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七章 考核激励提升工作绩效

第七章 考核激励提升工作绩效



一个人现在表现怎么样,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考绩应该反映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一个人的现在,还要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这样才是完整的考绩。



第一节


*  *  *

中国人最应该重视考核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很积极地想要知道管理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我们已经感觉到,只有管理能够提升生产力。

众所周知,管理是一个很简单的循环——PDS循环。在PDS循环中,最不容易做好的就是检查。中国人最害怕检查,因为每一次检查的结果多半会把做错的人给找出来,弄得当事人很没有面子。那么他也会意气用事,使得其他人也跟着没有面子。中国人的任何事情不太可能就事论事,不太可能对事不对人,因此,任何事情检查来检查去,最后都会扯到人的身上,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应该要注意的。

我们无法要求大家不犯错,只能要求大家尽量把过失降到最小,做到不贰过就够了,但是一般的人多半会自己调整。举个例子,想一下我们当学生的时候,一遇到考试,我们的心态是怎样变化的。我觉得,中国人在考试之前是儒家思想,考试当中是很典型的道家思想,考完之后又是佛家思想。你看每一次考试之前大家都说,“我这一次一定要考好”,这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非常积极,非常肯定,非常有自信。我们作计划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认为我这次的计划很完美,将来执行的后果一定很好。可是我们进考场的时候一看,会的老师都没有出,老师出的都不会,我们只好说,“那有什么办法?我会几个就写几个吧,不会的就蒙吧”。我们执行计划的时候也是如此,能执行的就执行,执行不了的就跳过。考完了以后,老师把成绩公布出来,即使考最后一名,也不会觉得怎么样,“阿弥陀佛,反正总有人要垫底嘛,不是我垫底就是别人垫底,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检查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无所谓,反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可见,当我们作计划的时候,多半很积极;执行的时候我们多半会迁就实际情况,很少坚持一定要做到什么样的标准;在考核的时候,我们又比较放松。可见我们做事情经常是周而复始,一错再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检查的工作。



既要重视考成又要重视考绩


检查通常与考核结合在一起。任何计划,执行完以后,一定要做考核。考核没有效果的话,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我们既然要考核,就要来研究一下,怎样使考核有效。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考核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考成,另一类叫考绩。考成偏重于工作,叫做工作考核;考绩偏重于个人,叫做人事考核。

考成可以说是企业对各个部门的考查。一到年底,上级机构通常会对下级机构进行考核,按照其实际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目的是分配该机构可以得到优良中差等各等级人员的名额。我们一再主张,一个企业要有整体的考核,看各部门的总体目标达到多少,如果达到100%,考绩的时候该部门优等人数就可以放宽一点。如果部门的总体目标只达到80%,考绩的时候优等人数就要降低。这样才能够把每一个部门的业绩跟整个企业的业绩结合在一起。

有很多企业没有做考成,尤其是现在,企业慢慢以利润为中心,每一个事业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某个部门业绩好了,另一个部门业绩差了,彼此之间就会闹意见了。业绩好的部门会抱怨:“我们为什么要赚钱给另外的部门去花?”就可能建议企业把业绩差的部门裁掉,这就失去了事业部门制的意义。真正的事业部门制是说大家共同承担一些风险,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星星比较亮的时候,没有月亮也勉强可以照一照,但月亮出来的时候,当然更加光明了。

如果有考成,就要关注整个企业有没有提高经营绩效,事业有没有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战略是不是符合国家的要求,有没有加强研发,有没有用心改善管理制度。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企业整体的表现,然后给出一个百分比,这就是我们全体努力的成果。然后再看各部门的情况,看每个部门是不是都达到目标。

