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三节 管理功夫分为基础和精微

第三节 管理功夫分为基础和精微



功夫有两种,一种叫做基础功夫,一种叫做精微功夫。基础功夫就是把学来的管理知识在实践中印证,看看它们合不合用。如果觉得合用,还要进一步在行动当中去修正,这样才能够增强效果。这种基础功夫只能够保健,不能够治病。

很多人问:“我练了功夫,是不是不用看医生了?”其实不然,你有功夫,生病了还是要去看医生。因为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不会生病的,你生病就表示你功夫还不到家,功夫不到家当然要看医生了。所以一个管理者,如果所管的企业没有毛病,就不必请别人来当顾问。管得有毛病,就要请别人当顾问,因为这是自己功夫不够的一种体现。

精微功夫不但可以保健,而且能够祛病延年。一个人想要身体健康,活得长,光靠基础功夫是不够的,还需要去学精微功夫。不过精微功夫要有诚意才学得到,要心正才学得进去。



基础功夫大家都可以学习


中国人的功夫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它。如果连这种拿捏的功夫都没有,实在应该自己检讨,因为别人很难帮得上忙。如果有这种拿捏功夫,也不过是基础功夫而已。

基础功夫是人人都可以学的,只要遵循下面介绍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学,一定可以学到很好的功夫。

首先,如果听到比较重要的管理观念就要进行判断。比如企业一定要赚取合理的利润,这种观念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想了半天,觉得它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自己,这么重要的观念,如何运用才能够发挥力量。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其一,我要做什么?即我知道这个观念以后,应该做些什么。比如,我想让企业的同人都知道利润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够得到的,而且赚取利润不但为企业,也是为每一个同人。其二,我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情呢?比如,我是在开会时宣布,还是在下班以后大家闲聊的时候宣布?我想来想去,觉得这两种方式都很好,开会时宣布比较正式,工作完以后闲聊时更容易沟通,那就两件事都要做。其三,我要找什么人一起来做?比如,找我的主管还是下属?最后我决定先向主管报告一下,然后由一个下属提出“为什么企业这么重视利润”,我再来解释给大家听,这样一唱一和就能达到目的了。把整个过程都构思清楚以后,我们就开始做。做的时候要把做的日期登记在册,把整个过程也记录下来。这样做几次以后,功夫自然就到家了。



精微功夫毕竟还需要缘分


基础功夫人人可以学,但是精微功夫不是想学就能学的。你没有碰到高明的师父,高明的师父愿不愿意教给你,这都是问题。学习精微功夫,需要缘分。就企业管理来讲,缘分就是企业的环境,比如社区、顾客、股东、供应商、经销商、银行,还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我们要和这些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大家就会来支持我们,这样缘分就够。银行支持我们,我们和银行有些来往,就能得到相关的经验。顾客支持我们,我们了解他们,也可以得到经验。慢慢的,精微功夫就会练起来。我们跟他们处不处得好,就看缘分够不够,缘分够的话,就会跟他们处得很好,缘分不够就会发生误会,产生不愉快的纠纷。

凡是采取高姿态,不能够亲切待人的公司,就算有利润也是缺乏功夫的。就算一家公司,产品品质非常好,价钱也相当公道,但是因为摆出高姿态,就不会受顾客欢迎。企业要依赖环境,没有办法离开环境而独立,就算能够维持经营,也不过是基础功夫,环境一变动,就会失败了。所以企业的生命有限,能够超过七年就很了不起了。当然也有很长命的,因为它常常调整,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动。企业如果只知道靠广告争取大众的信任,而没有过硬的品质,只能蒙骗一阵子,终究会被拆穿,逃不过倒闭的命运。所以企业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搞好,价格合理,同时人际关系,也就是企业的公共关系也要做好。这种按照正道而行的作风,不用依赖别人,不用依赖广告,自谋发展,而且能够教育顾客,这就具有精微的功夫。企业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能够顺利地针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这种企业一定可以永续经营,而它的功夫也一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  *  *

