富有平等的精神,大家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彼此合作。聪明人知道一旦讲求平等,就得不到特别的照顾,因此宁愿委屈些,说“请帮忙”。同样一句话,听的人要受用得多,至少知道“我在帮忙”,而不是合作而已。请人帮忙,要比“敬请合作”诚恳得多。

本来互惠互利和互相利用的差别就相当模糊,不容易说清楚。大概我们高兴时,说得动听一些,就是互惠互利;一旦情绪不好,发起脾气时,说得难听点,就成了互相利用。

中国人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心里头认为互惠互利,自然就真的互惠互利。心中念着互相利用,果真变成互相利用。心想事成,一点也假不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奥妙。都是一面之缘,但是所结的缘有厚有薄。有互惠互利的缘,也就有互相利用的缘。内心的感受,则有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非常清楚。

我们相信,心里想着互惠互利,比较容易产生良好的结果。双方互相利用,到头来往往反目成仇,演变成互相残害、两败俱伤的局面,悔不当初。

一生当中,能够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惠互利而不互相利

用,就已经奠定了良好的成功基础。如果还能够找到坚实有力的靠山,把自己和靠山紧紧绑在一起,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凡事以义气为重

关系公司之间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既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灵活性,又具有高度的配合性,这才是老板努力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构建一个重义气的中国式的人际网络。

西方人不太相信义气,他们觉得义气非常不可靠,他们重法律,凡事都签合同,按约定进行。而有些中国企业,没有合同时合作得很好,要签合同时,反而合作出现裂痕。因为中国人签字的时候是很慎重的,害怕签字以后对自己不利,所以签字前必定要求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对方也是如此想法,这样二者就起冲突了。

我认为,用汉字来定契约是高度危险的,因为汉字的弹性太大,怎么解释都有道理,到最后只是保护了不讲理的那一方。

历史上,三国时代有那么多英雄人物,最受景仰的是关羽,因为关羽讲义气,而中国人特别重视义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侠义之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我有难的时候,寻求你的帮助,你还要定契约,还要调查,我还认识你做什么?

以前的商帮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彼此经常联系,加深了解,增强信任。而且一人有困难,不需要开口,别人就会主动帮助,借钱不要借据都没有关系,这样,何事不能成功呢?

因此,老板应该建立起不重形式的相互信任,平时多投入时间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关键时刻别人才能够舍生取义,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老板之间的关系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



第二节  企业的分工合作


在当今社会,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合群,打组织战。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说合纵联横,用在现代管理中,就是说不要把所有的事情让一个人负责,一件事情由一个人负责到底,风险太大;把这件事情分解,让不同的人去做,你有你的强项,我有我的强项,大家各有所长不是很好吗?

合并不如合作

有人曾经大力主张中小企业要设法加以合并,组成大企业,以增强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面对21世纪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规模大,应变能力反而较差,其弹性远不如中小企业。

小企业有小企业的好处,船小好掉头。韩国提倡发展大企业,台湾地区一般发展中小企业。韩国的大企业发展得时好时坏,因为环境变动时不好调整;台湾地区98%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一旦环境有变,它们就会迅速调整。总之,大中小企业按比例发展,整个市场才会均衡协调。

现代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的关系一样,大企业相当于大国,小企业相当于小国。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因利益而结盟,也会因利益而打仗。就像现在的大小企业,随时合作、随时竞争一样。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几个实力相当的大企业,如索尼与松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等。这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真要斗得你死我活,势必两败俱伤。其实,这些大企业应该看开点,有几个可学习的竞争对手未尝不是好

事。大家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才能共同发展。时不时地碰撞出一些火花,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否则的话,一个企业独大,掀不起任何波澜,久而久之,公众就会将其淡忘。

大企业应该学习一下《三国演义》中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在火烧赤壁以后,诸葛亮安排了几路人马拦截曹操,最后一道就是由关羽把守的华容道。尽管关羽立下了军令状,还是因一念之仁,放过了曹操。许多人看到这里,都替关羽惋惜,认为他失去了灭曹的大好时机。其实,就因为他放过曹操,才越发了不起,他绝不是妇人之仁,而是从大局出发——曹操杀不得。如果那时把曹操杀了,刘备也就没有前途了,孙权会把曹操的人马收编过来,顺便把刘备也灭掉。所以,那个时候,是不能让曹操死的。以诸葛亮的聪明,他早就考虑到这一点:“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所以才派关羽把守华容道,不然的话,把张飞放在最后一关,曹操必死无疑。

