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章 领导者习惯与魅力

第二章 领导者习惯与魅力




没有绝对的好习惯,随着组织职位提升,我们如果不能及时应变的话,好习惯也会变成坏习惯。懂得做阶段性的调整,才能与时俱进。



第一节 事必躬亲会上侵下职


领导者的习惯不是永远不变的,会随着职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问题:

如果你是总经理,经理陪同你与客户参观公司,你发现地上有垃圾有碍观瞻,你会如何处理?见表2-7。

表2-7 典型问题及处理办法

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立即责骂并命令经理去把垃圾捡起来。这时候你这样做可不可以?你说:“经理,那边有垃圾,你去捡起来!”尤其当这个经理还很有才华时,他就会很火大,很可能会当场让你难堪:“我是捡垃圾的?我为什么要捡垃圾?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捡?”

第二种是不要求经理,以身作则亲自去捡。经过我们的调查,几乎80%以上的高阶领导都是这样去做的。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连续去了五六个地方,遇见有垃圾都是总经理去捡,我很好奇,等客户走了以后,私底下请教经理,我说:“经理,刚才那么多个地方有垃圾,怎么都是总经理捡,你为什么不捡?”他说:“不是我不想捡,是我们总经理喜欢捡。”我一听很是惊讶,他居然觉得是领导喜欢捡。

这位经理还说:“我们总经理故意装作不怕脏,让员工以为他亲力亲为,什么都事必躬亲,好像他真的很负责任似的,那我有什么办法?他抢着去做,我只好让他去做,我觉得他做得还不错。”所以领导什么都事必躬亲,换回来的也许就是部属这样的评价,最重要的是,领导自己还受累。

我辅导过很多学校校长,有位小学校长跟我说:“看我在捡纸屑的时候,居然有学生说,校长,这边还有一张。后来我更惨,学生们看见垃圾都不捡,说校长喜欢捡。我还有了个绰号,叫捡垃圾校长。”

我们不是不能做事,而是做了事之后会发现什么都是自己的事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习《易经》,因为《易经》可以让我们了解天、人、地之道。高阶领导相当于天的角色,因而要善用天的角色。

很显然,第一种美国式的管理方式很极端,事情可能没办法解决。第二种日本式的管理方式很柔和,也不行。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轻松愉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是总经理,遇到上述例子的状况,我会怎么处理呢?

那就是第三种方式,我会看看垃圾,再看看经理,连续看他五六遍。不教而杀谓之虐,等到客户走了以后,我会叫他来我办公室,说:“经理,刚才我有没有一直在看你?”经理马上说:“有啊,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时我会跟他讲明白我为什么一直看他:“地上有垃圾,在客户面前直接叫你捡你肯定不高兴,所以就用眼神来告诉你了。”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避免尴尬,就要善用眼神。第一次眼神训练做得很好的话,部属以后就知道要随时注意我们的眼神,随时跟我们保持默契,即使他一时听不懂、看不懂,也会私底下请教我们:“领导,刚才你的眼神是什么意思?”他会变成积极性很高、跟我们配合得非常好的人。这样,我们以后才能轻松愉快。

人们常常认为,最好的朋友一般默契很好,你不需要跟他讲,只需要一个眼神,他就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领导和部属之间,同样也可以培养这种默契。所以,领导无须事必躬亲,有时一个眼神,部属就能把事办好。

中国人讲话不像西方人那样讲得很清楚,但中国话具有深度智慧,比如“倒杯茶来”,西方人就听不懂,谁去倒?倒给谁?中国人一听却很清楚,老板只要讲倒杯茶来,用眼神一看你,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事必躬亲,以身作则,如果不用心去想的话,以为都是好事,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中坚干部来说,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也许是好事,但对领导者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做人可以以身作则,做事以身作则就会有做不完的事(见图2-2)。

图2-2 以身作则的两种不同效能面向

在做人的部分以身作则叫以德服人,我们会感觉轻松自在。而在做事的部分以身作则叫事必躬亲,我们会上侵下职,这是劳碌命,很可能英年早逝。

现在有很多领导在用人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走两极化,用两极化的方法带队伍到后面都会是一场空。这就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练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用人的功夫。如果领导只剩下一项任务,那就是知人善任,而不是自己去做事。

西方人会把做事列为很重要的目标,但对于中国人来讲,如果你喜欢做事,就会有做不完的事。闽南语讲得最贴切,“一沾上就黏住,要甩都甩不掉”。所以我们慢慢会发现,当领导的,如果事必躬亲,那就完蛋了。比如诸葛亮,他很负责任,事必躬亲,但是最大的遗憾就是英年早逝。

