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节 形象的内发力是企业文化

第二节 形象的内发力是企业文化



前面说过,个人要重视个人的形象,企业也应该重视企业的形象。但是如果只有形象而没有实质的内容,那叫做虚有其表。因此形象的背后要有一股很强的内发力,就是由内心真正发出来的力量。就企业来讲,企业的内发力应该是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如果用圆和方来表示的话,方的部分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束之于内的。而外面圆的部分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形之于外的。换句话说,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外表,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实质内容。实质内容可以影响到形象的好坏,形象必须靠实质内容来支撑。



*  *  *

王永庆先生在任时,台塑的企业文化可以总结为六个字:彻底,进取,合理。对于一些要紧的事情,王永庆先生一再要求要彻底了解,彻底执行。王永庆先生说,用心比一味地努力更重要,你很努力,但是不用心,最后还是会做错。他始终说,如果有制度而员工不彻底执行,跟没有制度一样。制度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彻底去执行。所以“彻底”这两个字在台塑是非常受重视的。

进取是说一个人要有眼光,要设立长期目标。企业也一样,要有眼光,看得长远一点,要有长期计划。同时还要体会到先苦后甜才是甜的,如果先甜后苦根本就是苦的。只有大家愿意牺牲眼前的享受,将来才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这种精神就是台塑人口口声声所讲的有志气。

台塑一向以管理合理化作为最高原则,曾经脍炙人口的台塑成本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构成成本的最根本的因素。到底什么叫成本,成本包括哪些内容,是否有遗漏,我们算得正确不正确,这些都要用追求合理的原则来加以分析。这种方法充分表现了台塑追求合理化的精神。

台塑是由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管理,虽说也吸收了美国式精神、日本式精神,但基本上还是中国式精神。中国人一切讲合理,我们非常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什么事情都不马马虎虎,讲究彻底,台塑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有这么好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主观文化


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观念。大家都在追求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一定要企业的上下都能够贯通,所以生产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文化健全不健全。我们仔细去观察一家企业,如果它的企业文化很好,那么它一定会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力。这是我们到处都可以印证的事实。管理是没有定论的,不是说非得这样或非得那样才行。管理一定要适合实际的需要才会有效,所以合不合用是最重要的,如果合这家企业用,管理就有效,不合这家企业用,管理就没有效。合用不合用靠什么决定?靠企业文化。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适合企业文化,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企业最大的要求是永续经营,生生不息,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健全自身的企业文化。

我常常问一些企业有几年历史了。如果对方说六七年了,我就告诉它们,赶快把企业文化整理一下。因为一家企业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去考虑塑造企业文化。可是经过五六年,你再不去塑造企业文化的话,企业永远是一盘散沙,那是很危险的。企业一定要有健全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正确地规划企业的长期战略,提高生产力。

健全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创造一些有利环境,全面而持续地提高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再回头刺激我们的企业文化,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有信心,那我们的文化就会增强。两者是互动的,有很好的企业文化,生产力却很低,就表示企业文化有问题。

企业文化,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部分。物质文化就是指与企业产品有关的信息。非物质文化,包括完成文化跟主观文化。完成文化就是企业的典章制度、企业的商标,换句话说,已经完成摆在那里,是成文的东西,我们看得很清楚。主观文化就是看不清楚的,比如企业基本的价值观,这不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而是大家言谈之间流露出来的。

可见,企业文化如果从广义来讲无所不包,可是我们如果用狭义的解释,产品不是企业文化,典章制度也不是企业文化,商标也不是企业文化,它是指企业有一套不成文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使得我们所有的同人在这方面都有一些共识,这个共识可以决定企业的特征,这样才叫做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就说企业文化是主观文化,它不是完成文化。凡是典章制度等写出来的东西都不叫企业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组织里面所有成员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出来的一套思想、观念、行为,再加上表达这些思想、观念、行为所制造出来的多样产品。主观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到底是什么。如果所有的员工都认为我来公司上班就是为了赚几个钱,这也是一种价值观,那这家企业显然奉行的是功利主义,大家没有什么感情,价值观建立在利害关系上,有钱赚就来上班,没有钱赚就走人。



