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五章 关羽名重天下却以失败收场的奥秘

第五章 关羽名重天下却以失败收场的奥秘




许多人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阵亡,便掩卷悲戚,再也看不下去。关羽虽然有很多缺失,但是他的大忠大义,活在大家的心中,随着时代的演变,给大众以不同的启示。我们可以这样说,尊敬关羽的人愈多,那一个时代的忠义精神愈旺盛。失荆州,缺乏政治智慧,并不致损害关羽的卓越品德。



1.关羽单刀赴会:刚而自矜的成功


孙权为了索取荆州,连自己的妹妹都敢牺牲。张昭献计把诸葛瑾全家老小拿下,使诸葛瑾入川劝孔明交割荆州。孙权说:“诸葛瑾是诚实君子,怎么忍心拘其老小?”两相对照,似乎对亲人反而残酷无情。孙权心里想的应该是:外人都这么牺牲,自己人更要不顾一切。或者是:对外人至少要客套一番,自己人就免了。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兄弟,会不会白天各为其主,夜晚则有如一家人?这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张昭这样建议,可能也有意测试一下,看看诸葛瑾如何回应。

孙权假装把诸葛瑾老小监禁起来,诸葛瑾带着孙权的书信来成都见刘备。孔明心知肚明,也很有默契,不把诸葛瑾接到自己家里,却把他安顿在宾馆里,以此表示公事公办,不涉及家人的感情。当诸葛瑾和刘备见面时,刘备这一次不哭了,换成愤怒。说正要大起川兵,杀下江南,竟然还想来索荆州?孔明则赶快哭拜于地,要求刘备看他的面子,将荆州还给东吴,以顾全兄弟之情。刘备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最后刘备才说:看在孔明份上,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孔明说要写成文书,请关羽交割。刘备还扔下一句话:要好好向关羽说明,他性如烈火。我自己还有点怕他,必须小心才好。

诸葛瑾来见关羽,果然遭到严厉拒绝,要不是关平劝阻,几乎要动刀子逐客。诸葛瑾回头再找刘备,哭诉关羽要杀他的过程。刘备劝他暂回,待把关羽调离荆州,再来交割。诸葛瑾不得已,返回东吴据实报告。

孙权大怒,找鲁肃算账。当初他是担保人,如今还有什么话说?鲁肃献策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羽赴会。如关羽肯来,以善言相劝。不听的话,可预先埋伏刀斧手杀之。如不肯来,出兵攻打便是。孙权要他赶快进行,即日和将领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

关羽接到鲁肃的请帖,随口答应明日便来赴会。关平再三劝阻,说镇守荆州的责任重大。马良也说鲁肃平日是好好先生,现今事急,恐怕也会发狠。关羽坚持要去,吩咐关平选快船十只,水军五百,在江上等候,但看红旗挥舞,便过江接应。他自己带着随从周仓和八九个关西大汉,单刀赴会。这使鲁肃惊疑不已,根本就不敢仰视,关羽则谈笑自若。鲁肃鼓起勇气,才说出先割三郡,关羽便变色而起。周仓到岸口挥动红旗,关平船如箭发。关羽把鲁肃当人质,用左手挽住,众人不敢乱动。一直到船边,关羽才松手放人。鲁肃如痴似呆,看着关羽登船乘风而去。一场单刀赴会,就此顺利完结。

站在私的立场,关羽要怎么做,我们都没有意见。反正一人做事一人当,他愿意如此处置,后果都由他自己承担。但是,站在公的立场,关平的看法值得商量。这样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关羽应该做的事情。这一次的成功,实际上种下失荆州的祸根。要不是曹操刚好起三十万大军南下,孙权愤怒之极,必然倾全国之力,要强索荆州。鲁肃经过这一次的教训,势必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关羽的刚而自矜,由于这一次的成功,必然更为增强。这些不利于荆州的因素,着实令人担忧。



2.关羽刮骨疗毒:不重视与孙权联盟种下祸因


关羽右臂中箭,被关平救回后拔出臂箭。但是此箭头有毒,已侵入骨。以致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大家建议暂时回荆州调理,再作打算。关羽则说此次打樊城,是北伐的开始。怎么可以因小疮而误大事?大家只好到处遍访名医,刚好华佗闻知关羽中箭,特来医治。关平大喜,即与众将同引华佗入帐见关羽。当时关羽正和马良对弈,伸出右臂让华佗观看。华佗指出毒透入骨,如不早治,恐怕来不及了。关羽问他怎么治法?华佗说要用尖刀割开皮肉,以便刮去骨上箭毒,问关羽会不会恐惧?关羽回说死都不怕,还怕这等小事?

