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章 工作的原则

第二章 工作的原则



中国人的工作原则,分析起来,不外乎“流汗不流血”、“做事不坐牢”、“卖力不卖命”以及“争气不争功”。

流汗不流血——流汗是应该的,对健康有助益,何乐而不为?流血大可不必,因为那毕竟不是好事情。工作时的伤害事件,除了单纯的由于工作内容而引起的伤害之外,在现代台湾地区,居然出现新的暴力,对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一种讽刺。

为了争取更多的权益,引起流血,令人觉得“勇敢”和“愚昧”之间的分野,好像十分细微。运用合理的方式,和谐地争取权益,是明智的举动。盲目地抗争,到了流血的地步,乃是万不得已的选择,能免即免。

现代化工作,流汗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如何在工作之余,适当地运动,以求身心的正常发展。情绪合理平稳,工作顺利进行,也是避免流血的有效方式。

做事不坐牢——有些人一直指称中国人不守法,其实毫无根据。守法俗称守规矩,乃是中国人的基本原则。中国人“守规矩而不死守规矩”,  亦即在规矩的范围之内,权宜应变。可以“随机应变”,绝对不要“投机取巧”。事情是要做的,牢狱是不能坐的,这才是中国人的不二原则。

中国人不喜欢完全听话的人,因此“合理的听话”,成为“做事不坐牢”的最大保障。上司的命令,合理则听之,不合理就不听。换句话说,合乎规矩的,全力去做,不合乎规矩的,不听也不做。

不坐牢的原则,是保护自己不违法的法宝。但是,不能因为不坐牢便不做事。应当做的,要尽力而为;可能坐牢的,绝对不为。

卖力不卖命——作者曾经单独把这一篇文章在某杂志刊载之后,好几家公司,都把它影印给同仁,彼此传阅。可见肯卖力,却不愿意卖命的原则,迄今没有改变。中国人喜欢劝人卖力的道理,听起来、做起来都相当心安理得。中国人很难接受卖命的论调,劝人卖命的,要求大家拼命的,最好自我节制,因为说得愈多,自己所积的罪孽愈重。

中国人普遍“贪财、怕死、爱面子”,其中“怕死”便是“不卖命”,而“爱面子”则必须“卖力”。中国人一方面尽心尽力,一方面又用心保命。俗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实在不无道理。

卖力不卖力,由他人裁决。不卖力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很难成功。卖命不卖命,由自己决定。劝人卖力,是做好事;劝人卖命,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争气不争功——中国人深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知道“功劳很快就会一笔勾销,而过失则常常被牢牢记住”。任何人做得再好,还是会被人忘怀,只剩下过失让人指指点点。这种“功没、过存”的情况,使中国人相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哲学,因而“争气不争功”。争气是减少过失,不争功则是不冀望获得功劳。

人必须争气,争一口气,才能扬眉吐气。人不必争功,只为争来争去,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何苦来哉!

争气,是大家经常用来互相激励的好话。争功,则是迟早找自己麻烦的事情,少做为妙。



流汗不流血


■个 案■

农历正月初五的清晨六时,王董事长虔诚地率领工厂高级干部,先拜天公,再拜安置在厂内的神祗,祈求开工大吉,员工平安。

第二天,有一个作业员在工厂里摔了一跤。旁边的人,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一时之间,“倒霉”、“活该”、“不小心”此起彼伏。

再过两天,又有一个同事在原地摔倒。他手里抱着一堆物料,失手飞散,不幸有一个迎面而来的领班,被打得眼角出血,送医诊治。

■问 题■

1.王董事长为什么要祈求开工大吉?

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为什么旁边的同事不去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

3.怎样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

4.为什么工厂的伤害频率十分重要?

5.职场中流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个案中这一类打断正常工作的现象,都称为事故。事故可以分成伤害事故及非伤害事故两大类。

伤害事故又可以细分为被撞击、坠落、跌倒、卷入、呼吸中毒、扭伤、碰伤、触电、灼伤、烫伤,都是可能引起流血或致命的意外。

中国人十分清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道理,深知一切都是“不一定”的,亦即多少带有一些“风险性”,因此至圣如孔子,也不反对传统的祖先崇拜。

王董事长选好良辰吉时,以虔诚的祭拜来祈求开工大吉,便是为了满足员工“求安”心理的需要。至于第二天马上有人发生事故,并非由于神不保佑,而是他自己不小心。

一般公司行号,大多举行某些仪式,其用意和祭拜大致相同。如果完全不加以理会,员工遇到什么意外灾害,就会怨责公司不重视员工的安全,什么仪式都不举行。

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旁边的同事为什么笑他?难道号称最有人情味、最重视良心的中国人已经变了?变得丝毫没有人情味?变得根本没有良心?