*  *  *

施振荣先生常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里面的臭规矩。宏碁有很多臭规矩,可是在这些臭规矩里面有一个中心信仰,就是人性本善。宏碁的臭规矩都是围绕着人性本善的中心思想建立起来的。他认为用性恶的观念来待人,人与人之间就不能互信。不能互信就没有办法合作,最后就会导致失败。假定能够用性善的观念来待人处世,虽然有时候会被骗,但是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因为这个社会上虽然有坏人,但是有更多的好人。如果我们能够把好人招进来,使这些好人互相影响,互相感召,那么性善的观念就会传播开来,大家都相信性善,自然就会相信别人,就会跟别人合作,就会谅解别人。基于这种信念,宏碁所定下的臭规矩在执行上保留了很大的弹性,换句话说,没有一个规矩是硬邦邦的,要具体看看你的动机,看看你的情形,然后再下定论。只要是善意的批评,善意的建议,企业都会承认,都会接受,而且会很快地做适当的调整。



我没有问过施振荣先生为什么用“臭规矩”这三个字,可是我相信这也是中国人的习惯,你如果讲到自己的规矩,说那是“很好的规矩”,那人家会嘲笑你。施振荣先生很懂得中国人的心理,说“臭规矩”,大家就没有排斥感,就会来听他到底讲什么,这是心理手段。另外,企业如果认为自己所定的规矩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那么员工就有排斥感,因为你即使是神仙,也不可能定出十全十美的规矩。但是,你说你的规矩是不得已的,不一定合理,大家先试试看,有不行的地方,大家再来研究,再来改正,那大家就不会排斥,就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做一个管理者,不要认为规定就是这样,大家就非按规定做不可。相反的,我们要认为规定是规定,规定是不得已的事情,能做到最好,做不到我们大家商量办理。这种心态反而比较容易使大家很乐意遵守规定。

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上。换句话说,如果每个组织成员都能够有正直宽广的心胸、忠实工作的态度以及通过不断的在职进修来吸收新知识,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但是成员能不能有正直宽广的心胸,能不能有忠实的工作态度,能不能不断地进修来吸收新知识,就要靠我们企业有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假定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光是要打出那样的形象,恐怕只能是短时间有效,时间一长,大家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企业文化要随时调整变迁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一种文化确定下来以后,绝不能说我永远都这样,不能改变。中国人很喜欢讲有所变有所不变,实际上就是一体的两面。任何事情有经有权,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的部分叫做经,有所为的部分叫做权。所以持经达变就是持经达权,有经有权,才能够有所不为,也才能够有所为;有经有权,才能够有所变,也才能够有所不变。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对经跟权依然弄不清楚,我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的经权管理》,很多人于是说,“我知道,中国的金钱管理”。把经权当成金钱,那我们就不用谈其他的东西了。有所不为是根本,有所为是作用。

企业的文化也是一样,一定要把握有所变跟有所不变,不是说文化定下来就要生生不息,而是说文化会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地修正。但也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变,如果企业文化是求新求变的,那天天可以变,每个人有意见都可以变,变到最后根本没有经,没有经就没有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原则,那就天下大乱了。因此,一定要站在有所不变的立场来有所变,才不会乱变,才会变得恰到好处。比如我们认为产品一定要不二价,这是一个原则。大家能不能认同呢?大家如果都不认同,那不二价政策是推行不下去的。我也看到有些企业一再说不二价,但最后都是在跟顾客讨价还价中卖出东西的。因为企业里的人自己就不能接受不二价,所以就制造很多困难,找出很多借口,推说顾客根本不会接受。



*  *  *

房屋中介企业一度比较混乱,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各家企业都纷纷改变经营方式。有的企业打出口号:“我只赚手续费、服务费,只收4%的佣金。”这家企业完成一笔交易后,按规定要收取4%的手续费。顾客第一句话就问:“你凭什么赚我4%,你又没有做什么?”业务人员就说:“对啊,我们实际上也不用赚到4%,不过企业规定我们必须赚4%。”业务人员回去向企业反映:“客户嫌我们收4%的佣金过多,我们怎么可以一口气要收4%,为什么不收3%呢?”这就表示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够坚强,换句话说,它所提出来的东西,自己的人员都不能认同,又怎么能让顾客认同呢?碰到这种情形,领导就要问业务人员:“为什么我们不能收4%?”业务人员说:“客户不认同。”“可是有很多人都认可4%的收费。”业务人员说:“我比较倒霉,碰到的顾客不讲理。”“你再试试看。”最后,业务人员说:“我不知道怎么跟客户讲。”这就是问题的重点。“你为什么心里面始终觉得我们不够资格收取人家4%的佣金呢?”业务人员说:“我做得比较少,不够资格收人家那么多。”“你多做一点,事先多做一点,事后多做一点,态度诚恳一点,事情做得踏实一点,客户自然认为你应该收4%。”



