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 > 第二十九章 白挨的一场胖揍

第二十九章 白挨的一场胖揍



1.卖国贼琦善的际遇


说完林则徐的际遇,我们再看看战后林则徐的政敌琦善的情况。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3月),奉旨抚夷的琦善,被道光皇帝以“擅予香港,辜恩误国”的罪名,革职锁拿,押解京城严讯。

琦善押解回京后,先被籍没家产,然后交由刑部审讯。道光派出了四位宗室王公,与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共同会审琦善,其专案组级别之高,阵容之强大,堪称史无前例。

经过将近半年的审讯,琦善对英人妥协退让的事是实有,但投降卖国做汉奸的事情,却是查无实据。

即便如此,琦善也难逃罪责。道光二十一年七月(1841年8月),琦善最终被判斩监候,只等道光皇帝大笔一挥,秋后勾决。还好,没到秋后,琦善就被加恩释放,命其到浙江军营效力。此时在浙江主持军务的扬威将军奕经,嫌琦善名声太臭,不愿意接收琦善。于是,道光皇帝就改命琦善发遣张家口军台充当苦役。

鸦片战争结束后,朝廷上下都明白,当初琦善在广州捣鼓出的《穿鼻草约》,其实要比《南京条约》划算得多。此时道光皇帝对琦善的怨气也就渐渐消散。

道光二十二年腊月(1843年1月),琦善被赏戴四等侍卫顶戴,充任叶尔羌帮办大臣。道光二十三年二月(1843年3月),又授予二品顶戴,任热河都统。

这段时间,奕山、奕经、文蔚等战后判处斩监候的大员,也陆续被加恩释放,重新起用。鸦片战争的罪员一个个重新出来做官,这让朝廷充满正义感的言官们看不下去了。有个叫陈庆镛的御史上疏弹劾,指责道光皇帝刑赏失措。道光迫于朝廷清流的舆论压力,只好罢去琦善、奕山、奕经、文蔚等人官职。罢职后的琦善,被道光勒令闭门思过。

道光二十三年十月(1843年11月),琦善被授予正四品二等侍卫,充任驻藏办事大臣。其后历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生、陕甘总督兼署青海办事大臣。琦善重登高位,官至封疆大吏。

道光皇帝驾崩后,新皇咸丰登基,清廷对外政策逐渐转向强硬,当初妥协投降的大臣们再次失去圣心眷顾。恰好琦善在青海滥杀无辜被弹劾。咸丰皇帝就将琦善革职拿问,发配到吉林效力赎罪。

咸丰三年(1853年)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随时有挥军北上的可能。琦善再度出山,先以三品顶戴署理河南巡抚,驻防河南、湖北边界,防止太平军北上。后又任命为钦差大臣,加授都统,主掌江北大营,专办剿防军务。

咸丰四年(1854年),琦善因病逝于江北大营,享年69岁。琦善死在前线军营,也算勤于王命,因公殉职。朝廷以总督例赐恤,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谥号文敏。

琦善是个能吏干员,为政颇有建树。因为广州议和,最终落下一个汉奸卖国贼的名声,从此声名狼藉,遭后世唾弃。客观来说,琦善对英夷妥协退让是真,但卖国投降则是冤枉。中国人一向有忠奸对立的传统,琦善有妥协的污点,再稍微打扮打扮,就成了扮演卖国贼的绝佳人选。

鸦片战争之后,琦善历任多职,但未见其对战后大清走向有只言片语的建言。他还是重新回到能吏干员的角色,在原来熟悉的岗位上,为大清江山尽心尽力,从不懈怠。

琦善算是尽到了本分,可作为曾经和英夷打过交道的大员,难道对未来时势就没有半点感触和想法?若真没有,琦善的跟头就算白栽了。若有感而不发,则大清的胖揍就算白挨了。



2.耆英的悲催岁月


鸦片战争之后,扬威将军奕经、靖逆将军奕山、参赞文蔚、两江总督牛鉴都被判处斩监候。时隔不久,他们都被加恩赦免,重新起用。果勇侯杨芳战后开缺回籍养病,闽浙总督颜伯焘罢官回籍。作为历史的当事人,他们对这场战争都无见于世人、传于后世的反思。

浙江提督余步云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判处斩监候,次年便被依律处斩,成为战后唯一被处决的高级官员。余提督在战场上畏敌如虎,多次临阵而逃,被砍了脑袋也不算冤枉。