答案显然不是如此。同事笑他倒霉,骂他活该,基本上都和人情味或良心扯不上关系。真正的用意,则是“不小心”这一句话所透露出来的讯息。

中国人和西方人所追求的方向,并不相同。

西方人向外,尽量向外觅求。

遇到有人摔跤,立即探究原因,他为什么会摔跤?是因为地面有油?有障碍物?有工具?或者凹凸不平?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精神,便是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

我们是内向的,一切都在自己的心中,所以不假外求。

有人摔跤,最直接的反应是“为什么不小心”?一个人只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就不会发生事故。

这种精神,叫做“反求诸己”,乃是自己负责的修己精神。

金融机构挂上红布条,红底白字显得十分醒目:“钱财露白,危险就来。”我们知道坏人很多,抓也抓不完,干脆自行当心,以求自保。

家中小孩与同伴打架,伤痕累累。家长先为他疗伤止痛,平静下来,照样会嘲笑他:“既然打不过人家,就不要打,弄得自己伤痕累累,好看吗?”

这便是告诫他,要求别人不打自己,比较难。看看自己打不过人家,就想办法不打,总归比较容易。

现代化中国公司,雄伟的建筑物,亮丽的用具,舒适的空调,依然摆脱不掉神坛的设置。关公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华人公司坐镇,主要在求员工内心的安宁。

向外求取原因,目的在改善不安全的环境和不完全的动作。向内寻找原因,目的在修治自己的粗心大意与心浮气躁。

3.现代中国人,最好内外兼顾,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

流汗的现代含义,并不是真的流出汗来。越来越普遍的空调系统,使得我们用不着真正流汗,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多而且做得很好。

“流汗”已经变成“努力工作”的代名词,大家努力工作,似乎到达汗流浃背的地步。

流血比较可怕,表示工作到伤害了身体。不论是24小时以内就可以恢复工作的轻伤事故,还是24小时之内无法恢复工作的伤害事故,都不是我们愿意身受或看到的。

我们希望“流汗不流血”,一方面要“反求诸己”,力求每一个人自己小心;一方面也要“外求原因”,切实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防止再度产生。

例如第二天的摔跤事故,如果查明原因,乃是由于地面有油,就应该进一步分析:地面上有油,造成不安全的环境;同事洒油在地面上却未能及时擦拭干净,乃是不安全的动作。

于是把地面擦净,并且列入记录,希望以后“取用油后,如果发现地面有油渍,即须马上擦拭干净。”

这样,第四天的流血事故,就可以预先防止,不会相继而来了。

4.考察安全的人,走进工厂,往往第一句话便问:“贵厂的伤害频率是多少?”如果工厂的主管根本答不出来或者含混其词,说不出具体的数字,就可以断定这位主管不是不注意工厂安全,就是对安全不感兴趣。

伤害频率表示工厂经常发生事故的次数,又称为伤害常现率。

例如某工厂现有工人300人,每日每人工作8小时,某月份共计工作28天,发生伤害事故3件,那么,这一个月的伤害频率就是44.64,相当的高。

工厂的伤害频率能够逐年逐月降低,便已证明工厂安全确实获得改善。因为事故不会自己减少,必须经由人的分析与改正。频率降低,就是改善的结果。

5.流血的原因,如果是环境的,包括工作场地、机器设备以及物料的危险性、工作环境的整洁,通常比较容易加以改善。

现在我们增加了一种可能流血的新原因,那就是“工厂暴力”或“街头暴力”。

工厂暴力是厂内若干不满分子,以较为激烈的行为,来抗议某些不公平措施或争取某些好像是应得的权益。

他们知道少数人的行动,引不起厂方的重视,于是威胁、利诱、鼓励同事积极参与。

凡是这种提议,总有“赞成的”和“反对的”两种态度,而赞成的分子通常都比较热烈,甚至在劝诱无效的时候,会动口兼动手,半君子半小人地软硬兼施,因而导致流汗又流血的火爆场面。

厂内闹大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走上街头,企求获得更多的同情和助力,至少也造成声势,对厂方构成较大的压力。

■说 明■

我们丝毫不反对“有话要说,有权益要争取,有委屈要谋求改善”。

但是基于“流汗不流血”的原则,任何暴力行为,可能引起流血的行动,都不是大家所乐意接受的。

我们一方面要求环境保护,一方面重视工厂安全,却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卷入流血的抗争,是不是明智的举动呢?

有意见当然可以反映出来,但是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必须合乎理性。所谓“有理走遍天下”,理直便可以气壮,但绝对不是壮到动武的地步。

同等标准的年终奖金,有的同事认为差强人意,也有的同事认为根本不合理。

于是认定不合理的同事,势必极力煽动那些认为差强人意而不讲话的同仁,希望大家一起来要求工厂加发奖金。有些人勉强同意加入,有些人则坚决反对。

勉强同意的人,会增强争取的意愿,逐渐由平淡而剧烈。那些坚决反对提出抗议的人,则被责骂为“保皇党”或“厂长派”。

原本是邻居或好朋友的同事,如今开始有了“不两立”的意识。加上中国人不争则已,一争起来,很容易闹意气,形成“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紧张气氛。

同时在方式上,也逐渐不择手段,这时候只要有一点激烈的诱因,就容易演变成为流血的惨境。

如果年终奖金获得合理的解决,同仁之间的意见纠纷似乎应该随着消失。然而,事实上则全然不是这样,余波荡漾,仍旧久久难以消除彼此之间的不愉快。

中国人喜欢说“时过境迁”,过去就过去了,何必再提。

不过我们也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要中国人忘掉别人的旧事很容易,忘掉自己的往事则相当困难。

争取有功的人,沾沾自喜,俨然新的权贵。被骂为“保皇党”或者“厂长派”的同事,  内心更不平衡:曾几何时,为工厂讲话也得不到好报,这算是什么世界?

