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章 用人重本事而非能力

第二章 用人重本事而非能力




企业中应该形成一种氛围,叫作有本事你就会出头。本事跟能力是不同的,能力只表现在工作上,而本事还要表现在道德、团队精神、人际关系等方面。



第一节 能力与本事差异何在


图1-2 用人要重本事而非能力

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与西方企业不一样,我们的企业用人重视本事而非能力。本事、能力最大的差别在伦理与道德层面。我们这几十年积极推广的教育为什么会出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道德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忽视了心目中有别人的人,在职场里这种人就是心目中有老板的人。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本事,不重视才能?因为才能大家都差不多。你跟同事间的才华差很多吗?你能得90分,我也不会太差,至少85分不是问题。所以老板用人的关键常常在伦理与道德的部分,简单地说,就是看你心目中有没有老板。

我想大多数人对此还是不太明白,其实我也是一头雾水。因此,我常常问一些老板:“你用人的时候不重视他的能力,反而很在意这个人心目中有没有你这个老板,为什么?”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是这样的:“一个员工如果一开始心目中就没有我这个老板,那么随着他能力的增长,我会越来越怕他。”这讲得确实很实在,一般来说,员工的能力越强,会对老板越不尊敬,越看不起老板。

当然,也有这样的人,他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尊重领导,始终感谢领导给他机会。这是由他最初的态度决定的——他心目中有老板。可见,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日后的配合程度。所以我们在挑人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忠诚,会不会配合。中国人在管理中很重视配合度就是这个道理。

西方管理的第一顺位跟东方管理的第一顺位是一样的,都是有德有才的人,但是第二顺位就完全不一样了,西方人敢用无德有才的人,中国人敢用无德有才的人吗?在中国人眼中,无德有才的人只能排到最后,甚至还不如无德无才的基层人员。

为什么?老板只要有经验就会清楚,他这辈子被谁害得最惨?基层员工会害得他很惨吗?真正害得他很惨的就是当初带给他一大堆客户,结果又把一大堆客户带走的那个人。德行,这个“德”就是眼睛,就是心目中有别人。所以我常跟年轻人说,你们的皮肤保养得很白,这很好,但是最好不要连眼睛都保养得很白,眼睛保养得很白闽南语叫“白目”,意思就是眼睛瞎了,心目中没有别人。

心目中没有别人的人很可怕,所以中国人很忌讳人目中无人,没大没小,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们在挑人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挑对,也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挑错了,以后怎么补救都没有用。

很多人问我:“老师,我先把无德有才的人挑出来,然后把他们训练成有德有才的人,这不是比较快吗?比把有德无才的人变成有德有才的人快多了,因为有德无才的人我还不能确定他的才能到底能发挥到什么程度,而无德有才的人,已经能够带客户了,他已经有才华了,我再好好调教一下他的品德就好了。”

我马上说:“他爸爸妈妈二三十年都没把他调教过来,你两三个月就能改变他?你真厉害!中国有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国有这么多的培训机构,我还没见过哪家培训机构能在几个月内改变一个人的品德。什么东西最危险?就是人的心。人的心永远是变化的。所以《尚书》中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的变化非常快,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准确确认一个人的忠诚度。”

统一集团用人注重唯德是用。也就是说,当两个人都有德的时候,用没有才能的那个人没关系,因为才能可以经过有期限的训练而得到,而品德却没办法在有限时间内培养。

所以,道德没有瑕疵的人才能进入统一集团,道德有瑕疵的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才能不是问题,才能可以慢慢教。虽然统一集团薪资水平只是中等,但由于它比较重视氛围,重视德行,对忠诚度和配合度的高要求,使其员工的稳定性很高,常常是父母来统一集团工作了,子女也跟着来了。

现在有很多人说,用人就要唯才是用,并拿这个当座右铭。我们不是说唯才是用不对,但唯才是用是有前提的。唯才是用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心够狠,只有心够狠你才能唯才是用。

我们来看曹操,当他怀疑一个人叛变时,他可以装作做梦,不小心用剑杀死他。你敢这样做吗?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你的心够不够狠?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别唯才是用,你也不要向人学这一套。

有良心的老板一般没办法这么狠,所以才会以品德为基础。那问题也来了,我们要如何挑有品德的人呢?

