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六章 挖掘内心的自己,善待多变的情绪

第六章 挖掘内心的自己,善待多变的情绪




愤怒、忧郁、难过、哀伤、焦虑、害怕,这几种情绪大家都经历过;无助感、无力感、羞愧感、罪恶感,这几种感觉大家也都体会过。如何看待它们?如何调整它们?还需要我们仔细挖掘内心的自己,客观对待多变的情绪。



第一节 放下愤怒与忧郁,适度管理情绪

造成愤怒的两个原因


人为什么会愤怒?首先,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发泄出来。在愤怒出现以前,人们常常会焦虑不安,担心很多事情,然后会感到自己受到很大的压力。愤怒的时间越长,人的表现越强烈,对自己的行为越难加以控制。很多伤害的事件,都是因为极度愤怒造成的。

其次,是权益受到了伤害。比如:“明明是我的,为什么你把它拿走?”“明明可以走的,为什么现在会堵车?”当一个人开车走到一条路上时,发现那边在堵车,不管别人是否竖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抱歉,前方正在施工,请绕行”,他都会一肚子火。是自己的东西不见了、该通的不通、本来可以的事情突然间变得不可以……人会一肚子火,一肚子火就叫作愤怒。一个人受到伤害、被别人忽略或者不被别人当一回事,都会愤怒。还有一种,别人把他看得很高他也会愤怒。比如办一件事情,组织者说每个人出一万块钱,他就会想:别人出一万块钱是应该的,我凭什么出一万块钱?我又没有别人收入高。

只有搞清楚上述这两个原因,我们才会知道如何避免愤怒情绪的产生。



愤怒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情绪


一个人在愤怒时,会有各种不同的情绪同时出现。比如悲伤、挫折,这些感觉都会越来越浓厚。比如一个人本来是很愤怒的,结果最后会气得哭起来;有时他还会向外攻击,比如摔东西、乱骂人等。但同时他又会有一种罪恶感、一种羞耻感,觉得自己修养很差,觉得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控制不了自己,还会害怕受到报复,等等,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过的经历。

一个人如果无限制地发泄愤怒,那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好像一只生气的老虎一样,看到人就咬;但是如果把愤怒完全压抑,最后人自己也会受内伤。最好的做法是“激不怒”。比如《三国演义》里面的司马懿,他的情绪管理是第一流的。不管诸葛亮如何激他,他都不会生气,都是笑呵呵的。



愤怒的三个真相


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如果一个人明白愤怒的真相,他应该就不太会愤怒了,因为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比如一个人晚上越想越气,气到睡不着坐起来,但是那个给他气的人在睡大觉,他就很划不来;如果他想打电话去骂,可是那人却关机,他会更生气。做错的人没有受罪,生气的人在受罪,那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一个人明白应该受惩罚的是别人而不是他,他就会改变。因为观念改变,行为也会跟着改变,情绪自然就改变了。

愤怒是为了自我保护

愤怒是为了自我保护。有些公司领导经常恼羞成怒。比如他从外面回来,看到员工正在整理培训教室,就会说这里没整理好、那里也没整理好。如果他说完后员工跟他说:报告领导,这个杯子是今天课程要用的道具,那个黑板是老师交代要准备的,这些糖果是为了配合现场互动的……即使员工说得非常有道理,领导也不会笑。

他会用一种所有领导都会用的“模糊主题”,另找一件事情说员工没有做好。他会“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碴。不是他不讲理,而是他恼羞成怒了——他是领导,员工不能让领导承认自己说错话了,不然他就没有领导权威了。但是如果员工抢先在领导骂之前向他报告这里的一切情况,在领导做错以前帮助他让他不出错,领导就会非常有面子。这时候他就会说“辛苦辛苦”,而不会骂员工了。

愤怒是后悔的前奏

愤怒其实是后悔的前奏。没有人生气后是不后悔的,尤其是打破东西更后悔,因为最后还要花钱去买来赔给别人,那个叫作图一时之快,而后面是漫长的弥补之痛。所以为了减少后悔,大家就要少生气。



忧郁令人觉得不快乐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现在有一种病叫作“忧郁症”。忧郁怎么会变成一种病呢?“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一个人现在没有问题,将来就会有问题,因为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问题。比如去看电影,电影里男女主角双方情投意合,“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是骗人的。假如有续集的话,男女主人公会吵吵闹闹,最后有可能会离婚。

