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四章 孔明经营蜀汉集团由弱转强的奥秘

第四章 孔明经营蜀汉集团由弱转强的奥秘




孔明如果遇不到刘备,一生躬耕南阳,大志难伸。刘备如果请不动孔明,孤寡浪荡,也将难成大事。两人互补,各施所长,使蜀汉集团快速发展,与曹操、孙权两大集团鼎足而立,果然按照隆中决策的规划三分天下。孔明的贡献很大,刘备的度量也不小。两人缺一不可,被称为最佳拍档,最合适。



1.高明的徐庶看不出假书信:诸葛出山前的热场


徐庶精于计策,反而为计策所害。可见旁观者清,要算计别人比较容易;而当局者迷,防止自己上当很不容易。我们也怀疑水镜集团的长期策略,借用刘备的皇亲血统和关羽、张飞、赵云的实力,先推出徐庶,接着由孔明登场,毫不费力地掌握三分天下的蜀汉,岂非高明?

徐母的个性,徐庶当然很清楚,她不可能写这样的书信,让儿子为难。徐母的笔迹,尽管仿得很像,以徐庶的神机妙算,难道还看不出来?他只是按照集团策略,先打动刘备的心,占据着舞台,然后找机会离开,自然地引出孔明来主持更大的场面。水镜自己不出山,才有办法把这些小老弟安排出去。他自己在暗地里操控,某些人才方便在明处表现。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刘备当然看不出来。

徐庶将计就计,写了一封信,坦诚告知刘备,在水镜处已经知道刘备的身份,故意唱歌来吸引。现在由于母亲被曹操软禁,非到许昌不可。用母子天性再一次打动刘备的心,实在是知人知心的攻心计策。刘备不敢强留,又万分舍不得。徐庶并不直接举荐孔明,只是哭泣拜别,十分悲伤无奈。纵马拜别,又匆匆返回,在刘备绝望中举荐孔明,是何等的高明!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已经十分热场,有助于水镜集团的步步进展。所以,徐庶的功劳还是不可抹杀。明知是假的,也当成真的。虽然救不了徐母,却也尽了孝心,而且留在曹操身旁,必要时提供讯息,自然是上策。



2.徐庶来去匆匆:曲折离奇演变后的定数


徐庶很有才能,否则刘备不会那么赏识他。曹操也不可能想尽办法,要把他骗到许昌。气球所需要的,是良好品质的气体。刘备和曹操所极力争取的,莫非良才。徐庶不表现,他的母亲反而很安全。如今徐庶表现得十分杰出,他的母亲便成为曹操动坏脑筋的对象。天下事有利必有弊,徐庶再有智慧,徐母再有福气,恐怕也难逃这样的劫难。当然,徐庶可以提早将母亲隐藏在安全的地方。但是依徐母的个性,也未必接受。说不定为了让徐庶专心为刘备工作,她也可能提前结束自己的性命,要是这样,岂不成了刘备将她害死?

再说,以徐庶的聪明和孝心,立即判断徐母的家书是假造,他又能怎样?动用军队的力量抢回来,不可能;不加以理会,便是贪图自己的前程,完全置母亲的安危于不顾,这种人在刘备阵营中担任要职,妥当吗?就算他果真如此,刘备也为了公事而不计较这些私事。而以刘备对他的赏识,还会三顾茅庐,去礼聘孔明吗?孔明不下山,仅凭徐庶的才能,有可能三分天下吗?徐庶的贡献,和阻挡孔明下山,两相比较,哪一种比较重要?

由此可见,像这样曲折离奇的演变,实在不是显秩序的规律所能够解释的。只有隐秩序,才能够促使程昱出这种馊主意,而曹操居然也接纳。刘备不忍离别,远送一程,徐庶走了又回来推荐孔明。就隐秩序的立场,经常把好人当好人,把坏人也当做好人来使唤,实在比显秩序更为灵活。



3.孔明决定下山:寻找到最佳拍档


刘备力邀孔明鼎力相助,其一再推辞,刘备又献上金帛礼物,表示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将尽力让孔明满意。这是主人最大的诚意,孔明只好接受。天色已晚,商请刘备等人在卧龙岗住一宿。第二天诸葛均回来,孔明交代:刘皇叔的好意,不容许不出山。家人要继续农务,在家留守。因为功成之日,便要回来归隐,预留个去处才好。