台湾功夫高的人很多,辜振甫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据我个人的观察,他的功夫是相当到家的。辜振甫先生在上大二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一面求学一面继承父业,还没有毕业就当了七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如果像他这样当下去,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种表现。他越想越不对,学业还没有完成,功夫还没有学到,就当七家公司的董事长,这太危险了,所以他把这些职位通通都辞了。之后他到日本去留学,在留学的三年当中,他到贸易公司当了个小职员。辜振甫先生的理念很好,一切从头做起,培训自己的毅力和耐力,果然他在那边学到一些基础的功夫。从日本回来以后,他出任台泥的协理,负责把台泥转为民营,之后他被推选为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那时候辜振甫先生还是很年轻的,可是他知道业务要机动化,生产要计划化,管理要制度化,财务要合理化。1962年,他又创办了当时台湾唯一的证券交易公司和证券投资公司,出任董事长。

辜振甫先生的头衔非常多,如果印名片,三张也印不完。可是他每天穿西装,打领带,到处去开会,好像无所事事。很多人觉得奇怪:他有没有在做事?他当然在做事,一个人不管事,不可能把公司管理好,他是抓住重点,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这就是功夫。



曾宪章先生也是很有功夫的人,如果要跟欧洲市场打交道,曾先生的功夫是很值得借鉴的。曾宪章先生是全友的创办人之一,在全友奋斗了七年才离开。离开后,他创立了东怡科技公司。很多人问他为什么离开全友,他说全友已经是相当成功的公司,但是他还年轻,还不到坐享其成的年龄,所以他就离开了。曾宪章先生最值得大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欧洲市场的了解,他在国际营销方面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圈里是很有名的营销高手。有人问他:“你是工程师,你学的是理工,怎么会变成营销高手呢?”他说:“没办法,环境逼的嘛。”实际就是磨炼出来的。他在全友的时候,据我所知,一年至少有五个月在国外到处奔波。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国际营销,再加上他记忆力很好,很喜欢把资料积攒下来,所以他得到了很完整的培训。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实际的营销经验,就促使他练成了一身好功夫。

当然功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看看附近有谁功夫高深,多跟他学,学几招就够用了。



第四节


*  *  *

管理功夫要以理念作基础

我们都知道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哈佛大学颇为流行。不过根据我的经验,个案的选取要慎重,否则的话不但没有效,反而会有害。西方人的个案都写得很清楚,所以大家可以角色扮演,可以沙盘演习,可以有很多参考答案。我们中国人不是不会写个案,而是不敢写。因为写得太清楚,就会有很多人受害。我们不见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可是你写得太清楚,总有人怪你把它写出来干什么。

这是很难消除的障碍。所以个案的选取,第一,尽量选历史人物和事件,比较客观。你选现在的个案,就会牵扯到某些人,最后变成表面化,只能讲好的,不敢讲坏的,这样讨论不出结论。

第二,爱拿通例做个案,而不爱拿特例做个案。所以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研究个案,好像也没有人,也没有事,也没有例,但是这很符合中国人的思想。我们今天也要拿一个通例做个案,来研讨我们今天所要谈的问题。



练好功夫先要有理念


下属常常会抱怨自己的主管,说:“我这样尽力而为,你为什么还不了解,总觉得我没有什么功劳?”但是主管的感觉刚好相反,说:“你认为自己很卖力,其实你不晓得,你所做的那些事情根本是有害的,越帮越忙,你越卖力我越倒霉。”上下级这样彼此埋怨,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下属拼命想做好,但是主管却认为有害无益?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打破这种僵局?我们再来追究一下,下属如果只知道忠实地服从主管的命令,是不是也不知不觉伤害了组织。