根据整体考成,再来作个人评估,评估个人的考绩。个人的考绩是根据部门的考成而来的。这样就不会只强调个人,不兼顾整体,可以把本位主义降到最低。

人事考评的项目比较多,如工作的能力、品格的优劣、合作的程度、负责的态度、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完完全全地评估一个团队。我们建议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任务,其考成项目所占的比例也不应该一样。不同的部门,人员的起薪不一样,所负的责任也不一样,所以各项目的比例也应该个别去调整。因此,我们不太主张用统一的考核表格,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这样会引起更大的抱怨。

有效的考核,会使员工明白:我应该努力工作,应该把我的力量尽量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成绩。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考核才是有效果的。



考核时考核者发挥主导作用


一般来说,公平的评价很难做到,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方面说,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对不公平的事情要用平常心来看待;另一方面,身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公平。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管理者要强调,“我只能力求公正,很难公平”,但是不能说,“我很难公平,更加不公正”。管理者要多注意观察员工平时的表现,不能等到考绩时再来观察。否则就会使得很多员工在你平常不留意的时候混日子,等到你要考绩了,才故意表现得非常好。

做一个管理者,调整薪资前,一定要了解下属的表现怎么样,才能够有据可依。要发奖金,也得知道员工的业绩,才能做合理的方案。如果有升迁的机会,更应该根据平时的考核,选出合适的候选人,提供给上面作参考。管理者评估下属的机会很多,评估下属也是管理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因此,管理者也要培养一下评价能力。

当然,评价要做到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马马虎虎。我们应该有三个努力的目标:

第一个,我们既然是管理者,既然要评价别人,就要知道评价的重要性。

如果认为评价与否无所谓,反正是表面工作,走个形式,随便填个报表就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是这样,干脆不要做这个工作。否则,就会造成很多扭曲的结果,使得好人被埋没,坏人反而得到机会。

对下属的评价与考核,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的升迁,他的加薪,他的前途。我们一定要好好做。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自己的主管,评价时马马虎虎,或者采取下属轮流评优的做法,这种无能的主管还要他干什么?一般来说,下属很不愿意骂主管无能,但是当主管考核不认真的时候就会骂他,可见大家很重视考核。

第二个,企业有一套人事考核的制度,我们应该把制度拿来仔细看一看,尽量照企业的制度去做,并同其他的部门配合。

我常讲,企业有制度,但是每个部门主管执行的时候都不完全遵照企业制度,所以弄得大家感到非常不公平。比如说,甲原先在这个部门的时候,按照年资轮不到他,所以他前几年的考绩不好。等他到了另外一个部门,偏偏那个部门主管又是评年资的,谁来得早谁的成绩就好,甲是个新人,所以他又倒霉了。后来甲又调到第三个部门,那个部门主管说:“你每年考绩都很差,可见你不好。”然后一直用这种武断的态度,结果甲没有一年考绩好。这样就把一个人活活地抹杀掉了。

第三个,一定要去了解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目的一般有加薪、发奖金、职位的升迁,或者按照员工的才能分配更合适的工作。目的不同,考核的重点也不同。



要做好个人的考绩,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以下七点:

第一点,不要倾向于选择中间评价。从我们的民族性可以看出来,如果有三个选择,人们多半会选中间的。比如有好、中、差三个选项,人们会觉得,“好”,太过分了,“差”,太不好意思,所以就选“中”。这样一来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不要这么做,否则就分不出高低来了,那算什么评价呢?

第二点,不要倾向于宽大为怀的作风。部门主管想要做好人,给每个人的分数都很高。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宽大为怀,就会达到讨好大家的目的。其实不然,一般人会觉得你不分是非。统统偏高是不分是非,统统偏低还是不分是非。我们应该合理化,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要拉开差距才算是真正的考绩。

第三点,不要报喜不报忧。中国人很喜欢报喜不报忧,就是说,看到他的优点而忽视他的缺点,这也不对。平常的时候,我们要少看他的缺点,多利用他的优点。但是评价的时候,要把他的缺点也找出来,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还有改进。看到缺点就很容易把他的优点埋没掉,看到优点就很容易忘记掉他的缺点,这也是不平衡的表现。