有人说,“没办法,已经习惯了,我就是劳碌命”,这时候也不要怪别人,这是被自己的习惯害的。其实,习惯没有好坏,只是不懂得阶段性的调整,只能自己吃亏。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有答案无法集思广益


问题:

当心中已有答案的能干部属向你请示如何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时,你会如何有效回复部属?见表2-8。

表2-8 典型问题及处理办法

现在很多老板或者主管都是好心做坏事,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给部属讲答案。因为他们最怕的就是部属不讲、部属不问。部属一问,他们就会很高兴,马上把所有的秘诀都讲给他听,他们以为这样做很好,结果没想到自己被害惨了。

能干的部属为什么心里面有答案还要来请示你?因为他在做一个很重要的动作——用请示来推卸责任。你以为他真的跟你请教,他真的不懂?他懂,他心里有答案,但是他为什么问你?因为他很清楚,“我用我的答案去做,到时候做不好,老板会说是我做的,是我自以为是,会骂我。我没那么笨,我有答案也不会讲,我想办法把老板的答案套出来就对了”。

当部属把老板的答案套出来之后,他会有这样两种心理活动:
第一,“我不用负责任。”

第二,“原来老板的答案这么烂,居然还当我的老板。我是没有机会、没有钱而已,否则我当老板肯定当得比他好。”这就是老板好心做坏事,让部属有这样的错觉。很多老板为什么会很累?因为常常被部属考试。

作为老板,如果有答案跟部属讲还好,如果没有答案还想办法给他答案,而答案还不好,就会让他笑话。尤其未来社会各种因素都在快速变化,我们不可能每一次给部属的答案都很好都很对,这时候要想轻松愉快,我们该怎么做?

完全不顾部属感受,要他自行去找答案,这也是不行的。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管我们有没有答案,都要先请教部属,他会怎么做,他有什么看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领导能否轻松就在于他们的观念。举个例子,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是学生考老师还是老师考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常常被学生考,老师会觉得很辛苦;老师轻松愉快,说明没有学生考他。所以,要弄清楚这个观念:我不考你就好了,你少来考我,你先把你的答案给我看看。

很多人说,我们这是不负责任,其实这才是最负责任的,因为这样做还可以训练带着腹案来请示老板的人。很多部属没有经过这个训练,脑袋空空地来问,心想:反正老板有想法,问老板就对了,我们干吗动脑筋。部属不动脑筋是谁造成的?是领导造成的。

所以,一定要记住,领导要做一项很重要的修炼,做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性调整,叫作把答案变问题。总的来说,领导有效回复部属问题要注意三要项(见表2-9)。

表2-9 领导有效回复部属问题的三要项

第一,反问回去。就算我们心中有答案,也要反问部属会怎么做,给部属启发式的教育。什么是启发式的教育?就是我们要让部属自己动脑筋找答案,而不是自己努力地给答案。

曹操足智多谋,每一次作战开军事会议的时候,曹操有没有马上讲?没有。在所有将军面前他总是说:“请问各位将军……”曹操这一问,就连最厉害的将军都变得很紧张。

王永庆先生最高的功力就是追根究底。我跟台塑的一些高阶主管很熟,我问:“你们开午餐汇报会是不是都没有饭吃?”他们说:“哪会没饭吃,会买盒饭给我们吃。”我又问:“那怎么会有很多人得胃病?”他们说:“你来开一次会试试看,你在吃饭的时候老板一直问为什么,你吃得下饭吗?你一定吃不下。”

一般来说,领导连问三个“为什么”,部属就已经很紧张了。所以,领导要懂得问问题。曹操最高明的一招是什么?当他抛出问题后发现某个将军的想法跟他很像时,他不会说是他的想法,他会说这个将军的提议可行,就按照这个将军说的方式去做好了。可见,领导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反问回去,测试部属。

第二,请教看法。如果我们喜欢说答案的话,是听不到部属的答案的。所以要直接询问部属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第三,深藏不露。很多年轻人问我:“老师,什么都不露的话,怎么才能让部属心服口服呢?”其实,深藏不露不是什么都不露,而是不要随便乱露,要在适当的时机露。深藏不露的重点还是在露,只是要在部属需要的时候露。

因此,一个领导要有两把“刷子”,一把刷子平时用,一把刷子紧急的时候用。

一般的领导平时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几项绝招,结果部属不以为然,早就看腻了,说:“我们老板就只会那几招,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露啊。”这样的领导很容易被部属看穿。

而等到紧急需要部属帮忙的时候,因为领导平时没有给部属练习的机会,部属表现很差,领导会愤怒无奈:“怎么能表现那么差?”部属则怪领导:“你都没给我练习的机会,你还怪我。”这时,领导不得不教部属,这不是很闹心吗?

