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章 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

第二章 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




孙、刘联盟,毕竟是暂时的;双方的利害关系,才是长远的。

正因为周瑜分心想杀孔明,才促使孔明专心部署战后的追击行动。结果战利品大多归于刘备,使得周瑜更加气愤。孔明离开七星坛,丁奉前来捉他时,他还站在船尾,大笑说:“上复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想不到从此以后,两人见面,都没有好脸色看。周瑜每想起孔明,总觉得不杀他消不了心中的怨气。他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几番杀孔明都没有成功,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角度,与其共同合作,乘胜追杀曹操,然后再做打算呢?



1.刘表未能托孤于刘备:立场不坚定导致家破人亡


对刘备来说,荆州非常重要。刘表对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从放心托孤给他,可以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弄得荆州落入曹操的手中,实在是令人遗憾!

刘备只顾虑个人的名誉,并不理会组织目标的达成,恐怕不是两全其美的态度。孔明在涉及个人名誉的事情上,不方便过分坚持他的意见,这是深谙干部和领导者的相处之道,我们不能怪他。关羽和张飞,在这方面的素养都不够,帮不上忙。倒是局外人伊籍,有话可以直说,提供给刘备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他的身份,原为荆州幕宾,也不便过分偏向刘备,只能够通风报信而已。

刘琦和刘琮,对刘备都相当敬畏。刘琮在刘表逝世时,还向众人表示,如果投降曹操,兄长刘琦在江夏,叔父刘备在新野,要是联合起来兴兵问罪,那怎么办?实际上有很多人,并不赞成投降曹操,反而欢迎刘备此时明白表示态度,来接管荆州。孔明所说的良机,便是指民意的归依。

刘备应该以叔父的身份,辅佐刘表的长子刘琦,继任为荆州之主。相信这样的做法,便可以善尽抚孤的责任。这样,刘表临终时,也不致盼望刘琦,大叫数声而死。荆州大多数官民,也都能够安心下来。至于蔡瑁等人,不用关羽、张飞出面,当地的将领,如文聘、王威,自然会收拾他们。这样,对于刘备本人的仁义形象,也有增无减。若是刘表遗嘱,立刘琮为继承人,刘备同样可以辅助,把刘琦安抚好。以荆州的实力,曹操不见得能攻下来。对于百姓来说,刘备安荆州,才是大家最欢迎的!



2.刘表死后一片混乱之教训:妥善安排接班人


人终会死,对自己来说,大可以不了了之。因为没有人能够把所有事情办完才走,不如效仿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潇洒态度:“酒店打烊,我就走!”来去清白,何必挂虑?但是,对事业组织而言,则不能说走就走,撒手不管。因为群龙无首,势必引起各种争夺,造成很大的混乱与危机。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刘表一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商议假写遗嘱,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主人,写降书向曹操投献。曹操大喜,派大军南下。一方面大军逼近,一方面派徐庶前来招降。刘备不为所动,曹操大怒,下令即日进兵。刘备不忍百姓受害,带领大家向江陵而逃。一路上行动十分缓慢,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关羽和孔明分头求取援兵,大家人心惶惶。时又值秋末冬初,走得和天气一样凄冷。刘备爱护百姓,却又无力保护,内心更是悲伤!

曹操杀掉刘琮母子,又派人往隆中搜寻孔明妻小。幸好孔明已先一步把家人迁往他处,才免遭毒手。

刘表生前,对次子有所偏爱,却又拿不定主意,对接班人并无妥善的处置;死后家人受害,乡土也守不住。可见这些严重的后果,是刘表未尽责任的后遗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这样,像袁绍兄弟和刘表,如此庞大的事业,怎么可能说倒就倒呢?富不过三代的教训,比比皆是。重视家教,把下一代教养成人,慎选接班人,好好加以培育和引导,才是生生不息的必要措施。



3.曹操百万雄师下江南:吴越同舟促合作


曹操的远程目标,是平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远大志向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愿望。曹操自官渡之战以寡胜众以来,声势日愈壮大。荀攸见刘备投奔江夏,唯恐其与东吴联结,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大喜,一面遣使赴东吴;一面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直奔东吴而来。

孙权接受鲁肃的意见,以吊丧为名,向刘备打听军情。鲁肃与孔明见面,力邀其过江向孙权表明联合抗曹的决心。孔明来到东吴,不免与群儒舌战一番。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孔明面对众人,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他事前对各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自如。