问题:

一个原本很照顾你的老板,在与你交谈时突然情绪失控叫你去死,你要如何应变?见表1-5。

表1-5 典型问题及处理办法



很多年轻人一看这个问题就觉得很好笑,其实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好笑,但是背后有着很深的智慧。很多年轻人很可爱,说:“如果老板叫我去死,我马上回头叫他去死。”如果老板的心脏不够强大,是不敢用这种人的。

还有一种年轻人,老板叫他去死,他真的跳楼去死。结果家长就来找老板了,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老板也很生气,说自己是开玩笑,谁知道他那么认真。十个老板九个脾气坏,有时候他们发怒,我们就权当他们在开玩笑好了,没必要往心里去。

有的人就问:“听话也不好,不听话也不好,那怎么办?”在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很多事情很矛盾。其实老板如果叫你去死,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是口头上说“好”不要去死就好了。就这么简单,因为中国人是有着阴阳思想的人。

我们不是常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吗?讲好听话就对了。老板有些时候有太多事情,难免会情绪不好,我们要体谅他。所以干部要知道,当老板说“你给我去死”的时候,千万不要跟老板计较、争执,而要理解老板:“老板,你要不要喝杯茶?要不要休息一下?有些事等一下再说。”这样的话,老板就会在心里认可你:“果然是我的干部,果然是配合我的干部,懂得体谅我。”中国人喜欢的是体谅自己的人,而不是比自己脾气更坏的人。


相传,乾隆遇到了一位能干的臣子——刘墉,但刘墉常常顶撞他。有一次乾隆发怒了,说:“你给我去死,我再也不想见到你,死得越快越好。”皇帝叫臣子去死,臣子不死不忠。这时候如果继续留在乾隆身边,刘墉肯定马上没命了。刘墉很聪明,赶快躲起来,且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办法来。

刘墉去浴室弄得全身湿湿的,主动去找乾隆,乾隆见了他厉声道:“我不是叫你去死吗,你回来干什么?”刘墉说:“我有去死啊,你没看我全身湿湿的吗?”乾隆不高兴地说:“全身湿湿的又怎样?”刘墉低着头说:“我准备去跳河,但我跳的时候被一个人赶回来了。”乾隆问:“是谁啊?所有的人里我最大,你不听我的话,还有谁的话可以听?”刘墉回答:“不是现在的人。”乾隆疑惑了:“以前的人?谁啊?”刘墉点头:“屈原。屈原说以前他是遇到不好的国君,所以二话不说,跳河死了,而我遇到这么好的国君怎么可以去死,他让我回来。所以我就回来了。”乾隆听了很开心,心想原来连屈原都知道他不是昏君。


夫妻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先生脾气很坏,太太反而拿着毛巾说:“你休息一下,喝杯茶,擦擦汗……”这才叫夫妻。但现在很多夫妻不是这样,先生吵,太太说“你会吵我不会吵是不是”,两个人于是就吵起来,并且越吵越厉害。

现在很多夫妻为什么相处会有矛盾?因为夫妻俩都在外面工作,都有收入,谁也不怕谁。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两个人一起吃晚餐,先生只要比较大男人主义,吃完以后会马上去客厅看报纸。太太也不是省油的灯,看他看报纸,她也跟着去客厅看杂志。先生按捺不住了:“你也来看杂志,那碗谁洗啊?”太太只要有收入,如果收入还不低的话,她会来一句话:“谁洗?猜拳啊,一定要我洗是不是?”两个人言语不和就会吵起来。