表面上逐渐归于平息,心里头则始终存有隔阂,对于士气,不可能没有不良的影响。

奉劝喜欢“流汗又流血”的朋友,汗是可以流的,对健康有益,血是不必流的,上班并不需要献血。大家应该循着合理的途径,求取圆满的沟通,毕竟流血不是好事情。

■要 则■

1.我们常把辛苦赚来的钱,称为血汗钱。唯有这种钱才守得住,也才值得赚。凡是容易进来的钱,大致都出去得很快。守不住的钱,常常害人也害己。

2.血汗血汗,最好是流汗而不流血。有时候不小心,或者不得已而流血,应该极力加以避免,以维护自身的安全。

3.流汗不流血,应该视为工作安全的守则。人人有些共识,工作场所保持安全第一,大家才安心。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



3.



做事不坐牢


■个 案■

某银行发生巨款冒领案,经理和承办人员都去坐牢。承办人员很不服气,认为“这种事情根本是我违背本意去做的,我并不想这样做,而是经理指使我去做的。我如果有罪,那也是罪在我的服从。”

大家不能够接受他的辩解,因为“你如果不做,难道经理会牵着你的手去做?”

然后我们又高声朗诵:“服从为负责之本。”

■问 题■

1.部属可以不服从吗?
2.部属可以完全服从吗?

3.主管若是命令部属做违法的事情,部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4.现代化的部属,是不是应该一切说明白,据理力争,让上司也明白不违法的道理?

5.请问什么叫做服从为负责之本?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部属可以不服从上司的指使吗?答案正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很难讲!”

张三不服从上司的命令,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上司很生气,讥讽地说:“你自以为聪明,认为比我还要强,现在呢?强在哪里?如果照着我的话去做,会这么糟糕吗?”

张三心里依然不服气,“如果照着你的话去做,真的不会这么糟糕吗?”但是,事实摆在眼前,自己的成果实在不好,又有什么话说!

李四服从主管的指示,一丝不苟地去执行,结果并不好。主管很生气,骂他死脑筋:“为什么有问题不赶快提出来?只知道死干、蛮干,是不是存心想害我?”

李四当然十分不服气,心里抱怨:“你不是常常提醒我要服从?而今听话去做,也要挨骂?”不过,结果不理想,申诉也没有用,再怎么说,也没有人听得进去。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是“结果主义”者,一切依凭结果来判断,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正是此理。

王五不服从上司的命令,却把事情办得十分正确而有效。上司很不高兴,认为王五根本不尊重他,心目当中没有上司的存在,因此多方表示不满,指称“如果按照我的话去做,结果必然更好。他的见解不够深入,能够做到这种地步,他就觉得满意,实在需要多多磨炼,才有可能更加成熟。”

朱七同样不服从上司的命令,也把事情办得条条有理。上司非常高兴,认为朱七懂得持经达权,适时调整,果然契合时宜。他一再赞扬:“朱七把握住我给他的原则,能够随机应变,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办事精神,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值得大家多多学习。”

如果认为王五的运气差,碰到不明理的上司,朱七运气好,遇见明理的主管,那就是一种“不能明辨是非”的错觉。王五和朱七同样不服从命令,获得两种完全不同的评语,一般人会觉得这是评论人的主观不同,也就是两位上司的价值观不一样,或者说是性格上的差异,其实并非如此。

假使我们把王五和朱七对调一下,结果呢?王五的上司照样不满意王五不服从命令的行为,而朱七的主管依然赞扬朱七见机行事,有应变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王五“不服从到让上司很明显察觉出他的不服从”,以致产生“你的心目中根本没有我”的反感,当然不愿意肯定王五的办事效果,却耿耿于怀王五的目无上级。朱七“不服从到主管并不觉得他不服从”,只是看出“他为了求取良好的效果,尽心尽力地调整,希望能够圆满地达成我交给他的使命”,所以到处宣扬。

王五和朱七,在不服从的过程中,一定有其不同的措施,使得双方的上司有着不同的观感,因而带来不同的结局。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又是“过程主义”者,过程的变化,乃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最有力证据。

2.完全服从,事实上就是盲从,盲目顺从上司的命令,根本就是奴才,具有下述三大特性:

第一,不用心,一切唯命是从,自己不可能有长进。

第二,不负责任,只知道依上司的命令而行,让上司负责。上司没有指示,也会以请示的方式,把责任推给上司。

第三,存心讨好上司,以完全服从来博取上司的欢心,却在上司决策错误时,反而害了上司。

3.主管命令部属从事违法活动,部属为了确保“做事不坐牢”,当然应该坚决拒绝。不过在拒绝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做,也不说。”

“不做”的原则比较容易了解,反正违法坐牢的事情不做,总是对的。

“不说”的原则比较难懂,为什么不能说呢?