一个人只要活着,有一口气在,他就不可能没有问题。大家一定要有正确的观念:谁都有忧,谁都有虑,不用把它们太放在心上。这样调整观念后,人基本就不会得忧郁症了。

人会漫无目的地担心、害怕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一直害怕、一直担心的时候,他就是忧郁了。人们为什么会忧郁?就是因为有的人喜欢自己吓自己。鬼吓人是吓不死的,人吓人会把人吓死。比如长长的走廊,如果不开灯的话,有人就说会碰到鬼。很久以前,有一个富翁家里有长长的走廊,但是他很小气,不舍得在走廊里开灯,有时佣人们在走廊里搬运东西,因为黑乎乎地看不见,会撞在一起,他们就以为是鬼,被吓死了,其实是人碰人。

越不知道的事情,人越害怕;同样,越黑暗的地方人越害怕,越陌生的地方人越担心。在家不怕小偷,出外怕鬼。为什么在家不怕小偷?因为门窗都锁好了;出来为什么怕鬼?因为不知道自己住的旅馆到底死过人没有。

忧郁如果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和生理上都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作用的话,那人就真的病了。他会整天担心、害怕,比如没有事情,他也会惶惶不可终日;吃得好好的,他也会怀疑东西里有没有毒,等等。自己不敢放心,那他的日子就不会过得很好。



如何克服忧郁


找出真正忧虑之所在

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忧郁是从哪里来的,找出真正忧虑之所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忧愁时,可以拿一张纸出来,拿笔写下来自己可能会忧虑的东西。如果忧虑自己会得癌症,那就去医院检查;如果忧虑别人抢自己的财产,那就想办法把贵重的东西存到银行里……当一个人把很具体、很明确的会忧虑的事情列举出来以后,再去解决,他就没有忧虑了。所以大家要深入去分析,看自己到底怕什么、担心什么,把它找出来,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顺其自然,看事情如何发展。

挖掘事情的正面意义

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的意义。比如一个人不舍得吃某样东西,把它放到冰箱里面,结果后来忘了,等他想起来时,发现那食品的保质期已经过了,他会觉得很划不来,“好好的东西变成这样了”。其实,这些都是负面的想法。如果他用正面的思想告诉自己:“放在冰箱里我就少吃了,正好可以减肥。”这时把食品丢掉他也不会伤心了。所以,大家不要总是用负面的思想来想每一件事情,那样会觉得什么都是坏的。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比如“世界末日”的说法,大部分人会选择相信,因为相信有世界末日,大家才会提高警觉,好好去防范。所以,我认为,对那种没有办法去证明的事情,大家最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就像有些人“碰到”菩萨时,会去跟菩萨“打个招呼”,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相信有,我不得罪你,因为我得罪不起;但是我不会迷信你,因为到底有没有菩萨我也不知道。这就是很多中国人的态度。

把注意的焦点转向内在心灵

每个人都要提醒自己,不要长期把焦点注意在那种使自己担心、害怕的地方,其实只要一转移注意力,人就会把那些地方给忘记。  有病要忘病,病才会好;没有病,想也会想出病来。如果一个人经常想着“我这么累,可能我的肝已经不行了”“那么多人得肝病,我大概也逃不了”。那他就会真的得肝病,因为是他的心要他得肝病的。

当一个人把好与坏合在一起想时,他就没有什么好与坏的观念。现在很多人讲双赢,即“你赢我也赢”。但是真有双赢这种事情吗?世界上的事情是有赢就有输的,不可能双赢。中国人只相信没有输赢,不相信双赢。有些地方这个人吃亏,有些地方这个人占便宜;有些地方那个人吃亏,有些地方那个人占便宜。如果两个竞争对手都占便宜不愿吃亏,那就是买他们东西的顾客倒霉了。

大家必须要好好地整理自己的观念,否则即使一天到晚讲情绪管理也做不好。因为人的观念不正确,情绪就不可能稳定。



案 例


楼上住着一个富翁,楼下住着一个皮鞋匠。楼上的富翁整天垂头丧气;楼下做皮鞋的人,整天都唱歌,快乐得很。楼上的富翁就想他那么穷还那么快乐,自己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这么苦恼?富翁的朋友就告诉富翁把钱送给楼下做皮鞋的人,做皮鞋的人就不会唱歌了。

于是富翁就送了一大堆钱给楼下的那个人,果然,楼下做皮鞋的人从此不再唱歌了,因为他天天在想拿这些钱怎么办、该怎么处理,晚上睡觉都睡不着。而富翁没有了那些负担,所以整天都很开心。

丢掉与不丢掉合起来想,有和没有一样,没有和有一样;说了和没说一样,做了跟没做一样,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而且做人做事一定要合理,不然很多人都会没办法和别人相处。如果一个人认为生活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候不明确,有时候叹叹气、有时候开开心,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都是很正常的,那么他就不会忧虑。