战后抚夷的大员们,际遇也堪称坎坷。

《南京条约》签订后,伊里布奉命南下广州,继续同英夷交涉。南下时,这老头儿就抱恙在身。到广州不到半年,他就一命呜呼,倒在卖国的第一线。

伊里布病死后,换耆英出场,继续谈判。耆英出马,同英、美、法等西洋诸国签订许多卖国条约,糊里糊涂地将国家主权拱手让人。对此,耆英并不自知,反而扬扬得意,自认为抚绥了洋夷,为大清立下了大大的功劳。

耆英在广州时,反入城斗争闹得沸沸扬扬。广东官府夹在英夷和广州士绅之间,左右为难,两头受气。滑头的耆英意识到广东已成是非之地,再待下去,早晚得出事。于是,他就设法打通京师关节,为自己谋求退路。经过一番运作,耆英终于争取到一个回京述职的机会。有此良机,不撤退还等什么呢?耆英马上将广州的烂摊子一撂,溜回了京城。

回京后的耆英风光无限,被赐双眼花翎,以协办大学士管理礼部、兵部。不久,又升迁为文渊阁大学士。

可是好景不长,咸丰皇帝继位后,耆英马上就迎来了人生中的悲催岁月。

咸丰早就对抚夷议和的耆英不满,登基后立刻拿耆英开刀,将他面斥罢官,打发回去抱孙子。后来,耆英的儿子犯罪,他也受到连坐,被宗人府圈禁。

咸丰七年(1857年)冬,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次年(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咸丰皇帝这才想起擅长和洋夷打交道的耆英,于是赏给耆英一个三品侍郎衔,派他到天津同洋鬼子谈判。

耆英十分珍惜这次复出的机会,他屁颠儿屁颠儿地赶到天津,希望再度安抚洋夷,为朝廷效力。谁知,迎接他的竟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羞辱。

当初在广州,耆英对付洋人的办法是示以信义、私交笼络。为此,他不惜通过各种手段向洋人示好,譬如认璞鼎查的儿子为干儿子、和璞鼎查交换夫人的照片等。但在上奏朝廷的文件中,耆英则骂英夷性如犬羊,说自己和他们打交道,就像吉林人捉老虎,熟悉了性情,就有办法制服云云。

表面上和人家亲亲热热,背后又骂人家是畜生,说和人家打交道类似于驯兽,这确实有失厚道。不过,在大清官场上,这种明一手暗一手的事情多了去了,根本就不算个事。可是,如果私下骂人的把柄被捉住了,那事情就得另当别论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洋人攻陷广州,发现了耆英背后骂他们的文稿。洋人十分愤怒,没想到温文友善的耆英,竟是这样虚伪的小人。

耆英到达天津,很快进入角色,准备同英法代表谈判。这时,英法谈判代表拿出当年耆英背后骂人的底稿,当众朗读起来。朗读完了以后,郑重声明,耆英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完全没有信义,他们绝对不会和这样的人进行谈判。

耆英的老脸算是丢光了,他再也没法在天津待下去了。于是,耆英就撂下工作,自己跑回北京。咸丰皇帝愤怒了:如此有组织没纪律,眼里还有没有皇上,还有没有国法!

天子一怒,雷霆万钧。咸丰皇帝下谕:着僧格林沁派员将耆英锁枷押解来京,交巡防大臣、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刑部严讯具奏。

耆英被押解回京审讯议罪,被定为绞监候。绞监候这样的死刑缓期执行,只要假以时日,找人说清,一般不会真的丢了性命。耆英好歹也算宗室大臣,保住性命应该问题不大。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属于耆英的黄金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年他在朝中炙手可热,令人嫉恨;现在想要弄死他的人,可就不是一个两个,咸丰皇帝的宠臣肃顺就是其中之一。

耆英当年深受道光宠信,经常受到公开表扬。咸丰登基以后,看这个投降派十分不爽,多次当面斥责。从炙手可热,到挨训受气,耆英心里也十分委屈。于是他就写了一副对联:“先皇奖励有为有守,今上申斥无才无能。”

耆英也就是发发牢骚,但在肃顺的眼里,这就是藐视皇上,是弄死耆英的绝佳罪证。于是,在肃顺的撺掇下,咸丰皇帝下旨,赐耆英自尽。自以为聪明的耆英,就这样送了老命,终年72岁。