一个公司里面,上下都不满,互相埋怨,工作气氛一定不好,大家情绪恶劣,同时绩效很差。上下不满,其实是理念不相同。如果没有共识,就会产生“我很卖力,你却认为我白费工夫,我有什么办法?你让我做的事,我又认为不重要”这样的争执,冲突无处不在。下属想做好,上司却认为“你不做还好,你越做我越倒霉”,就是因为下属不了解公司的目标,不了解上司的用意,换句话说,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认识不够。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自己都没有研究明白,那当然就会产生误会。

要打破大家不满的僵局,得靠双方面去努力。主管要把自己的理念告诉给下属,下属还要去体会,这样一来,彼此达成共识,一切就比较好办。下属只知道说自己很忠实,很服从,听主管的话,可主管照样骂他:“我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你只知道听话,听话有什么用呢?”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弄清楚,下属就会觉得主管讲的话乱七八糟。其实不是的,下属会不知不觉地伤害组织,但自己不知道。

由此可知,要练好功夫,除了锻炼以外还要有好的理念,如果没有好的理念,你可能会走火入魔,想救都救不了。功夫人人都会练,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尤其中国人更是如此,每个人最后会发展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我们不能说你的对或者我的对,而是说我们既然要共事,就要有一些共同的理念。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老板,同样的公司,甚至销售的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有人绩效高,有人绩效低?如果做一个调查分析,会发现:效率高的人不一定有出众的容貌,并不是谁漂亮谁的业绩就好;也不一定谁聪明谁的业绩就好,如果是这样,招聘时看IQ就行了;也不是说拼命,工作业绩就会好,有人很认真,很努力,最后业绩还是做不出来。到底差别在哪里?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心。没有心的话,再漂亮,再聪明,再拼命,最后还是没有用的。

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很用功,但是成绩一直很差。他不甘心,就跑来问我:“老师,你看我这么用功,为什么我的成绩始终不好?”我说:“你检讨一下自己,上数学课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在背英文。”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上数学课时想到英文很重要,因为马上要考试,所以要背英文。”“那上英文课呢?”“做语文。”“上语文课呢?”“背历史。”……那永远没有效果,因为他没有心,他不专心。

行动很重要,但是行动背后的观念更重要,很多人跟我说:“你把管理的理论都讲出来,我们回去照着做,不是很好吗?”这就是没有功夫的话。我也曾建议很多老板,不要光重视技术,不要光重视员工的表单有没有写好,而要重视他们的观念正确不正确。凡是观念正确的,自然有一套办法,自然做得很好。所以思想、信仰、力量,并不单是政治或宗教方面的,真正的管理也需要一套观念,这套观念你如果不相信,它就没有力量,你若相信,有了信心,自然会发生力量。

可以这样讲,成功最大的力量就是观念正确,同时信心要坚定。一个人有很好的观念,但信心不坚定还是没有用。



*  *  *

统一企业自从创业以来,即遵循企业创始人吴修齐先生所秉持的“三好一公道”的经营理念。“三好一公道”即质量好、信用好、服务好,价钱公道。讲起来容易,但有没有成效呢?每个商店都可以提倡“三好一公道”,但是有的有效,有的没有效,有心就有效,没有心就没有效。统一企业之所以成长迅速,就是因为统一的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发扬诚实、苦干的精神,同时也深刻理解“三好一公道”的内涵。

统一的一些领导人也很值得我们敬佩,像吴三连先生、侯雨利先生、吴修奇先生、高清愿先生,他们在商场上都有很好的信誉,而且一向说一不二。有些人说中国人没有信用,那是不对的。中国人一句话、一个电话就算数,绝不拖拖拉拉。统一就是承袭了这种作风,讲话算话,一诺千金。我们都知道高清愿先生是白手起家的,他为什么能够白手起家?因为他有很正确的理念,他常常说信用是企业家无形的资产,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如果有人格,就算没有资金,也可以成就大企业。换句话说,有人相信你,他就会把钱交给你去运用,因为人格和信用都是用之不尽的本钱。所以一个人经营企业,视野要宽,理想要崇高,方针要远大。如果一心只想走歪路,只想图小利,那就永远出不了头!这些如果只是空口说白话,也就没有今天的统一。统一是有了这个理念以后,大家又对此深信不疑,很努力去贯彻,才有今天的结果。