有时候,适当培养几个敌人,你才有事做,你把竞争对手统统都干掉了,你自己也垮了,这就是外国人很难想象的。竞争对手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你的老师,我们应该善于向敌人学习。司马懿的老师就是诸葛亮,每打一次仗,司马懿就从诸葛亮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还不用交学费。司马懿最大的长处就是承认“我不如你”,结果他活了76岁;周瑜就没有这种度

量,结果36岁就死了。一个人,只要承认你不如人家,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总想着“我一定要把你干掉”,最后对方没有死,你就先死了。

幸好现在的大企业都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尝试强强联合,即互相看好的大企业进行合并,以形成实力更大的企业。但是,不同的大企业合并之

后,因制度、文化的差异,产生种种问题,很不容易克服,因而,合并不如合作,结为秦晋之好更适合大企业的发展。

以前的大国总是妄图欺凌、吞并小国,不给小国生存发展的空间,秦始皇吞并六国就是如此。一些大企业也不断地收购小企业,以壮大自己的生产线。其实,对于大企业来讲,专注于自己的几项重点产品,不要大小通吃,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什么产品都想生产,产品线越多,风险越大,正如一个人长得太高、太胖的时候,动作就会不灵活一样。

在一个行业内,如果只是依靠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将行业链条中上游、中游、下游的事情全部做完,是不太现实的,这样的做法不仅对资源和管理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所以要以大带

小、分中有合,表面上是分,本质上是合。比如生产饮料的企业,如果自己生产瓶子、瓶盖等相关产品的话,就容易分散精力,忽略了主产品。如果把这些相关产品交给一些小企业来做的话,自己主攻饮料市场,更容易发展壮大。

大企业带领中小企业发展,有钱大家赚,这种观念才符合中国人的想法。大家分工合作,整体配合,共担风险,每个人都专心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样才能迅速发展。

小企业一般实力较弱,无力与大企业相抗衡,他们多依附于大企业,生产一些周边产品,或是生产有特色的产品来赢得市场。小企业之间同样竞争激烈,几乎每天都有小企业倒闭,也有小企业诞生。小企业由于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更应该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分工为了合作

不可否认,分工容易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甚至于生出浓厚的本位主义思想,影响合作的效果。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既分工又合作。如果不能合作,那就用不着分工。不能达成合作的效果,分工就失去了价值。如果合作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干脆各搞各的,各自分工,反而好一些。不同企业结成联盟之后,必定有一个核心企业。这个企业联盟好不好,核心企业起到70%的作用,其他团队成员向核心企业看齐,但不能绝对一致,而是保持大同小异的状态。

核心企业在刚开始管理外部团队时,要一视同仁,但在一视同仁的同时,要考验每一个团队成员,差别对待。至于如何差别对待,不是你主观决定的,而是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表现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表现不好的就要督促其改善;有异心的,要对其多加防范。

外部团队都是各自独立的组织,有着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基本上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在考核外部团队时,应更加小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与外部附属团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要把握“度”,既强调“众生平等”,又合理地融入“亲疏有别”。对外部附属团队不能随便地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因为这样风险很大,而应该通过不断的考验以确定其可以信任和合作的层次,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如果能够构建出大同小异的氛围,即可以视之为成功的团队。

委曲才能求全

每个企业都有其局限性,必须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求全。有心求全,心理上先要有“委曲”的准备。联盟合作的对象,就算理念十分相近,毕竟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苦衷,难免有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若是不能保持“委曲求全”的心态,哪里有长久合作的可能?各人退让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凡事将心比心,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好好商量,才能够达到长久合作的目的。

核心企业必须用智慧、爱心和耐心来开导、教养、协助其外部团队的成员,使它们心甘情愿地承担有能力担当且适宜担当的责任,这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务。首先要把现有的、将要发生的以及计划中期待产生的工作分门别类,做好通盘性的分配,以求其顺利有效地进行。把所有外部团队的成员,都看成“外部的内人”,以“一家人”的心态,来征求其同意。如果有必要变更或临时变化,必须获得众人的同意或谅解。