第二节 正视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

难过是一种普遍情绪


难过是种非常普遍的情绪,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曾经有过。难过的时间有时候很长,有时候很短;难过的程度有时候很强烈,有时候很微弱。一个人无法和亲人见面时,会觉得难过;一个人很受重视,老板有事情常常跟他商量,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间被冷落了,他会开始难过;一个人很有把握做好的事情,结果却没有做好,他也会难过……

外国人见了面就很热烈地又握手又拥抱,而中国人不会这样。外国人道别时的样子就好像从此再也见不到了一样。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只有从此不见面,才会那么慎重,一而再再而三地道别。如果马上要见面,赶快告诉彼此就可以走了,甚至不用说就可以走了。没有到生离死别的程度,居然有生离死别的样子,那是一种不祥之兆。当你要和一个人道别时,你突然间很难过甚至想哭,你会觉得伤心,这就是不祥的征兆,表示从此不会再见面了。



难过经常与其他情绪交互出现


难过经常与其他情绪连在一起,比如愤怒、害怕、羞耻等,它们会交互出现。

难过可以变成一种有用的情绪

难过也可以变成有用的情绪,它不完全是坏的。当一个人很难过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很认真地去做事情;当一个人很难过的时候,他就会珍惜眼前的机会;当一个人很难过的时候,他就会改变他的态度……有利必有弊,有好就有坏,一切都要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比如一个人家里面有长辈过世了,大家经常会劝他节哀顺变,因为一直在那里哭也没有什么用。

大家应该要懂得适度的转化,去体会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没有完成的事情,因为帮先人完成一件事情肯定比天天哭要好。很多中国人只有清明和死者忌日的时候才去扫墓,而不是想到过世的亲人就去扫墓。清明不去扫墓不可以,常常去扫墓也不可以,它有个合理的程度。对祖先要怀念,但是不能永远活在对祖先的怀念当中。

难过不必负任何责任

难过是不会产生任何责任问题的,而其他的情绪则会。所以,当一个人难过时人们应该很高兴才对:他今天会难过,就表示他有羞耻心;他最近会难过,就表示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他这个人会难过,就表示他有责任感。

难过常成为一种禁忌,不能表达

人们难过的时候,经常受到压抑,不敢表达。因为人们从小就有一些禁忌,好像表达出来就是不对的。有一句话叫作“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说男人掉眼泪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即使想哭也得忍住。但是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说男人也要掉眼泪,因为“不轻弹”是不轻易流眼泪,而不是不流眼泪。

很多人的事业是哭出来的,很多的机会是哀求出来的,愿不愿意流泪是人自己决定的,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但是如果有眼泪就往肚子里吞,怕丢脸、怕麻烦,装作没事一样也不好,偶尔为之还可以。有人实在忍不住了,就关起门来痛哭一场,然后出来跟没事一样。这种调剂对眼睛好,对身体也好。

人们应该要记住:长期的隐藏难过对身体是不好的,应该适当地让它排泄。因为长期的隐藏、忍住会变成无力感,而无力感再下去就变成无助感,最后自己会救不了自己。



哀伤与难过的关系十分密切


哀伤与难过的关系其实十分密切。原来是这个人的事情,现在不让他做了;原来很珍贵的东西,现在被偷了;原来这个机会是他的,结果被别人强占了……这些都会让人哀伤。照照镜子,看到自己一年比一年老,人会哀伤;亲人失踪或去世,人会哀伤;有人喜欢养狗,狗死了,他也会哀伤。

另外,一件使人懊恼的事情发生了,使人愤怒的事情发生了,或者使人痛恨的事情,使人内疚的事情……都会让人难过、哀伤。如果碰到预料之外的灾难,比如空难,死了几百个人,那几百个人的家人,都会伤心欲绝……不管是自然的还是意外的伤亡,都会使人难过、哀伤。



哀伤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哀伤是疾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哀伤这种情绪不只会让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它还会让人的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比如胃痛、失眠、暴饮暴食、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可能是哀伤所造成的。

有一句话叫作“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心都死了的时候,他是活不久的。一个真正哀伤的人,他是哭不出来的,如果还哭得出来,就表明他还不够哀伤。如果他会接受旁人的支持、旁人的安慰,就表示他还正常,如果不接受的话就表示他哀伤得过分了。如果哀伤过分的话,人就要自己走出来,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发泄情绪要适可而止