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我们要用行动来争取顾客的认同,而不是用嘴说“这是企业的规定,我们非这样不可”,这种话,顾客是听不进去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追究原因,这就是台塑的“彻底”精神。发现原因以后,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还要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大家都明白这个方案为什么是合理的,然后彻底地实施,这样才能够变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要让企业的全体人员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要时时调整。如果有些人不接受,提出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应该站在有所不变的立场来有所变。换句话说,任何意见提出来以后,我们不要马上说这个意见不行,不要马上说他的意见跟现有的企业文化相抵触。这样的话,人家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会认为,自己的意见好,企业文化里面有缺陷,为什么不能提出反对的意见?我们要说:“好,你可以提意见。我们来检讨一下,是原来的规定好还是你的意见好。如果原来的好,我们就不要变。”换句话说,我们先想想,如果不变好不好。如果不变很好,那千万不要变,因为东变一下,西变一下,就乱了。原来的比较好,个别人有意见,我们可以让他回去再想想,甚至请跟他比较亲近的人再跟他解释一下,说不定他会接受,并收回自己的意见。如果发现不变不好,或者长期下去,会有更多的人反对,那我们就要变。

我们把经跟权分开来看的话,会发现中国式管理有一套大家必须尊重的经,这个“经”与我们整个文化一脉相承。虽然我们每一个企业可以有自己的作风,但经是不能乱变的。我们要把几个不能变的原则确定下来,其他的部分我们来应变,根据大家的意见,随时调整,这样比较好。



*  *  *

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以后就到了美国,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他的子女都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前年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去拜访他,他带着他的孩子陪我一起出去玩儿。当我们一起吃午餐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吃完以后,很主动地收拾餐桌。这时候我的同学发话了:“不要管它,这里的东西卖这么贵,我们不要帮它收拾。”我当时就感觉到中华文化发挥作用了。美国人的观念是:我不管你价钱贵不贵,我吃完就应该把剩余的东西清理掉。但是我们中国人认为:如果价钱合理的话,我会把你的地方整理得干干净净,可是谁叫你卖这么贵呢?我就不帮你整理,看你怎么办。他就没想到,这样一来,他的小孩所受的美国教育就会遭到冲击。



可见中国人跑到海外,不管住多少年,不管他嘴上怎么说,脑海里面还是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我们不会盲目地替人家清理垃圾,我们是有条件的。这就叫做彼此彼此。

企业文化要尊重并且维持原来文化系统的价值,才能够在安定中求进步。一旦失去了基本价值的支持,我们就算学了一些新的东西,也不能持久。中华文化里面有一些根本的理念是不可以乱变的,其中跟企业文化有关的大概有五点。

1.修己。我觉得一个人要相信别人比较困难,要相信自己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怎么可能相信别人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修正一下,使自己很充实地表现出来。并不是说一个人要成大事或者当圣人才需要修己,事实上任何一个主管都需要修己。当你第一天上任的时候,你仔细想一想,所有的下属对你是什么态度,基本上都是两只眼睛一直看着你,看你编什么花样。所有人都要考验你一下,看你有没有好好修己。如果没有,那大家就不会相信你,你讲什么话,都会给你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发挥管理的功能,当主管的最起码要把自己修好。当下属也是一样,主管相不相信下属,会不会给下属比较合适的工作,会不会给下属带来更好的前途,也是看下属有没有修到让他信赖的程度。
2.安人。安人跟修己是相对的,修己是独善其身,发挥不了多少管理的功能的。修己之后,能够把自己的力量向外去推,推到每一个人,使得跟你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感到安,就叫安人。假定每个人都能做到修己、安人,企业一定蒸蒸日上。

