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章 国学经典各家会通

第二章 国学经典各家会通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儒家教我们“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放得下”。我们要懂得“拿得起”,也要懂得“放得下”。



第一节 各家思想的经权之道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的定位是什么(见图3-3),我们要了解,这对我们经营企业很有帮助。

图3-3 各家思想定位

有很多企业这几年积极学国学,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原因在哪里?我给很多企事业单位上过课,记得有位老板曾问我:“老师,我是长春的,管着几百万人的公司。我们不是不重视经典,我们找吉林大学甚至清华大学的老师来讲过,但是讲得都不太实用。”

为什么?因为过去的重点在对经典的诠释。我们请学校的教授来讲,他只能教我们,《论语》应该怎么解读,《道德经》应该怎么理解,等等。但我们不可能这样做,国学是博大精深的,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照这样去学,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思想的会通上。将各家思想整合在一起,这比较重要,而分开学的话,我们最后会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因为每一家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这一阶段用儒家的思想,在那一阶段却要用法家的思想。再如,在这一阶段儒家、法家的思想并用,但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在那一阶段虽还是儒家、法家的思想并用,却以法家的思想为主,每个阶段所用的百分比是不一样的。

企业刚开始经营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用兵家、法家的思想。法家重视制度,遇到问题以结果为导向,制定严刑峻法,通过强硬手段来实现目的。而兵家则注重应变,其代表人物孙武强调兵不厌诈,为了实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兵家的观点是:“兵者,诡道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讲究没有一定之规,提倡通过诡道来解决问题。所以,这时候领导者一定要有才能,才能在制度的监督与应变的调和中快速致富,或者确定企业能不能生存下去。

企业经营一旦上了轨道,就要用儒家的思想,强调整个组织的道德性。组织是不是走正道体系,这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即便做到首富有什么用?做到首富虽然很了不起,但是没有道德,就是为富不仁,最后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样会被抓起来。

对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儒家的解决方案更强调从自身着手找问题,所以才有克己复礼,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修身是平天下的前提。

中国人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思想体系中,有钱不是重点,而要富而好礼。有钱的话,应该要懂得照顾所有人,而不是说有钱想怎么花都行。早期有些企业,每次年终年会的时候都大肆铺张,讲排场,比阔气,这些不良风气让所有人都看不下去。我们常常警告这些大企业:你们可以强调大致上发了多少股票,你们也可以疯狂地给员工送轿车等,但是你们不能带坏社会风气。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有钱固然好,但有钱也要学会如何花钱,怎么花钱要好好定位,不能带坏社会风气,否则责任都会落在我们头上。

在图3-3中,虚线内的部分强调做事才能,主要是法家和兵家;虚线外的部分比较注重人的修为,比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像“国学《易经》与领导智慧”或者“国学《易经》与管理智慧”这样的课程很受欢迎。很多高阶领导都是EMBA、MBA出身,对管理方面的知识很了解,但对《易经》却没有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各家思想都很重要,但是跟企业经营具体有什么关系,是我们一直想探寻的。我们现在很重视“用中见体”,也就是如何在使用中去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价值,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我们做企业要懂得各家思想的持经达权之道(见图3-4)。

图3-4 各家思想的持经达权之道

其重点在于奇和正。经,指正道、常道。权,指奇道、变道。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讲有所变有所不变,实际上就是一体的两面。持经达权就是有经有权。有经有权,才能够有所变有所不变,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是王道,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是长期战略。儒家强调经,所以儒家比较重视道德。

权是霸道,强调才能的重要性,是短期战术。一个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每次危机出现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能处理。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培养比我们能干的中高阶领导。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短期内处理好紧急危机。

很多事情不是强调道德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奇、正要同时运作,以求持经达权。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见表3-4。

表3-4 中华文化的本质:儒家、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老祖先给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儒、道两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以阴为主,儒家思想以阳为主。

儒家教我们“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放得下”。我们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一般来说,我们要么重视儒家,说道家太浮浅了,太不积极了;要么重视道家,觉得儒家太辛苦了。