我们知道华佗备有麻沸汤,可以止痛。这里是不是为了满足关羽的好强心理,故意让关羽喝下而不说?我们不得而知。或者关羽有意在众人面前显现勇敢,执意不喝,以增强信心,鼓励士气,也很有可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大笑而起,告诉大家: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消息传到那边,曹操大为惊吓,急忙聚集文武,商议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表示关羽和孙权相处并不好,关羽胜,孙权不一定喜。不如请孙权攻打关羽,条件是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曹操才决定不迁,大叹反而不如庞德勇敢,害怕关羽到如此地步。关羽借着刮骨疗毒,向僚属宣示决心,要奋战到底,这是好事。但是,只想到北伐,而不重视与孙权联盟,使曹操有机可乘,诱使孙权来扯后脚。想想看,若是孙权不理会曹操,却出兵合肥,与关羽联合军事行动,共同对付曹操,那该有多好!



3.大意失荆州:破“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八字诀


三国时期,荆州不但辖区广大,包括现代的湖南、湖北两省,还有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域,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占据荆州,扎根益州的策略,可见其对荆州重视的程度。

赤壁大战之后,荆州成为孙、刘两家联合对抗曹操的枢纽,由谁来镇守,实在是至关紧要。

庞统和孔明齐名,都是水镜先生口中不可多得的奇才,但想不到庞统刚刚获得刘备的重用,便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到西川去助刘备一臂之力。于是把留守荆州的重责大任,交给关羽。

关羽果然够义气,满口答应下来:“军师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这样的承诺,使孔明十分不以为然。慷慨牺牲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凡事只想一死了之,实在令人很不放心。所以孔明提出几个问题,试试关羽的反应。关羽是“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的猛将,却不是“见贤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帅才。孔明只好冒昧提出建议,要关羽牢记八字诀,那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关羽当下深知责任重大,表示谨记在心。

在武艺方面,关羽应鲁肃的邀约,单刀赴会,完全可以对付东吴的威胁。但是在文略方面,关羽显然较差。孙权派遣诸葛瑾前来求亲,要娶关羽女儿为媳妇。关羽若是体会孔明和孙权的苦心,把它当做一桩政治姻缘,当然应该欣然同意。即使不愿意以女儿幸福做赌注,也应该婉言谢绝,或者托言早已另有婚约。怎么能够拍案而起,怒斥对方为一派胡言呢?说出“虎女岂肯嫁与犬子”的话,而且声明“若非看军师面子,定斩不饶”!惹得孙权勃然大怒,即刻便要起兵攻打荆州。

就算关羽文武双全,也不应该让他镇守荆州太久,以致孙吴把他的底细摸透。他刚担任重责时,已经年近半百。转瞬间十一个年头过去,关羽以花甲之年,始终独掌大权,并没有培养出任何接班人。刘备那边,忙于扩张领域,也不曾派遣年轻力壮的人,前来协助。

反观东吴那边,周瑜死后有鲁肃,紧接着吕蒙和陆逊,一个接一个,都是虎虎生风。双方一比较,关羽的劣势自然一目了然。偏偏关羽又不服老,对内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同事;对外不知道陆逊的底细,将之视为无名小将。这些正好给陆逊制造了最好的机会,遂派遣使者下书送礼,使关羽更加骄矜自得。由此可见,大意失荆州不过是一句戏言,应该修改为“必然失荆州”才更加恰当。

回想当年,诸葛亮在预测曹操赤壁兵败,必然由华容道逃走,为了消灭关羽的傲气,特别立下军令状,要关羽把守这一个最重要的隘口,让关羽惜念旧情而放过曹操。然后定计智取南郡,使赵云立下头功,张飞又取得武陵,激发关羽收服老将军黄忠,为取得荆州添加一员猛将,自是功劳不小。

考虑镇守荆州的人选,除了张飞一向性急鲁莽,而且排行老三,暂不推荐之外,关羽和赵云都是首选的对象。但是关羽是刘备自家结拜兄弟,分量和关系,毕竟比赵云来得厚重。何况站在孔明的立场,留在身边听从呼唤的,当然以赵云较为方便。另,万一有什么闪失,关羽也比较担当得起。在种种考虑下,关羽自然责无旁贷。

