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六章 总裁要善任

第六章 总裁要善任



重视知才、觅才、聘才、任才、留才、育才、用才、尽才的要则

中庸而不偏执的人才,应该多加重视

八种偏才各有缺失,必须小心以求用长隐短

使偏才自反、自省、自修,向通才境界迈进



严格说起来,总裁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知人善任而已。如果真的很有把握,不但知人而且能够善任,我们建议总裁其他的事情其实都不必做。这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坐享其成。

当今社会,风、火、雷型的英雄豪杰很多,山型的反而较难得见。因为平淡、平实、平凡的修养,非常困难。总裁必须自己设定标准,到底要寻找什么样的人才?有了标准,相当于塑造总裁个人的形象识别,所需要的人才,就会闻风而来。

一般人多属于偏才,可以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裁千万不要为偏才所惑,采用偏方来治百病当然行不通。通才就是兼才,兼有多种不同的能耐。现代讲求专业分工,以致偏才多而通才难求。总裁如能自己培养通才,不需外求,当然可以带出一班能干而可靠的人才。在重视包装的时代,人人都或多或少在设法包装自己,总裁知人知面不知心,往往吃亏上当,连带拖累了公司。我们要提醒总裁,先知己,然后才能知人。因为知人很难,知己更不容易。了解自己的个性,必然有助于总裁的知人善任。



善任是总裁最要紧的能力


总裁最难在用人


总裁自己是人,主要干部和从业人员是人,甚至顾客以及所有供应、销售通路有关系往来的,也都是人。总裁的难题很多,需要人来协助解决。总裁的策略很好,也需要人来努力执行。可见企业经营,根本离不开人。而总裁的最大责任和困难,则在于如何有效地用人,即善任。

用人必须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作为选用人才的根本。但是总裁是否英明,能不能拔擢精英,善于知遇人才,也非常重要。知人是用人的根本,能知人,才能用人。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指出:楚怀王分不清楚忠臣和奸臣,以致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便是不知人所产生的恶果。

当今民主时代,权威式领导愈来愈不受欢迎,也愈来愈缺乏威力。组织民主化,使总裁用人更为重要而困难。总裁用人,贵在知人善任。知人已经不容易,善任更难。贤明的总裁,至少要具备知才、觅才、聘才、任才、留才、育才、用才和尽才的本领,才称得上真正会用人。这一连串与人有关的过程,才是总裁必须关心的重要项目。

知才

知才便是知人之明。先确立人才的标准,再据以判明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像楚怀王那样,迷惑于“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找了半天,却找到空有其名或虚有其表的假人才,不但贻笑大方,而且害了自己。

觅才

觅才是诚恳地寻找人才,亦即自动去发掘自己所需要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诸葛亮,反倒是刘备难遇。现代的觅才方式,通常是刊登广告,而且口气欠佳,甚至官僚气息浓厚,似乎仍然保留“不怕死者请进”的恶劣作风。总裁最好了解“什么样的总裁,带什么样的员工”的道理,使觅才的气氛、方式和过程符合自己的个性,以寻觅自己所希望的人才。

聘才

聘才是礼聘人才,把寻觅到的人,诚心诚意地聘请到公司里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至今传为美谈。刘备拜访三次,诸葛亮为他卖命二十七年,等于每拜访一次,换得九年的心血,非常合算。

任才

聘来的人,能不能适才适任,即为任才。无论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不是量才而用,亦即任才不当。



有人才还要会用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总裁聘用一个人的长才,这个人的缺失也跟着同时进入公司,根本无法加以分离。人各有所长,意思是他只有某些专长,如果不能适才适任,就很难发挥他的长处。这种情况,便是知人而不善任,与不知没有什么两样,更平白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古今中外大企业家,无非能够任贤识能,然后成其大业,所以善于任才,非常重要。

会用人未必会留住人才。往往费尽苦心,把人才请回来,过一段时间,又扬长而去,实在令总裁痛心。总裁合理留才,人才会自愿留下来而不跳槽。中国人很奇特,契约管不住,高薪也不一定留得住,唯一使他走不掉的,其实还是“情”。常听重要干部说:“欠总裁一点情,连想都不敢想要离开。”用正当的情来关爱下属,叫他开不了口要辞职,恐怕是留才的最佳途径。