耆英失势,黄恩彤也跟着耆英倒霉。黄恩彤因议和有功,官做到广东巡抚,可没过多久,便遭到弹劾,被降三级留任。黄恩彤与两广总督徐广缙等大员不和,耆英回京述职后,黄恩彤失去了靠山,在广东混得憋屈无限,不久便辞职回了老家。耆英被咸丰皇帝赐死,黄恩彤就彻底失势,从此再未出仕。

议和抚夷的官员,经常和外国佬打交道,对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了然于心。但他们跟洋鬼子打交道,本就犯了忌讳,岂敢奢谈洋夷的好处,鼓呼变革。

他们不过是奉旨办差,只要努力弥缝,勉强做到民夷相安,就算不负皇恩。因此,他们妥协退让,迁延推诿,也是时势所迫,不得不为之。

官场人精刘韵珂,战后升任闽浙总督。他在任内,把精力放在和洋人斗心眼儿,使蔫儿坏上。刘韵珂竭力阻拦洋商到福州贸易,通过种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让洋商在福州无利可图,失望而去。

这样的消极斗争,让回籍养病的林则徐看着十分不顺眼。福州“神光寺事件”,林则徐纠集福建籍在京官员弹劾刘韵珂、徐广缙。刘韵珂见势不妙,顺势以年老多病,奏请回籍调理。咸丰皇帝倒也干脆,准了他的假,不久又干脆撸了他的官。

刘韵珂回乡后,优游岁月,精研书法,日子倒也过得自在。同治三年(1864年),刘韵珂寿终于山东汶上老家,享年73岁。

总体来说,无论是作为皇帝的道光、咸丰,还是曾经和洋人交过手的各位大员,他们都没有从此次战争中汲取教训,没有反思大清落后的原因,更没有产生奋起改革的动力。大清举国上下,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丝毫没有变化。鸦片战争这场胖揍,大清算是彻底白挨了。



3.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之后,虽举朝浑浑,但放开眼量关注西洋的官员士子还是出现了几个。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将林则徐的思想发扬光大的,则为林则徐的好友,湖南人魏源。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生于湖南邵阳隆回县。其家世代耕读兼事农商,家境颇为富裕,但到魏源降世时家道中落,生活已不再优裕。

魏源自幼聪慧好学,17岁中秀才,29岁高中举人,此后在江苏布政使衙门、巡抚衙门充任幕宾。魏源博学多才,在江苏官绅中颇有声望。中举后,向进士冲刺的道路上,魏源的运气就显得差了些,屡次应试皆不第。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在南京城西买地建宅,闭门读书。此时的魏源是一个精研典籍义理的理学家,曾写下不少经世致用的理学著作。林则徐时任江苏巡抚,他对魏源的学问十分赏识,两人交往密切。

鸦片战争爆发,沿海战事屡屡失利。魏源走出书斋,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襄助抗英。道光二十一年七月(1841年8月),林则徐革职远戍伊犁,刚刚动身,又改命折往东河治水效力赎罪。在镇江,林则徐和魏源相会。林则徐将在广州时搜集、翻译的外国资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并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编撰成书以开阔国人视野。

受林则徐重托,魏源马上开始研究整理,于次年(1842年)年底就编撰成《海国图志》50卷。其后又不断增补扩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补刊刻为60卷,咸丰二年(1852年)增补刊刻为100卷。

《海国图志》是一部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著作,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等。它通过海外知识的记述,打破了自以为是的天朝观念,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

魏源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就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为了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

林则徐引领魏源走上睁眼看世界的道路,魏源报之以皇皇巨著,将看世界的视野拓展得更加宽广。但是,这样的皇皇巨著并未引起当时国人的广泛关注。大清的官员还是像以前那样,唯皇命是从,该咋样办差还咋样办差。广大的士子们依然埋首四书五经之中,铆足了劲儿向科举路上的一个个关卡冲刺,期望用圣人之言,拱开升官发财的大门。

魏源自己也不能免俗,他也要通过科举来证明自己。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终于得偿所愿,高中进士,此时,魏源已52岁。中进士后,魏源被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咸丰元年(1851年),授高邮知州。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兴起,江苏已成战乱之地。魏源因“迟误驿报、玩视军机”被革职,不久又命复职。时局艰危,年岁已高,魏源已无心仕途,遂辞官归去。辞官后魏源潜心佛学,研究佛学经典,撰成《净土四经》。

咸丰六年(1856年),魏源游杭州,暂居僧舍,此时他已身染疾病。咸丰七年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

