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人性的弱点并非人性的缺点


人性与习惯并不相同

首先,让我们把人性和习惯区分开,分别认识得更清楚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代表人性。

譬如大多数人都喜欢讨价还价,这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非人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喜欢讨价还价这种形式了,也就用不着讨价还价了。

见面的形式,无论是握手、拥抱,还是亲吻,都只能算是行为习惯,与人性无关。比如人和人见面要不要向对方微笑?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马上喜欢上自己?到底是“请将”好呢,还是“激将”更有效?恐怕这些都不是人性的基本问题。

人类的行为习惯具有区域性特点。每个地区,由于风土人情的差异,会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彼此不同,各有特色。

那什么才是人性呢?

首先贪生怕死是人性。因为不论种族、肤色、语言、文字、居住环境或者交通设施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想到死,好像大家都会感到相当害怕。当然,有时候某些人面对死亡会视死如归,但那属于舍生取义,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非人人、时时都能做得到。

我们一般情况下把人类共同的性质当作人性。人性虽然是相近的,但是每个人因各自不同的人性所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以致产生的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相去甚远。

人性的弱点说起来最重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人都要求生存。人人都要求生存,所以大家的弱点也都相近。只不过求生存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各自的习惯相去甚远。而求生存这个弱点逐渐衍生为怕死、贪生,最后变成了只顾自己。

顾自己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自私。如果说求生存是人性的第一层弱点,那么自私便已经进入了人性的第二层弱点。自私的表现,以贪利、贪名为代表,贪利、贪名的结果,最后都会归结到贪图享受上面来。

贪图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追求个人的快乐。于是求快乐成为人性的第三层弱点,这层弱点以刺激、争夺和征占为重点,导致各种明争暗斗的花样,令人苦恼不堪。

人性的弱点并不全是人性的缺点,因为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基本都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所有的企图心,实际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只要保持合理,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不但没有害处,反而有好处。

适应人性的弱点,若是策略正确,弱点都会变成优点。所以,策略的选择和应用非常重要。对于人性的弱点,我们主张不要存心加以利用,以免造成害人的后果,也害了自己。同时主张不要完全防备别人运用我们的弱点,以免丧失机会,永远建立不了所需要的各种关系。

研究人性的弱点,主要在于明辨适应的策略,使弱点运用和被运用到合理的程度,以求化弱点为优势,助己助人。


人性是先天性的,彼此相近;习惯是后天性的,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一切都在变,唯有人性没有变。人们拿不变的人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于是采取不同的策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而形成有差异的习惯。

习惯从适应人性的弱点而来,又用以满足人性的弱点。

弱点可以变成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好习惯使弱点变成优点,坏习惯使弱点成为缺点。

采用何种策略,养成什么习惯,都是“人”的问题。人性的弱点从根本上来说不是问题。

对人性的弱点,要适应、运用,不可控制、利用。这样对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好处。


人性和习惯不同,前者是天生的,属于先天性,而且整个人类的人性大抵相近;后者属后天性,是逐渐养成的,几乎人人都不太相同。

大家关心人性的弱点,希望通过对人性的掌握,实现对自己有利的企图,达成预期的目标,并且提高其效益。这种是人性中求生存的表现,但是如何掌握人性的弱点,怎样控制人性的弱点,采取什么方式来评估人性的弱点,则由于各人的习惯不同而有差异。

求生存是人性,用来求生存的方法是习惯。有人好吃懒做,也有人勤奋积极,是习惯不同,并不是人性互异。所以说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实在是一种错误说法。好逸恶劳应该属于人的习惯,有人如此,有人则习于劳作,近乎工作狂。

自古以来,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我们常说人性变了,其实改变的是习惯,并不是人性。

习惯从哪里来?人性既然不变,为了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满足人性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策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成为习惯。习惯由何而生?由各人不同的策略而产生,所以人人不同。

例如人性要求生存,几乎凡人皆如此,没有不同。但是各人求生存的策略差异很大。有人以隐藏实力来求生存,认为含蓄是一种涵养。有所保留是谦虚,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他人不悦,而对自己的生存构成压力。有人则到处作秀以求生存,认为表现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攻为守对自己比较有利。采取隐藏策略的人逐渐培养出十分忍耐的习惯,能隐人所不能隐,藏人所不能藏。而采取作秀策略的人也逐渐养成招招出击的习惯,虚张声势,到处拜托大家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再加上隐藏和作秀的方式彼此不同,因而变化出很多花样,构成五花八门的生存之道。所谓“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可见,习惯不同,使得人群与社会不但多元化,而且复杂化。