对于一切情感,大家不要去控制、压抑它,而要让它自然地发泄,但是要“适可而止”。  一个人可以发脾气,发了以后他就觉得自己很好笑,发得差不多了,他就不会再发了。而且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发火,那他最好还是学一套“救火”“灭火”的本事。既然敢骂人,他就要会去安抚那个被骂的人。如果他不会安抚人就骂人,所有人都会怕他,都会躲得远远的,最后弄得他无人可骂;如果一个人骂了人,而且知道自己有责任收拾这个残局,不能一走了之,他就会承担骂人的后果。

所以,如果一个人很会当老板的话,他骂完员工以后,会私底下叫员工来,鼓励鼓励,安慰安慰,说刚才其实不是骂他,是骂别人……他会让员工自己去平复。当他在外面捧员工捧得很高的时候,在私底下他会把员工叫进办公室,然后给员工脸色看,意思是说:你不要骄傲,我刚才只是给你面子,你不要以为是真的。如果领导在外面骂员工,私底下又给他脸色看,那员工肯定会和领导分裂的;如果领导在外面捧员工,私底下也很尊重他,那员工就会自信心膨胀,开始把领导架空,喧宾夺主。



第三节 莫要焦虑与害怕,一切顺其自然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如果你是一只猴子,被关在动物园里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其实,在动物园里,那个猴子也挺自由的,可是再自由,也还是被关在笼子里,只不过笼子比较大而已。但是一个人活着又有多大的自由?你能够想出国就出国吗?不行。你能够想去太空就去太空吗?也不行。有一个人想到美国,结果签证官不让他去,说他太有钱了,因为太有钱去了可能就不回来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自由,那你就很自由,海阔天空;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自由,那你就真的没有什么自由。比如你要上班,你有自由吗?公司就给你一个位子,你能乱坐吗?下班回家,你能跑到别人家里面去吗?你选择自由你就很自由,你选择不自由你就很不自由,这一点很好证明的。

比如你每天早上起来都说“好累”,你就一整天都会很累;你每天早上起来都说“精神奋发”,你一整天都会很奋发。一切事情都是人自己想出来的,都是人自己的选择。同样,选择害怕,人就天天感觉到不安全;选择焦虑,人就会天天感觉到压力很大。

焦虑是自己选择的

焦虑是自己选择的,一个人选择紧张、选择不安、选择焦急、选择忧虑、选择担心、选择恐惧,都会造成焦虑。一个人要想不安,会越想越不安。“我这单生意能不能完成,完成以后能不能收到钱,给了钱以后,别人会不会反悔,要退货……”没完没了,谁都控制不了。想事情要适可而止,不能不想,但也不必多想。一个人如果顾虑太多,他会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完全不顾虑,那他是鲁莽。

人可以选择不相信,也可以选择相信;可以选择冒险,也可以选择保守;可以选择很愉快,也可以选择很痛苦。如果选择焦虑,你就会越来越焦虑;如果选择害怕,你就会越来越害怕。一个老板要相信自己的中层经理人,要坚信这些中层领导是经过自己长期考验的,如果连他们都不能相信,那就没办法开展工作了。

大家到成都会发现,很多成都人大部分时间在打麻将、喝茶,日子照样过得很好。所以大家可以选择慢悠悠的、不慌不忙的生活,也可以选择拼命的生活。

如果妻子常常觉得丈夫有外遇,天天觉得他会变心,那这两个人肯定不能幸福地过日子;如果一个人天天看镜子,总在说自己又老了,那日子也不会过得舒心;如果一个司机开车上高速公路的时候,总怕有车子从别的车道冲过来,连分车道也不相信,他就不会安心开车。一切是无常的,但是最起码大家要认为世界上的事情是“相当的有常”,你要学会去选择相信“有常”。

人们觉得不能控制

人们害怕失去爱,害怕受伤害,害怕被排斥,害怕突然间产生意外,而这些都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然会直,老天不会不给你饭吃的。

人们所能控制的事情并不多,小事情可以控制,大事情很少能控制得了。比如夏天下冰雹,人们不能控制;泥石流什么时候下来,人们也不能控制。



案 例


有人为了能控制自己将来的生活,就去算命,结果算到某月某日自己会有意外,是血光之灾,很危险。于是他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面,窗子统统关上,然后坐在床上不下来,他以为那样他就不会摔跤、不会流血了。结果有一天他墙上挂着的相框掉下来,砸在他脑袋上,他流血了。

该来的躲不掉,这不是说明算命的人算得准,这其实是这个人自己的选择,他自己选择待在屋子里被相框砸。如果他算完命后,想的是“他算他的,我做我的,我不相信他,他就不准,我相信他,他就很准”的话,就不会被相框砸了。一个人情绪不安宁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意外,因为他的注意力分散了。