核心企业要对外部团队的成员“以大事小”,而外部团队要对核心企业“以小敬大”,各自委曲,才能求全。善用中国人的“以让代争”,柔中带刚,彼此为实现共同目标,各自机动调整,权宜应变,自然能获得整体的和谐。



第三节  安顾客为了生存


对企业来说,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是上帝,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者。企业所有的收入几乎都是依靠顾客得来的,没有顾客,企业就只能“节衣缩食”,甚至宣布倒闭。所以,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安抚顾客。顾客不安,就是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企业再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喜欢说“顾客如云”,就表示顾客像云一样飞来飞去,说走就走,说不买就不买,说翻脸就翻脸,是最不固定的。稍有不慎,即使是多年的老顾客也会突然变心。顾客安定,才说明企业运转正常。

了解顾客的需要

要想安顾客,必须满足顾客的需要。一般来说,顾客所需要的,是货真价实、供应不断、态度友善、更新产品。

货真价实

中国人最怕吃亏上当,一旦发现吃亏上当以后,就会认为你货不真、价不实,以后你再讲什么,他都不会听你的了。顾客心怀不安,就会怀疑,开始抱着不信任的心态。只要顾客不信任哪一家公司,就会像云一样散掉,这家公司也很快就会枯萎下去。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危机管理,发生危机时最重要的是澄清事实,消除顾客的疑虑。否则的话,再大的企业也会因此而倒闭。

另外,中国人喜欢占小便宜,如果你的货品物美价廉到让顾客以为占了便宜,那你还能不财源滚滚吗?

供应不断

为什么顾客需要供应不断呢?很多人都会念旧,喜欢一种产品,就会一如既往地使用。一旦习惯了的产品突然断货了或停产了,顾客就会不满。所以我们常常强调求新求变,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与百事公司竞争,更改了使用多年的可乐配方,结果引起轩然大波,最后不得不将新可乐停产,恢复生产旧配方的可乐。

态度友善

相信没有人愿意花钱买气受,如果企业的服务态度不够友善,那岂不是让顾客花钱买罪受吗?一些企业只把“客户至上”当成一种口号,并没有付诸实践,一般的服务人员对待客户根本没有这样的观念,还会嫌顾客烦,认为“你们少来算了,最好不来”。就像老舍先生在《取钱》一文中所写的一样:“八点四十分,过来一位,脸上要下雨,眉毛上满是黑云,看了我一眼,我很难过,大热的天,来给人家添麻烦。他看了支票一眼,又看了我一眼,好像断定我和支票像亲哥儿俩不像。我很想把脑门子上签个字。他连大气没出就把支票拿走了,扔给我一面小铜牌。我直说:‘不忙,不忙!今天要不合适,我明天再来;明天立秋。’我是真怕把他气死,大热的天。他还是没理我,真够派儿,使我肃然起敬!”

这样的服务态度又怎能吸引顾客呢?服务人员态度差,是因为他们总以为自己的工资是老板给的,根本没有想到工资是顾客给的。

更新产品

这与“供应不断”并不冲突,保持老产品和推出新产品要双管齐下,才能赢得源源不断的顾客。就是说,企业的老产品要一直保持下去,直到顾客自己不想要了,才可以停产。例如,人们不再喝可乐了,那可乐公司就可以停产了。但是同时还要不断做出新的产品来,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还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该公司不止有可口可乐一种产品,还生产其他饮

料,就连可口可乐,也有不同的口味儿。

换句话说,更新产品的自主权掌握在顾客手中,不在企业手中。现在许多企业的产品说断就断,零件说停止生产就停止生产,以致很多老顾客的东西坏了却没有更换的零件,顾客能不生气吗?我们嘴上讲服务,讲“客户第一”,实际上还是生产本位,而不是客户本位。

和顾客搞好关系

顾客是很绝情的,所以最好和顾客搞好关系。要让中国人不杀价,其实很容易,你只要和他关系很熟,他就不好意思杀价了,店家经常“杀熟客”,就是这个道理。

和顾客搞好关系,首先要在第一时间让顾客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所以服务人员要主动和顾客寒暄、打招呼、问好,以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企业做得比较好,把顾客的资料汇总,做成档案。这样客户再来时,就可以根据客户资料进行无微不至的服务。