3.公正。公正、公开、公平这三个词不要一起讲,一般人很喜欢把公正、公平、公开一起讲完,讲到最后没有人相信。奉劝大家都讲这样一句话:“我只能够担保我很公正,但是实际上我不太可能公平。假定机会是无限的,我可以做到很公平。事实上机会相当有限,所以我没有办法很公平。”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能谅解你,觉得你好像很公平。当一个中国人强调自己很公平的时候,大家会一起来证明他是不公平的。至于公开,对中国人来说,公开跟不公开是一样的,所以叫做公开的秘密,根本没有秘密。因此在企业内部,只能够标榜公正,少说公平,至于公开不公开要看情况,有的应该公开,有的不需要公开。有些人提倡透明化,实际对中国人来讲,透明化就是相当不透明,换句话说,不应该让你看到的我不让你看到,应该让你看到的我非常透明,我所讲的透明化是指应该被你看到的部分。

4.诚恳。诚恳是最根本的。企业的上上下下都很诚恳,彼此关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5.平衡。一切都要求平衡,兼顾就是平衡的意思。一方面要好好做人,另一方面要好好做事,同时在人际关系跟工作绩效之间取得平衡。企业要做到产出的平衡以及资金的平衡,还能够让大家都很愉快的话,我想这个企业文化就相当可贵了。

我们常提到现代化,仿佛现代化的都是好的。如果讲到中国现代化,我们一定要明白,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我们还是中国人,只不过要做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人。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只不过要做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企业。如果我们能够把伦理、民主、科学融入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企业就非常现代化了。

伦理,就是把我国固有的伦理道德融入企业里面。民主,中国人很重视实质的自由和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自由或是平等。我们要了解,积极服务就是自由,大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服务态度,这就是最高的自由。机会均等才是平等,所以,在企业里面重视大家积极的服务,同时提供给大家均等的机会,我想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民主。科学方面,大家都非常认同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处理一些事情。

管理者如果重视伦理、民主、科学素养,就不可能碰到事情就逃避责任,把责任推给下属,自己毫不操心。假定企业文化产生效果的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上策,即对主管能够提出坚定的主张,又能够得到同事的大力支持,又有办法激发下属的潜力,那这个人就非常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最起码也做到中策,即对主管告知我们已经知道的情报,对同事要做好本位工作,对下属要尽量关怀。如果做不到这个,那他是不够格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一定有缺失,要赶快修改。所谓不够格的,即对主管只知道盲目地顺从,什么事都不动脑筋;对同事讲究交换,你给我做一分,我才给你做一分,不然的话我就不跟你合作;而对下属只知道采取高压政策。不够格的主管万万要不得。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我们要调整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比如,一般人认为儒家是不讲功利的,其实儒家并不反对功利,而是要求良好的功,合宜的利。仁义跟功利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因为凡是讲仁一定合乎义,义一定合乎仁,仁义就是合适的爱。合适的爱,在企业里就是大家合理地你照顾我,我照顾你。我们所求的功利既然是合理的,我们所讲的仁义又是合理的,那我们的文化就是“合理”的。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我们常讲的管理合理化。

工会成立以后,大家需要新的文化概念。我们一直认为,老板跟工会都要凭良心,可是凭良心以后每个人都不满,老板认为工会要求太多,而工会又认为老板给得太少。所以不妨按照以前的说法,先小人后君子,大家在一开始,先派代表坐下来,互相研究一套协议,写成一套协约,这样事先防范,就可以避免劳资纠纷。“先小人后君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订契约之前先谈一谈,我要求的你能不能做得到,你有什么困难提出来。如果大家都达成某种协议,不妨写下来,作为共同遵守的协约。这种规范劳资之间有关权利、义务的协约,可以维护企业的安定。企业利润的分享,协约期间内罢工、待工的避免,都可以事先谈妥。只要工会健全,可以真正代表工人,而老板又很诚信,那么这种协约对于中国人来讲就是可行的。

不过老板可能会担心,万一运营不善的话,现在订的协约将来不是会绑死我吗。其实不用太担心,只要大家是诚心诚意的,万一经营不善,大家一定还会进一步商谈,定出一个让步协约。就是说,当初协约没有错,我都答应了,但是现在我有实际困难,你让一步,我让一步,彼此合理让步共渡难关,就不会使老板承受太大的损失。