第一,主管交给部属的工作,如果是违法的,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有意的,主管明知违法,却故意指示部属去做;另一种是无心的,主管太忙,由于疏忽而未能察觉出违反法令,因而指使部属去做。

如果主管是有意的,部属一看违法,便说出来。这时由于并无实际行动,主管可以推说不知情,表面上赞美“部属机警”,及时发现弊端,内心却痛恨“部属不识相”,存心抓把柄,到处诉苦,把部属形容成一颗定时炸弹,弄得没有人敢用,对部属的前途,真是大有阻碍。

假若主管是无心的,那就更加糟糕。因为主管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他实在太忙,并没有发现其中有违法的事情,部属一口咬定他交办违法的工作,不知是何居心?他一方面当面苛责部属,不要存心不良,一方面向上请求,把这种有意栽赃的部属调开,否则他坐卧难安,不知道什么事情就要被这种部属渲染得见不得人。

中国的恕道,绝对不是宽恕坏人,但宽谅无心犯错的人。难道主管真的是神仙,一点错误都不可以犯吗?

第二,部属一看事情是违法的,便说出来。万一法令已经有所变更,主管知道得早,自己知道得晚,主管的话就很不好听:“放心,在我这里做事,不会违法。因为我最讨厌违法的人,你最好留心你自己,千万不要违法才好。”世界上“不知”的人很多,“不知”不等于“无知”,有时只是知道得迟了一些,成为某一时段的“不知”,部属得知较晚,因而冒犯上司,值得吗?

第三,不论主管有意或无心,部属一看违法,便说出来,就已经和主管形成对立的态势。主管看了有“原来你和我不同一国”的感觉,以后做事势必困难重重。

部属不说也不做,主管当然会追查:“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

这时部属才说话:“我正在找法令依据,一直没有找到。”主管如果把法令依据拿出来,部属放心,就应该马上去办。

主管拿不出法令依据,却交代“如果找不到依据,最好不要办”,部属便明白他是无心的,幸好自己没有到处张扬,否则错怪主管事小,自己令人害怕那才倒霉。

主管拿不出法令依据,偏又交代“不管有没有法令依据,赶快去办就是”。这时已经非常明显,主管有意把部属保送到“土城研究所”(牢狱的代名词)去进修,部属当然更加坚决,不去办它。可是一说出来,主管便可能否认,反而指称部属有意栽赃。部属不说也不做,主管一把事情闹大,大家自然明白主管的司马昭之心,更加同情部属的忍辱负重。

4.有人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良禽择木而栖’的时代,部属可以选择主管。”

我们也承认,部属最大的权威,表现在“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向桌面一拍:‘我不干了!’”但是,偶尔为之可以,天天如此,请问吃什么?

良禽择木而栖,先决条件是有木可择,而且自己有本事可以选择,还能够栖得住。若是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并且遇到什么样的主管,都得扮演好部属的角色,恐怕只好按照上面所说的方式来应对比较妥当。

一切说明白之前,最好想一想自己的判断力够不够?若是基本认识都不见得正确,如何说明白?

5.服从为负责之本,表示部属的基本信条应该是把责任担负起来,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完成合乎要求的工作成果。服从到什么程度?必须以这个根本要求来衡量决定:不能够盲目顺从,也不应该存心不服从。

■说 明■

人不可以不重结局,因为“盖棺定论”,结局可以给人一个总成绩。中国人最害怕“晚节不保”,便是最后的结局往往淹没了以往的表现。

但是,人不可以仅仅重视结局,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的结局,不外是死。一切喜怒哀乐,无不来自过程。真正的人生,实在是起起伏伏的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中国人最了解人生,所以“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视。承办人员违法坐牢,结局令人悲伤,因为无论如何,坐牢总是不愉快的。但是他不服从经理的指使,过程可能顺利吗?这才值得我们好好来研究一番。

承办人员向经理报告:“这件领款案不符合银行的规定,我不敢做。”

经理会说:“你怕什么?一切有我负责,不用怕!”

承办人员说:“这种违法的事,我不愿意做。”

经理可能说:“这哪里违法?我堂堂一个经理,会叫你做违法的事?你说话最好小心一点。这是变通,绝对不违法,而且转来转去,没有人看得出来,你放心好了!”