孔明针对孙权爱面子的个性,不顾鲁肃的劝阻,夸大曹军的阵容。一方面建议孙权归顺曹操,一方面却坚定刘备不降的决心。孙权很不高兴,向鲁肃抱怨“孔明欺吾太甚”。鲁肃说孔明故意以言词相激,实际上有良好的策略,孙权赶快再请孔明叙话,虚心请教。同样的态度,用来刺激周瑜,促使周瑜主战,加强孙权的信心。

孔明联吴制曹的策略,获得孙权的支持,当然是刘备当时最有利的方式。周瑜知道孔明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孔明不肯,周瑜怀生恨意,存心要杀孔明。嫉妒心的可怕,在周瑜身上格外强烈。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孔明。既联合又斗争,原本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4.鲁肃孔明策略同:联合抗曹大势定


鲁肃,字子敬,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他的家产丰厚,经常散财济贫。周瑜有一次缺粮,听说鲁肃家存米六千斛,前往求助,鲁肃一口气答应把一半借给他,慷慨之至。他平生喜好击剑骑射,又善于策划。孙权继承父兄大业时,周瑜郑重地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和他商谈军国大事,到了晚上还同榻抵足而卧,问鲁肃,今后要怎么做?鲁肃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最好是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险要,以图天下。孙权大喜,一切照他的计划而行。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孔明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这样构成了坚强的核心团队,得以与曹操争天下,建立帝业。

我们认为鲁肃和诸葛瑾,都是水镜集团的成员,部署在孙权身边,以便随时呼应。这种隐秩序的布局,当事人未必知晓,不像显秩序的间谍,至少当事人明白。鲁肃和孔明,具有北定中原的共同理想,所以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两人也有不同之处,鲁肃料定曹操必然篡位,汉室不保,所以鼓励孙权自己称帝,以统一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因此看重刘备的皇亲血统,希望他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北伐中原。两人大同小异,却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计策,便是双方联合抗曹。因为这一个共同的策略,鲁肃才与孔明密切配合,使刘备在兵败途穷,不知何去何从的困境当中,获得一线生机。孙权联盟,如果单凭孔明定计,孙权那边没有鲁肃协助,恐怕很难成为事实。



5.蒋干劝周瑜投降:综合考虑地位、情势、利害


曹操输了一阵,又被周瑜偷看到水寨的军情,心里很不高兴。蒋干自告奋勇,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周瑜投降。曹操第一句话,问蒋干和周瑜交情够不够深厚,蒋干还不能觉悟,只请丞相放心,以老同学身份,到周瑜寨中探访。结果被周瑜戏弄一番,还不明白周瑜的心思,竟然中计把假的信函带回曹营,害得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要不是为了面子不肯承认,一定把蒋干斩首。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固然死有余辜,但蒋干不自量力,不明状况,又中计害死同僚,更为可笑!

老同学这种关系,变化最大。当年年纪小,天真无邪,如今已成家立业,各有不同背景,观念立场都已经有很大变动,怎么可以凭着老同学的交情,就要劝人来降?蒋干的举动,过分幼稚,人家周瑜年纪轻轻,已经官拜都督,又是孙权长兄孙策的连襟。孙策临终特别吩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关系不同一般。双方地位、情势、利害如此不同,怎么可能劝说得动呢?曹操一语道破,蒋干仍然执迷不悟,可见当局者迷,很容易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就算蒋干和周瑜地位相当,也应该考虑各为其主,除非情况特殊,实在不应该贸然为之。周瑜在群英会中,说出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邵生复出,安能动我心哉的一番话,弄得蒋干面如土色,也被周瑜利用来自我表白,何苦来哉!