结果是由于习惯产生的,不同的习惯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人习惯于晚上很晚睡觉,早上很晚起床,那么他一定要选择某些行业才能够适应,他没有办法去适应需要早睡早起的行业。什么叫习惯?一个人每次都采取同样的行动,就叫做习惯。我们一般人只注意到行动、习惯、结果,没有想到行动从哪里来。这个行动完全从我们的感觉来,我们感觉到这样,就会产生这样的行动。比如,我感觉到手闲着,没有事情做,想要抽根烟,自然就会抽;我感觉到现在想喝杯酒,自然就去喝。这个感觉来自观念。所以一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就会有正确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去指挥其行动,而行动长久以后就变成习惯,习惯就会带来一些结果。

行动虽然很重要,但它不是关键所在。就好像我们天天练功,如果不得其法也是徒劳。有很多人很勤劳,一天到晚都在练,练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成效,就是因为方法不对。

管理者如果只注意行动、习惯跟结果,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很多人老是注意自己的下属有没有准时上下班,他的下属就认为准时上下班最要紧,有没有工作在其次,那就没有用了。管理要有效,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心理建设。观念的改变和沟通非常重要。我们要建立正确的理念,然后才能够产生坚定的信仰。有了正确的理念,又有坚定的信仰,就会引发一连串有效的行动,就会产生良好的习惯,这样就能达到成功的效果。我一再跟很多人讲:你们要重视利润没有错,但是利润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你们有没有正确的理念。如果某员工行为很好,工作态度很好,但是没有业绩,那就说明他没有正确的理念。我常常问很多人在干什么,他说“我在卖东西”,那他的理念就是错误的,其业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只求根本而不问结果


*  *  *

台塑的管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即只求根本,不问结果。王永庆董事长的做法是,一切事都要从根本上找缘由,而不是从结果上面去找答案。在台塑的内部工作检讨会上,王永庆先生从来没有谈论过检讨业绩的事情。他不是不重视业绩,而是更关心根本。他说,业绩是末,管理有没有合理化才是根本。一味地追求利润,就是舍本逐末。因为利润是结果,如果不追求管理合理化,拼命追求利润,那就是放弃了根本而在末端拼命去找。“本”如果不能顾的话,利润从哪里来?就算短时间有利润,长期也会无利可图。

王永庆先生最重视的就是管理扎根,因为经营企业跟树有根系一样。树是一个整体,它的根一定要深入到土里面去,才能够把土里的营养吸收上来,再输送到树干及树叶。我们不可以只看到茂盛的树叶,而忽略了看不见的根部。一棵树尽管枝叶很茂盛,但是它的根如果被破坏了,也不可能维持很久。所以重视根部跟重视枝叶原则上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根部可能更重要一点。



从台塑的“只求根本,不问结果”的管理理念上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一个人最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有耕耘,不太可能没收获。我常常劝很多人,专心工作就好了,不要老下决心说我这次一定要做得很好。你下决心时,又浪费了一秒钟,同时你会分心。事实上你根本不必去想它,只要认真去做就好了。因为你好好耕耘,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不要老分心去盘算收获如何。

第二,树状的经营结构,根部很重要。在企业里面,董事会的人员编制是不是很健全,他们的理念是不是很正确,这非常重要。树状结构的根是相对的,不一定说董事会才是根。在部门的层级,部门的主管也是根。部门的主管要把自己的理念传播给所有的下属,这样才能够发挥积极的效果。