这都是分别性的看法,是因为没有全面性的思维。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有全面性的思维。什么叫全面性的思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儒、道两家文化的双向圆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是很生活化的,在顺境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拿得起;在逆境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放得下。比如我们身体很健康,当然会积极乐观,但是不可能每天像过年一样,因为总有生病的时候,一旦生病我们该怎么应对?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老板,生病了居然还在强调自己很认真,在病床上批公文,结果不幸去世了。生病了还拼命工作,这是放不下。生病了,就应该好好休息。

放得下的人,才可以避开人生的负面伤害。拿得起、放得下,这两者是相随的,就好像汽车有油门就一定有刹车一样。我们不能只有油门没有刹车,那样会很危险;也不能只有刹车没有油门,那样车根本就动不了;有油门,也有刹车,在两者的协作下才能很好地行驶在路上。

懂得肯定人生的正面价值,也知道避开人生的负面伤害,是大部分中国人最大的优势。所以,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道家知道如何启发成全我们的好。领导者们本身要有一个配套:中坚干部要学儒家的思想,高阶领导要懂得道家的思想。干部要积极认真地做,告诉领导什么是好的;领导要清楚,如何启发成全干部积极认真地去做。

但是,高阶领导也要明白,不是认真做就对了,有时候认真做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比如,某个商品做得时机不对就会亏大钱,这时候我们要看得开、放得下。

在古代太平盛世的时候,统治者自然而然就会很重视儒家的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太宗、康熙、雍正时期治国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儒学,就是这个道理。相对的,在魏晋南北朝以动乱为主的大时代,不用道家的思想来治理能行吗?不行。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懂得避开伤害,乱世则隐。这也是当时玄学崛起的原因。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各家思想的缘由分析


我们对各家思想的缘由来进行一下分析(见表3-5)。

表3-5 各家思想的缘由分析

《易经》让我们了解了阴阳调和的道理,学了儒家、道家文化后再学《易经》,就能够将儒家、道家的思想用在关键时刻。

知识是给有智慧的人用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没有错,但是什么时候用哪种思想我们自己要弄清楚。“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有的人上台以后都不知道怎么下台,就是因为他没有智慧,不懂得儒家与道家的双向圆成,只知道踩油门不知道踩刹车,最后被逼下台。

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儒家、道家的思想,也要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调整,以达阴阳调和。

另外,兵家思想我们要想学得好,一定要先把道家思想弄清楚。兵家能够诡变,就要懂得道家的无,以无应变。也就是说,我们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才能恰到好处地应变。如果我们还没打仗,人家就知道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那我们还需要打仗吗?

无为的境界是最高的。《孙子兵法》很强,《道德经》也很强,但我们要想读懂《孙子兵法》,先要把《道德经》弄清楚了,因为“无”才是真正的大用。

孙子说:兵形象水。老子说:上善若水。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是水的哲学。中国人的心态就像水一样。水,往下流,各种脏乱它都可以冲刷掉,它是任劳任怨的。所以,我们很少抱怨领导。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不会怪别人,反而越是患难,越见真情。

和谐地生存,正跟奇都很重要。我们要想正常运作,就要懂得奇正相生之道,保证所有的东西都符合奇正的系统。

我们要想明白法家的思想,必须先了解儒家的道理。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背负了很多不必要的骂名,因为很多人常常把“性恶论”跟“性善论”做对比,总是在讨论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事实上,这根本就没有抓住重点。