留下来的人,就算是真正的人才,用久了也会变质,由于不进则退,竟然成为呆人。公司把人才变成呆人,便是缺乏育才。育才就是人力发展,唯有促使组织成员和组织同步发展,才不致造成公司进步而人员落伍的困境。这时再来大喊人才断层,实在悔之已晚。

时代进步得很快,现有人员如果不能随着时代而进步,很快就会落伍。他们进公司时是人才,至少不是呆人,在公司服务一段时间,居然呆得厉害,这就是公司不重视育才的严重后果。

育才是陶铸人才,使其精进不已。企业内训练或是保送到企业外受训,都是为了增进人员的才能,使他觉得有长进,因此格外有信心,充满了干劲。

所培育的人才,乐于为公司效命,便是用才成功。总裁由知才、觅才、聘才、任才、留才、育才,一直努力到用才,总算辛苦没有白费。但是最困难的一点,还在于所用的人才,愿意为总裁尽心尽力,做到“尽才”的程度。



尽才必须感之以德


当年诸葛亮不愿意接受友人的推荐到东吴去服务,宁愿等候刘备三顾茅庐而鞠躬尽瘁。最大的理由莫过于东吴的孙权“能贤亮不能尽亮”,仅仅知道其才能而尊敬他、器重他,却不能放心地让他尽量去发挥。

尽才的意思,在促使下属竭智尽忠,全力以赴。中国人尽不尽力,端视总裁能不能感之以德,让下属体会和认知总裁对他推心置腹,使其不好意思不竭尽所能。

中国人最喜欢听的一句话便是:“我支持你,你放手去做!”历史上齐桓公用管仲、秦孝公用商鞅、燕昭王用乐毅、汉高祖用“三杰”、刘备用诸葛亮,都是老板推心置腹,下属竭智尽忠的好例子。

俗话说:“不识字不要紧,不识人最可悲。”总裁的成败,知人不知人是其关键。知人而不能善任,等于不知,所以知人是为了善任。知人的要领,在观察他的气象、举止、胸襟、学养、心性、处变、言谈和操守。善任的要领,则在量才而用,用其所长;专信不疑,俾展其才;尊贤敬能,切戒骄慢。同时,还要高其位、厚其禄、给予最大的支持和信任。

总裁的最大责任在用人,用得其人,万难都因而解决。什么时候总裁能够自信“人才就在公司内部”,确信公司成员都是经过慎选,各具专长,而且能够因应环境,自动自发。公司也适时培育,提供相关的训练,使其与日偕进,不断成长。总裁有把握已经尽员工之才,自然心安。在这种气氛中,员工定能自动自发,乐在工作。



用人的最高标准在于平淡


中庸最为难能可贵


刘邵在《人物志》中,探讨人的质量,认为“中和”最为珍贵。他认为“中和”的特质,就在于“平淡无味”。

经常吃一些山珍海味,到头来觉得家常便饭最合胃口。道理好像是通的,聪明才智,如果不能归之于平淡,就会好名、好利、好权、好胜、好色,虽然可能轰动一时,却由于易招怨端,往往不容易持久善终。

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啊!有人诚恳向我请教,我只是从他所提出的问题,从头至尾加以反问,做一番追根究底的探讨。”苏格拉底也说过:“我所知道的唯一事实,便是我自己一无所知。”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都认定自己没有知识,用意在提醒那些以知识自炫的人,让他们明白“笨拙的人最喜欢自以为是,而职位低的人,偏要凭一己的意思去做”的道理。

 《中庸》记载孔子的一段话:人人都自认为“我是聪明的”,可是被别人驱入网内、机槛中或陷坑里,却不懂得避开;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所有经过自己选择的合理方式,却连一个月的时间都守不满。可以证明“那些以知识自炫的人,未必真的有知识”。

孔子说过: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天道更加难测。他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晚的区别,比较容易分辨,人的内心却深藏在外表下,令人无法了解。

有的人外表谨慎,行为却傲慢无礼;有些人貌似聪明,却满肚子愚鲁;有的人形貌顺从,内心却轻佻无比;有些人貌似坚强,内心则软弱得很;也有的人貌似沉静,内心却十分急躁。他主张要任用某人时,最好先远离他,看他是不是忠心;亲近他,看他是不是有礼;吩咐他做繁杂的事情,看他是不是有才能;突然问他,看他是不是多智;紧急和他约定,看他是不是守信;委托钱财,看他有没有仁心;告诉他危险的事,看他会不会变节;让他酒醉,看他是不是守法;处在繁杂的地方,看他会不会淫乱。