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诅咒“让别人去死”,告诉做部属的,违法的事,要坚决拒绝,不忍心让这些“鸭蛋”去碰“石头”,然后对着蛋黄蛋清摇头惋惜。

不错,正确的主张是:做事可以,绝对不要坐牢,但是,为了不坐牢而丢掉饭碗,那种滋味恐怕也不是局外人所能够体会的。

把服从和不服从合起来想,不要分开来看。很容易悟出“站在不服从的立场来服从”,意思是“不一定服从”也“不一定不服从”,才能够“有所服从”也“有所不服从”,因而“服从到合理的程度。”

合理不合理,很难判断。所以服从到什么程度必须用心思索,不可以为所欲为,或者凭着一知半解便立即做出不服从的反应。

站在不服从的立场来服从,才不致盲目服从。但是服从与否,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用不着表现出来,以免引起上司的不满,反而对自己不利。于是上司的命令,先以正面的服从来表现,以减轻上司的疑虑,然后再仔细考虑,服从到什么地步,以求合理。

■要 则■

1.做事可以,做事很应该,绝对不能违法坐牢,这是部属听不听话的主要原则。对自己有利,也不会害及主管。

2.上司的命令,必须自己衡量,应该服从到什么地步,才不致因盲目顺从而害了上司。因为服从不服从的判断,应该以把事情做好为基准,而不是以讨好上司为基础。

3.坐牢是一种自作自受的恶果,虽然说很可能遭受冤枉,但是自己不够谨慎,也是责无旁贷。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



3.



卖力不卖命


■个 案■

上个月,公司指派5位同事,分别到外面接受不同的训练。回来后报告受训心得,引起大家很多的怀疑。

王君谈到“时间管理”,指出“工作时间并不等于上班时间,因为有些人不工作,从上班混到下班。我们应该把8小时做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以下的话,似乎大家都听不进去。依据事后彼此的交谈和抱怨,都局限在这几句话的情况来判断,大家听到这里,已经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再也无心听下去了。尽管王君侃侃而谈,听众却大多面面相觑。

李君受的是“良好工作态度”的训练,心得是“任何人投入公司,应该表现能干、肯拼的实力,才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干、肯拼”又成为大家叽里咕噜的焦点,也是事后引起众多争议的话题。

焦君听了一大堆“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分析”,由于他年纪较大,所以显得十分老到。首先说明“说的人这样说,不过我自己不太相信”,然后才说出“中国人特别重视情感,无论什么情况,总是把一个‘情’字摆在前头,所以动之以情,他就会为知己者死”。这一番话,大家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心里想“我自己就是中国人,还用得着你来分析”,因而觉得“要分析也应该说出一些名堂来,这一套我老早知道,哪里需要再花时间去听讲”。

刘君是品管人员,他所受的训练,也和品管有关。他强调消极地降低不良率,不如积极地确保没有不良率,因为降低不良率再怎么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念头。就算再低的不良率,对买到不良品的顾客而言,仍然是100%的不良率。刘君说得口沫横飞,听的人并没有太大的信心,“零不良率”是不是有一点夸张呢?

龚君转述一则个案:“老板到处拿订单,明明有利润,却弄得出现赤字,他把全体员工集合起来,要求大家努力增产。从明天开始,每人增加5%的产量。结果员工一下子就增产10%,惹得老板更加生气,抱怨大家平日实在太偷懒了!”

5位同事谈论的主题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所提及的重点,却都离不开中国人的工作原则,那就是“卖力不卖命”。要员工卖力可以,想让大家卖命,免谈!

■问 题■

1.王君的心得报告,为什么让大家听不下去?

2.李君的能干、肯拼,有什么问题吗?

3.焦君的说明,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4.刘君的零不良率,能不能实际施行?

5.龚君所转述的个案,主要在传达什么讯息?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王君提及“应该把8小时的上班时间,做合理而有效的工作分配,以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大家马上想到“整整8小时,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发挥效能,这样卖命,值得吗?”

中国人的观念是忙里偷闲,稍微轻松一下,才能保住性命。如果一天到晚紧张,整整8小时都被紧紧盯住,那还活得长久?这样的工作,大概谁也承受不了。

其实,中国人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为数不少。而且也不乏一分一秒都相当紧张的,还不是照样活下去?可见中国人心理作用很大,不明说,让他卖力工作,他并不觉得自己在卖命。一旦明说要把时间严密地控制,而且把工作分析得十分清楚,以便正确地分配妥当。大家听到这种讯息,心理上已经相当疲累,可以说是“未做先厌倦”。

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时间管理”说成“既能够完成质量兼顾的产品,又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让大家省时、省力。同样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却有更多时间忙中偷闲,以确保健康,延长寿命”,相信更能打动中国人的心,使大家不但聚精会神地聆听,而且用心把它付诸实施。

2.李君的报告,要大家能干、肯拼,更严重地伤害了同仁的心。能干不能干,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答案只有“天晓得”。老板不给我机会,我再能干也表现不出来;老板肯给我机会,我再不能干,练久也可能成“精”,当然越来越能干。再说,肯拼不肯拼,并不是嘴巴说得就能算数。口头上肯拼,未必真的肯拼。何况肯拼不肯拼,也不应该由别人来倡导,“叫别人去死”的事情,谁都会做,却最好不要说。还有,“爱拼才会赢”原本是一首歌,唱的人指手画脚,听的人不当一回事,那就相安无事。若是听的人一肚子火,必然觉得“唱得比说得好听”,因而意念一转,说出“拼到死也不会赢”的气话,那就适得其反了。