大部分焦虑源自害怕失败


每一个人都害怕失败,因为从小大家就感觉到失败是很可怕的。在一些“大事”面前,很多人事先都会紧张不安。比如一个人第一次上台讲话之前,他心里会忐忑不安;或者第二天有一单大生意要谈,他头天晚上就开始喝酒麻醉自己,因为他很怕万一成交不了,会让别人看不起。一个人最好没有“得失心”: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如果这批货卖出去了,他就赚到了钱;这批货卖不出去,他存起来说不定货会涨价,赚更多的钱。人要自己去造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而不是听天由命。

焦虑和忧愁是连体婴,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无助的感觉。未来,人不能控制,未来会怎么样大家也料想不到,所以人会患得患失,焦急然后忧愁。其实,未来是会变化的,跟那些变化的东西较什么劲呢?未来是不可控制的,还能强求什么呢?



害怕是一种自然反应


害怕是一种自然反应,大家也不需要“害怕”害怕。害怕是对的,害怕是人对不可知的、不了解的、掌握不了的事情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

当人害怕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问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当一个人找到具体的目标,并进一步去了解自己为什么害怕或者以后怎么保护自己时,他自然就不会害怕了。



害怕可用来保护人类自己


害怕有它的好处,就是会保护人类自己。小孩刚开始学走路时,不太敢走,他要扶着东西才敢走;小孩喜欢爬,爬到沙发上以后,他会抓得紧紧的,要下来的时候会慢慢一点一点地下,一直到脚踩到地,他不会一下子跳下来。这样的小孩,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因为他是聪明的,会保护自己。如果一个小孩不害怕的话,不牵他他就要走,马上就会摔跤,很可能会把手、脚摔坏。

小孩如果什么都不怕的话,家长真的要很担心。聪明的小孩,别人同他讲什么话,他也不会马上回答,他会看看他妈妈的意思再作反应。但是现在,大家都鼓励小孩要外向,别人和他说话,他也要和别人说话,他要勇敢地表现他自己,结果很可能会被人贩子骗走。

“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最可怕,当他什么人都不怕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怕他。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抬头三尺有神明”,其实就是告诉那些人,要让自己有一点界限、有一点自律、有一点害怕、有一点恐惧,他们才不会乱来。什么都不怕,人会无法无天;什么都怕,人会止步不前,没有什么大出息。



案 例


有人害怕飞机会掉下来,不敢坐飞机,所以他从来不敢到外面去旅游,因为他看到飞机就恐惧。其实一天有很多飞机在空中飞,但是他就是不敢坐飞机,别人给他出旅费他都不敢坐,那他的损失真是太大了。

盲目的害怕是错的,适当的害怕是会很安全的,过分的害怕会伤害人的生理和心灵。为生命害怕、为安全害怕是很正常的,只要不过分,大家就不足以焦虑。



第四节 甩掉无助感与无力感,重获力量

无力感是沮丧的表现


大部分人都知道什么叫作无力感,就是当一个人碰到困难的时候,他还有想要突破的意愿,只是感觉到无能为力,想做但是好像力不从心、很难去突破。无力感会让一个人感觉非常泄气、沮丧。造成沮丧的因素有三个:第一,看不起自己,因为到处都碰壁,做事情不如意,就会慢慢贬低自己;第二,自贬之后就会慢慢可怜自己;第三,会可怜别人,其实对自己可怜跟对别人可怜是一样的,只有可怜人会可怜别人。

有的人因为达不到目标,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自贬;有的人遭遇到重大的痛苦,就开始自己可怜自己,是自怜;看新闻的时候,有的人会想,这么多人没有饭吃怎么办,会怜悯别人,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就会产生无力感。人们在职场里面经常会碰到无力感:你想做好没有办法,你有好意见老板听不进去,你可以好好表现但是老板不给你机会……



最好把消极转为积极


找出沮丧的真正原因

你一定要把让自己泄气的真正原因找出来,并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法。

有很多小孩子不会打算盘,他会感到自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两种方法:第一,他以后不打算盘;第二,他多去练习,朝这方面发展。而不是整天在那里自卑,好像自己不会打算盘,就表示算术也不好、历史也不好一样。

把自我贬抑改成自我充实

把自我贬抑变成自我充实、自我提升。一个人与其贬低自己的能力,还不如想办法去充电,提升自己的实力,用不着一天到晚羡慕别人。一个人勇敢地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就不是自贬。



案 例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其实是属于情商很高的一类人,这是他的优势。诸葛亮可以气周瑜、气曹真、气王朗,但是却气不了司马懿。诸葛亮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魏营,嘲笑司马懿是妇人不是大丈夫,期望激怒司马懿,以便在祁山与其开战。但是司马懿在使节面前不但没有表示怒意,反而面带笑容,向使节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