问题是关羽兵败麦城,接着张飞遇害,逼得刘备无路可走。刘备原本对孔明言听计从,但这时候,为了桃园三结义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明知不应该如此,也不得不如此。于是,不顾孔明的再三谏阻、诸葛瑾的冒死力劝、赵云的直言劝阻,决定出兵攻吴。致使原本是众矢之的、两国共同目标的魏帝曹丕,反而能够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更严重的是,孔明的“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八字诀既破,可想而知,天下的局势,已经倾向于曹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说蜀汉的根基因荆州而立,也因荆州而亡,实在并不为过。

从大意失荆州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获得下述三个重要的启示。兹分别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1)领导者对成败要负起全部的责任,无可推卸。

荆州为吕蒙所偷袭,刘备应该负起最大的责任。以他对关羽和孔明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关羽武艺高强,却也难敌魏、吴两国的攻击。这一点孔明在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即已再三叮咛。关羽拒绝孙权的求亲,并且说出那么难听的话。刘备必须主动和孔明商议,不是调动守将,便是增派援军,否则必然出现这样的恶果。刘备之所以不顾一切,要为关羽报仇,应该是他的内心,对此事至感愧疚,有以致之。

(2)参谋人员在紧要关头,必须据理力争不放松。

孔明劝谏先伐魏再伐吴,所费的力气,远不如劝刘备就皇帝位那样费劲。两相比较,好像就皇帝位比较重要,以致刘备答应就皇帝位以后,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坚持。如果刘备登上皇帝宝座,孔明立即恳辞丞相的职务,使刘备明白,只有先伐魏才能够增强就帝位的正当性。否则以私废公,把讨伐曹丕摆在一边,怎么能够号召天下呢?他只是叹息地说:“法正如果还在,一定能够制止东行。”可见当时他极度忧虑,却无计可施,令人怀疑刘备对他的意见,已经不如早期那么重视了。

(3)发觉有问题时,不能隐瞒事实,要及时反应上去。

关羽手臂受伤,又发觉和庞德交手时,已经十分吃力。这时,他心中如果有所警惕,应该赶快派人向刘备和孔明据实相告,以免延误时机。一般人的态度,是小问题不向上级报告,等到事态严重时,才报告上级,通常已经来不及了。关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遇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必须提高警觉。若是荆州和益州平日就建立互相通报的制度,相信以孔明的机警和刘备的细心,应该不致如此疏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恨!

当然,冥冥之中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荆州的事件,与整个时代的气运有关。如果不是这样,就算刘备先伐吴后伐魏,也不致如此凄惨。



4.吕蒙突破关羽心防:防备松懈,招致大祸


关羽当然知道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但是他却忽略了,自己镇守荆州这么多年,曹、孙双方都以自己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可以说了解得相当深入。反之,自己对东吴的动态,是不是掌握得很好?在知彼方面,自己可得几分?

鲁肃任都督时,由于理念相近,都要复兴汉室、消灭曹操,因此面对刘备的一拖再拖、关羽的蛮不讲理,都十分克制。结果受尽孙权的埋怨,使鲁肃弄得自己两面不是人。鲁肃亡故时,循周瑜方式,荐吕蒙自代。吕蒙的最大责任,便是取回荆州。他全心研究关羽的习性和荆州的形势。他发觉关羽进攻樊城,并没有带走多少兵力,大部分军力,还是留在荆州,以防吕蒙出击。于是吕蒙伪装自己有病,并且放出风声,说要因病辞职。孙权也故意透露要更换将领,以陆逊取代。对关羽来说,吕蒙还稍有分量,陆逊是什么人,简直没有听过。所以对陆逊派来的人,直说“孙权见识短浅,竟然用这个无名小将来代替吕蒙”。殊不知这正是吕蒙和陆逊的最高机密,趁关羽对陆逊不了解的紧要关头,非常谦卑恭敬地呈书备礼,使关羽看得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遂不再担心荆州被袭,把兵力调到襄阳,准备全力对付曹操。

吕蒙装病,却在极机密的情况下暗袭荆州。陆逊接任,采用高帽子策略,使关羽的心防松懈下来,认为东吴无人,找陆逊这样的人来和关羽对阵,有何忧虑?孔明对陆逊,可能也没有多大认识。关羽遂这样使荆州在防备松懈的情况下,被吕蒙偷袭成功,造成大祸。