总之,我们的企业文化最后要达成爱惜管理。“爱惜”就是说我们要彼此爱惜,彼此珍惜相聚的机会,通俗地说,在一起就是有缘,既然有缘你就不必太计较,应该怎么做,大家心里有数。这种管理叫做道的管理,就是用道理来沟通,而不是一切都是论功行赏,也不是说一切都是权威压力,把每个人都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这是大家最乐意的事情。所谓爱惜管理,首先要彼此关怀,我们要知道,中国人不是工作导向的民族,如果一开口就讲工作,可能很多人会非常不愉快。我们一开口,你关心我,我关心你,感觉很有人情味,我们就可以自动自发了。这里有一句话值得共勉,我们的企业文化要能够做到大家爱惜我们的企业,爱惜我们的同人,爱惜我们的产品。同人之间少说我,少说你,大家一起讲“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所要努力的目标。



企业文化有一套发展模式


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可以使现有的人员改变成为理想的人员,可以就现在的外界环境来预测未来的外界环境。我们现在有的人有了一些想法,但这些想法不一定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因为现有人员的想法如果是不正确的,我们就有必要把它改变。企业文化既是塑造过程,又是改造过程,把现在的人的观念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同时企业文化也要根据现在外界的环境来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因为企业不是只求现在生存就够了,还要面对未来,还要适应未来的环境,要能够在未来的世界里面继续生存下去。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只能够应对现在的环境,势必无法接受未来环境变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一方面顾虑到人员,另一方面顾虑到环境,人员的想法要明确化,而外界的环境要弹性化,要能应对未来的变化。

企业文化固然是自然形成的,可是它也需要人力促使它做一些我们所需要的改变。企业文化应该如何发展起来?一般来讲,有三种方式,我们分别称为圣主型、贤相型、集团型。

所谓圣主型,就是企业有一个主导者或者创立者,一般指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他本身有一套很完整的而且自认为很正当的价值观,把这些价值观推而广之,就形成了企业文化。此类企业的主管者本身强有力,都富有经验和知识,也有一套很好的理念,又有很坚强的信仰,所以由他们来塑造企业文化,效果相当理想。比如王永庆先生,他在台塑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员工灌输他的理念,让大家来接受他,使得台塑人都有共同的想法,建立共识,这是很典型的圣主型的做法。

圣主型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是,由创立者扮演施话者,把自己的理念不断地灌输给班底,班底即受话者。受话者接受了施话者的理念后,再扮演第二道的施话者,把这些理念灌输到干部中去,这时候干部就变成受话者。干部接受以后,再传给员工。得到了员工的认同,那企业上下达成共识,就成功塑造了一套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内的社会化过程。

如果企业的创立者不愿意做或者认为自己不够条件来做,可以请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又敬重的人,让他扮演高明的宰相的角色,帮助企业树立一套企业文化,这叫贤相型。比如统一的高清愿等,他们扮演宰相的角色,代表创立者在企业里面塑造出一种理想的文化。

贤相型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是,创立者觉得自己来塑造企业文化有点困难,不如找个靠得住的人,而且他本身的理念跟自己也很接近,只不过我讲得不那么清楚,而他可以代替我讲清楚,所以请他来扮演施话者的角色。而这个人通常称为老板的红人。他要去揣摩创立者的想法,通过彼此的沟通,把自己的理念说给创立者听,创立者认同以后,他再去把这套理念向干部们传播。当然这要看这位红人的声望、能力及表现能不能被干部们接受。如果能接受的话,干部们就愿意扮演受话者,把红人的理念向员工推广,获得员工的认同。

集团型的意思是说企业的创立者,以及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通常都是高层主管,他们采取互动的方式来共同塑造企业文化,比如宏碁等企业。

集团型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是,创立者跟高层主管在年龄、背景、能力方面都相差无几,高层主管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大家谈得来,又常常在一起,因此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企业应该树立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由创立者跟这群举足轻重的人物共同扮演施话者的角色,使干部了解他们,接受他们,当然这当中也免不了要有互动。互动的结果如果达成共识的话,那么员工很快就会认同。



*  *  *

宏碁的文化就是集团型的,由施振荣先生和他身旁的一些重要的高层互动而成。施振荣先生认为,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一圈的建立,即他跟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达成一致的看法。只要这些人达成共识,第一圈就建立起来了。日后所有的员工都会被第一圈所同化,因为就算有员工不相信人性本善,想要混进来,伪装成为大家的同伴,也很快就会被拆穿。如果他没有被拆穿,就表示他伪装得好,伪装到最后,也变成真的了。所以只要第一圈够强,本来是真善的当然会融入我们的圈子,本来是伪善的,迟早也会被我们同化。施振荣先生强调,如果认为人性本善是正确的,而且要用做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那就应该贯彻到底。不然的话,员工认为这种口号不过是一种形式,不具有实质意义。