中国人不说“能干”,喜欢说“肯干”,这才是高明。常听许多老板说:“能干不能干,短期内实在看不出来。肯干最要紧,只要肯干,天下原本就无难事,有什么学不来的?”说得员工个个斗志高昂,摩拳擦掌,准备好好的表现“肯干”,以获得老板的赏识。

高明的老板,心里有“能干”的要素,却不在口头上表述出来,免得某些人没有面子。他们也许心里有“肯拼”的念头,却一直规劝员工不要太拼,以免伤害身体。这不是“口是心非”,因为缺乏诚意,就叫做“奸诈”,称不上“高明”。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员工有肯干的热忱,还要“为公司珍重”,才能够长期努力。

“可以尽力,用不着拼命”,父母自幼耳提面命的教诲,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哪里有高呼“肯拼、敢拼”所能够轻易改变的?说得太多,就成为真正的“口是心非”。有人痛斥这种“尽力主义”的观点,认为是马马虎虎、应付应付的挡箭牌,其实尽力必须加上尽心,才算真的尽力。一个人尽心尽力,要他拼命做什么呢?

3.焦君开始报告之前,先说明“自己不太相信”,以缓和听者的心理紧张度,如果身份合适,效果很好。若是老板不欣赏他这种语气,那就显然得不偿失。

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最了解中国人,几乎忘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天天如此,反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过“要分析,应该说出一些名堂来”,则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人云亦云,或者一知半解就断定如此,岂非害人又害己?

士为知己者死,史有明证。然而先决条件甚多,绝对不是简单一个“情”字,可以叫人去死。何况中国人的“情、理、法”虽然把“情”字摆在前头,却未必代表中国人特别重情。我们是重“理”的民族,衡情论理,合理地解决问题,才是中国人的真面目。

中国人不喜欢死,认为“好死不如赖活”。中国人又喜欢求得好死,因为“迟早难免一死,实在不能活的时候,好死最要紧”。中国人的观念,是“转”出来的。不卖命是“根本”,不应该卖命的时候,自然不会卖命;应该卖命的时候,自然会卖命,那是“作用”。站在“不卖命”立场来“卖命”,这才合理。

4.刘君提出“零不良率”的观念,日本味道十分浓厚。中国人心目中存在“神仙打鼓,有时也会错”的念头,要求百分之百完美,简直是“自找天谴”。

我们可以“希望”把不良率降低到零,却最好不要明白地“要求”零不良率。高明的老板,会以“不良率降低到零”为荣,认为这是员工“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了不起”所在。不会拿“零不良率”当做要求的标准,使员工觉得自己在“达成任务”,而非“争取荣誉”。

同样一件事,有好几种说法。说“台湾经济是一种奇迹”,也可以说“台湾经济根本不是奇迹”,都言之成理。但是中国人宁愿采取前者的表达方式,把台湾的经济视为奇迹,大家都有面子。电视上主持经济节目的人,每次夸口台湾经济如何如何,总会遭受重大的“修理”,便是使人误解夸口的人,把“奇迹”当做自己的“实绩”,因而予以重击。

中国人有办法做到“零不良率”,但是,“零不良率”是员工努力做出来的,属于员工的荣誉。“零不良率”不应该由老板来规定,员工累得半死,结果只符合规定的标准,谁受得了?

5.龚君所转述的个案,令人啼笑皆非的乃是老板的要求,员工加倍达成,使得老板更为生气。因为他的面子,完全受到伤害。“我只要求增加5%,他们一加油就增加10%,实在太使我伤心!”

可见“卖命”也要有卖命的技巧,否则“送人家东西,还要让人家嫌”,实在不值得。

■说 明■

“卖力不卖命”的主张,并没有错。人生下来,总共只有一条命。命迟早会结束,但要结束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显得“重于泰山”。力气天天都有,今天卖光了,明天还有新的可以继续卖。何况今天的力气不卖,也不可能储藏下来,照样随着一天的时光,付诸东流。卖力是应该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不卖力根本说不过去。卖命是非不得已而为的,不可随便允诺。

任何道理,劝人家卖力的,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劝人家卖命的,最好不要提,因为听信的人越多,自己所积的罪孽就越重。

卖命不卖命,由己不由人。我自己决定卖命,别人挡不住;任何人劝我卖命,不过马耳东风,听听就算了,毫无效果。卖力不卖力,由人不由己。我自己决定不卖力,别人可以解雇我、指责我、处分我。劝人卖力,是做好事;劝人卖命,那就不好讲了。

■要 则■

1.中国人应该卖力,亦即尽心尽力,同时应该保命,为自己,为公司,也为国家社会,留住宝贵的一条命,以便卖力、再卖力!保命卖力,所以卖力不卖命!