聪明的人,容易“各执一端以自炫”。庄子在《天下篇》中指出,耳目鼻口,都有它的功能,却不能互相通用。告诫一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专家”,应该自忖“虽有所长,但不兼备又不周遍”。自谦“只是偏于一端的人”,因而自知“不可以拿自己的一偏之见,来否定他人的一切”。现代中国人大多数很聪明,把自己的“一孔之见”、“一察之明”过分膨胀,拿“多元化”来掩护,以致各说各话,很难获得圆满的沟通。正应了当年庄子的感叹:可悲啊!百家往而不返,必定和道术不能相合!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美、古人的全体,道术将要为天下所割裂。



平淡就是中庸而不偏执


平淡的人,并不是不聪明。他们在聪明之外,加上“劲气内敛”,所以显得大智若愚。孔子主张“一个人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需当心自己不能知道别人”。现代人的毛病,就在“急切地求为人知,却不着力于知人”。

孔子说:世上好像有一些人,自己并没有什么知识,却装做什么都懂,我没有这种毛病。一个人能够多闻、多见,而且牢记在心里,也就和有知识十分接近了。《人物志》记载:“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个人懂得谦虚内敛,博学多问,才是真正的人才。世界上偏才的人比较多,有所长也有所短。只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明白自己的缺失,实在相当危险。

平淡就是中庸而不偏执,有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的意思,我们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一句话,可以体会出它代表一种“未发”的状态。人都有喜怒哀乐,如果能够发而中节,一切表现得相当合理,那就是“庸”,也就是“和”的情况。

一个人能够从“未发之中”达成“中节之和”,他就会随时抱持一颗平静的心,做到“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警戒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恐惧护持”,因而以平淡的态度,拿平常心来推行中和的道理。不但随遇而安,而且圆满而命中目标。刘邵指出:凡是中和的人,必平淡无味,才能够变化应节。

平淡的人,会尽力实践平常的德行。平日说话时会力求谨慎,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会力求改善。说话时要顾到能做到的事,做事也要顾到所说的话。这种人不但聪明,而且可靠。远比那些聪明却不可靠的人,要稳当得多。



老板要设定用人的标准


我们常常提醒:“什么样的总裁,用什么样的干部;什么样的干部,跟什么样的总裁。”总裁的用人哲学,表现在他所采用的用人标准。我们只要看他所用的人,便可以推知他的用人哲学。

“专门饲养恶犬来咬人的主人,本身必定也是恶人。”历史上真正的暴君并不多,倒是凶猛的爪牙到处作恶多端,才使主人蒙上暴君的恶名。总裁好或坏,多半透过干部来表现。总裁希望干部有怎样的表现,要从设立用人标准来着手加以控制。

平淡的人多半是聪明人,而聪明人却未必平淡。总裁当然喜欢用聪明人,办事比较有把握,然而聪明人若是不能平淡,就会偏执一端,而且稍有不满,便兴风作浪,弄得总裁苦恼万分。所以“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聪明”,应该是比较合适的用人标准。

一般说来,心胸较为宽广的人,能够做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不嫉妒他人的才能,而且能欣赏别人的长处;“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对于表现良好的人,也能乐于向他学习,并且诚心地接纳他。若非平淡中和,恐怕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心胸宽广的人,才会谦虚,因而多问、多听、多学习,逐渐使自己“知微也知显、知柔也知刚”,成为通才,不致偏执一端,见树不见林。

总裁自己明白平淡的重要,知道“君子比英雄更持久,”就会舍弃“英雄主义”而重视“君子之道”。具备这种原则,然后探求平淡中见聪明、平凡中见伟大的道理,从实际研判中增进自己的眼力,久而久之,便可以明判真伪。聪明外露的人,多半不是真聪明,至少缺乏平淡的素养,这一点是可以断言的。



不能重用偏才


一般人多属偏才


孔子说:人的过失,和他的品性有关。人的品性,大多趋于偏道。就生存欲望而言,好生恶死,以致贪生怕死。拿合群欲望来说,交朋结友,乃至结党营私。以权力欲望而论,希望外来干涉愈少愈好,却盲目扩张自己的权力,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命令。在异性欲望方面,男人多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女人则承认“美丽是我第一,先生是人家的第一”。