现在离婚率为什么很高?其实说到底是夫妻双方相互不尊重造成的。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权力都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吃完饭到客厅看报纸,我教你一种轻松愉快的方法。我吃饭后也想到客厅看报纸,但一想肯定会被太太骂,怎么办?我一定要让她觉得我有帮她忙的感觉才行。所以我一吃完饭就马上收拾碗筷,帮她拿到厨房,还装作要洗碗的样子。太太说:“你要做什么?”我回答:“我准备帮你洗碗。”这时太太笑了:“不用,你去客厅看报纸吧。”所以,我自然而然就去看报纸了。

大家都觉得我这样做很奸诈,有人就说了:“除非我太太没听过你的课,没读过你的书,否则这招就没用了。”我说:“不是这样的,其实太太在意的不是你有没有用权谋、奸诈,而是你有没有尊重她。你不尊重她,她心里会想,‘我一洗碗你就觉得是应该的,我一辈子都应该洗是不是?我看你干脆去请个菲佣得了!我每天洗碗,跟菲佣有什么不一样?’”

可见,先生不尊重太太,太太的脾气比先生还要大;先生越尊重太太,太太越高兴,这样先生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他事太太愿意负责。所以中国人常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心目中有别人,这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为什么很多人会出现道德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普遍重视才能,却忽略了德行。这些年的教育归纳起来就是,“缺德”教育。

重视德行,不是讲一些道德教条性的话,而是真正心目中有别人。我们来看看在一些场合中,心目中有别人的情况(见表1-6)。比如,在家庭中,心目中有父母的人,他会做什么坏事吗?不太可能。

表1-6 心目中有别人因场合而不同

如果你觉得让父母丢脸的事就不敢做,那就对了,这证明你心目中有父母。

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先生跟我说:“我现在有糖尿病,希望有人来照顾我。”我说:“你没有子女吗?”“有啊,都不在身边。”子女不在身边有什么用?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去国外读书,这可能会使孩子从小心目中就没有父母了。心目中有父母的人,不会在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不回来。父母培养子女,最重要的是看他心目中有没有父母,如果他心目中没有父母,教他多少东西,都是浪费力气。

人们常常认为,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最讨老师喜欢,我也问过一些老师:“老师,你是不是重视成绩最好的学生?”对方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哪有,我反而比较在意心目中有老师的学生。”我问:“怎么说?”对方笑着说:“我有个学生,每次我讲完课,他就会对我说,‘老师你口渴吗?我帮你准备了一杯茶,你喝吧。你会不会太累?你要不要休息?’我觉得这个学生真的很不错,所以我很照顾他,会针对他的学习情况进行答疑解惑。”

由此可见,心目中有老师的学生,成绩自然会好,想不好都很难,因为老师会倾囊相授所有秘诀。

同样,心目中有老板的人,老板自然也会关照他。另外,贵人不会在自己脸上写着“我是贵人”,所以想要得到别人的栽培,我们就要多用心。我们心目中有长辈、有同辈、有晚辈,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一个人成功了,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而应该感谢自己有三项关键资源:好父母、好老师、好老板。

你如果没有好父母,这辈子会很累,你要是不相信,从孤儿院出来拼给大家看看。所以人要懂得感恩。人一出生就可以走路吗?你长大成人,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要想想当初在你很小的时候,不能走路,不会说话,是谁照顾你吃喝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想过这些,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让父母很寒心。我们要感谢好父母,感谢好老师,感谢好老板,做懂得感恩、懂得惜福的人,福气自会享用不尽。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觉心。自觉心是什么?就是别人对你客气的时候,你心目中要有别人。老板对你很客气,并不代表你可以得寸进尺。很多人不是这样,如果老板很客气,就觉得可以骑到老板头上了。这是不对的。

心目中有别人,要用态度做出来,不能光靠嘴巴说。  你如果一上班就立刻跑到老板办公室,说:“老板,我心目中有你。”老板会被吓死:“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中国人永远是用行动来表明一切,不只是用嘴说出来。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培育人才的两大方向