成功的领导完全不是这样,平时他都是耐心教导,不求自己表现,所以部属只好表现。举个例子,一个员工刚考取汽车驾照,还不太敢开车,总经理叫他去送货,并且说很紧急,让他一个小时内把货送到。他练习着开车出去,因为很紧张,导致车经常熄火。总经理很生气,只好自己开,员工也怪他没有耐心。

其实,换一种方式就不会有问题了。如果我是这位总经理,我会怎么做呢?一样要送货,确定是下午送到,还有一个小时,我会马上跟部属讲:“我们一起去,你开开看?”部属说:“老板,我没有经验,刚考取驾照。”我会笑着说:“没关系,开开看。”部属刚一开车就熄火了,我马上说:“没关系,再来,难免的,刚开始。”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遇到了好老板,那么有耐心。其实,有时候生气也没有用,平时时间多得是,为什么不让部属不断地练习呢?

部属开到小巷道,说:“老板,真的开不过去了。”我问:“真的吗?你再开开看?”部属点点头:“真的,我技术真的不行。”我只好说:“那怎么办?你下车,换我来开一下。”我一下就过去了,他说:“老板,你好厉害,这么窄的巷道也开得过去,我还以为你不会开车呢。”看到我的本领后,他心服口服。

可见,领导者在部属需要的时候能够展现自己的本领,这是最重要的。“人,不能管只能理”,在部属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他就会感谢领导的教导。

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揭示了领导者管理功夫的层次差异(见表2-10),也可以说是高阶领导者用人经验的总结。

表2-10 领导者管理功夫的层次差异

有一次,润泰集团的总裁尹衍梁被问到:“如果用一句话当作你企业经营的座右铭,你要用哪一句?”尹衍梁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尹衍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他将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是有道理的。很多管理者只注意到“中君”。“中君”,最多是尽人之力。“下君”,只能尽己之能。很多主管,充其量只能让部属付出体力。他们为什么一直很辛苦,因为他们很能干,但是部属不能干,所以永远是自己受累。组织为什么一直走小型的路?没办法,因为只能尽己之能。

企业要能够真正做大,就要走上“上君”的路。“上君”,尽人之智。为什么法家思想要想学得好必须得先懂得道家思想?因为要让部属有头脑,领导要懂得提升到无为。无为,西方人认为是“manage  by  nothing”,其实不是,是“manage  by  invisible”,看不见的有才叫无。

大智若愚,无为才是大有为。也就是说,领导不要喜欢自己讲答案,领导越喜欢讲肯定句就越要小心,因为部属最想做的事就是等着看你出糗的好戏,“什么?这么英明的老板也有犯错误的一天?”

越厉害的领导讲话往往越客气,善用疑问句,常常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什么事情?”“这件事怎么做比较好?”为什么他常常问问题?因为他已经把“一讲话马上就给答案”的习惯改掉了,从“中君”上升为“上君”了。

领导若是不改掉马上给答案的习惯,是无法集思广益的。比如领导说:“我们现在要买一台影音设备,这台很不错,亮度不错,我们买这一台吧。”领导已经讲清楚要买这一台了,部属还能说什么。

如果领导真的需要集思广益,他会这样说:“最近公司考虑买一台大的投影设备,不知道选哪款比较好,大家有什么想法?”这样大家会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领导才可能知道原来有一个部属的亲戚卖这种产品,还可以打折优惠。

集思广益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先把答案变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了解到无为的大用。无,我们才有可能看到对方的有,无形才能够全面掌控有形。所以,第一流的领导有本事掌握无形的氛围,企业越大做得越好,他也常常是轻松愉快、有人可用的。

从“下君”到“中君”,再到“上君”,领导者要善于做阶段性调整(见表2-11)。

表2-11 领导者要善于做阶层性调整

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重视与时俱进?“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他顺应时势上。所以,什么时机做什么事,这很重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好习惯,随着组织职位提升,我们如果不能及时应变的话,好习惯也会变成坏习惯。