诸葛亮求战不得,退缩的话又会被嘲笑,结果反被司马懿气病了。其实,司马懿所受侮辱的程度比周瑜、曹真和王朗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一个男人被人嘲笑为“妇人”,是很丢脸的事情。

同样一个诸葛亮,为什么一方面会气死周瑜,一方面又被司马懿气病?因为他没有办法化解自己的问题。司马懿说:“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表现出了一种比较豁达的风度,认为诸葛亮比自己厉害,自己输给他没有什么丢脸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有比自己更好的长处。孔子说自己种田不如农夫,打猎不如猎人,但是讲道理讲得过别人,也就是说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人除了不自贬,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充实。比如吕蒙,他原来是不认识字的,可是后来却很有学问了。因为有一次孙权说吕蒙很会打仗,但是写出来的字很难看,讲出来的话没几句是有学问的,不像个将军。吕蒙刚开始说自己太忙,没有时间读书,他有无力感。孙权就说自己比他还忙都有时间读书,还说曹操那么厉害也天天读书,吕蒙就去读书了。读了没多久吕蒙的学问就做得很好了,写字写得很像样。所以大家诧异一个人能力提高得快时,经常会讲“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把怜悯别人改成有效协助

人要很快改变自己,不要天天在那里可怜自己、贬低自己,或者可怜别人。整天可怜别人对别人也没有帮助,应该做的是给他有效的协助,而不是同情他、取笑他,更不是可怜他。中国人同情弱者但并不同情可怜的人,是有道理的。



力不能及可诉诸能人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能人

假定一个人能力不足,他可以请比自己能干的人来做事。比如一个老板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他是好老板;如果他所用的人都不如他,那他的公司迟早会关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别人做,照样可以完成它。比如一个人现在要做电脑生意,这部分他不会做,可以委托别人做,那部分不会做,也可以外包,但他还是在做电脑行业。只要找对人,把事情都搞清楚,什么都可以做。即使一个人什么都不懂,只要他懂得如何用人就可以了。

个人有不同专长,不必苛求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比如老板,假如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会很放心地把工作委托给合适的人,那么他照样可以赚钱。很多老板只要心胸宽广、眼睛会看人,只要舍得与别人分享、不独吞,他是可以不要什么学问的。一个人最好不要苛求自己样样都懂,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比如打字,有的人打字快,有的人打字慢;打字快是第一个人的专长,但第二个人也不会自卑,因为他写字的速度比第一个人打字的速度还快。人各有生存的条件和能力,谁也不用羡慕谁。

对自己要求不必过高

每个人对自己要适当要求,要求自己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就好。就像一个人去爬楼梯,如果那个台阶矮矮小小的,他很快就会爬上去,也不会感到累;如果楼梯一级一级非常高,那爬起来就会很累。大家不必要求自己马上就会爬上去且不感到累,日有寸进,不必强求,也不要苛求,一切顺其自然。这样的话人就不会有什么无力感。



无助感是环境造成的


无助感是一个人碰到了太多挫折,他连突破的愿望都没有了,安于现状,无力感久了以后就会变成无助感。  如果一个人有了无助感,就会连自己有机会、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都不做了,而如果一个人“不想”做事情,那是很麻烦、很可怕的。



案 例


如果把一条狗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它刚开始一定会撞来撞去,想跑出去。但是它到处碰壁,慢慢就会有无力感。等到有一天,它就躺在那里动也不动,甚至把门打开它都不会出来,这就说明这条狗有了无助感。

无助感大部分是环境造成的。当爸爸管得太严,当妈妈要求自己的孩子每次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无助感。他有那个能力,他也不想动,因为他不可能一下子考一百分,也不可能次次都考一百分。其实家长可以设一个“进步奖”,孩子现在考二十分没有关系,他下次考二十五分家长就给他奖励,他会很有动力继续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到后来可能比别人的成绩都好;如果你让他一下考六十分、七十分,他也会有无助感,因为他觉得差距太大,自己做不到。

无助感代表逆来顺受

无助感代表一种很可怕的心情,叫作逆来顺受。逆来顺受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合理的逆来顺受是好的,可以促进彼此的关系,但是如果用得太过分了就不好。过分的逆来顺受会让人完全没有突破困境的决心,没有勇气也没有行为,整天只能坐在那里等,什么都不敢做。

不幸的经验造成无助感

无助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不幸的经验积累而成的。如果把一只老虎关在一个通电的笼子里,刚开始它会想要逃跑,但是总会被电到,被电了几次之后,它就会乖乖地很听话,即使笼子里没有通电它也会很听话,因为它已经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就不想再反抗了。