5.吴下阿蒙的厉害:知己知彼占上风


吕蒙字子明,幼年丧父,在战乱中随母亲南渡,依靠姊夫邓当。15岁当兵时,还不认识一个大字,被大家讥笑为“吴下阿蒙”。吕蒙在这种环境下,经常受辱。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了,杀了官吏,投奔到孙策阵营。孙策倒很赏识他,把他安置在左右。邓当死后,还用他来接替邓当的位置。孙权继承大业,他在许多战役都建有功劳,升为偏将军。孙权见他颇有才能,但是口头报告、文字请示时,经常闹笑话,便劝他多读书,才能够出口成章,让大家刮目相看。他起初以军中事务太多为由,推说没有时间。孙权说他的事务更多,时间更少,还不是常常读书?又说曹操一直到年纪很大时,都很认真读书。于是替吕蒙选了一位老师。他自己也下定决心。从此好学不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鲁肃接任都督时,以为他还是跟过去一样。在一次长谈之下,才发现他完全改变了,十分吃惊,夸奖他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吕蒙反过来提醒鲁肃,关羽好学,又有英雄气概,要和他打交道,必须有一些计谋,否则全凭武勇,大概没有人打得过他。可见那个时候,吕蒙已经在关羽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几乎把关羽的个人和团体,都逐一分析。在知己知彼的层面,吕蒙已经占了上风。

一个人一生当中,有好的母亲、好的老板、好的上司,便最为幸运。吕蒙三者都有,母亲支持他、孙权教导他、鲁肃赏识他,难怪很快就成为东吴的杰出将领。当然,吕蒙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才是他真正持续进步的原因。



6.关羽失荆州:勿轻慢对手

当关羽接过荆州印信时,接连说了两个“死”字,孔明心中已有不祥的感觉。然后关羽又以“分兵拒之”作答,更使他担忧。

打从隆中对策开始,荆州便是刘备所要争取的重要根据地。拥有荆州,将来可配合益州,分东、西两路北伐。孔明对荆州的重视,从亲兄弟诸葛瑾都可以拿来当做演戏的对象,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负有益州主要职责的庞统和法正,前者已死,而后者生病,孔明实在分身乏术。尤其他和鲁肃的关系,彼此理念相同,而且交情深厚,使他过分相信孙、刘联盟的可靠性。鲁肃死时,他的继任人选吕蒙,又故意装病,使关羽和孔明都认为这个“吴下阿蒙”不是对手,而疏于防范。至于陆逊,在他们看来年轻不懂事,更不必放在心上。关羽这边既然不告急,孔明当然也就不担心。

关羽拒绝诸葛瑾代表孙权提婚的事情,孔明就算知道,也不便多言。糜芳、傅士仁和关羽的心结,孔明大概无从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历代都说是“大意失荆州”,含有的意思应该是同情刘备这一方,多少有些责备孙权不够君子的气度。然而,事实总归是事实。相信孔明的内心,十分愧疚,却又不得不谨慎应对,因为下一步更艰难。他并不是反对收荆州,而是就先后、轻重而言,他认为应该先伐魏再讨伐孙吴。曹丕刚刚废献帝,出师讨伐,乃是名正言顺。先报私仇再主张公义,说起来总有一点不够理直气壮。但是刘备听不进去,又能怎样?



7.关羽败走麦城:勇武败给阴谋暗算


鲁肃接下周瑜的位置,继任都督。开始时看不起吕蒙,后来经不起大家的劝说,才和吕蒙长谈。吕蒙提出好几条计策,要对付关羽,使鲁肃深受触动。鲁肃为了表示敬意,特别拜访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成好朋友。

吕蒙似乎全心全力,以关羽为目标。他不但向鲁肃提计划,还三番两次建议孙权,一定要拿回荆州。好像不灭掉关羽,便永不罢休的样子。反观刘备这边,一心一意要打通汉水,使荆州和汉中连在一起。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弄得曹操几乎要迁许都以避其锋,魏、吴不得不联合对付关羽。而孔明的高度警戒,在这种时候竟然没有体现出来,实在是难以想象。至少他应当指派张飞或赵云,进驻江陵以资支援,可是居然全无动静。