6.蒋干偷假情报:与精明人斗智


蒋干身为曹操幕宾,平日没有什么表现,这次抓到机会,想要有所作为。不料为周瑜识破,一见面就提出严重警告,不必当说客,也不许谈政治。蒋干求功心切,居然还不死心,存心想获得点什么,好向曹操交代。周瑜看准他这种心态,事先准备好假信函,要他上当。蒋干的警觉性并不低,可惜用在不正确的地方。他应该警觉:周瑜既然心存芥蒂,为什么还带他四处参观,似乎有意泄露军情?为什么还邀他同床共寝,难道真的是酒后不够清醒?他关注的居然是在周瑜室内可有什么机密文件,以及如何在周瑜尚未发觉之前,跑回曹营。显然是一步一步,完全配合周瑜的计划去执行。我们与其说周瑜神算,不如说蒋干听话。一个人再聪明,再能言善道,再有计谋,倘若财迷心窍,或者急于求表现,为功名所诱惑,警觉性就会用错地方,自认为十分聪明地上当,然后又怨天尤人,从不检讨自己。蒋干太不了解周瑜,而周瑜又似乎太了解蒋干。在这种情况下,蒋干若有自知之明,赶快回曹营请罪,还不至于闯下大祸。曹操斩了蔡、张二人,蒋干还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曹操挥手叫他退下,不知道他当时是不是已经省悟。如果不能,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当然,好不容易有蒋干来访,周瑜绝不肯轻易放过这种好机会,想尽办法,也要利用蒋干,做一些有利于东吴的事情。以蒋干的才智,斗不过周瑜。这一番假情报事件,恐怕是避免不了。



7.周瑜欲杀孔明之要义:自我利益为本


周瑜并不是一位小气的人,否则怎么会推荐鲁肃、程普这样卓越的人才给孙权呢?他不但有远见、善谋略,而且用兵遣将,都有独到之处,是东吴的大功臣。

他对孔明也不是不佩服,而是孙、刘联盟毕竟是暂时的,双方的利害关系才是长远的。他每想及此,总觉得孔明实在太厉害。如不早除,终必危害东吴。

孙策和他是挚友,临终时又告诉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使他深深觉得,东吴和他的关系,高于一切。他先请孔明的兄长诸葛瑾,劝孔明弃刘备而投孙权。孔明坚决表示不可能,这才转而兴起杀孔明的念头。

孔明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锋芒太露引起周瑜的不安,因此处处提防,步步为营。加上鲁肃对孙权多少有些失望,难免有一点偏向刘备,并至少给予很大的同情,多方协助孔明,致使周瑜的计策始终不能奏效。

正因为周瑜分心想杀孔明,才促使孔明专心部署战后的追击行动。结果战利品大多归于刘备,使得周瑜更加气愤。孔明离开七星坛,丁奉前来捉他时,他还站在船尾,大笑说:“上复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想不到从此以后,两人见面,都没有好脸色看。周瑜每想起孔明,总觉得不杀他消不了心中的怨气。他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几番杀他都没有成功,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角度,和他共同合作,乘胜追杀曹操,然后再做打算呢?



8.华容道上放曹操:制衡大局的关键


说曹操命不该绝,完全是站在无形无迹的立场来看。若是采取有形有迹的观点,那就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曹操死掉。因为在这种曹军惨败、孙吴得意洋洋的关键时刻,让曹操就这样死在关羽手中,曹操的部属一定把矛头对准刘备,说不定和孙权联合起来,刘备就完了。

站在刘备的立场,绝对不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杀死曹操。孔明故意不派赵云或张飞去守华容道,因为曹操要是落在这两位大将手中非死不可,那就不妙了。

曹操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坚决要离他而去的时候,心里也着实挣扎了一阵子。他反复思索,不让关羽离开,以关羽的神勇,简直做不到;让他离开,又实在不情愿。所以他避不见面,故意不发给通行证,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欠下很重的人情。最后才指派张辽劝退夏侯惇,送一个大人情给关羽。曹操何尝不知道,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自己难免有一天要栽在关羽手中。所以趁早让关羽欠下一大堆人情,将来必要时,说不定救自己一命。曹操和孔明,对关羽都十分了解。可以说两人合演一出华容道大戏,使关羽有情有义地表现一番。

关羽当然要放走曹操,否则大家对他的忠义就不会那么推崇。对刘备忠心,是一回事;还曹操人情,也是合乎义理的表现。何况关羽一刀砍下曹操的首级,接下去孔明必须承担刘备败亡的重大责任。“三国”演义,势必提早结束。刘备的壮志,孔明下山,都将会毫无意义。无论有形迹、无形迹,关羽这一次放走曹操,都合乎道义。