我经常问一些企业老板:“为什么要读《三字经》?为什么要读《弟子规》?”得到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不知道。”“只是背一背。”所以我常常直接问老板:“一棵树,树干粗壮、树叶茂盛比较重要,还是树根稳健比较重要?”老板一开始是犹疑不决的,后来听我说树根稳健比较重要,也认为是对的了。

我又问:“在培育人才上你现在主要做什么?”对方说:“我专门教他一些才能方面的东西。”这样的话,老板专门把树培养得枝繁叶茂,结果这种树却经不起考验。

《易经》的坤卦里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品德是打地基,当地基不好的时候,楼盖得越高,倒得越快。从图1-3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好比树根,一个人的才能好比树叶,只要其树根很稳健,就不用担心他以后遇到大风大浪,因为大风大浪是折损不了他的,即使树叶都掉光了,也会春风吹又生。

图1-3 培育人才的两大方向

企业在培育人才上无非两大方向:重品德,重才能。也就是说,重做人或重做事。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是品德,唯德取才。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有很多圣贤,为什么经典书籍却并不太多?书虽然很少,但是它们都有一个重点,是教人品德用的。可见,中国人重视教人做人的道理,而且这是要从小养成习惯的。

《三字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首孝弟(悌),次见闻”。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也就是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弟子规》中也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有余力,则学文”,其实“有余力,则学文”是从《论语·学而篇》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来的。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懂,但是很多人都没有了解它真正的用意。“有余力,则学文”不是说有时间就写写文章、看看书,而是说当我们把做人的道理都弄懂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再看看书增加才能,这是好事,但在做人的道理没弄清楚之前,看再多书都是白看。因为我们中国人重视的是把人做好。

事实上,中国人在品德的要求上比较重视两个“面对”:面对他人,面对自己(见表1-7)。

表1-7 用人先重品德:唯德取才

面对他人的时候,在群众中完成自己。这一点我们前文已经讲了,也就是说,要心目中有别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的机会再好,人缘不好也没有用。做小事靠自己,做大事一定要靠别人,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

面对自己的时候,利从义来,能而不为。儒家教我们不能讲利,而强调本末之道。利是末,重点不在要不要求利,而在强调义的重要性。义是什么?不是钱财的多寡,而是钱财是否合法。不应该拿的,再少也不敢要,再多也不能要,因为这是不合法的。

我们中国人很重视正负号,不是数字大小。数字再大,如果是负号,也比不上是正号的小数字。所以企业用人时都很在意员工是否正德。《尚书》中讲:“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达使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的目的。也就是说,造福人群要有一个前提——正德,正德、利用,才能厚生。这时,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道德是正的吗?我们企业的道德是正的吗?企业如果出黑心商品就是黑心企业,这种企业再大最终也会倒闭。

中国人认为:做人比做事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利令智昏,给你的钱很少的时候,你不会心痒痒的,但给你的钱一多,你还能把控住自己吗?比如,有人给你100元,你可以不拿;有人给你100万元,你心里觉得有点痒了;有人给你1000万元,你开始按捺不住了;有人给你1亿元,你马上接住,从此陷入自毁前程的泥沼。

上天赋予我们才华或钱财是为了考验我们的品德。如果等到赚大钱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准备修炼自己的品德,那就来不及了。品德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品德修炼不好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我们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就是这个原因。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孝悌之道与永久人才


如何有效运用一流人才呢?