鲁肃死后,吕蒙接任都督。他密献进袭关羽的计谋,令士兵改穿白衣,伪装客商,赠送财物给江边烽火台的驻守军士,使其相信,而得以把船停泊江边。二更时分将烽火台官兵击倒,一声暗号,八十余船精兵尽出,占领紧要关卡。接着长驱直入,径取荆州。他知道与关羽对峙了这么多年,东吴官兵对荆州恨之入骨,攻入城后,很可能滥杀无辜百姓,或者抢夺财物。因此特别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必定依照军法严办。

关羽在荆州的防务,实际上十分严密。江边烽火台原为第一道防线,随时可发布前方讯息。但是吴船日夜兼程并进,未曾走漏消息。吴军又扮成客商,瞒过守台人员,守台官兵当夜全部被俘,根本不能有所行动。留守的人员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十分可靠。关羽在襄樊,既然没有得到什么消息,便可以放心向北方推进。

问题出在关羽的部将傅士仁身上,他驻守南郡。由于关羽好强,动不动就摆出舍我其谁的架子,对部属也不知尊重,以致傅士仁早已怀恨在心,对关羽的前方补给,常三心二意。关羽扬言回荆州后要依法治罪,其内心更加恐惧。荆州有失,傅士仁立即赶来见糜芳,说并非不忠,而是势危力困,不能支持,表示自己向东吴投降,也劝糜芳早降。糜芳正在犹豫,关羽又差人来催粮米,并说迟交便要立斩,糜芳大惊。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两人乃出城投降。孙权大喜,分别加以重赏。

关羽对荆州的情况不明,还时常派人返回城中。吕蒙对这些人都十分厚待,并使他们到眷属家中问候,眷属们也趁机要求问候军中家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军士早已人心归吴,全无斗志。忽然在魏营中传来荆州已失的流言,探马证实,并说糜、傅二人已降。关羽自知中计,孤军无力作战。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引兵取荆州。军士潜逃的很多,到麦城时只剩五六百人,且多半带伤。城中无粮,忽报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当然不依。吕蒙献计,令潘璋引精兵五百,埋伏于小路上。先把关羽坐骑绊倒,擒获关羽父子。孙权以礼相待,极力劝降。后以曹操礼遇无效为鉴,斩关羽父子。赤兔马不食草料,随之饿死。吕蒙不久病死,曹操接受关羽首级,也被吓死。这一连串变化,岂是一般人为的能力所能够做得到的?莫非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那里默默地翻转?



8.关羽受到后世崇敬:成为忠义精神的符号


关羽号云长,是河东(现在的山西,在黄河以东)解县人。从小便富于正义感,表现出明显的豪侠性情。他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19年,享年58岁。

不管桃园三结义是不是确有其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义同手足,誓言要共存亡,史书已经有明白的叙述。大庭广众之中,常见到关、张二人,侍立在刘备两旁,终日不离,表示他们对刘备的忠心、尊敬与礼貌。

许多人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阵亡,便掩卷悲戚,再也看不下去。似乎黄巾当年所呼喊的“苍天已死”,再度在心里响起。三国的希望,全都在“忠义”二字。如今代表忠义的关羽,忽然消失,表示忠义不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再看下去,又有什么用?干脆不看,心中还好过一些。现代经济挂帅,想起曹操对关羽的礼待,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看到关羽马瘦,立即赠以名马赤兔。一方面羡慕,一方面也想不通,关羽为什么这样不开通?可见每一时代,都有不一样的风气。不过这样想的人愈多,这个时代的世道人心愈乱,社会忠义也愈差。幸好历代尊敬关羽的人,一直很多。关羽虽然有很多缺失,但是他的大忠大义,活在大家的心中,随着时代的演变,给大众以不同的启示。我们可以这样说,尊敬关羽的人愈多,那一个时代的忠义精神愈旺盛。失荆州,缺乏政治智慧,并不致损害关羽的卓越品德。



9.后人设祠祭祀关公:忠义精神长存


三国众多人物当中,关羽的地位,在千年以后,成为最崇高的一位。他的封号,由侯、王、帝、圣、天,一路向上跃升。不但融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跨越时空和种族,覆盖了中国社会所有阶层和地域。这位历史上最为奇特的神圣偶像,一直到今天,其信徒仍然遍及海内外。他的神化,实际上从关羽死时就有。当时,说他由于英魂不散,来到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大叫:“还我头来!”当时有一老僧,法号普静。问关羽说:“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呢?”关羽大悟,乃常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我国民间对于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死后常常设祠祭祀。关羽显灵的传说,愈传愈远。所建的庙愈多,信徒也就愈来愈普遍。实际上是民间对于关羽的忠义,非常敬仰。而社会上忠义之士,愈来愈少。大家怀念往日的忠孝节义,便借着祭祀关公,来唤醒大众,振兴忠义的精神。关公活在百姓的心中,虽死犹生,才把他当做神明看待。