第三,无形的比有形的更要紧。换句话说,看不到的地方更值得我们留意。中国人常常讲,某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非常重要。你看不见的地方若能掌握住,看得见的地方就跑不掉。例如理念,就是所谓看不见的,行为是看得见的,我们管理他的行为倒不如校正他的理念,理念正确,行为自然跟着改变过来。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里面最糟糕的观念是开口闭口“行不通”。主管当然不会明着跟下属讲“你不行”,但是会暗示他。下属收到主管的暗示,就会想“反正你认为我不行,那我还努力了干什么”,结果真的不行。主管暗示下属“你能够把事情做好才怪呢,你根本办不好”,下属也很聪明,马上接收这个信息,“你认为我根本办不好,那就算了,一直拖下去吧”。主管也会暗示下属“我很清楚你,你根本没用心,你一直不想把它做好”,下属会想,“既然你看出来了,那我就只能这样了”。主管常常这样有意无意地暗示下属,最后大家都吃亏。

我建议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套信心机制:第一,任何事情如果根本办不到,就把它当做是一个挑战。如果可以办得到,就赶快去做。这样一来,面对困难的事,你会鼓起勇气克服困难;面对不困难的事,你会尽快把它做好。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的话,企业就会化危机为转机,再困难的环境我们都有办法突破。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有一个很伟大的理念,就是不能败。因为败了以后从头再来,比什么都辛苦。可是要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有几个具体的行动,要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做得到。在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不做自己不能负责的事情。你如果答应了,就要负起全部责任。如果没有办法做,就不要答应别人。要建立自己的责任感,一个人有没有责任感非常重要,有责任感的人再困难也会全力克服,没有责任感的人过一天算一天,什么事情对他来讲都很烦,而且很困难。我们不要老是说“他错了”或者“你错了”,而是要勇敢地承认“我错了”。这种精神要一直保留下来。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功劳是让出来的”。功劳不可能是抢出来的,你一开始抢功劳,所有人都会抢,你抢不过大家,结果功劳都被抢光了。反之,有了功劳,你让给别人,他一定让给你,那你就收回一分。你让给五个人,五个人又让回来给你,你就收到五分。你让出去的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多,最后你功劳最大。第二句,“错误是争出来的”。有了错误,如果大家都推,都不承认错误,那就找不到谁错。如果大家都把错误推到自己的身上,说“这是我的错”,每个人都如此,最后一定会水落石出。尤其是主管,主管应是责任的承担者,一有错误,他说,“对不起,这是我的疏忽”,下属就会说,“这是我的错”。每个人把自己的缺失说出来,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错误在哪里。不过我还是建议,出了问题,补救和解决问题更重要,而不是去追究责任。

第二,既然做就要负起全面责任。既然我不做自己不能负责的事情,那我答应了就表示我能够负责,既然能够负责,就要负起全面的责任,就要以很谨慎的态度面对工作。我不常常说“这是例外”、“这我没有想到”之类的话来推卸责任,同时对工作也不会敷衍了事。假定每个人都这样,整个部门就会非常好;每个部门都这样,这个企业就一定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以平常心来看待不公平的地方。如果不公平,你就生气,就抱怨,这不是修养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办法做事情,因为到处都是不公平的。今天社会上为什么到处都是暴力,大家都在埋怨?就是因为我们盲目地追求公平。他买的股票挣了,你买的股票偏偏下跌,你有什么办法?同样去上班,人家的车子没有抛锚,你的车子抛锚了,那怪谁呢?

我的一个朋友就非常爱抱怨。他住在公寓的五楼,有一天下楼后,发现车子被拖走了,他就骂警察:“有那么多违规停车的,你们有没有通通拖走?没有的话,专门拖我的,存心给我找麻烦吗?”他很生气,骂了半天,警察又没在场,骂了也是白骂,于是他开始生邻居的气:“你们这些邻居实在差劲,尤其是一楼的最差劲,人家拖我的车你没有看到吗?你打个电话我就会下来马上开走。”

中国人喜欢这样怪来怪去,老觉得自己委屈。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会使大家情绪不好,同时事情越做越不顺利。所以我常常说,一个有眼泪往肚子里面流的人,是最有毅力的人。因为人生当中,说难听一点,处处都是不公平的,你没有生病我却生病了,这就是不公平,然而无处讲理。任何逃避责任的借口,都只不过证明了自己缺乏跟环境搏斗的勇气而已。看不惯不公平的事,只不过表示自己的度量不够,眼光不够远。所以,凡是碰到不公平的时候,保持平常心就好,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

