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当老板就很不容易。恐怕要潜心自修好几世,累积许多阴德,才有机会、够资格当老板。

但是,当老板可能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一为成事,一为败事。成事的老板,把事业创立起来,然后宏图大展,还能够生生不息;败事的老板,则刚好相反,把员工带坏,浪费人家宝贵的人生,而且危害社会大众,破坏社会秩序,还要祸及后代!

当大老板更不容易,规模庞大,人员复杂,涉及的事务众多。若是要求赚钱、保持健康、留存好名声三方兼顾,那就更加困难。大老板的现代称呼,便是总裁,意思是总合而决裁之,即可以做出最终的决定,没有人能够加以改变。

面对21世纪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目标模糊化,市场不明确,同时全球化与本土化产生矛盾,而资讯化的结果,更使得组织成员不容易建立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总裁虽然把事业经营得十分成功,但却把自己累坏了。失去健康,财富还有什么价值?

有些总裁注意保健,知道通过众人的帮忙,把事业做起来,却由于过度使用人力,成为大家所畏惧、咒骂的“甘蔗压榨机”,榨干了员工的血,便加以丢弃。久而久之,失去了好名声。

某些名望甚佳的总裁,会说不会做。在公开演讲中,声称自己如何如何,说完之后,赶紧交代干部不可以在外面泄底,因为实际上他并非真的如此。写成传记,也多半报喜不报忧,自己看着都觉得不好意思。

某些心地善良的老板,常常被下属气得半死。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好像真的是这样。

许多总裁为了事业而失去家庭的温暖、忽略子女的教育,或者缺乏知心朋友。无论哪一方面的损失,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许多总裁各方面都很成功,但是因为不了解“阶段性调整”的必要性,未能把握“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差异,无法及时有所改变,在一夜之间从成功的巅峰掉入痛苦的深渊。固然说人生原本就有起伏,但是落差太大,毕竟非常不好受。

有一位总裁,当公司盛极而衰时,发现下班后偌大的公司,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感叹说:“从前不是这样的!”他显然不明白,初创时期大家下班不回家,聚在一起热烈讨论问题固然是好现象,而今老将们白发苍苍、牙齿松动,下班后希望回家安静下来,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总裁的观念不正确,有时会误人误己。有一位总裁对我说过:“做人有什么意思?在家骗妻儿,出门骗朋友;在公司骗员工,到外面骗客户。”如果真的是这样,当然很悲哀。

总裁的言行不检点,经常会害人害己。有一位总裁在晨会时放出狠话:“大家看我手中握的这一大沓求职信,你们最好认真一点。”结果有路可走的员工,都离他而去,留下来一些走不掉的人,只好扮演讨好总裁的奴才角色,最后害死总裁自己。

看来,总裁真的不好当。

干部可以常常去听课,美其名曰“充电”。总裁忙碌,无法去听课;有时候脸拉不下来,也不好意思去听。干部愈充电,电力愈强;总裁整天放电,久了电力更弱,形成企业界另一种“脑体倒挂”的怪现象。

更有一些总裁,认为自己白手起家,已经是无师自通,哪里还需要学习?殊不知就是由于不学习、不看书、不听课,这才身处危地,随时有掉入深渊的危险而不自知。

这时候,有一本随时可以翻阅并当做参考的总裁学,相信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解除许多困惑。

依据《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总裁应该“替天行道”,也就是秉持“天之道”来知人、用物。

《易经》是一本研究“变化”的书,告诉我们如何因应变化多端的未来。世界愈稳定,愈不需要研究变化的道理,《易经》愈不受到重视;世界愈变动,就愈需要掌握未来的动向,《易经》的道理就愈受到大家的关注。

21世纪是快速变化的时代,总裁依照《易经》三才之道,顺天应人,必然可以顺势发展,而且立于不败之地。

对总裁而言,开创固然重要,守成也十分要紧。无论创业还是守成,最好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好不容易当到总裁,却一下子败下来,还要苦苦地反败为胜,勇气可嘉,内心则是万分无奈。

总裁倡导“反败为胜”,简直和自己过不去。中国人善求“立于不败之地”,才是真正的大道。我衷心希望,社会上有愈来愈多的好总裁,能够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

写作本书的过程当中,受到父母、师长和朋友的鼓励,很多总裁也将宝贵的亲身经验传授给我,在此特为感谢。希望已经当总裁、将要当总裁以及不想当总裁却想知道怎样才算是好总裁的朋友,能够喜爱本书,并且多多指教。



曾仕强

序于兴国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