人如果也到了这个地步,就会毫无作为,会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明明可以做的也不想做了。以前狗急了还会跳墙,但是如果它有了无助感,再急也不会跳墙,因为它不想跳了。同样,当一个人心灰意冷到了完全没有一点动力的时候,是很可怕的。

觉得成败不由自己掌握

人们常常感觉到成败完全是老天在做主,不是自己做主。当一个人一分耕耘却没有半分收获的时候,当他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的时候,他会觉得一切都是无常,眼前是无助,未来是无望,觉得什么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

那到底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是谋事在天成事在人?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小事情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事情是谋事在天成事在人。在我看来,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没有自我、没有理想、没有使命,否则做不了大事。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有计划,只能做小事而已。计划是需要的,但真正的大事是谁也计划不了的。

中国人说得很清楚:小富由勤。即一个人如果很勤劳、很节俭,他就可能变成中产阶级了。但是“大富由天”,一个人要成为非常有钱的人,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看运气。如果每一分钱都是人辛辛苦苦赚来的,他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大富翁,最多能达到小康水平。



无助感最好是预防而非治疗


无助感是很难治疗的。人一旦进入无助感的状态,谁都救不了,自己也很难救自己,除非经过很长时间、很用心的再教育,否则很难改变。所以大家要趁自己还没有无助感的时候预防。

事先怎么样才能够预防呢?首先,不要对自己要求太多,也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一个人如果认为“大事情自己是管不了的”,其野心就不会那么大。即使大事情到了自己头上,他也会很冷静,不会去逆着自然做事情,会顺其自然。

其次,人一旦发现自己有无力感的时候就要特别提高警觉。想想自己为什么有无力感,因为无力感积累起来就会变成无助感,人有了无助感就没救了。

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未老先衰、力不从心、想做做不到,野心很大、成就很小。这是为什么?因为企图心太强,企图心太强也会造成无力感。运动员的有效寿命都不会很长,就是因为太要强。比如打篮球,一个人打到某种程度就要退下来,不能再打了,做观众就行。一个人很会游泳,但是能游到什么时候?一个人一生当中能够参加两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作为运动员的有效寿命一般就结束了。

“哀莫大于心死”,无力感与无助感都会给人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大家要时常保持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五节 适度的羞愧感与罪恶感,助人成长

羞愧感具有内在驱动力


羞愧感和罪恶感也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情绪。羞愧感最强的是日本人,日本的文化叫作“耻”的文化。如果要求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那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华文化一再要求“无过无不及”,即做事情不要太过分了。中国人失败了之后,会说“东山再起”“重新来过”“下次好好表现”“把以前的羞耻洗刷掉”……这是非常积极的。

一个人有羞耻心才有救,而羞耻心就是爱面子。很多人说爱面子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爱,那这个人就真的没救了,他会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在乎。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他是没有羞耻感的。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经常是忘形的,但是他不得意的时候,就会很拘谨,就很担心做错事情。所以当事情进展得很顺利的时候,大家就要格外小心;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的时候,反而不需要那么小心。

羞愧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它是个很好的内在驱动力,它会提醒人们要知错就改,不能老是让别人看不起。  这样人们就会开始积极地去改善自己,积极地去调整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然后使大家彼此更和谐。



羞愧感是从父母、师长处获得的


羞愧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师长给的。大人常常会跟小孩子讲:你这样做别人会看不起你,这样做会丢父母的脸。这就是在加强小孩子的羞愧感。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的孝心不是表现在拿钱给父母花上面,而是表现在“不丢父母的脸”上面。所以,很多真正孝顺的人在外面常常会顾虑到父母的脸面。一个人想偷别人的东西又不敢偷,一方面是怕违法,被警察抓去,另一方面就是“怕丢父母的脸”。父母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就说:你在外面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丢父母的脸,我这个脸丢不起。“怕丢父母的脸”这个力量比什么都大。这种情绪管理,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过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自己不可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有人有这种想法,那就说明他的羞愧感太重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再笨,也一定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好了。

不愿意向别人求助,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困惑,就这样一直拖下去,也说明这个人羞愧感太重了。其实不会的请别人帮忙,没有什么丢脸的;不懂的向别人请教,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你肯接受别人的帮忙,但又不会长期依赖他,你学习完别人的方法以后就会好好去做。但是很多人就是觉得不能让别人帮忙,那他永远不会长进。他只会不断地责备自己,不断地看不起自己,但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选择把自己放在一个过度羞愧的地步,别人也没办法帮他。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第一种感觉是“我做错了,我是个低贱的人”。为什么做错事情就低贱?做错与低贱有什么关系呢?第二种感觉是“我绝对不应该这样做,因为我这样做,就已经证明我不是好人”。这个与好人坏人没有什么关系。第三种感觉是“我已经变成一块朽木,已经无药可救了,我应该受罚,因为我是有罪的”。基督教承认每个人都有罪,但中国人是不接受的。