和顾客打交道,必须积极主动,但是不能够只想让顾客掏腰包。如果我们只把目光盯在顾客的钱包上,其他都不管,最后大多是做不成生意的。尽管我们表面上十分诚恳,如果内心毫无诚意,顾客还是马上会觉察出来

的,他们是不会感动的。比如,很多场所都要求服务人员喊“欢迎光临”,这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对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先注意顾客有什么值得关心的地方,这是对待中国人最好的方法。

顾客光临,是我们的荣幸,心存感谢,尊重顾客,才是根本的待客之道。当顾客受到尊重的时候,就会管好自己,不会乱杀价,这也是保障我们自己利益的方法。

我们最好设法认识顾客,记住他们的尊姓大名,和他们结交成为朋友,他们才可能变成我们的老主顾。我们中国人和朋友不计较,却和生意人斤斤计较。所以我们如果把顾客变成朋友,那就是最大的财富;你始终把顾客当顾客,就会发现他们是斤斤计较的。

顾客很善变,本来想买的,忽然不买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要知道,当一位客人想走的时候,你要笑脸相送,买卖不成人义在,千万不要惹他生气,因为他很有可能又想买了,很快又会回来的。如果我们说:“随便看看,买不买都不要紧。”他反而会不好意思,觉得“自己麻烦你那么多事情,多少买一点吧!”因此,和顾客搞好人际关系,顾客就会变得很可爱。

保持定期的接触

既然要赢得老顾客,只靠一两次的接触还不够,还需要长期的、经常性的联系。时不时地通过访问、电话或书信的形式问候一下,顾客生日或结婚时送张卡片,让顾客感觉到我们时时刻刻在想着他们,关心他们,这样顾客也会时常想起我们,甚至会主动变成我们的推销员。因为一旦他们对企业、对产品或者服务有好感,就会主动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去介绍,这才是企业提高销售业绩的最大助力。所谓的“300法则”,便是“看见一位顾客,要想起他的背后还有300位潜在顾客,真是得罪不起”。也就是说,一位顾客如果真正相信、欣赏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即便他自己买过一次后不可能再买,但他一生中会推荐300个亲戚、朋友、同学成为我们的顾客,而且他不会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如果老顾客都能变成我们的推销员,我们的销售队伍就会无形中变得很庞大,我们的产品也容易赢得好的口碑。当一个中国人愿意不要任何报酬替你做事情的时候,你便得到了他的信任。所以一分耕耘才有一分的收获,不是说我们经常发几张宣传单,做几次电视广告,就可以提升销售业绩了。

我们如果忙着寻找新顾客,就会疏忽老顾客,而发展一位新顾客的投入是巩固一位老顾客的5倍。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争取到一位新顾客,也要在一年后才能真正赚到钱。IBM的营销经理罗杰斯谈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时说:“大多数公司营销经理想的是争取新客户,但我们的成功之处在于留住老客户;我们IBM为满足回头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老顾客,会形成很多负面影响。销售量下降还在其

次。人们会觉得凡是买过一次该企业产品的人,都不去买第二次,那就说明该企业的产品一定有问题。这样,新顾客也会望而却步,久而久之,企业的顾客就会大量流失,而且很难开发新顾客。

适时地对老顾客表示问候,表达关怀的意思,让顾客觉得我们在关怀

他,他就不好意思不为我们做点事情,这是中国人最可贵的地方。



第四节  安社会为了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现在有“企业公民”的说法,就是说,企业应该把自身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联系起来,应全面考虑企业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

社会大众对企业的印象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途。老实讲,经常有较大人事变动的企业,会引起社会大众的怀疑,人们会认为企业内部一定有问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倒闭,进而对企业的产品产生不信任。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当众把不合格的冰箱砸毁,就是告诉社会大众:我的产品确保质量,不合格的宁可砸掉也坚决不卖。

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随意排放废料,造成环境污染,使社会反企业的情绪高涨。企业唯有善尽社会责任,才得安然长存。