第四点,不要倾向于硬性评价。很多人都说,我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反正我有这种印象。凭印象非常不客观,我们如果有客观的资料,就要尽量利用客观的资料,比如说考勤表、工作进度表、工作总结。只要有实际的根据,都可以拿来作参考。

第五点,不要到处打听。中国人很喜欢到处打听,喜欢道听途说的东西。打听没有错,但是不能随便听别人的意见,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再作客观的判断,这样比较好。比如,打听一下某人怎么样,正好碰到对方是某人的好朋友,他就会多说好话;如果对方跟某人是仇人,就会把某人骂得一文钱不值。如果你相信,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第六点,不要认为“必然如此”。很多人认为,某人理解力很强,所以判断力也很强,这两个是不相关的。可是一些企业管理者通常这么认为,这就有点一相情愿。这种“必然如此”的推理常常使人出现偏差。

第七点,不要倾向于个人的好恶。如果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太可怕了。尤其权力越高的人,越有这种倾向,下面人死得越快。人,当然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情感,对于跟自己交情比较好的,平常比较听话的人,我们私底下都有照顾他的想法,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就会给他比较高的成绩,这是很难避免的,可是我们要尽量去避免。

做到以上七点,下属们会更佩服,我们自己也问心无愧。同时,上级主管看到我们这种考绩的态度,也会更加赏识我们。假如每一级的管理者都能够这样认真、客观、尽量公正地做考绩,大家就会对考绩相当的重视,对考绩的结果多半能够从心里头接受。大家接受以后,就会注意把自己的缺点改掉,把优点表现出来,真正发挥考绩的功能。



如果把负责考核的人的心态加以归纳的话,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主观主义。我们一般都说某个人的考核很主观,他完全从个人的好恶和主观的印象出发。这样就使得考核的客观性跟公平性受到很严重的损害。但不幸的是,没有一个考核者会承认自己是主观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客观,这是我们很难打破的一个结。我们最好告诉自己:“我难免会主观。”有这种想法,我们才会尽量使自己客观一点。如果主管对下属说:“我这个人绝对是客观的,一点也不主观。”下属根本不相信:“你说这句话就非常主观嘛。”

第二种,宽大主义。主管跟下属相处久了以后,自然有感情,若给下属的评语不好,于心不忍。再加上中国人始终认为,“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不认定我的苦劳,我就感觉到很疲劳”,这“功劳、苦劳、疲劳”多半使主管觉得,能放宽尽量放宽。这样也就使得每一个人都要争取能够放宽的名额,尽量给下属很高的评价。而下属具体什么样,就不敢保证了。这样考绩失去了事实的依据。主管有办法,能争取到更多的名额,跟他的人自然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主管倒霉,没有办法,跟他的人只好受委屈。

主管要明白,考绩的时候,并不是分数越高越好。若是考绩的结果偏高,比如,80分以上是优等,我们经常给良等的人79分。79分就意味着,我本来是要给你80分的,只不过上面有限制,那我给你79分。79分跟80分只差一分,更引起被考核者的不平:“你凭什么认定他80分我79分?”你如果给他低一点,72分,他还可能认了,觉得72分与80分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不要认为宽大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谅解。

第三种,折中主义。或者主管是新来的,或者员工是新来的,彼此都不了解。这时,要对员工进行考核,就要采取折中主义,以免评价太好或太坏,有失偏颇。这种心态也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品德评价方面,这很抽象,我怎么知道他是好是坏?说他好,将来他出现纰漏了,那我不是糟糕了?说他不好,大家都认为他好,岂不是说明我偏心?所以给他一个中间的成绩最妥当。折中主义者很容易受到主观主义者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主意。如果折中主义者在打分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个人说:“这个人不错,你怎么只给79分?”他马上改成80多分。这又是一个不公平的来源。