我们先来看看孟子的“五伦”讲了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见图1-4)。

图1-4 有效运用一流人才

世界上最懂得人际关系的是中国人,但是中国人在五伦关系上却越搞越乱,似乎五伦都不够用了,还得有六伦、七伦才行。事实上,五伦真正关乎的只有两个关系,孝和悌,真正讲的是孝悌之道。上下之间的关系是孝,平行之间的关系是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属于孝的部分,就是上下关系。平行关系呢?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属于悌的部分。夫妇有别,两种关系兼有。

中国人很重视孝悌,孝悌是第一顺位。

康师傅集团用人时不是看一个人的学历,而是看他是否懂孝悌之道。我们再来看图1-4,深灰色这块叫血缘区,浅灰色这块叫非血缘区。有人说,一个国君,想要找一个好的臣子,怎么找?去臣子家里看看就知道了。所以康师傅集团在确定应聘者所有的考验都通过、所有的测试成绩都很不错之后,会做家庭访问,马上打电话到应聘者家,问:“你儿子是谁?是不是有这个人?他多久回来一次?”如果他爸爸或妈妈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他了”,那他肯定不会被录用,因为他不懂孝悌之道。

教育的“教”跟孝悌之道的“孝”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里边含有孝字?上下之间对我们最重视、最有恩情的是我们的父母。教育最重要的观念是不孝不教,与父母相处不好的人,不用再教他,教再多也是白教。人们常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是有一定道理的。

《论语·学而篇》中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就是说,懂得孝悌之道的人,一般不会跟上司顶撞。只要他跟家里相处得和谐,他在公司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这样的人,企业可以放心用。只是,现在很多企业很少做家庭访问,总是相信员工的履历表,相信他自己说的。这比较危险,因为我们相信什么,他就可能用什么来骗我们。

我听到过这样一段对话,老板说:“你计算机都不懂,是怎么进来的?当初招聘的时候不是有问卷,问过你计算机能力强不强吗?”员工说:“我知道,有问过我计算机水平。”老板说:“你不会就不能说会啊。”员工说:“我说不会怎么能进来呢?”

你也许会说,这不是说谎吗?当然,我们不提倡说谎,也不喜欢说谎的人,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懂得根据情况抓住机会,如果什么事情都来真的,不会就说不会,那可能什么公司也进不去。

西方人填问卷都很认真,中国人填问卷一般是根据情况来回答的,比如给谁看、需不需要留名字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是给领导看,那肯定会写好听的;如果填完有礼物,就会认真填,否则随便填一填就算了。

我们在挑选人才时,如果用问卷的形式,是找不到人才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考虑的是这个东西对他有没有帮助,会根据利弊来作答。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才能不能用,要看他跟家人相处得怎样。同理,越懂得跟家人相处,跟家人关系很和谐的领导,也越能够掌握用人之道的重点。

公跟私,其实要合在一起想。为什么公跟私要合在一起想?因为我们的员工,当他上班越认真的时候,当他越为公司尽力的时候,就是他家人越讨厌你的时候。

他越尽力,家人就越生气,他太太就讲了:“那么尽力,薪水有增加吗?”薪水不会马上增加,所以太太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他整天工作那么晚回去,太太说:“那么认真工作干吗,职位有提升吗?”也没有,因为这不是马上就能有的事。问题是,枕边人的细语胜过老板一个月一次的奖励,每天枕边连续说刺耳的话,到后来认真的员工也可能离职。

我们最欣赏的人最后为什么都走了?我们一定要用心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台湾裕隆集团严凯泰先生为什么能把企业做得那么大?他的本事就是懂得中国人的一套。在他还是集团旗下企业裕隆汽车总经理的时候,他的左右手——一个副总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居然买了一块年轻人很喜欢的手表送给副总的儿子。他叫来副总说:“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儿子的。”副总说:“为什么给我儿子?”他说:“因为你儿子考上大学,考得不错,这是我给他的奖励。”副总的儿子戴着爸爸总经理给的手表,心里肯定会这样想:我爸爸一定表现得不错,否则总经理怎么注意到我了呢?儿子开始对裕隆集团有好印象,甚至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志向: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去裕隆集团工作。另外,副总的太太也会这样认为:我先生一定表现不错,否则怎么会让总经理注意到我家里的人呢?

这就是严凯泰先生的厉害之处,把员工家人的心也买进来了。所以,中国人的公跟私都是合在一起想的,也就是工作跟家庭是分不开的,领导越懂得这样的道理,就越能够有效运用一流人才。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