你昨天还是员工,今天成为干部,你没有能力,能够当干部吗?有可能被提拔吗?但是你被提拔到高阶层的时候,还在事必躬亲,还在亲力亲为,你就会发现,你只能做一两家店的店长,你只能开一两家公司,再大的规模你就做不到了。以前的帝王,管着那么大的疆域,没有手机,也没有飞机,怎么管?他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与本事,国家早就毁了。

所以,事必躬亲对于基层员工、中坚干部来说是好习惯,但对于高阶领导来说却是坏习惯。

胸有成竹也是一样,对于基层员工、中坚干部来说是好习惯,对于高阶领导来说却是坏习惯。我们胸有成竹,喜欢讲答案,那最后什么事情都得我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高阶领导已经不是基层员工,不能按照员工的思路来思考,要想让部属尊重自己,就必须做好阶段性调整。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魅力吸引志同道合者


很多人都想了解,领导者是天生的还是训练出来的,领导者本身到底有没有特殊的魅力。我们发现,一般领导者跟成功领导者在用人时注意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见图2-3)。

图2-3 成功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不同之处

一般的领导者总是重视部属,即重视的是自己喜不喜欢这个部属,最后往往发现部属根本没法达到他的要求。

而成功的领导者注重的是,让部属重视自己。也就是说,让部属喜欢他,而不是他喜欢部属。

很多领导者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注意的方向是错误的,比如一个老板为了要找员工,亲自向员工问了一大堆问题,比如,“你什么学校毕业的”“你经历怎么样”。问完以后,觉得这个学历不错,那个经历不错,这个外貌不错。用这样的标准把员工招进来有用吗?没用,这是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这么讲?他好不容易觉得这个外形可以、能力可以,花五万元请进来,但是要知道,是他喜欢人家,人家没有说喜欢他。如果哪天有人用六万元请这个人,他马上就走了,没有丝毫忠诚度,因为他根本就不重视你。

男女朋友交往也是一样,一个女孩说“我有五栋房子,三台高级轿车,家财万贯”,那她吸引到的男孩子都是“苍蝇”,吸引不到真心喜欢她的人。当女孩说“我家境清寒,父母病痛需要很多医药费,你最好不要跟我结婚,你最好不要看上我”,男孩听了反而说“没关系,我负责帮你还这些债务”时,那他就是真心喜欢她的。

一个男孩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女孩,会开始了解她,她是什么血型、什么星座,他都很清楚,甚至连她喜欢吃什么他都知道。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但男孩根本不理她,她一味地去求人家、拜托人家,甚至送钱给他都没有用。

企业经营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一开始要让对方喜欢我们,后来慢慢让对方了解我们,他才会愿意全力付出,才会为爱牺牲,才会忍辱负重。

人才追随我们,跟领导者的特质有关系。我们要有本事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见表2-12)。

表2-12 领导者要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我们怎么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是选自己喜欢的人,还是选喜欢自己的人,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选人。现在有太多的领导者在这方面都是一厢情愿地选自己喜欢的人。这是不对的。

成功的领导者一般会选喜欢自己的人。所以,选人的重点不在我们喜不喜欢他,而在他喜不喜欢我们,了不了解我们。我们要反问他:“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你了不了解我们公司?”我们要重视的是对方是否了解我们。

我在蒙牛集团做招聘测试的时候,测试的题目很简单,我问:“蒙牛是什么意思?”一个应聘者说:“是蒙古的一条牛。”我一听就知道不能用他了。蒙牛集团作为中国乳制品的大品牌,他来公司应聘,却连公司的名称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是否知道公司做乳制品多少年了。这说明他根本就没有用心。这样的人,他会为公司付出吗?不会。你也许会说:“他的简历做得很好,他的学历、经历等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怎么就不能用呢?”我告诉你,再华丽的文字资料,再齐全的文字资料,都有可能是作假的,只有他的心是作不了假的。

另外一个应聘者却完全不一样,我一问,他就一一道来了,比如蒙牛哪年开始建立的公司、生产线情况怎么样、各省都有多少家分公司、营运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等,都讲得一清二楚。还没正式录用,他对组织的重要信息就已经掌握这么多,用他肯定错不了。

一般的领导者喜欢用最佳职位与优渥待遇来吸引人才。不过,这样吸引进来的人很容易被愿意支付高薪的企业挖走。

《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是“义”。我常常问一些人:“你为什么要拜关公?”对方说:“因为他武力高强。”我说:“那你干脆拜吕布算了,吕布也不错,在三英战吕布中,刘备、张飞、关羽,三个人一起才跟吕布打个平手,可见吕布功夫更胜一筹,你为什么不拜吕布?”