考核者要常常告诫自己,不要主观,不可以尽量地宽大,更不能一切走折中的路,这样,他就能够给出真实的成绩。



同时,我们建议做考核前,要先去了解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考核的目的,我们认为最少有五个:

第一个,要能够激励勤奋。假定我们考核的结果使得所有人的士气都降低了,那就表示考核有问题,比不考核还糟糕。考核,就要使大多数人感觉到,因为有考核,所以我会更努力,把我的工作做好。这样才是考核的正面作用。

第二个,要能够“惩劝怠虎”。“惩”就是惩罚,“劝”就是劝导,“怠”就是怠慢的、懒散的,“虎”就是不用心的、马虎的。对于那些比较懈怠的、马虎的、草率的人,考核要起到劝导的作用,严重的给他们一些惩戒,这才是考核的目的。

第三个,考核要能够维持纪律。就是说,如果不遵守纪律,那将来的考核成绩一定不好。有了考核的压力,员工就会服从纪律,遵照规定去做,员工不敢随便逾越企业的规定,目无法纪,否则就会体现在考核上。

第四个,要能够提高效率。若是越考核,大家的效率越低,就说明员工对考核不满,或者认为“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做不做根本没影响”,这样就会使大家效率降低。如果通过考核,大家认为,“我认真做,你就会给我一个适当的奖励或者提升,当然我就会更加努力”。这就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第五个,使考核具有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次考核,还不能够识别人才,使人才为企业所用,就表示我们的考核有名无实。通过考核,还不能找出一个员工的缺失,让他及时补救,把他培养起来,那就表明考核是空洞的。真正的考核是很积极的,通过考核去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考核的原则和要避免的难题


要达到上述目的并不简单,我们要注意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考核频率问题。基层员工的任务相当单纯,所以每半年考核一次就可以了。考核高级人员,我建议一年一次。因为高级人员所做的事情比较复杂,而且所用的时间都比较长,如果半年一考,就使他没办法作长期计划。

第二个原则,考核的标准要根据实际状况来定。最好能把标准让有关的人看一看,让他们了解一下。可是,标准不应该公布开来。如果把评分的标准都公布出来,就会引诱很多人专门去注意你要评分的项目,专门在这方面下工夫,而其他方面,就马马虎虎,应付一下。比如说,有一家企业规定,员工参加一次培训加几分,员工加班一次加几分,员工如果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加几分,都公布出来。这下好了,员工就开始算计了,想办法到外面参加培训,回来后自己记分。本来考核是为了让员工调整自己,但是把考核的标准公布,就会使得很多人无心工作,专门琢磨怎样才能得高分。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你要考的,我就认真读;你不考的,我马马虎虎。

第三个原则,考核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客观,不可以心存偏见,不能徇私,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马虎。要认真,提醒自己尽量公正,尽量客观,尽量把私人感情摆在一边。用这种态度来考核才能够达到目的。

第四个原则,考核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程序。比如说,先让被考核者的上级主管来初评;然后交给上一级的主管复评;复评以后再交给考核委员会去评审,考核委员会不包括老板,老板不在,大家才能够畅所欲言;评完以后再提交给老板核定,老板应尽可能遵照考核委员会的评审结果,除非有极大误差的才可以变更,或者是退回去让他们重新评。多经过几关,就能使被评者相信,最后的结果是公正的。



*  *  *

有一家企业,部门经理给某个员工评85分。到了副总经理那里,改为75分。那总经理怎么办?总经理如果按照副总经理的评分给他75分,那么部门经理就会说:“以后我们部门经理一级的人就不要评了,干脆把材料送给副总经理评就好了。”如果总经理按部门经理的分数评85分,那么副总经理肯定有怨言。这样子就麻烦了,得罪哪个都不好。如果总经理取巧,把85加75,再除以2,即评80分,那么两边都抱怨:“干脆你自己评好了,我们评什么?你一点主见都没有,只是根据我们两个人的分数加起来除以2,这算什么?”