人性的弱点不过是人潜在的欲望

人性最基本的弱点便是求生存。求生存逐渐发展成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便进入了自私的层次。自私自利的表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贪图享受,这又进入求快乐的层次。

每个弱点都包含三个向度。求生存表现在怕死、贪生和顾自己上,产生了很多可资攻击的弱点。自私表现在贪利、贪名以及贪图享受上,多少人为求名利而创造、发明,多少人为求名利而摧残、破坏。同样为求享受,多少人不论贫富都能够随缘随喜,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一生;多少人又贫有贫的痛苦,整日怨天尤人,富有富的苦恼,徒然成为不快乐的富翁。其实求快乐,也表现在刺激、争夺以及征占上,各有策略,也都往往为对方的对策所命中,弃甲投降。

人性三大弱点本身不是问题,不过是人潜在的欲望。变成优点或缺点则是策略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人有权选择采用哪种策略,使弱点成为优点或缺点。

乍一看,人类求生存免不了贪生怕死。

我们不妨虚拟一下,假定人人都不贪生,抱着活多久就算多久的心理;人人也都不怕死,认为死了之后,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请问:社会会安宁吗?人类幸福与否?恐怕会天天有人自杀,时时有人杀人,搞得人人不安宁,社会乱糟糟,谈不上什么快乐幸福吧!

可见不贪生不怕死并不是理想的状态,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历史上伟大人物很少是通过不贪生不怕死塑造出来的。我们只责骂文官贪财、武官怕死,但并没有人倡导完全不贪生、不怕死的生活理念。

文官怕死是理所当然,因为文官不怕死的结果大多是死得很快,而且死得很难看。武官不能怕死,因为战死沙场才是武官的最高荣誉。一旦武官怕死,就会未战先逃,置国家安危、百姓性命于不顾,失去军人本色。就算逃跑能够不死,也将活得很难看。

然而贪生怕死并不见得就有利无弊,大家都喜欢。社会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也是贪生怕死造成的。

大家都贪生,才造成今日处处可见的社会老龄化现象。贪生的后果是大家都活得久。而活得久的结果之一就是不可避免地老人愈来愈多。人生七十古来稀,忽然变成人生七十才开始。问题是怎样开始?开始制造社会问题,还是开始形成问题社会?

老人可能是“宝”,也可能是“贼”。这两种情况,孔子都提到过。“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说老年人经验丰富,思虑周到,修养良好,凡事拿捏得恰到好处。遇有晚辈请教,都能够耐心指导,诚恳相待,当然是非常宝贵的导师。老就是宝,特指这些人士而言。

但是,有些老人,却不折不扣地应了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谓贼”。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自己则留在国内到处制造社会问题,逢人就增加麻烦,最后还要子女之外的人来送终。这不是贼,又是什么呢?

嘴上说得好听,这么做是为了不连累子女。实际上自己无法独立生活,势必要依赖别人。这种贪生,完全是只顾自己,丝毫不考虑别人。要贪生,先要有靠得住的子女。否则,就不必贪生,以免连累外人。

怕死不难,要有老本、老伴和老友,再加上“老宝”的修养,这样就不怕不受人欢迎,爱活多久都可以放心地活下去。军人退伍之后,照样可以怕死,也没有人有权责骂他。

自私是贪生怕死的必然结果。贪自己的长久生存,怕个人的快速死亡,都有自私的成分,不容否认。

从现象上来分析,自私的对象离不开名和利。贪自己的利益,求个人的名分。名利心愈浓重,自私的心理就愈重。自私心理重到竟然忘记了名和利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

别人的名利和自己无关,以致不去关心。只有自己的名利,永远说空不空。只要一口气还在,就有名和利的欲念和需求,很难摆脱名利的纠缠。

追求名利,还可以说是企图心、上进心、奋发图强的原动力,或者积极求取进步的驱策力。如果把追求所得的果实与社会大众分享,名利就不致遭受严苛的怨责。有名有利的人士,也不至于承受那样恶毒的诅咒。问题是在出名、获利之后,把果实留下来私自享受,才会引起众人的不满。

很多人把贫富悬殊视为社会不安的根源,似乎富有的人永远要接受贫穷的人的挑战,仿佛富有的人非把财富重新分配不可。

然而,有名有利的时候,如果不享受名利的果实,岂不证明名利果然是空的?那还有多少人会积极追求名利?大家都视名利如粪土,世界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名和利?活在如此这般的社会,人类会觉得快乐吗?