有人说:“我最近签乐透彩票,去奖券行拿票的时候一定要拜关公,因为他可以帮助我得到这个奖金。”关公又变成财神爷了。

我们为什么拜关公?为什么关公庙的香火这么兴盛?其实,我们拜关公不是因为他武力高强,也不是因为他是财神爷,而是因为他忠义的能量。

关公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就是忠义。三国时代给予关公物质条件最好的人是谁?曹操。曹操对他上马金下马银,很器重他,但他没有因为曹操给他很多金钱,给他很多福利,给他很多权力就被吸引,他始终感谢刘备,心里始终想着找刘备。关公心里始终有刘备,这才是我们敬仰关公原因。

我们不要一味地希望用职权、福利去吸引人,就算能吸引到人,他也不会真心为组织着想,不会长久与组织在一起。

成功的领导者是用储备的职位与一般的待遇来选人。这是统一集团最擅长的方法,比如培养经理时,常常用“储备经理”职位来选人,他先跟人说:要先看看你有没有能力,有能力再说。他给的待遇不是很高,当然也不会很差,应该属于中等,从来不会强调业界最高的待遇,但是他的离职率很低,人才储备也很稳定。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过滤条件?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长沙某企业讲课,晚上总裁请我吃饭,他说:“老师,我请教一个问题,最近我需要一个总经理,但有五个副总都想争这个职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我如果说不会、不知道,那肯定不行,白天讲课讲得头头是道,怎么办?我既然有经验,就不能随便给出答案,而应该先问他问题。顾问不是只顾不问,而是明知故问,一定要懂得问问题。

所以,我马上问他:“你用什么条件选这个总经理呢?”他回答:“就是用一般的条件,比如总经理未来会有更好的收入,大概会有多少;会有什么权力,大概会管什么公司;会有什么样的福利。”我说:“难怪你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总经理。你公布这些条件以后,五个副总是不是都想要这个位置?”他说:“是啊,那么好的条件,当然每个人都想争,这还用问?”我笑着说:“你颠倒过来一切都解决了。你只要公布,未来准备找的这个总经理,短期内待遇跟副总一样,没有什么调整。另外周末需要加班补课,因为他们实力还不够,离总经理的能力还差得远。这样,他们自然就知难而退了。”

三个月以后,我再去这家企业辅导的时候,总裁主动向我致谢:“老师,你这个方法果然让我找到了对的人。”

可见,很多事情并不是很困难,主要看我们的方向对不对,只有方向对了,才会找到对组织忠诚的人。

一个人要是没有两把刷子就想当老板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经常对一些老板说:“你们知道‘老板’是什么意思吗?你们如果能懂‘板’字的繁体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了。”他们似乎不明白:“为什么要懂其繁体?”我说:“这样会更了解当老板的尊严在哪里,当老板的优点在哪里。我们一看老板的‘板’,是不是觉得老板跟木板有关系,老板跟木板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要是知道‘板’的繁体字‘闆’,马上就有不一样的感觉。”

“闆”是什么意思?它有三个重点(见表2-13)。

表2-13 领导者要领悟“闆”字的意义

第一,在门内讲才有用。你如果在公司里强调“我是总经理,你们要听我的话”,可以尽量有权威,但是你要记住,在外面,比如在KTV、在路边摊,你还强调“我是总经理”,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了。

第二,三个口什么意思?三个口就代表讲的话影响力很大。老板的话是一言九鼎的,所以你更要谨言,要懂得少说话,你少说话部属才会注意听。

实际上,老板每天动不动就宣布重要命令,就等于没有宣布任何命令。老板喜欢讲话,每周的会议是他讲,每天的例会也是他讲,员工却不想听,心里想:每天都讲这些,还有没有新鲜的?干脆播录音带好了。这样下去,老板会很可怜。

厉害的老板平时不多话,一两个月才开一次会,但他上台一讲,底下的员工就马上安静下来。为什么?因为老板很少讲话,他要讲话一定有重要事情,员工自己就会注意听。

说到讲话,要想当个好领导,一定要懂得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你就照我说的去做”。