碰到这个情形,总经理应该先把部门经理找来,问他为什么评85分,再把副总经理请来,问他评75分的道理是什么。然后实地去了解,最后该给多少分就给多少分。当然,总经理可以跟副总经理解释:“这个人,根据我了解,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部门经理看到的比较多,能不能这次就参照他的标准?”副总经理一定说:“好嘛,既然你认为这样,就这样好了。”



第五个原则,我们要配合实际的绩效来分配等级。考绩的等级应不应该有名额限制?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有限制,主管可以用名额有限制来做挡箭牌,说“没有办法,这是企业规定的,我很想给你优等,但是名额有限”。如果没有限制,被考核者就会不依不饶:“你认为我不好,你告诉我,我一定会改,你还是给我优等吧。”所以有没有名额限制,没有对错之分,实际上实施起来却相当的困难。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没有名额限制的,所谓开放式的。

第六个原则,能够快速、有效地配合考核结果给予一些奖惩。考核完了,没有下文,考核的效力就会慢慢减退。奖惩要讲时效,才能发挥考核的刺激作用。

第七个原则,确定考核的过程到底要公开还是要秘密进行。我个人的建议是,过程要秘密,最后结果可以公开。过程如果是公开的,就很麻烦。你给他79分,他马上就知道,会不断地找你求情,你怎么办?所以,我们要用保密的方式。到了最后,结果已经定了,那我们就可以公开。



上述七个原则,如果遵守的话,那么考核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实际上,考核也有很难解决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考核的项目很难具体化。到今天,考核项目还多半取决于管理者的印象。主管本身如果很贤明、很公正,那么考核结果大家多半会信服;主管本身如果糊里糊涂,又没有什么辨别力,爱感情用事,考核的争议一定很大。所以考核项目的具体化,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第二个难题,考核容易流于形式化。因为对企业的奖励,员工常常无动于衷。奖金给得少,他不在乎;给多了,企业又负担不起;给他的处罚,他也觉得无所谓,除非把他革职,否则的话记过就记过嘛,反正明年就消掉了。这样考核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第三个难题,考核不能够除去恶人。之前有过很多类似的规定,犯一次错记一个大过,或者考绩差等的就可以免职。但到今天为止,很少有人这样规定了。因为中国人的报复心是很强的,你叫我没有饭吃,我就叫你不能吃饭,看谁厉害。有些主管经常无奈地说:“我没有权叫人走路。”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叫人走路,只是你不敢做而已。

第四个难题,考核不能跟升迁相结合。有的人考核成绩很好,但始终没有升迁;有的人考绩不好,反而升迁了。老板振振有词:“升迁不是完全根据考核结果,而是根据他的潜力等种种的原因。”那为什么还要考核?

第五个难题,考核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你越强调考核是公平的,员工越认为它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一再说,考核要合理、要公正。尤其是中国人认为品德始终最重要。很多企业老板都认为,品德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才能很重要,但是品格不好的话,非常令人担心。

统一的高清愿先生说,一个人如果才能很好,而品德不好,那他一点用处都没有。企业需要的是忠实,是热诚。如果他脑筋好,能力强,但对企业不忠诚,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伤害。比如开发部的技术人员把研究成果偷偷卖掉,企业还怎么活下去?工人进到工厂,只需要勤快、努力就够了,我们对工人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基层主管以上的,就不是这样了,一定要注意其品德。特别是中层干部,因为中层干部直接跟员工接触,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士气。一个有能力品德又良好的干部,如果领导有方,就证明老板有眼光;如果他领导得不好,天怒人怨,就表示老板用人有问题。

品德是无形的。要是问一个老板,他选人的标准是什么,他多半会讲到有形的东西,比如学历、专业等,实际上他心里头还是重视品德的。通俗地说,可靠最要紧,这句话到今天还是很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