2.卖力到什么程度?固然由自己决定。但是,后果也由自己承担。基于自作自受的法则,我们认为:既然接受工作,当然应该卖力。划不划得来,并非金钱所能够完全衡量的。对得起自己,不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是卖力的主要依据。

3.各种训练,有没有效果,主要看能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要能够行得有效,必须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否则空说无益,因为听进去也用不着。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



3.



争气不争功


■个 案■

某公司新旧总经理交接典礼,王董事长亲自主持。他循例先说一些旧任张总经理的贡献,肯定其5年任内的改革对公司有很大的助益。

然后介绍新任李总经理的简历,并且推崇他的宝贵经验和出众能力,相信公司在他的主持之下,必定有更为灿烂的未来。

张总经理致词的时候,忽然间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平日的果敢和气魄,顿然消失。

他十分客气地表示,由于过分重视绩效和士气,对于某些同仁,似乎疏于照顾,希望大家体谅他的苦心,多多包涵。

他又表示虽然离开公司,但是仍然在本地任职,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请大家秉持原来的爱护之情,不吝指教。

李总经理是新人,大家对他所知不多。他诚惶诚恐,生怕大家一下子不能够接纳他。致词时尽量镇静而和缓,偶尔添加一些幽默,希望博得大家的好感。

这些情况,各公司、机构大致相同,好像有一定的模式,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同样的话,采取同样的态度和语气。久而久之,似乎形成一套不成文的公式,非如此不可。

交接典礼的主持人,无论旧任总经理的退休、荣升、迁调或革职,一定要说些赞扬的好话。

■问 题■

1.为什么交接典礼,差不多都要说些如此这般的话呢?

2.王董事长先肯定旧的总经理,再推介新任,为什么?

3.各人的表现,隐约可以体会到什么内涵?

4.真的是功没、过存吗?

5.如果是的话,我们努力做什么呢?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人嘛,好聚好散。中国人凡事考虑得很长远,而且特别相信“山不转水转”,同时“不是冤家不聚头”,所以主张“要散,就应该好好地散”。

为了好散,我们相信新旧任交接典礼具有很大的功能。不但可以化解彼此的误解,把多年的恩恩怨怨淡化,而且能够减少以后的困扰或纷争,留下以后好见面的宽广余地。

至于能不能达成这些使命,决定于彼此的诚意和用心。特别是主持人的心胸,这时候表现得十分清楚,也影响到典礼的成效。

2.董事长通常会首先感谢旧的总经理,再推介新任,以表示继旧开新的气象,以及不忘本的精神。原有的同仁,心理上比较好受,因为董事长并没有喜新厌旧。卸任的总经理,致词时会比较冷静而客气,不至趁机放炮,说出很多令人下不了台的难听话。新任总经理也比较容易接腔,不必一接任就去选边站,出面支持董事长,为其辩护,令人觉得有备而来,反而不容易加以接纳。

3.张总经理就算再坏,也替公司担任了5年的重要职位,总归有他的贡献,王董事长趁着交接典礼,把它说出来,张总经理的心里会好受得多。

旧任总经理如果是荣升更高的职位,大概就不至于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个地方硬得起来。

他说不定会轻松地用开玩笑的口吻来欢迎新任总经理,并且提示他一些未解决的难题,表示自己有先见,只是未动手而已。

若是退休,多半会感叹韶光易逝,年华老大,因而对大家多多勉励,更感伤地和大家道别。

现在张总经理很明显地与董事会意见不合,被“莫须有”的罪名所套牢,不得不对某些可能让自己难堪的同仁,再三致歉。毕竟英雄不吃眼前亏,何必冒险?

新任总经理如果是旧任的得意干部,受到多年照顾,又力荐新职,对于旧任总经理自是感激不尽。致词时就会极力推崇老总经理的金科玉律,宣称今后萧规曹随,还请老总经理一本初衷,多加指导。

李总经理是新人,最担心的是大家对他欢迎与否,所以当前的急务,仅在争取好感,以后种种,留待他日再来计议。

其实,交接典礼总共不过几十分钟,简单隆重,转眼就成为过去。重要的是,交接典礼过后,旧任再好,再有重大贡献,终究要离去。新任再陌生,再摸不着头脑,还是要共处。

于是攻讦既往,歌颂现在。但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以前的伟大处,逐渐褪色,甚至成为不可原谅的过失。现在的所有措施,无非求新求变,而且切中时弊,为全体员工谋取最大的福祉。

4.功没、过存。过去的功劳,一笔勾销。往日的过错,不断地显现。同仁之间,说起过去都摇头,提到眼前就表示有希望。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在一交一接之后,才明显地流露出来。

王董事长为了支持新任李总经理,不得不对原任张总经理的所作所为,做另一角度的分析。

有意无意,透露自己从被蒙蔽到看清真面目,实在有难言之隐。

聪明的话,加上一句:“不管怎么样,他辛苦了这几年,我还是十分感谢他。”闻者无不动容,更加怀疑张总经理究竟有什么对不起董事长的地方。

张总经理若是传给他的儿子,相信应该不会遭受攻击。相反的,儿子当上总经理,更是以老总经理为荣,处处拿老总经理的话作为重要依据。

这样我们才了解,为什么自古以来,历代皇帝极力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因为一旦皇位被别人的儿子所占据,便要改朝换代,一切归于幻灭。

张总经理如果力荐自己的亲信来继任,那么他晋升之后,依然可以遥控原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公司,何乐不为?有势力而不求扩展,哪里能够形成更大的势力网?