清兵入关以后,看见老百姓祭祀岳飞,心中很不是滋味。因为岳飞当年作战的对象是金人,这很容易将金人和满清民族联系在一起,增加反清复明的意识。清世祖皇太极又爱读《三国演义》,对关公尤为推崇。因此十分巧妙地,以提高关公的地位,来逐渐淡化岳飞的影响力。另一种作用,则是为了笼络蒙古民族。由于蒙古人崇拜关公的程度,仅次于喇嘛。清朝统治者以三结义的精神,来促进当时蒙古族与藏族的结合,对自己的执政,非常有利。

历代对于关公的封号,颇有不同。蜀国刚开始所用的称号,是壮缪。宋朝时谥为义勇。清高宗特谥为忠义,道光年间加上仁勇两字。于是关公集忠义仁勇于一身,逐渐与孔子相提并论,被尊称为武圣人。

清代设关帝庙,奉忠义神武关圣帝君神位,规定于五月十三日致祭。事实上这一天是关平的生日,他是关公二十岁时所生的儿子。关公先把自己的家庭安好,娶妻生子,对祖先有所交代,实在是先尽孝再尽忠的典范。忠孝难两全,关公可以说两边兼顾,十分难得!

西方思想,采取神本位,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神高高在上,可以掌控人类的一切,一句“信我者得永生”,就把信徒的心,全都抓住了。中华思想,自来以人为本,采取人本位。出于人们的需要,才反过来造成很多神明。而且各种不同的神明,系统分明。文圣以孔子为首,孟子、曾子、朱子,一路相承。武圣以姜太公为首,孙武、孙膑、张良、关公,同样前后呼应。后来由于《三国演义》的神化,加上清朝的捧场,关公才一路高升。

但是,孔夫子自居老二,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虽然不反对创新,却主张继旧开新,力求持经达变。关公在桃园三结义当中,位居老二。所以文武两大领域,很少有人自称大哥,却大多自称为二哥,实在很有意思。老子倡导不敢为天下先,好像也有这种意味。可惜老二的真正用意和价值,被西方人喜欢当老大哥的气氛,给淹没掉,使得老二精神,受到很大的扭曲和伤害。这恐怕也是人类必须共同慎思、明辨,用心体会的事情。



10.刘备听不进孔明规劝:关羽之死的考验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对孔明来说,汉朝的寿命已告终止。汉中王到底是汉朝的,还是大魏的,还有争议。为了延续大汉的正统,刘备必须立即继位,承接献帝之后,登上皇帝位。刘备则表示这是逆贼的行径,他不能仿效,一再强调自己虽然是景帝的孙辈,但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若是自立为帝,与篡窃有什么不同?

孔明没有办法,只好装病,托病不出。刘备焦急,亲到府中探望,问孔明得的是什么病?孔明答以忧心如焚,命不久矣!说来说去,便是要刘备登皇帝位。刘备拗不过他,说待军师病好之后,行之未迟。孔明立即从病床上一跃而起,把屏风击倒。外面文武百官,纷纷进入,拜伏于地上,请刘备择日以行大礼。孔明知道刘备急于复仇,又劝他先公后私,先灭魏,再来伐吴。

事实上,当孙权派遣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用“虎女岂肯嫁与犬子”的难听话,来刺激孙权时,孔明已经警觉:荆州危矣!不久荆州传来捷报,这才打消换人镇守的念头。又说关羽在江边多设墩台,提防十分严密,大家于是很放心。

隐秩序在这个紧要关头,用关羽之死来考验刘备,看他能不能拿捏分寸,做出合理的应对,大汉能不能延续?显秩序能不能更新?这时,世界的重心,已经从孔明身上,转移到这位即将继承皇帝大位的刘备身上。可惜他似乎没有这种警觉性,有些话应该听,却偏偏听不入耳,奈何!