荀子的“性恶论”是礼法统一观的理论基石,是制度规划完善的前提。法家制度的源头是“性恶论”,所以不管是制定制度还是完善制度,都要懂得荀子之道。

确定一种制度完善不完善,就如同确定一个酒驾的人是否还敢喝酒开车一样。让最喜欢喝酒的人怕这种制度,制度才有用。所以当确定一种制度完不完善时,必须要有性恶论的假设前提,这样规划的事情才会完善。这就叫作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一种制度好不好,就看它有没有办法把坏人整倒,要让坏人没有做坏事的机会。还以酒驾为例,酒驾的现象一直很严重,每年因酒驾而被祸害的人数不胜数。从本质上说,酒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之前的规定对日益增加的酒驾丝毫起不到威慑、打击作用,直到2013年关于酒驾处罚标准和醉驾处罚新规定才慢慢严格起来。我们为什么一开始不一针见血地对酒驾的人进行严惩?因为很多人认为那是限制人权、侵犯人权。结果,却让更多人遭遇不幸。

提到人权,我们来说说民主,民主一般代表着由广大人民拥有控制权。但有的领导者认为越民主越难带队伍,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最后发现很难做事。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化解危机,一开始就要有本事把制度建设好。做企业也一样,企业要想好好经营,就要在“性恶论”的前提下,做最好的准备。

有些老板跟我讲:“我的员工都那么呆,我真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样?”我说:“员工没怪你就好了,你还怪员工。”老板说:“为什么这么讲?”我回答:“当初你是觉得他们好才用的,后来他们为什么变呆了,是你训练出来的,你还怪谁啊。”他似乎明白了:“对哦,好像真的是我把他们变成这样的,我不懂激励。”所以,我们要怪只能怪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反求诸己,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方法有什么问题,怎么调整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才是重点。

卓越领导者的经营智能要靠平时的整合(见图3-5)。中国人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德培养出来。所谓道德,就是我们平时的德行。

图3-5 卓越领导者的经营智慧

兵家主张“五事”——道、天、地、将、法要整合运作。《孙子兵法》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我们不会盖棺定论,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会怎么样,这要靠这辈子德行的修为。也就是说,我们这辈子有没有“道”,要靠修得的德行。只要我们的德行好,天时、地利、人和都会配合我们。

法家的主要代表韩非子提倡法、术、势相结合。所以,我们带部属的时候,要懂得法、术、势的交流运作。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整合兵家、法家的思想。领导者懂得术,才会信赏必罚,让权势得以执行,权势又让法令能够执行。这叫作抱法处势。“抱法处势则治”,因而能够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样一个循环就是企业的永续经营之道。

其实,道、天、地、将、法,这五个字总结出了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几个点(见表3-6)。

表3-6 “五事”检核架构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道,在企业管理中就是经营理念。“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你的经营理念员工不认同,你会发现他跟你根本合作不下去。

外在因素包括天、地。天就是天时,地就是地利。企业经营最重要是什么?要讲究天时、地利。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我们的市场在哪里。

王永庆先生曾说过,卖冰淇淋一定要冬天的时候就开始卖,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如果夏天才开始卖,等到琢磨出怎么赚钱的时候,秋天到了、冬天到了,冰淇淋卖给谁呢?所以,时机的掌握、市场的掌握,是企业家必须要具备的本领。

内在因素包括将、法。将指的是领导者,法指的是制度。经营的好坏跟领导者有直接关系。领导者要有五德,智、信、仁、勇、严。为什么智排在第一位?因为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怕问题,敢于面对问题,不容易困惑。另外,经营的好坏也离不开制度保障。

除“五事”外,《孙子兵法》中还有“七计”,是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胜负的情形。“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跟“五事”对比,“七计”讲得更细(见表3-7)。

表3-7 “七计”检核架构

比如,对于“五事”中的将,“七计”中讲了三条,包括将领的能力、兵众的能力,士卒的能力。与管理企业相对应,将孰有能,说的是中、高层的干部,哪一方的能力较强。兵众孰强,说的是哪一方员工开源能力较强。士卒孰练,说的是哪一方员工节流能力较强。

再如,对于“五事”中的法,“七计”中强调,不只是制度的执行,还要赏罚分明。法令孰行,说的是哪一方的管理制度和员工纪律能彻底执行。赏罚孰明,说的是哪一方能做到信赏必罚,以确定彻底执行。