不过,儿子也有反叛的可能,亲信更加不保险。

所以儿子也好,不是儿子也好;亲信也好,不是亲信也好,重要的是,要及早培养可以使自己经营理念继续发扬光大的继任者,这才是总经理的主要职责之一。

自己既不要同董事会形同水火,又有能力在自己离职时,推荐合意的继任人选,这才是真正风光的总经理。

总经理在任内表现良好,且有卓越的贡献,并不表示自己就没有过错。因为同样一支笔,可以倒向东,也可以歪向西,同样一件事,可以说成白的,也可以说成黑的。

往往一件好事,被渲染为不堪入目的坏事;明明一件坏事,却被巧妙地粉饰涂金,变成天下的好事。

总经理在任时的功劳,大家绝口不去提他;所有的过失,尽量加以扩大和丑化,任凭退任总经理三头六臂,也无可奈何!

时势所趋,形势所逼,很容易造成“功没、过存”的结局。中国人很早有见及此,才告诫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似消极,其实非常有道理。

5.既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努力的目标,最好放在“不要产生过错”,而不是“尽力求取功劳”。

为什么不求功?因为功劳很容易被人遗忘。除了自己的子孙,谁还愿意牢牢记住自己的功劳?同时,由于时势的变迁,形势的转移,当年的功,很可能是今日的过。

大家在极力翻案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当时的情境与今日不可相提并论,却全然站在今日的观点来审视当时的决策,当然一无是处。

请问:公司的福利措施,是什么人制定的?答案不是“我”,便是“不知道”。公司的新产品,是谁开发的?答案不是“我”,就是“谁管他”。

自己的功劳,当然不会忘记。别人的功劳,记那么多干吗?

不求功的真正含义,是有功劳也要自行忘记,不要老是认为自己有功,这样才不会灰心、失望。

为什么但求无过?因为过失永远存在。过失所带来的后遗症,历久不衰,令人时常痛恨、责骂,实在很不幸。

何况当时的功,时过境迁,很可能变成过。再加上占便宜的人称赞为功,没有占到便宜以及受到伤害的人,必然诋毁为过。

请问:这一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还不是朱七搞的鬼!”怎么不能自己调班?答案“前任厂长定下来的臭规矩!”

■说 明■

但求无过的真正含义,在于自己提高警觉,不要轻举妄动,自以为是。自己的过失,多半看不出来,更加要警惕,以免到处惹祸,给自己留下一大堆洗刷不完的过错。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作为的时候,必须留意它可能带来的功过。

肯定有功的,要以无功的心情去完成它,并且时时注意料想不到的过失,及时加以补救,以绝后患。万一是过的,立即悬崖勒马,以免坠入深渊,悔之不及。

李总经理就任之后,当然应该有所表现,才不辜负众人的期望。但是,表现尽管表现,却不必将自己的功劳建立在前任的过失上面。

总经理开始觉得过去的不合理,马上出现一箩筐“往昔的罪过”,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可不防。

过去是过去,过去的一切决定,想必有当时的许多限制,不得不如此。现在是现在,现在的一切决策,当然依据现在的情势,做最合理的选择。

然而,现在是过去的延伸,没有过去,哪里有现在?过去那些看起来“幼稚”的做法,正是今日这些显得“成熟”的基础。

人往往喜欢彰显自己的才干,夸大自己的功劳,却很少察觉后人正在那里摩拳擦掌,准备批评自己的能力,贬低自己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代人,都在否定上一代的价值。江水呜咽,看起来有很多人也在哭泣!

前后任是缘分,好不容易才有这么一交一接的机会,彼此都应该珍惜。

前任以后任为荣:幸亏有你,我的理想才得以发扬光大。后任也以前任为荣:多承打下这么扎实的根基,我才能够在上面跳跃自如。

人,要彼此谅解,更要彼此勉励。大家只顾自己的伟大,不顾他人的辛苦,这时候“功没、过存”的道理,就更加明显,因为几乎人人都有过,个个皆无功!

■要 则■

1.好聚不如好散,留下以后好见面的余地。中国人比较重视祭吊,而不重视庆生,意思是前者大多出于真诚,因为此时再也要求不了什么,而后者则很可能怀有巴结、讨好、索求的成分,不可不防。

2.交接典礼往往包含很多讯息。如何去解读?要看各人的本事。最好不要存有成见,采取比较客观的心态,来观察、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判断,也有所应付。

3.功没、过存,是不争的事实。每做一件事,先想想可能造成哪些后遗症,事先想办法加以避免或减轻,应该是可行性分析的主要部分。不能够做了再说,以免得不偿失。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