一般来说,少数高阶层的人有一些想法,如果我们不相信他,他自己也犹豫不定,这就不可能成为企业文化。如果少数人非常坚定地认为的确是这样,那么后来的人自然不会怀疑,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

有很多人问我:“我们企业有七年了,我们是不是要有一套企业文化呢?”我说:“实际上你们已经有企业文化了,没有企业文化就不能活到七年,只不过你们没有整理出来而已。”如果要整理,可以按照上面的三种方式,选一种适合自己的。

不管要形成哪一类型的企业文化,都要注意,总经理在宣布一件事情时,应该把各部门的经理都找来,或者把有关的人通通找来,充分沟通以后,看看大家是不是认同,如果认同了,大家就要在不同的地点讲同样的话。我们中国人很奇怪,如果主管彼此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员工就很容易投机取巧:反正你和他的看法不一样,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利用这个空隙,选择对我们有利的道路。假定发现每个主管讲的话都一样,那时候员工就会很自然地接受企业的主张,就会贯彻实施。

我们把这个权交给创立者,也就是交给老板自己选,你要走圣主型的路可以,要走贤相型的路也可以,或者走集团型的路也可以。这三条路成功的例子都很多,而且都是可行之道,最重要的还是看老板的抉择。

我觉得这方面老板要负很大的责任:第一,他觉得有没有必要,如果他觉得没有必要,谁来创造都没有用。第二,他最喜欢哪一条路,如果他不喜欢,别人做了,还要挨骂,吃力不讨好,谁愿意做?



企业文化要适时调整提升


文化,通俗地说,就是一些花样。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花样,美国人有美国人的花样,日本人有日本人的花样。花样是会改变的。拿中国人来讲,以前的中国人有很多做法,虽然现在我们保留下来,但并不是跟原来的一模一样。文化会根据实际的情况,自行修补。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一定要常常修己以适应文化的改变,而文化也要常常修补以符合人类的需要。

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一经建立,永远是这样,谁都不可以有任何改变,而是要不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企业文化的调整也有三种方式:

1.自主型。老板自己动脑筋把基本价值观重新思考一下,确定下来以后把新的价值观跟原来的价值观做一个比较,然后找出差异,并把差异不断地向干部灌输,要求干部也跟着改变想法。老板本身强有力,又感觉到基本价值观有修改的必要,而他又能够发挥影响力,那么就可以采用自主型的文化调整方式。

就像台塑的王永庆先生一样,利用午餐汇报时间不断地宣讲,讲到最后,大家的想法跟他的完全一样,这个时候新的价值观就发挥功能了。等到干部都认同以后,员工很自然地就会改变过来。

2.挑战型。有一群“目无法纪”的人,进企业以后,他们对原来的企业文化不满意,认为原来的价值观不对,所以就公然向既存的价值观做某些程度的挑战。至于企业接不接受挑战,就很难说了,要看挑战者的实力。如果挑战者强有力,说不定就会把原来的风气改变过来,不管原来的是好是坏。如果挑战者不成功,最后就会被赶出去。或者是一些人刚刚进入企业,他们不晓得企业的传统是什么,可能对现有的价值观不满意,然后做一些试探性的挑战。其结果也有两个:一个是被视为叛逆分子训斥一番,然后乖乖地认同原有的文化,这样文化就没有任何调整;另一个是因为挑战者的力量很强,使得我们必须接受,企业文化就会根据新生代的要求做某种程度的改变。

3.进化型。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应对时代的需要,自己慢慢在改变。企业文化本身像一棵树一样,有主干,有旁枝,有根系。组织成员会修剪它,使它具有不同的造型。造型越好看,大家越喜欢它。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得很多成员感到企业文化这棵树要稍微修剪一下,因此你改一下,我改一下,改到大家满意为止。这其中也可能有的人有很特别的想法,他认为这棵树要修剪成一条龙,如果他的主张很强烈的话,可能这棵树就真的被改成龙了。这种人叫做特立独行的人。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两个很特别的人,就有可能发挥强大的力量,把整个企业气氛都改变过来。