这些话主要是说给刘备听的,意思是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孔明一定会用心报答。这一次出山,必然尽心尽力。有幺弟在家主持,不致有后顾之忧。同时表明心迹,只同苦不同甘。将来功成,不会留恋世俗的荣华,也不致率亲引戚,把家人亲友都带去凑热闹。孔明这种光明磊落的心态,实在令人钦敬,更值得我们学习。不像一般人,趁机把家人引见,想获得一官半职;或者功成名就,便忘掉自己的根本,不把乡里故人当做一回事。

孔明的一举一动,都合情合理,一点也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刘备的一言一行,也都出乎至诚,有情有义。这两位搭档,能够长久合作,互相信任,实在非常难能可贵,绝不是一般的君臣、同志所能比拟。孔明如果遇不到刘备,一生躬耕南阳,大志难伸;刘备如果请不动孔明,孤寡浪荡,也将难成大事。两人互补,各施所长,使蜀汉集团快速发展,与曹操、孙权两大集团鼎足而立,果然按照隆中决策的规划,三分天下。孔明的贡献很大,刘备的度量也不小。两人缺一不可,被称为最佳拍档,最合适。



4.孔明下山之始:定位好自己的对手


孔明好不容易下山,大家都在期待,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刘备待他像老师一般,他也真的像军师一样,预测曹操有南侵的意图,派人到江东打听情况。他必须设法引起孙权和曹操的注意,获得挥洒的空间,才有表现的机会。

一个人最怕的,是人家不把他当做对手,大家不把他当一回事,表示根本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了对手,还要看属于哪一种等级。等级愈高,自己的分量就愈重。当时的重量级人物,便是孙权和曹操。孔明的目标,当然要锁定这两位。他知道必须把刘备的地位提高,和曹操、孙权等量齐观,才可能三分天下。孔明的首要策略,便是利用曹操和孙权的矛盾来制造自己的机会。联吴抗曹的盘算,在孔明心中已经成形。于是打听虚实,搜集情报,成为第一要务。刘表差人请刘备到荆州商量大事,孔明知道机会来了,自动追随刘备前往,准备取得荆州。对孔明来说,抓住差异性是他的主要任务,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警觉,绝不轻易放过。刘表的长公子刘琦向刘备求救,刘备向孔明请教。孔明推说家务事外人不方便表示意见,刘备却暗示刘琦,想办法问孔明。对刘备而言,同样是任何风吹草动,都要找机会让孔明表现。双方面密切配合,很有默契。

徐庶的第一次表现,是曹操派兵攻打荆州提供的良好机会。现在曹操不来,孔明暂时不打仗,给他更充裕的时间,可以好好布置。他的第一次表现,说起来还是打一场漂亮仗,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一次而准备。



5.孔明的首要任务:让团队心服口服


孔明这位空降兵,和当年孙权接棒时一样,同样要面对严厉的考验。只不过孙权面对的是老臣,孔明所面对的,则是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和张飞。这两人看见大哥如此礼待孔明,心中不悦:“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一时兴奋,竟然回答:“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人更加不高兴,听说夏侯惇引兵前来,毫不客气地问刘备:“为什么不叫你的‘水’去应战呢?”孔明十分明了这种情况,请刘备把剑印交付给他,刘备也宣布大家都不能违抗军师之令。

孔明事先把相关地形地物皆仔细侦察,胸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作战计划,这才发号施令,调度各将分头御敌。众将虽然听令,却心存疑惑。张飞还问孔明,你自己做些什么?孔明大方地回答:“我只坐守此城。”惹得张飞冷笑。而刘备的内心,其实也疑惑不定。

博望坡一战,夏侯惇中计深入狭道,孔明安排火攻。曹军死伤无数,夏侯惇冒烟突火而逃。关羽和张飞,这才口服心服,相互说道:“孔明真英杰也!”新野百姓,更是庆幸刘备获得贤士相助而欢喜万分。

空降部队,并不是依赖老板的全力支持,便能够发挥所长。更重要的是,上任后的前三件事,必须处理得令众人满意。我们称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烧得不好,说不定烧掉自己的眉毛,惹大家笑话。孔明事先准备周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第一次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信任,果然不同凡响!