何况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若不积极争取,说不定分到自己身上已经所剩无几,甚至空空如也了。

争名争利是辛苦艰难的事情,原本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努力,后来享受到名利的甜蜜果实,于是以争名争利为快乐之本,转而享受争名争利的乐趣。

求快乐成为大家努力的目标,加上名和利本来就难求,使得更多的人不求名也不求利,反而盲目地追求新奇的刺激。

我常听见这样的对话:

发型师问顾客:“您要染发吗?染什么颜色?”

顾客说:“随便什么颜色,越奇怪越好。”

这样做的人刚开始染发还有很多人看,觉得这样可以满足自己引人注目的快乐欲求。后来不论他染什么颜色,都引不起他人的注意,于是自己很不快乐,干脆剃了光头,想看看这样能不能带来一些快乐。

年长者对年轻人说:“这种无聊的广告,你们怎么看得这么起劲?”

年轻人回答道:“拜托!这种广告不是播给你们这个年龄的人看的,它是为我们而制作的。”

不管这种广告是有知还是无知,是有害还是无害,反正各人的标准不一致,只要能得到快乐就去做。针对不同的需求,满足人们想要得到的各种不同刺激,这种方法叫作市场区隔,说穿了就是针对人们各有所好、各取所需的情况进行制作,以此来获取利润。

不讲究区隔,大家都接受同样的刺激多么单调乏味,令人觉得无聊,当然得不到快乐。刺激的来源有限,势必引起争夺。大家逐渐不满足于享受争夺的刺激,于是不只争夺,还要进一步把争夺得来的刺激长期保留在自己身边,占为己有。

求生存、自私、求快乐,分析起来,都没有问题。它们之所以形成人性的三大弱点,主要是人本身的问题,才使得没有问题的问题变成严重的问题。


人的问题在于思维两极化

人的问题在哪里?在思维。人的思维经常两极化,不是极度向东,就是极度向西,以致趋于极端而无法保持合理的中道。过与不及都使求生存、自私、求快乐走上偏道而有所缺失。如何使自己不会过与不及,应该是每个人努力的正道。

媒体尚未发达以前,大家眼不见、心宁静,各自安于自己的策略,倒也心满意足,无所怨尤。媒体发达之后,资讯传播既快捷又普及,很多资讯不由得人不看,知道了太多的资讯以后,人就会互相比来比去,自己占便宜的地方就视为理应如此;自己吃亏的地方便认为岂有此理。于是,搞得天下大乱。

人类创造了媒体,媒体却专门攻击人性的弱点。为了生存竞争,媒体也采取若干策略,将自身的生存建筑在人性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上面,弄得人类对媒体管制也不是,开放也不是,似乎已经无可奈何。

现代人的人性弱点被媒体渲染、扩大、强化、利用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媒体经常打着“人们有知道的权利”的招牌,威胁、利诱人们从事各种好的或者坏的活动。


人生是人性弱点的攻防战

人性的弱点既属不可避免,媒体的持续发展又是理所当然。我们所能够自主的部分,说起来唯有掌握自己的因应策略,并且随着时空的变迁作出合理的调整。

我们一方面要防止他人攻击我们的人性弱点,一方面又不得不设法去攻击他人的人性弱点。从这种角度来看,人生简直就是人性弱点的攻防战,随时随地都在攻击,随时随地都在防备。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是说攻击时不要存有害人之心,而防备时则宜提高警觉。

对于人性的弱点,不论攻击或防备,最好采取适应、运用的心态,不要存有控制、利用的念头,因为动机纯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妻子以独特的烹调口味来控制丈夫,听起来就很不合适,容易让人产生反感,使人觉得丑恶。如果改说妻子以独特的烹调口味来满足丈夫爱好美食的欲望,那听起来就不一样了,会令人觉得亲切、有人情味,而且属于美好人生的一部分。

动机纯正与否,完全是个人问题,与他人无关。例如含蓄、隐藏的动机,究竟是减少他人的不悦,还是为求奸计得逞?如人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

尊重人性的弱点,适当地攻击或防备,以求达成合理的效果。基于这样的念头,便是动机纯正。

鄙视人性的弱点,认为应该攻其不备,那是乘人之危。对人经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刻防备,凡事必朝坏处想,把人性丑恶化,则为动机不纯正。

研究人性的弱点,旨在正己正人,让自己快乐,他人也愉快,这样才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若是心存不轨,盼望分析人性的弱点,据以攻他人于不备,达成自私自利的企图,那就大可不必,因为就算图谋有成,也毫无长久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性的三个弱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凡事从根本入手,比较容易彻底明了,而且易学易用。但是,千万要以因应、运用的态度,而不要以控制、利用的态度,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