第四部 三国归一统



水镜集团无形无迹,却能够无始无终,永久存在。如果把历朝历代的“水镜集团”连串起来,不难发现各个时代的名称不同,合起来却只有一个,我们把它称为道。

道永远存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停地发挥作用。初看起来,似乎道来的时候,就会兴旺、茂盛、顺利、发达。道离去的时候,便会衰败、凋零、坎坷、萎缩。实际上,道无来无往,并不会来,也不会离去,而是人自己有来也有往,近道或远道,都应该自己负责。

关羽近道时,万夫莫敌。庞德要和他决战,不过是各为其主。关羽大怒说:“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邪!”便要亲自斩此匹夫,以雪心中恨意。这种骄傲的心态,已经远道。隐秩序自然安排吕蒙专以关羽为目标,斩杀之后,吕蒙也就不久病故离去,并且借重关羽的逝世,来考验曹操和刘备。

曹操果然经不起考验,看见木匣中关羽的首级,面如平日,还不知警惕,开玩笑说:“云长公别来无恙?”结果被关羽活活吓死。

刘备同样经不起考验,因私废公,坚持东征,以致延误了北伐的最佳时机。孔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刘备死后,他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煞是奇怪!

同样一个诸葛亮,刘备活着的时候,神气活现,表现得有如神助。因为这个时期的刘备集团,全力支持他,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加以人才济济,自然能够充分发挥。刘备死后,阿斗刚开始还相当安守本分,不久便宠信宦官,几次刁难孔明,人才又快速凋零,能用的将领愈来愈少。廖化当做先锋,可见补充相当困难。孔明再坚韧不拔,也难有成就。街亭之役,孔明不听众议,也不顾刘备生前的告诫,犯了最大的用人错误,让从来没有领军作战的马谡去担任主将。于是,隐秩序将世界的重心,转移到了曹魏的司马懿父子身上。孔明辛苦栽培的姜维,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蜀汉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

孙权活得很长,由于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始终没有一统天下的宏大计划,一直扮演着重要配角的角色,有时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有时配合曹魏夹攻刘备。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忍不住称帝,国号为吴,三国才正式形成。到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天下,不过短短五十八个年头,还不到一个甲子。但是,《三国演义》从公元184年,中原和边境地区黄巾之乱说起,描述三国的形成过程。隐秩序和显秩序互动变化,算起来将近一百年。这百年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集团势力,相互拼杀。有如各式各样的气球,在空中互相碰撞。为了抢夺市场,谋士们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谋略。战将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独门的武艺施展出来。最不幸的,是老百姓,生灵涂炭,呼救无门,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每家公司都喊出顾客至上的口号,却毫无忌惮地做出令人不安的广告。货不真价不实,把顾客当做白老鼠,害死人也不偿命。三国既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统一天下,上天只好另辟途径,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由司马炎有样学样,从曹家后代的手中,篡下大位。刘禅首先配合,孙皓也来投降。看起来遥遥无期的一统天下,于焉完成。

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选中司马懿父子呢?这一家人,不都是阴险凶狠、权谋欺诈吗?这样的家风,算近道吗?

道有阴阳的变化:当阳气出尽的时候,阴气便布满了;而阴气布满时,阳气一来后,很快就把阴气逼走。好比社会上好人死得差不多了,坏人便趾高气扬。这和坏人横行霸道一阵子,新生代的好人才会联合起来反抗,是一样的道理。黄巾之乱,逼使东汉王朝改州刺史为州牧,助长了各地方的割据势力。有如总经理为了加强各部门经理的职责,却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于是军阀混乱,皇室有名无实。

曹操依天时据有北方的区域,孙权占地利雄踞江东地区,刘备则因人和而拥有汉中、荆州和益州。三大集团一大二小,加上水镜集团的天下布局,数十年来,把好的人才,全都用光了,也大多报废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坏人出头,使其坏到极点,后代的好人才有翻转的机会。要找坏人,最好的目标是曹魏阵营。

当然,这种转折,人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篡位的次数,堪称史上第一。当时动乱不安,百姓的痛苦指数,也屡创新高。关羽轻视敌人,刘备以私害公,孔明误用人才,都需要受到处罚。何况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司马师病死,司马昭被刘禅弄得笑死。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仅三十余年,先后有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的纷扰。一直到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才缔造出盛世近三百年。好人出头或坏人肆虐,实际上都是当代人自作自受所造成的结果。谁叫三国时代,人们不辨是非,盲目地各为其主,把好人全杀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