由于中道品性不容易修养,孔子才感叹说:不能得到具备中和德性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寻找志趣高远,不做坏事的人。

偏道性格容易造就偏才,喜欢自以为是。《人物志》把偏才的人,比喻为“一味之美”。企图拿自己的“一味”,放置在“五味”之中,自然不易沟通,很难协调。

偏才的人,有“能言而不能行”的,也有“能行而不能言”的;有“长于此而短于彼”的,也有“长于彼而短于此”的。他们“臭味相投”,就会以“非我同类”来排斥不同意见的人,因而搞成小圈子。一方面画地自限,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一方面则党同伐异,用小圈子来限制外人的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有人重视组织,却不重视真实本领,便是拿组织做工具,排除异己,保护少数同类。

总裁重用偏才的人,逐渐牵引同类的结果,使得整个公司文化失之一偏。但是总裁非用偏才不可,所以必须理性地调和各种偏才,使其既知有己,也知有人,彼此互相尊重,择善去恶,以收互助合作之效。

偏才不但促使个人不幸福,也会导致公司日趋混乱。例如滥用权力、营私舞弊,事实上都是偏颇的习性引起的。刘邵认为偏才最大的毛病,在主观太重,并且器量狭隘。只能够接纳赞同自己意见的人,不能接受不同的见解。一切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很容易招致失败。



八种偏才各有缺失


《人物志》列举的八种偏才,分别为清节之人、法制之人、术谋之人、器能之人、智意之人、伎俩之人、臧否之人以及言语之人(如表6-1)。

表6-1 八种偏才的缺失

偏才的人,大多喜欢自我表现,抓住机会就要自我吹嘘一番。遇着有人赞美,就会更加自我膨胀。但是,我们跟他说什么话,他都会怀疑。只肯听取和他相同的意见,不能接纳不同的看法,这是偏才最大的缺点。

刘邵把偏才的人,称为“一流之才”。他认为以上所述八种一流之才,总裁只能够参考他们的意见,却不应该过分依赖他们,以免为其所害。一流之才,如果能够开阔自己的胸襟,比较容易成为兼才。所兼的才愈多,愈有容纳异见的雅量;兼才愈广,愈见含蓄,足以担当大任。



总裁不要被偏才所惑


现代年轻人,电视看多了,总以为会拍桌子骂人,或者把宴会的酒席桌掀翻,才算是出名的捷径。特别是年轻人,想尽办法把年老的人气死或吓死,已成为争夺权位的简便法门。似乎唯有违背伦理,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高知名度。风气所及,不是言语锋芒,用惊人的语气来引人注目,便是行动锋芒,拿剧烈的肢体语言来吸引传媒的镜头。

有些总裁,已经下定决心,不录用刚刚踏出校门的新毕业生。理由是这些人脑筋太硬,自以为了不起,又喜欢锋芒毕露,令人十分伤脑筋。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应征时,总裁亲自问他:“如果你到公司来服务,最大的意愿是什么?”这位劳工硕士居然回答:“最大意愿是替劳工争取权利。”弄得总裁胆战心惊,连忙托词婉拒。

在校生所受的多半是西方式教育,电视上所看到的,又是违反伦理的画面。这一代年轻人,实在受害至极。难怪他们一踏进社会,便发现到处都是不如自己的庸才。却不知这些深藏不露的先进正暗笑:“看你神气到何时?”

也有些总裁,特别交代人事部门,密切注意街头冲突者或者校园肇事者,绝对不让他们进入公司,以免引狼入室,闯出大祸。虽然有人十分反对这种“锋芒恐惧症”的防卫措施,但是为了公司的安全,也为了减轻总裁的危机,这恐怕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总裁让别人去清洗新毕业生的脑,洗好了再把他请过来,固然是如意算盘。但是大家都在等,问题如何解决?其实,偏才的人,应该了解其德性修养,是不是懂得自我反省,能不能不以锋芒来急求人知。最要紧的是有没有谦虚的素养,即能不能容纳不同的意见。

拳头比别人大,嘴巴比别人凶,不过是一流之才;专业知识够,特殊技能精,也不过是一流之才。总裁在选用这些人的时候,心里最好明白,多称赞他,少提示他,但千万不能重用他。