魏源故去后,《海国图志》才受到重视。镇压太平天国之乱中崛起的汉族士绅们,见识了洋枪洋炮的威力,明白了中西方的差距,于是决心“师夷”,开展洋务。这时候,洋务派官员才明白魏源是他们心意相通的先行者。可惜的是,他们的觉醒,比魏源晚了至少十几年,而中国的近代化变革,也错失了十几年的机会。



4.徐继畲:世界很大,强国很多


当初,因处理福州“神光寺事件”与林则徐意见不合,而被言官弹劾的徐继畲,也是鸦片战争之后难能可贵的清醒者之一。

徐继畲,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山西代州五台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徐继畲出身仕宦之家,幼时即受儒学熏陶。道光六年(1826年),32岁的徐继畲高中进士且为朝考第一,选翰林院庶吉士。年纪轻轻就入翰林院,这为他日后的仕途显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鸦片战争期间,徐继畲任福建汀漳龙道,在漳州组织防御。后不断升迁,先后任两广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在此期间,徐继畲和广大天朝官员一样,熟读诗书典籍但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使他开阔眼界的契机,缘于他工作的需要。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徐继畲迁任福建布政使。道光帝让他以布政使之职,专门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差事,徐继畲发现自己虽为翰林出身,但对夷务几乎全然无知。身负皇命办理外交,岂能对夷务如同睁眼瞎子。就在徐继畲犯难的时候,一个叫雅裨理(David  Abeel)的美国传教士给予了他及时的帮助。

雅裨理,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道光十年(1830年)来华传教,同年又被派遣到南洋考察。道光十九年(1839年),雅裨理重返中国,开始学习汉语,准备传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到福建厦门鼓浪屿建立布道所,正式开始传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英就外国人在新开口岸厦门的活动范围进行交涉。雅裨理通晓华文和闽南方言,所以被邀请充当中英交涉的翻译。

雅裨理做翻译,是他和徐继畲接触的开始,也是徐继畲获得系统外国知识的开端。

雅裨理担任翻译时,表现得立场公正,赢得了徐继畲的好感。正急于获取西方知识的徐继畲屡屡会见雅裨理,请教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雅裨理觉得和徐继畲这样的朝廷大员交往,会成为他拓展传教事业的良好契机。如果能将这位高官引领到信仰上帝的路上,基督教便会在福建一带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雅裨理对徐继畲十分热情,他积极地提供书籍资料。徐继畲凡有疑问,雅裨理都会详加解说。可是,徐继畲还是令雅裨理失望了。因为徐大人对天堂里的上帝没兴趣,他一门心思就想了解西方各国的情况。

精心研读雅裨理提供的资料,徐继畲眼界大开。他终于知道了地球有多大,天朝不算个啥。于是,徐继畲决定写一部书——《瀛寰志略》。他要告诉国人世界很大,强国很多;西方不是蛮夷,人家的文明已走在天朝的前面。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徐继畲升任福建巡抚,和官场人精、时任闽浙总督的刘韵珂搭班子共事。基于对西方比较系统的了解,徐继畲在福建巡抚任上处理外交事务,表现出异于其他天朝官员的理性,使福建基本保持民夷相安的局面。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瀛寰志略》撰成并刊出。该书首先以地球为引子,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概况。之后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相比魏源的《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的内容更加详尽靠谱,认识更加深刻。其中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更是详加介绍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推崇。

《瀛寰志略》对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认识堪称独到:

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瀛寰志略》刚一出版,就引起天朝舆论的一片哗然。朝野上下纷纷指责徐继畲替洋人说话,是不折不扣的汉奸。有个叫李慈铭的京官指斥徐继畲:“轻信夷书,夸张外夷,尤伤国体。”当时在京城任高官的曾国藩也指责《瀛寰志略》张大夷人,夸张夷情。

全面了解西方的徐继畲,在大清缙绅士子的眼里,成了妥协投降、替洋人说话的汉奸典型,举朝人人侧目。

道光三十年(1850年),福州“神光寺事件”,徐继畲得罪了林则徐,被京城言官参劾。次年(1851年),咸丰皇帝以徐继畲“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将他革职,调入京城面讯。