善尽责任带来良好印象

以前人们常说“无商不奸”,就是因为有的企业只顾自己赚钱,靠坑蒙拐骗的手法欺骗消费者,不计其他社会后果,不考虑自己对周围环境的影

响。“无商不奸”的恶劣形象,是企业发展的致命伤。企业形象不好,你的员工会很没有面子,你想留人也留不住,员工和顾客迟早都会心生反感而跑掉。唯有善尽社会责任,才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人类要幸福就必须学会分享财富。一个人富有后不要神气,不要骄傲,因为你能富有大部分是因为“祖上有德”,只有小部分财富是你自己辛苦劳累得来的。我们应该把财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才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积德,这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现在稍微有一点钱后,就开始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地区,捐助那些上学困难的孩子,这就对了。要记住,分享就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你的祖宗会因为你而受到尊重;懂得分享,你的子孙会因为你而得到福气。如果我们有钱只是自己用,到国外去消费、去度假旅游,表现得很神气的样子,那么这种富有是不可能持久的。

企业要想塑造良好形象,也要学会分享。一个企业穷的时候讲分享,不太现实,可是一旦企业富有以后,仍不讲分享,就会变成众矢之的,人们非把你搞垮不可。所以现在许多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它就要修缮社区的道路,帮助建设城市。企业从一个地方赚到了钱,理所应当拿一部分利润出来,回馈这个地方;地方经济很快地发展起来,反过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一个企业懂得和社区分享,这个社区就会帮助这家企业去宣传推广,帮助它树立好的社会形象。有一些企业,不管杂志、电视等媒体怎么吹捧它,可是一到当地,就会听到很多对它不满的声音,这就是企业不懂得和社区分享的结果。

一个社会,如果反企业情绪高涨,那就表示社会大众对这些企业已经失去信心,心有不安。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对企业的审查越来越严格,甚至于制定法令来限制某些企业的设立。

为社会增加就业的机会

每个企业老板都有责任赚钱,因为他有责任照顾员工,有责任回馈社会。企业赚取利润,必须以“为国家创造财富”为理念,这也是分享的体

现。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为社会增加就业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可能富强。一个社会只要失业率增加,无业游民增多,社会就会不得安宁。我们一定要降低失业率,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就业的机会。

我们创立公司、经营企业,可以增加就业的机会,对安定社会有很大的贡献。有能力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工作机会,这样才能够表现自己的能

力。国民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人力资源才得以有效运用,这个国家就会逐渐地安定、进步、发展起来,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进步。因此,为社会增加就业的机会,我想这是企业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提供就业机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得使员工放心就业,所以企业目标必须正确,所经营的业务有相当的意义,对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育、乐等有帮助。员工就业,并不只是想赚点钱养家糊口,而是也希望有个发展的平台,能够不断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老板有责任对员工严管勤教,如果员工就业后,养成很多坏习惯,那么他们的家长当然会十分痛心。本来不会赌博的,到了公司之后学会赌博了;本来不会抽烟、酗酒的,到了公司不久也学会了。这是谁的责任?自然是公司的责任。

企业管理得当,让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员工才能安心就业。

在社区营造良好的风气

企业的风气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居民。员工时常闹情绪,和上司吵架,和顾客争吵,和社区的左右邻居搞不好关系,社区居民就会心生反感。企业经常发生劳资纠纷,甚至闹得整个社区不得安宁,当然更不是好现象了。

企业倘若有这样不好的氛围,老板则责无旁贷。企业管理良好,用心教导员工,员工便会养成好习惯。员工回家带动自己的家人,也形成好习惯,整个社区的风气便会慢慢地受到影响而愈来愈好。

所以我一再说,企业不应只是学习型的企业,它还应该是教育型的企业。教育就是企业要扩大自己的影响。企业不应只是供应产品,还应在社区营造良好风气。如果我们企业的员工很有礼貌,很守规矩,他回家后很重视家庭教育,那么这个企业即使赚钱很少,我相信企业老板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企业以盈余来回馈社区,表示“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并且做好敦亲睦邻的工作,大家互相尊重,皆大欢喜。在社区营造良好风气,是企业回馈社会的重要工作。

21世纪,我们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成为很受民众欢迎的好企业。我们的目标正确,经营的业务正当,产品经得起检验,管理效果良好,自然会成为受民众欢迎的好企业。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每年定期安排几天,向社会大众开放,欢迎大众来参观,实地了解企业。参观过企业的人自然会向社会传播信息,企业的形象也会越来越好。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业的人,自己就会认为找到了正当的职业,他的亲友邻居,也都会看得起他。企业与社区相处得很好,家长也很放心让子女在这里就业,他们自然会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发展。受民众欢迎的好企业,才是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正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