通才的重要性


通才就是兼才之人


《人物志》一再提醒我们,要明确判断偏才和兼才。偏才喜欢自我表现,对别人的长处不感兴趣;兼才见多识广,懂得欣赏各种人的优点。

兼才就是通才,本身平淡无味,才能够调和五味。总裁知人的能力不足,就会被偏才唬住,以为遇到了绝好高手,反而把深藏不露的兼才白白地放过,万一为对手公司所重用,那就后悔莫及了。通才的标准,依《人物志》所说应该是“兼有八种能耐”(如表6-2)。

表6-2 通才的标准

续表



兼能八才样样皆通


任何人,如果修炼到声入心通的地步,即听到声音,立即听懂对方的用意,思想灵活,能够创造新的架构;眼光锐利,足以洞察先机,看准时机的征兆;口齿清晰,而且词能达意,有良好的沟通力;反应敏捷,一看情况不对;马上能够随机应变,而且切合时宜;善于交互运用虚实,做到虚实无形。守时要守其虚,亦即守对方不来攻的地方,而攻时却应该攻其虚,也就是攻对方不守之地,这样攻能夺守、守能待攻,又能够适时逮住对方的矛盾,一举击中对方的要害。一人同时兼具以上这些才能,便可以视为通才。

刘邵说:通才遇见通才,有如棋逢敌手,不需要多费唇舌,就能够一点便通。通才遇见一般大众,必须耐心体贴,慢慢把众人导入正途。通才的人,除了耐性之外,还需要具备“察色顺性”的修养。虽然聪明绝顶,却不能够炫耀,以免引起众人的反感。道理说明白就好了,不可以一再强调,以免惹得大家厌烦。别人有错误,不必紧盯着毫不放松;自己有道理,也不应该得理不饶人。谦虚待人,才会得到众人的敬重。让别人也表现一些长处,自然容易产生好感。

有能力、有耐性,加上“无可无不可”,不拘泥、不固执的态度,才有足够的资格来担当重要的主管。

衡诸现实环境,总裁就算确实欣赏通才,却由于通才严重缺乏,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偏才执著难通,只能炫耀自己,认同和自己见解相同的人,如果不能妥为诱导,勤加磨炼,终究不能成为大器。

总裁一方面不容易寻觅通才,一方面又迟早会被偏才所害,势必尽心劝诱,使偏才逐渐自反、自省、自修,向通才的境界迈进。



训练通才的三大原则


偏才的人,今日称为专家。总裁要把这些人训练成为通才,首先就要摸清他的专长,和他说一些他喜欢听的,使他因受尊重而产生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按照下述三大原则,表示自己的观感,以逐渐改变他的想法。

是非、善恶实在很难明辨

一个人疾恶如仇,必须先弄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找出恶源。似乎每一个人对某些问题平日相当用心,就会肯定自己的心得,因而认定凡反对自己的,便是恶人。这种人如果再加上心直口快,往往制造更多的是非。自己成为是非人,如何来明辨是非?一般有才干的人,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恃才傲物,而在旁人眼中,显然过分自信,也过分固执。总裁要注意干部是否具有骄气,戒之以孔子的“临事而惧”,不可因总裁的支持而更为骄矜,否则抗拒的力量愈来愈大,终必把总裁也一并拖下水,后果堪虞。

有才干,还要经得起挫折

有才干的人,如果经不起挫折,便锐气全消。代之以惰气,时常自叹“无力感”。这种人徒有专业智能,缺乏“好谋而成”的修养。必须养成“无时不谋、无事不谋”的习惯,使“行不通的变成行得通”,并且“效果差的变成效果良好的”。成功的谋略必须从多方面思考,兼采不同意见的长处。凡是有才干而又成大功的人,多数保持心平气和,时刻振奋以提起朝气,抱持“习勤可以医惰,善变可以去旧”的心态,扩大自己的视野,力求集思广益,使自己的理想得以顺利而正确地付诸实施。

扩大视野

有机会轮调,利用工作汇报交换经验,参与专案小组学习新的业务,都是扩大视野的方法。总裁要培养通才,首先不要把一个人放置在一个职位上太过长久,应该经常调动,使其获得历练。如果遭遇困难,可以给予训练的机会,让他学习新知能。愈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人,愈有成为通才的可能。总裁对于“什么事情都能够潜心投入,尽力做好”的人,要特加礼遇,不可随意摆布,以免引起“通才等于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专精”的疑惧,使大家自限于偏才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