其实,“五事”“七计”的要点再多,归纳综合起来就三大项:第一,道,也就是经营理念怎样;第二,外在因素,也就是时机怎样、市场怎样;第三,内在因素,领导的部分要考虑市场开源、训练节流,制度的部分要考虑严谨考核(见图3-6)。

图3-6 兵家组织力整合分析

我们要化繁为简,因为执简才能驭繁。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变局中找到应对的方法。

那么,法家的法、术、势又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它讲出了基层员工、中坚干部、高阶领导三个阶层的整合(见表3-8)。

表3-8 法、术、势的关联

基层员工的管理比较重要,因为基层员工属于硬件结构。对基层员工为什么强调法?因为我们不可能让他们上班、下班、请假、休假的都一个一个地交代,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一个人一个人地讲。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致性的规则,如此才能够让势发挥得快而有效,这叫抱法处势。

硬件结构很重要,软件内容也很重要。企业的制度可以借鉴你的,也可以借鉴他的,企业也可以买更多的硬件设备,但是每个企业的软件——中坚干部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干部最重要要有势。什么叫势?势就相当于老虎的牙齿。当老虎没有牙齿时,我们会不会怕它?我们根本不怕,反而会觉得老虎还蛮好玩的。因为老虎没有牙齿,我们就把它当猫养了,觉得它很可爱。所以干部没有势,员工根本不怕他。但是干部太有势,就容易拿鸡毛当令箭,仗势欺人。所以,干部要利用法治的驱动力量,让高阶领导能贯彻他的意志,或指挥别人去实施他的意志。

如何考验干部的势无过与不及,没有滥用,就是统御之术。领导统御干部的方法是,使干部有职权而不弄权,叫作循名责实。这就要懂得虚静之道,即无为的哲学,也称作镜子的哲学。

什么叫镜子的哲学?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任何行为都表现出来。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我。我们给镜子真实的形象,镜子就会给我们真实的形象;我们给镜子虚假的形象;镜子就会给我们虚假的形象。另外,我们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反应。就像苏小妹对苏轼说的那样:“哥哥呀,你已经输了。禅师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尊佛;你心中是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像牛粪。”

领导的心要正,要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部属才会认真对待、真诚付出。如果领导都在表演,那部属也会用表演来回应。

领导化身为镜子,部属的一举一动就没法隐瞒。领导重视的,不是领导在的时候员工做什么,而是领导不在的时候他在做什么。领导在的时候,员工不会那么嚣张,也不会故意摸鱼打混。

很多企业的管理一开始都差不多,是非化、制度化,这没什么问题,后来强调电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为什么管起来还是很费劲?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自动化——人力自动化。

什么叫人力自动化?人力自动化就是领导不在的时候,部属也在认真做事。我们自己深更半夜工作其实没什么了不起,部属为我们深更半夜工作,我们才了不起。所以,我们要有本事让部属这样做。“我愿意”是生产力,如果部属不愿意,逼他也没用。那么,怎么才知道部属愿不愿意呢?就看当领导不在的时候,他是不是很主动。他主动,说明他愿意;他不主动,说明他不愿意。

比如,爸爸妈妈都有工作,都是准时上下班。儿子放暑假的时候,看爸爸妈妈在,一定装作很认真地看书。只要爸爸妈妈一去上班,门一关,他就把书丢一边,马上活跃起来了。

什么时候他才会再拿起书看?爸爸妈妈下班的时候。他知道爸爸妈妈五点下班,如果有弟弟或妹妹的话更好,他躺在沙发上,跟弟弟或妹妹说:“五点快到了,去窗户边看看爸爸妈妈回来了没,回来提醒我一下,我稍微歇一会儿。”爸爸妈妈回来一看,发现儿子在认真看书觉得很骄傲,儿子这么努力,肯定会考个好大学。

这样的现象在企业中也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不要被自己看到的假象蒙蔽,我们要有一定的术,才可以确定干部的势是不是得到正确执行。



自我学习心得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