6.孔明借箭的意义:冒风险,换取共同利益


周瑜心怀嫉妒,决意杀孔明,以绝后患。他故意问孔明,水路交兵,以哪一种兵器为优先。孔明心中有数,装得一本正经:“以弓箭为先。”周瑜趁机表示,军中急需十万支箭,请先生监制。孔明还是装得很像,拜问何时要用?周瑜说十天之内,孔明居然满口答应。鲁肃是老实人,急得要命。孔明要他救命,鲁肃居然骂他自取其祸,真是可爱!孔明借箭,用现代话来说,根本就是把工作外包,请同业分担,加起来数量便很多。

孔明对天文地理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知道不日之内必有浓雾。曹操人生地不熟,又不熟悉水性,不敢在浓雾中出战。如果以船只逼近,伪装进攻,曹操必定箭如雨发,不敢停息。于是不用费力,便能够借得十万支箭。但是,这样一来,周瑜必然更加气愤,也更为嫉忌,很可能不择手段,非置孔明于死地不可。孔明并不是故意卖弄才华,使自己更陷入险境。只是周瑜这样的人,不能让他看不起,否则无法合作。不得不承担风险,采取如此措施来换取共同的利益。应该做的,绝对不推辞;不应该做的,再有利也不能做,这才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工作有很多人会做,不一定样样要自己亲自去做。外包给别人做,并不代表自己偷懒,而是分散风险,由大家共同承担。孔明借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解决方案。自己做十万支箭,费时费力又费神。不如向有箭的人借,一下子就凑齐了。问题是怎么借?向谁借?什么时候借?有没有把握?这些才是我们要学的。



7.诸葛亮七星坛祭风:故弄神通巧脱身


七星坛诸葛亮设祭坛借东南风的故事,如果换成现代的科学语言,应该改写为:孔明知道周瑜想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心中非常焦急。因为时届隆冬,刮的是西风、北风,很少有东南风出现。程昱就向曹操报告,把船只连锁起来,固然平稳,但是东吴如果采取火攻,实在难以回避。曹操凭着丰富的常识,马上回答: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弄得程昱十分难堪。周瑜为了这件事情急得卧病在床,连药都吃不下。孔明对天文气象,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知道天有不测风云,气候随时在变化。即使隆冬时节,也很可能偶尔出现东南风,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但是短暂的时候,若是把握得准确,对于火攻,已经够用了。所以他建议周瑜,在江边南屏山设置气象观测站,指派若干士兵轮流值班,一旦东南风起,立即向周瑜报告,以便及时行动。周瑜欣然接受,指定最可靠的鲁肃陪同孔明负责办理,周瑜和程普等将领在帐中伺候,只等东南风起便调兵遣将。由黄盖的二十只火船,到曹营点火。孔明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怠慢。终于在十一月二十日午夜,测得东南风。周瑜大喜,一方面派丁奉、徐盛二位将领,各带一百人,分由水陆两路,到南屏山气象观测台,擒住孔明便行斩首。一方面全体官兵总动员,把曹操杀得片甲不留。

当时科学尚未发达,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可以彼此沟通。孔明若是如实地保证,周瑜根本不肯相信,必须适度地装神弄鬼搞一些神秘色彩,才能够让周瑜和其他将领相信。但是,孔明也料到,周瑜必然以“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为理由,做出“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的决定。于是,他事先安排赵云及时前来救援。

鲁肃的老实人角色,最适合穿针引线,充当沟通的桥梁。孔明并非存心整他,或者看他的笑话,而是有些事情直接和周瑜说,还不如通过鲁肃更为有效。

周瑜当然也不是存心捉弄鲁肃,他实际上和孔明也没有什么私人的恩怨。他这样做,完全是对东吴的一片忠心。他自幼聪敏过人,24岁便出任建威中郎将,先随孙策,后事孙权,与孙策又是连襟,难怪特别忠诚。

对孔明来说,如果联吴不成,或者东吴向曹操低头,他们的隆中决策,便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一次过江来到东吴,在他们生涯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如何,要和东吴联手打败曹操,以后的计划才能够逐步进行,因此冒再大的风险也是势在必行。他一方面冒险,一方面预先留好安全的退路,充分显示他的神机妙算。实际上他所做的,是对未来的预测,而不是真的如周瑜所言有那么高的法术。预测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只是当时民智未开,不得不借用一些神通之类的说法。什么沐浴斋戒,不过是表示诚心诚意。身披道衣,跣足散发,也只是吓唬大家,不要分心,做自己的事情,以免东南风来时,耽误了宝贵的时刻。如此而已,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以为孔明真的具有神通的法力。