9.讨要荆州的游戏:难解的戏码造就共存的格局


孙权和刘备联手,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才出于主动。被动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周全的盘算。主动的人,才会自动地全心全意投入。不但看长远,而且很周全。赤壁之役结束,周瑜收兵点将,正准备热烈庆功。刘备这边,已经依据早先的计划,一方面和孙吴的特使鲁肃说三道四,拖延时间,并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指派赵云攻取南郡,张飞袭取荆州,关羽也取得了襄阳。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发,誓言必杀孔明,以消心中怨气。他不检讨自己,为什么不早做打算?现在只认倒霉,碰到诸葛亮这号人物。但是怎样也不能认输,因为这关系到东吴的命脉。

但凡战后的战利品分配,都会引起某种程度的争执。周瑜认为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刘备却图现成,岂不可恨?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与孔明理论。鲁肃开门见山,说曹操百万雄师南下,目的在攻打刘备。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刘备。所有荆州九郡,理应归东吴管辖。刘备怎么可以使用诡计,抢夺荆、襄?东吴出钱出力,刘备却安享其利,怎么也说不过去。孔明则辩称荆、襄九郡,原本是刘表的基业,与东吴毫无关系。刘备是刘表的弟弟,刘表传给他的儿子刘琦,由刘备这位叔叔代为辅助,取回荆州,当然合情合理。鲁肃责问公子何在?想不到孔明叫人把刘琦从屏风后面扶出来,向鲁肃抱歉生病不方便施礼。鲁肃这位老实人,一时想不出办法。过了一会儿,才想出“公子若不在,便如何?”这一句话。孔明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他和鲁肃打过好几次交道,认为鲁肃好说话,所以不太在意,打算用“拖”字诀来应付。

想不到鲁肃忽然间机灵起来,大概是多次和孔明交手,所累积的经验使他有了可贵的灵感:“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还是顺着他的意见:“子敬之言是也!”我们认为鲁肃和孔明都是水镜集团的一分子,便是看出鲁肃和孔明一样,都胸怀北定中原的大志。鲁肃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实在是汉贼。他和周瑜两人,力劝孙权以江东为基地,与曹操争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扶助刘备先据有荆、益两州,然后出师北伐。两人各为其主,目标却十分一致。周瑜一心要杀孔明,鲁肃几番劝阻。隆中对策的连吴抗曹,三分天下政策,单靠孔明一人,实在非常困难。要不是有鲁肃充分合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有“借”才有“还”,鲁肃回东吴后,周瑜气问什么时候能还?鲁肃推说刘琦病重,半年之内必死,到时要向孔明讨回荆州,包在他身上。就这样造成“借荆州”的事件,以后还有得吵。东吴自孙策以来,一直想要荆州。如今一下子掉到刘备手里,当然心有不甘。借荆州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孔明用来安抚鲁肃,鲁肃用以安抚孙权。但是孙、刘的关系,可以说无孙权即无刘备,而无刘备,孙权也就危险。双方都不方便翻脸,这才演变成难解的戏码。鲁肃和孔明配合演出,一直到鲁肃去世,这种似借非借的局面,才会改变。而孙、刘联盟,届时也将出现重大变化。



10.刘备重返荆州:找对人、做对事


刘备毕竟是落魄王孙,而不是曹操眼中的织席小儿,或者一般人所说的市井小人。他知道汉末的政治有很多弊端,必须改善。首要的任务,便是找对人做好事。他这次重返荆州,形势不同,身份也不一样。伊籍建议向贤士请教久远之计,刘备大喜,急问有哪些贤士。

伊籍曾经救过刘备,由他来推荐,刘备必然更加重视。他推荐马氏兄弟,幼者名谡,字幼常;最贤的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刘备当然先请马良来见,请问保守荆、襄的计策。马良建议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刘备用马良为从事,以伊籍副之。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位聪明而又机警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刘表临终时,曾经托孤给他。孔明当时劝他取荆州,他不忍心趁人之危。现在真正据有荆州,就要为人民负责。他的仁义,正好与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虚伪,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品德良好的人才,也都为他所吸引。

曹操的谋士当中,郭嘉最了解刘备。他曾经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而又极得众心,众人肯为他尽心尽力。他和程昱,都极力主张杀掉刘备,以免后患。周瑜也看出刘备的高明在于他绝对不肯长久屈服,所以一直不敢真诚和孔明相处,要不是鲁肃居中协调,恐怕老早就闹翻了。刘备能够活着得到荆州,他心中自有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