一件事情将要发生的时候,为了体现领导交办任务的魄力,为了让部属服从领导的命令,领导要说“你就照我说的去做”。部属一看,老板果然有气势,照着他说的做绝对没有问题。

第二句话,“是谁叫你这样做的”。

不可能每件事都很顺利,所以一定有部属跟领导报告:“老板,这件事照你的意思去做,结果后来没有做好。”这时,领导学会把责任推给部属,马上补上第二句话:“是谁叫你这样做的。”这话一说,80%的部属会被吓一跳,“明明是老板自己讲的,他还问我是谁叫我这样做的,我不敢讲,算了”。部属只好自愿负责。

第三句话,“就算我说的,你也不可以这样做,知道吗”。

还有20%的能干部属不愿负责,会马上推给老板:“老板,明明是你说照你的意思去做的。”这时领导可以轻松愉快地补上第三句话:“就算我说的,你也不可以这样做,知道吗?”

这三句话讲完,领导就轻松愉快了。可见,当老板没有一定的功力不行。

也许很多人说这是领导算计下属,对,这就是算计下属。领导不是喜欢算计下属,而是多了一点“心计”。“心计”不是诡计,而是一种智谋。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关系很要好的总经理,我直接跟他说:“你当总经理当得很轻松,小错误骂主任,大错误骂经理、骂副总,你都不用负任何责任。”没想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什么当总经理?我当总经理就是要负完全的责任,所以我绝对不负任何责任。”这句话初一听,讲的什么呀,仔细一琢磨,发现非常有智慧,就像他说的,“公司倒了才找我。出货单也找我,请假也找我,那我还能做什么事啊”。

此外,这三句看似简单的话,还能帮助我们测试部属的配合度(见表2-14)。

表2-14 领导的三句话可测部属配合度

“你就照我说的去做”,我们一讲这句话,所有部属都会佩服我们的气势。现在有些领导的气势不见了,连说一句果断话的力气都没有,每次一开会就愁容满面,他们还没说话,部属就知道他们说的都是泄气话。可见,领导的气势不强就什么都没了。

“是谁叫你这样做的”,当我们讲这句话时,一般的部属绝对不敢顶撞,会被我们的威严吓倒;能干的部属敢顶撞我们,不过我们一说“就算我说的,你也不可以这样做,知道吗”来打压他们,他们就再也不敢顶撞了。

所以,通过这三句话,谁会叛变,谁会大好或大坏,随时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说话时也要注意深藏不露,一定要修炼深藏不露功夫(见表2-15)。

表2-15 领导者必须要有深藏不露的功夫

《孙子兵法》中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不是绕口令,小孩也会念,但是光会念没有用。美国人很积极学《孙子兵法》,但其实还是不了解《孙子兵法》的用意。实际上,很多中国人也没有深入研究《孙子兵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概也不懂。不过,其中的思想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一个大老板跟我说:“老师,虽然我对《孙子兵法》没有很深刻的研究,但是你讲的这些,我觉得我们平时生活中都在用。”

我说:“真的是这样吗?”

他说:“你注意看,西方人跟中国人不一样,比如打乒乓球,一个美国人日夜练习乒乓球,别人约他打球的时候,他一定说‘你找我算对了,我常常练习,而且我以前是校队的’。结果他一上场,被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人家马上跟他说,‘你这叫常常练习啊?怎么练习成这样子?我刚才没听错吧,你说你是校队的?我看你是被笑的那一队吧’。”

我一听忍不住笑了。

他看了看我,接着说:“中国人会这样吗?中国人就算每天练习打乒乓球,人家问他的时候,他都会说很久没有打了。讲‘很久没有打’一点骗人的感觉都没有,这才厉害。最重要的是,一上场他就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嘴里还在强调‘很久没有打了’。最厉害的还在下一句,‘要不然我更厉害’。”


是的,这个美国人最后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就是因为他强调自己常常打,很有实力。而我们中国人的这一招是三十六计之“以退为进”。一旦我们讲过“很久没有打了”,当打不好被人家骂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不要怪我,我刚才跟你说了我很久没有打了”。这样,不会觉得丢脸。这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的道理。很能干,却装作不能干。

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送长辈礼物,他一定说“不用不用”,再次给他,他还说“不用不用”,第三次给他,他可能会说“放那边就好”。所以这里的“不用”不是真的不用,而是看我们到底有没有心。这就是“用而示之不用”的道理。这种无三不成礼的思维,你如果不懂,你会怪他奸诈,但如果你了解这种模式,你跟他会互动得很愉快。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 向圣贤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