*  *  *

宏碁的文化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6年到1979年,它以“微处理器的园丁”的口号开始宏碁文化的塑造,即宏碁扮演一个园丁的角色,来耕耘微处理器的园地。这个口号推出以后,宏碁在微处理器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整个宏碁人都知道他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到1986年,这个时候宏碁提出“贡献智慧,创造未来”。这个口气显然大得多,志在发展中文电脑。这又是一个新的使命,使得宏碁人又提升了自己的精神。1987年以后,宏碁不再满足于中文电脑,提出要“心怀科技,放眼天下”,明确了国际化路线。宏碁提出的龙腾专案,真的让宏碁进入电脑市场,也扩大了宏碁的产品线。

从宏碁文化的自我调整可以看出,宏碁是应对外界的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的。1987年9月,宏碁在经过一年的筹备之后,把已经用了十几年,价值几千万美元的LOGO整个改掉,改成很简单的图案。这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宏碁认为,新图案可以代表价值感,所以毅然决然地推出。



宏碁虽然一直在改变,但是从1976年宏碁创立一直到现在,有四个字从来没有变过,这四个字就是他们的经营理念,叫做人性本善。可见,企业文化该改的部分是要改的,不该改的部分绝对不能改。



*  *  *

台塑的午餐汇报是其塑造文化以及修补文化的一个重点。原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很喜欢利用午餐时间把高级主管集合起来一起吃饭。用餐的时间大概15分钟,用完餐以后,王永庆先生亲自主持,由各个主管轮流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一两个月以前就已经得到王永庆先生批准,并通知有关主管好好准备的。一两个月时间,听起来很充裕,好像不会使主管感觉有压力。但是,实际上,给他一两个月时间,他就紧张一两个月,甚至紧张到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为什么?因为王永庆先生很重视午餐汇报,如果报告得太差,那他的位子就会被换掉。主管们都提心吊胆,如果讲不好,那自己在台塑的命运将会很凄惨。

这种手段,虽然可以把午餐汇报的权威确立起来,但是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人开始骂这项制度,时间一久,这些主管难逃肠胃病的困扰。台塑有自己的医院,所以大家很方便就医,但医生只会开一个处方,上面也只有两个字——辞职。你不辞职,病永远不会好。

不过,台塑的高度成长,离不开午餐汇报的贡献。虽然有些人受委屈,但是台塑很快就达成合理化。在塑造与调整企业文化方面,午餐汇报发挥了很大的功能。



虽说调整企业文化是必然,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调整,否则只会更乱。那我们应该什么时候调整企业文化?很简单,如果你发现企业里面有五种征兆的话,你就要注意自己的企业文化一定有需要修补的地方。

征兆一,人事变动有偏高或者偏低的趋势。人不可能完全不动,但是如果偏高或偏低,那就要提高警觉。

征兆二,各部门的作风不一致,甚至在穿衣服方面,甲部门跟乙部门慢慢有差异,而且差异越来越显著。彼此谈话的样子、谈话的内容不一样,或者不同部门办公室的设备不一样,工作习惯也慢慢有差异。同一个企业彼此看法不一样,彼此习惯不一样,很快就会引起沟通的障碍,甚至还会发生公开的冲突,等到那时候再来解决已经太晚了。

征兆三,员工的工作情绪普遍不稳定,他们在开会的时候会攻击企业的政策,甚至认为自己的做法比企业的规定还要好。此外,员工开始有一连串的迟到、早退、请假、离婚、酗酒、聚赌的现象。

征兆四,当企业开始看重内部而不看重外部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征兆。如果大家都集中精神钩心斗角或者粉饰太平,努力做表面功夫,只注意使老板高兴,私底下你提防我,我提防你,没有心思来拓展市场,关照顾客,那么企业形势就相当险恶了。

征兆五,我们开始重视短期目标而没有长期打算,大家都把当前的利害关系摆在眼前,集中力量去争取,完全不做长远的打算,这个企业文化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有这五种现象,我们还不去调整企业文化,总有一天,企业会出很大的纰漏,到时候可能会措手不及。

当我们发现这些症状的时候,高级主管就要进一步去研讨,去追究:

1.员工升迁,是有本事的人升上来,还是有本事的被压下去,没有本事的反而被升上来?