上述这三种感觉都是不合理的。首先,一个人做错事情,先承认错误,然后去改善就行了。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低贱?一错再错才是低贱,死不悔改才可怕。一个人做错事情时,可以先原谅自己,因为自己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同时要记住下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句话是“宁可早犯错,宁可早失败”,因为早失败,人还可以爬起来,晚失败就爬不起来了。

年轻人不用怕犯错,不用怕失败,也不用怕挫折。年轻人只有历经磨难才会成熟,一个人总怕失败不敢尝试,结果年轻时是没有犯什么错,但是到了年纪大的时候万一“晚节不保”,那就没有时间补救了。所以,年轻时多犯点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件好事情。

说“我恨不得不这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比较合理,如果说“我已经这样做了,我完了”那就不合理。“我恨不得不这样做”,但已经做了,已经做了就做了,对以前的任何事情都不必后悔,因为后悔没有用,人应该注重未来。只要记住那个教训,以后不再犯,好好地走向未来就行了。中国人有句古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再坏,只要回头,那就是很宝贵、很难得的。

一个人承认错误以后,要忘记错误、原谅自己、学习成长,不要老活在过去的阴影里面,这样才有新生活的希望。  以前犯的错误,改不了也换不回来,所能改变的只是未来,未来好好做就行了。而且人不要总去翻旧账。有的父母经常算旧账,搞得子女很不满意,比如小孩子今天打破一个玻璃杯,父母就把他叫过来:“你打破多少个了?”那小孩不敢讲,但是心里会想:“打破多少个又怎么样?每打破一个我都挨过打了,难道现在还要连以前的一起算、一起打吗?”他一定会不高兴的。家长可以说他是连续地犯错误,而不要在此计较他一共打破了几个玻璃杯。



勇敢面对罪恶感才好


人们的观念经常不正确,所以很多选择不妥当,然后会造成大家情绪不安宁。人的很多感觉是不需要的,是不正确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大家要勇敢地面对这些感觉。

人生有很多事情,有时候想起来自己都会脸红。很多人小时候做了很多现在一想起来就脸红、就感觉不好意思的事情,但那些又不是他故意做的,是因为小时候不懂事才会那样做。人难免犯错误,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圣贤,谁都会犯错误,包括孔子自己。但孔子还说“不二过”,即不要重复地犯错。

所以,犯错不怕,就怕犯了错后还不改正。竞争是个人自己的选择,和谐是他自己的选择,彼此帮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各搞各的还是他自己的选择。这里有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案 例


苏东坡问佛印自己的禅坐得怎么样,佛印说他坐得很好,他坐禅的时候像一尊菩萨。苏东坡很开心,就同妹妹苏小妹说自己坐禅坐得很好,佛印夸自己像一尊菩萨。然后很开心地说“佛印看我坐禅像一尊菩萨,可是我看他像一堆牛粪”。苏小妹说他完蛋了,因为佛印满脑子都是慈悲为怀,所以才看谁都像菩萨;苏东坡满脑子都是牛粪,所以看了谁都像牛粪。

一个心怀不轨的人,看谁都是鬼鬼祟祟的;一个有很多歪脑筋、很多坏点子的人,他就看谁都是在谋划坏事。这是人自己的选择,而且别人选择他是什么,他就用那个来因应别人,这是大家要特别提高警觉的。人对人是一面镜子,当人对着镜子笑的时候,他会发现镜子里面的人也在对他笑;当人对着镜子生气的时候,镜子里的人也在对他生气。

所以,当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你认为他会对你很好、他会与你和谐相处,那你往往就会与他和谐相处;当一个人进来以后,你认为他是坏人、存心不良,那他也许就真的存心不良了。因为他会有自己的反应,你把他当坏人他就坏给你看,你把他当好人他就不好意思,这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应。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东西是会彼此互动的,一个人生气时,旁边的人会受到感染,他高兴时旁边的人也会受感染。所以,人不能高兴时就大笑,愤怒时就很激烈地表现出来,一时无法调整时,吃亏的是这个人。因为他很开心,别人就会嫉妒他,会暗地里踢他一脚,让他不开心。所以,一个人不要在别人面前笑得太开心,否则最后倒霉的就是自己。

合理地运用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