回京面圣后,徐继畲被降职为太仆寺少卿。曾经的封疆大吏,学贯中西的思想先行者被咸丰一纸谕令,变成了“弼马温”,而且还是副的。

咸丰二年(1852年),徐继畲被吏部罢黜,理由是他在福建巡抚任上,逮捕罪犯延迟。

宦海多年,徐继畲自然明白,所谓逮捕罪犯延迟,不过是欲加之罪。



5.先行者的悲凉


徐继畲被罢黜后,回到老家山西五台县。此时太平军正进攻湖湘,捻军响应于北方,山西已烽烟遍地。徐继畲回乡后组织团练,协助防守山西辽州(今左权县)、上党、阳城等地。

徐继畲为官清廉,罢归后日用艰难。咸丰六年(1856年),山西平遥超山书院聘他为书院山长。教学之余,他倾心于诗文写作和学术研究,如此度过十年岁月。

徐继畲学通古今,明于时知,却被珠投璧抵,罢黜不用。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初心不改,办团练协助官府平乱,做山长教书育人,允文允武,贡献心力于桑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又挨了一通胖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强盗们闯入皇家宫苑圆明园,肆意劫掠,然后再放了一把大火,将这个“万园之园”烧了精光。

这时候大清的统治者们才明白,天朝上国根本不是洋夷的对手。要想富强,必须学习人家的船坚炮利。朝中的洋务派官员终于知道,被罢黜回家的徐继畲,其实是天朝里难得的明白人,《瀛寰志略》是一本具有非凡价值的好书。

同治四年(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命参通商事务,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协助恭亲王奕訢办理洋务。此时,徐继畲已是古稀之年。

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重印《瀛环志略》,“中外奉为指南”。同年,朝廷授徐继畲太仆寺卿,授二品顶戴。

同治六年正月(1867年2月),徐继畲被任命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即中国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的校长。徐继畲获此重任,本想积极有为,为国培养全新的洋务人才。可是以大学士倭仁等为首的保守派,对开办同文馆肆意攻讦和阻挠。大清熟读四书五经的士子也以学习西洋语言文化为耻。最终同文馆竟然开了门,却招不到生。

徐继畲大失所望,他只能忍辱负重,勉力履职,力保同文馆的存在,为中国新式教育留下一丝星火。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美国政体的介绍,对华盛顿的推崇,得到美国人的热烈回应。同治六年(1867年)秋,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受美国第十七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之托,将华盛顿油画像的复制品赠送给徐继畲,以表达对这位东方清醒者的敬意。

在赠送仪式上,徐继畲致辞答谢说:“因思贵国中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他一如既往地肯定和推崇西方民主政治,其见识不但超过当时一般缙绅士子,更超过了当时主持洋务运动的大臣。他的见识洞穿了时光;国人真正理解,至少要在维新变法之时。
同治八年二月(1869年3月),徐继畲已75高龄。他以老病乞休,朝廷赐以二品顶戴致仕。致仕回乡后,他又回到平遥超山书院教书。

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1873年3月30日),徐继畲病终于山西五台县冶镇东街“司马第”家中,享年79岁。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坐落着一个高大的大理石方尖碑,它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纪念碑。在巨大的华盛顿纪念碑内部,有一个汉字石碑,上面刻着:

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

耶稣教信辈立石

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合众国传教士识

这块石碑是大清浙江宁波府祝贺华盛顿纪念碑落成,送给美国政府的礼物。1998年6月29日,第四十二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北京大学演讲。他旧事重提,感谢徐继畲对华盛顿和美国政体的肯定。

克林顿的演讲,有一段话令人动容:

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它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等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核心理念。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念。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念。

当年一直未被公议认可的思想先行者,却在150多年后受到如此评价,徐继畲真的应该从地底下爬出来,和克林顿先生握个手。



6.梁廷楠的制夷之策


还有一个人,也必须提及。此人叫梁廷楠,本是具有西洋知识的士绅,但后来思想却日趋保守。他的转变足以说明传统影响之强大,中国近代变革之不易。

梁廷楠,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副榜贡生,后受聘入海防书局,编纂《广东海防汇览》。其后任澄海县(今广州澄海区)教谕,学海堂学长,越华、粤秀书院监院。鸦片战争前入过林则徐的幕府,后亦入两广总督祁贡、徐广缙幕府。

梁廷楠接触夷务较早,对西洋的认识也早于同时代的官宦士绅。鸦片战争之后,他出于筹海防夷的目的,撰写《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本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将这四本书合编一部,取名《海国四说》。

“耶苏”即为耶稣,《耶苏教难入中国说》介绍西方基督教;“合省国”即美利坚,《合省国说》介绍美国;“兰仑”指英国首都伦敦,此处泛指英国,《兰仑偶说》则为英国的介绍;《粤道贡国说》则介绍南洋、西洋诸国。整部《海国四说》也是对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知识的介绍。其中对英美介绍尤其详细,对基督教的看法十分深入独到。