2.员工工作的情况是实实在在,还是马马虎虎?

3.企业一些对外的资料是不是越来越唱高调,越来越偏离现实?我们没有做到的却大力宣传,夸大是难免的,但是脱离现实太远的话,就很危险。

4.办公场所是不是对不同阶层的待遇慢慢拉大,比如经理坐的椅子越来越舒服,而一般员工反而没有人照顾?如果不同阶层的人,待遇差别越来越大的话,就是企业文化开始衰退的一个很重要的征兆。

5.企业怎样去对待客户,是不是非常不耐烦,或者是公事公办?如果是的话,就已经证明大家对企业没有什么信心,或者是缺乏向心力。



如果出现了以上情况,我们就要着手去调整企业文化了。但不是立即行动,要注意:

急不得。企业文化不可以说变就变,有些老板非常好,一听别人讲得有道理,马上就变,可后果不堪设想。说变就变,会引起很严重的新旧势力的抗争,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得到利益的就拥护,受到损失的一定抱怨。所以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磨合。

重视沟通。沟通的时候由亲到疏,老板先跟亲近的人交换一下意见,然后再让他跟与他亲近的人交换意见。这样一层一层地传播,一层一层地反馈,相当于重新做一个整合。

充分重视大家的意见。既然要沟通,就不可以马上接受,也不可以马上拒绝。这两种态度都不好。我们听到赞成的就高兴,听到反对的就不高兴,那就不叫沟通。

不要怕冲突。如果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有很激烈的争执,不妨让它暴露出来。中国人常常讲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大家都不讲明立场,始终埋在心里,不如让它爆发出来,就可以彻底解决。不要制造冲突,也不要害怕冲突,尽量大家互动,最后很坦然地接受改变。所谓很坦然地接受改变,就是说,既然大家喜欢这样改变,那就这样改变,老板要积极推动,否则,下面的人不敢改,就不会有效果。

我们调整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它越来越合理,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提升层次。我现在把企业文化分成四个层次:最底层的叫做力,其次叫做功,再次叫做德,最高层的叫做道。道、德、功、力也是中国人管理的四个层次。

所谓力就是专制独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听话就叫你走路,这种企业文化完全讲究权威跟压力,几乎看不到道的影子。历史上以武力为主要诉求的最有成就的是秦始皇,在力的企业文化方面最有成就的也是秦始皇。秦始皇刻薄、残忍、暴虐,最后产生很多反对他的力量,秦朝二世而亡。

力的企业文化提升上来就到了功的层次。所谓功就是说老板很有魄力,论功行赏,功过分明,丝毫不讲感情。这方面,可以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例。汉武帝在位54年,宰相换了10个,这10个人里面有6个不是自杀就是被汉武帝所杀,这样的老板谁还敢跟他?其中有一个人叫做公孙弘,汉武帝去拜相的时候,他一边磕头一边流泪说“不要找我”,但是汉武帝很坚持,所以他辞不掉,只得对人讲“我完了”。皇帝请他当宰相应该是很高兴的事,可是他却说“我完了”,可见大家很害怕汉武帝。汉武帝的做法是,你稍有违法或者稍微有欺骗行为,不管你平常表现怎么样,杀无赦。有人劝汉武帝说,人才是费很大工夫才请到的,他还没有充分发挥才能,你就把他杀掉,天下人才是有限的,你通通杀光后到哪里找呢?想不到汉武帝说,人才到处都有,只要你有眼力,看得准,就可以找到。人才就是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不发挥,或者发挥不恰当,不把他杀掉还有什么用呢?

我想这也是一种主张,但是听起来很害怕。今天一般人都喜欢讲功过分明,我们倒应该想想汉武帝的例子。功不是很好的企业文化。

功的企业文化再提升,就到了德的层次。德就是以德服人,恩威并济,使大家都愉快相处。你说他不怕你,他又怕你,你说他怕你,他也不太怕你,这是德的层次。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应该是周文王,他本身品德高尚,也很有正义感,同时他有很远大的理想,可以吸引诸侯拥戴他,跟他共事。但是他还需要恩威并济,不能一味地宽容来感化下属,所以德也不是最高层次。

真正最高层次是道,就是一切秉公处理,非常公正。道并不反对力,必要时候用力,用积德来成功,而事事求其合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