建议每个人画一张表格,这张表只有两栏,一栏是自己的责任范围,另一栏是针对责任范围写出的具体做法。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又能够把握自己要怎么做,我想这个人一定是很有成效的。此外,这个表格上还要把自己的姓名、单位都写清楚,这样就可以让别人也看到你的责任范围和具体做法。根据这张表格,每天想一想自己的责任尽了没有,做法有没有偏差。每个人如果牢记自己的责任,同时用实际的行动来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企业一定强,国家一定强。



兼顾长期和短期利益


“尽人事,听天命”,听起来好像是很古老,而且好像是软绵绵的,实际上这句话到今天还是很有用的。什么叫做“尽人事”呢?在农业社会,即尽力而为;在现代社会,即实现目标。什么叫“听天命”呢?在农业社会,就是顺命,我顺着我的命去做;在现代社会是造命,就是说,我不一定按照命里注定的那样,而是要走出自己想要的一条路来,这是很积极的。

另外一句话对中国人来讲也是很特别、很重要的,就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有的人光重视过程,如果过程一切都很好,结果不良好,就证明过程一定有瑕疵。相反光看到结果,没有看到过程,就失去了对过程的掌握。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末,但“根本”与“末”是一气呵成的,我们要发扬兼顾的观念,兼顾过程与结果。

过程,在农业社会是不以胜败论英雄,可是在现代社会要改一下,叫做充分发挥组织力。这个过程不是靠我一个人,而是靠整体,大家合作,把组织力发挥出来,过程就圆满。结果,在农业社会叫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人很有意思,一方面说不以胜败论英雄,另一方面告诉你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个是讲过程,一个是讲结果,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结果,成就是成,败就是败。但是过程,不以胜败论英雄,因为还没有看到结果,你现在是英雄,将来败亡也说不定。

楚汉相争的时候,在相当长的过程中,项羽一直占上风,刘邦一直倒霉,这个时候不能以胜败论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到最后项羽失败了,那时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农业社会可以讲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改口,叫做实现目标,赢得胜利,这就是结果。你发挥你的组织力,大家发扬团队精神,这是过程。在过程当中注意到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而在结果当中注意目标的实现,两全其美。

兼顾过程和结果,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只看短期利益就会短视,不求改进,保守,不求创新,就会自满,最后一定是不进则退,落在人家后面。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如果只看到长期的利益,就会不切实际,或者空谈,或者自欺欺人,画饼充饥,最后只是一个幻想,而不是理想。因此,必须兼顾长期和短期利益,有长期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有正当理想,一步一步积极地修正,有团体的共识,分工合作,才能够集中一致。



秉持公诚正直的原则


我建议,一切管理活动都要秉持公诚正直的原则,个人的理念是公诚正直,企业的理念也是公诚正直。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为给公众提供货真价实的物品或者劳务,同时也要为员工赚取合理的利润。这里只说价实,没有说价廉,便宜不一定好,只图便宜,是比较落伍的想法。我很实在,我有附加价值,但附加得并不过分,这才是正确的观念。再说利润,利润不可以用诈骗的手段得到,要诚实,该赚的要赚,而不是靠欺骗。如果一毛钱也不赚,也不行,不但企业要垮掉,员工也不能活。

用创意来获得满足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向,今天我们很重视创造性、创意,我有创意你喜欢吗?喜欢的话就多付一点钱,我会赚得心安理得。不赚钱的企业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它会倒闭,会制造社会问题。现在不但是企业本身不想倒闭,社会也不会轻易让企业倒闭。

公诚正直是最好的原则,公正对待企业内、外部的人,是最有效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有不同的,也有共同的,共同的部分就是公诚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