8.赤壁之战的重要性:促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孔明过江东,舌战群儒,对孙权和周瑜,费尽了心机。因为赤壁之战,对刘备实在太重要了。倘若孙权降曹,刘备很快就被曹操消灭。就算孙、刘联合起来,要战胜曹操,也谈何容易?因此逼得孔明装神弄鬼,竭尽所能,务求联吴成功。赤壁胜曹,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实际上,当时的刘备,由于关羽斩颜良,不得不借故离开袁绍,向袁绍献计南连刘表,赶忙投靠荆州。刘表对刘备,表面上很客气,还说要把荆州让给刘备,内心则十分猜疑,对刘备很不放心。曹操听说刘备出屯新野,便出师南征。这时候刘表已死,次子刘琮继位,索性归顺曹操。刘备且战且退,兵微将寡,已经是十分危急。可以说生死存亡,就在赤壁这一战役。

果然不出孔明所料,曹操一再上当,百万雄兵,顷刻化为灰烬。刘备趁机占领南郡、长沙、零陵、桂阳等地,总算有了一些地盘,勉强称得上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但是,和曹操、孙权相比,仍然是最为弱小的势力。就算如此,毕竟顺利完成隆中对策的第一步。对刘备来说,可以说是有生以来首次站稳脚跟。

如果说官渡之战,使曹操以寡胜众,气势大增。那么赤壁之战,刘备同样以寡胜众,大增气势。从此天下三分,比官渡之战的作用尤为重大。我们常说人有旦夕祸福,刘备这次喜出望外,更能充分体会这种感觉。不过事在人为,如果不是孔明竭尽心力,岂能有这样的成果?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可贵处即在有人才有事。



9.孔明点将激关羽:还了人情又欠了人情


对有能力的人,请将往往不如激将。孔明知道,不给关羽任务,他会气得不得了。因此指派赵云取乌林小路,要张飞到葫芦谷口埋伏;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绕江缴擒败军,请公子刘琦回守武昌;刘备则屯兵樊口,静候周瑜大破曹军,以缴获战利品。各人皆有任务,而关羽独无。关羽忍耐不住,大声询问是什么原因?孔明这才笑着对他说:“本来要请你把守一个最为紧要的隘口,不过有一些顾虑。”关羽追问下去,孔明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如关羽去守,必然放他一马。关羽再三保证,不可能放他。孔明要他先立下军令状,关羽心中不服。反问若是曹操不从那里经过,又该如何?于是,双方都立下军令状,违犯的人,定依军法处置。刘备看到两人如此认真,急得要命。任何一方有闪失,对刘备都不利。

孔明向刘备说明,曹操一定走华容道,但是他命不该绝。所以特别让关羽去守,把这个人情,留给关羽去做。刘备这才放下心来,大叹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请关羽去守华容道,把曹操放走了,不过是平常事一桩,得不到什么教训,也收不到任何效果。现在改用激将法,就会全不一样。关羽起先不相信自己会放走曹操,如今立下军令状,居然还放他走,岂不十分严重?回来后乖乖认罪,孔明也毫不留情,要斩关羽。刘备也默契配合,以三结义誓同生死为由,孔明这才罢手。君臣两人,合演一出收心大戏,使关羽永远亏欠两人天大的人情,不得不诚意交心。从此三人愈同心,力量也愈为强大。



10.孔明算准曹操的逃亡路径:潜心苦修者的大智慧


历来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孔明能精算到这种地步,简直太神了。实际上孔明下山前,在卧龙岗潜修,至少十余年。他既然自比管仲、乐毅,有安天下的抱负,对彼时的重要人物,必然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初见刘备时,便能够掌握刘备的个性,说得他心里痒痒的,非礼聘孔明下山不可。见孙权时,不顾鲁肃的事先提示,一再惹孙权生气,弄得鲁肃心急如焚。便是孙权其人,也早已成为孔明研究的个案。甚至于江东群儒,他也摸得一清二楚,所以舌战时能逐一击破,各有令人折服的对策。

曹操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孔明的研究档案中,曹操的相关资讯必然很多。曹操的一举一动,孔明不但了如指掌,而且能够明察其看不见的动机。所以曹操兵败,逃亡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孔明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预先详尽地沙盘推演,算得十分精准,这才调兵遣将。

我们常说皇天不负苦心人,意思是用心再用心,变成苦心的时候,上天就会如愿以偿,让我们心想事成。问题是用心和苦心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一般人认为用心就好了,殊不知力道不足,仍然是不行的。必须用心再用心,也就是潜心苦修,才够力度。

孔明准备了十几年,刚刚下山,精气神都十分充足,当然料事如神。从博望坡开始,一直到料定曹操必然败走华容道,无不精准如神。从这种角度来看,关羽和他打赌,简直必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