梁廷楠编撰《海国四说》是为了筹海防夷,其“制夷”目的更为明显。所以在广州反入城斗争中,梁廷楠表现得十分积极。在反对英人入城时,他奔走呼号,联络士绅,组建团练,为反入城斗争出力尤多。

广州反入城斗争胜利,梁廷楠因护城有功,受到朝廷重视。咸丰元年(1851年),朝廷赐封他为内阁中书,后又加侍读衔。

鸦片战争在广东的前前后后,为梁廷楠所亲历。战后他将自己耳闻目睹的历史事件详加记录,撰成《夷氛闻记》一书。这本书记述详尽,成为研究鸦片战争的重要史料。

从《夷氛闻记》中,不难发现梁廷楠思想日渐趋向保守。鸦片战争失败的悲愤和广州反入城斗争胜利的鼓舞,使梁廷楠的制夷之策,越来越倾向于“畏之以威”,越来越强调对夷人一味强硬。更有甚者,他晚年开始认为学习西方会使中国礼崩乐坏,万劫不复,因此明确反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梁廷楠的转变,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恐慌。他的日趋保守,说明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变革的强大阻力。



7.日本捡了便宜


魏源的《海国图志》初版时,才印了区区一千册。直到魏源去世,清廷决心开展洋务,《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才被洋务派官员所认同。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刚一出版,就招来骂声一片。徐继畲也跟着倒了霉,成了举朝人人侧目的汉奸。洋务运动时期,多数缙绅士子对《瀛寰志略》中西方政体的论述,还是不以为然。

咸丰元年(1851年),日本的长崎海关从一艘中国的商船中没收了一批违禁货物,其中包括三本《海国图志》。这本来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海关没收的《海国图志》,很快受到了日本人的重视。这本书似乎具有魔力,凡是见到它的日本人,都立刻被其中内容吸引,一读就放不下来。

很快,《海国图志》的声名就在日本贵族和武士学者中流传开来。大家都争相传播,希望一睹为快。但日本只查抄了三本,资源严重不足。于是,手抄本便开始在社会上流传。为了获得原版,有人不惜驾船出海,到中国购买。

咸丰三年(1853年),长崎海关又从中国商船上查出二十多本《海国图志》。这时候海关再也不像先前那样直接没收,而是态度恭敬地全数买下。

当时日本正处于幕府时代的末期,其封闭保守,比清廷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查禁一切可能对他们的统治带来危害的东西,其中图书查禁尤为严格。

但是,官方查禁难以遏制民间阅读《海国图志》的欲求。面对如此汹汹的大潮,日本幕府政府索性放开对《海国图志》的查禁,而是由官方组织翻译,出版日文版,然后卖书换银子。

官方出版的日文版《海国图志》一经上市,就引发抢购热潮。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海国图志》一版再版,先后印刷出版了十五版。而且价格年年飙升,成为日本人崇奉异常的奇书。

《瀛寰志略》其后也传入日本,引发争相阅读。它和《海国图志》一样,反复再版,受到热烈追捧。日本学者评价它为“通知世界之南针”。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传入日本时,正是日本幕府统治的末期。日本社会正在酝酿一场推翻幕府统治,变革政体的革命。这两本书从清廷漂洋过海而来,正好为日本知识阶层指明了维新改革的方向。魏源、徐继畲本意在唤醒国人睁眼看世界,可国人浑浑,反倒让日本人捡了便宜。

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佩里向日本江户幕府递交了美国总统的国书,并向江户幕府致意。

所谓国书,就是要求日本开放通商港口;所谓致意,其实是表面客气的威胁。

佩里率领的舰队是近代先进的黑色铁甲战舰,这种海上巨无霸一样的铁家伙,日本人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内心惊骇无比。所以日本历史称美国舰队的这次来访为“黑船事件”。

面对美国人的威胁,日本江户幕府马上就了。但是国内倒幕运动正此起彼伏,他们也不敢贸然答应美国开埠通商的要求。两难之间,幕府只有拖延,许诺美国人第二年春天给予答复。

1854年3月,佩里舰队如期而至。这次佩里不再客气,率领舰队闯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附近才停船。美国人要来硬的,江户幕府没了退路,只好在横滨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英国、俄国、荷兰等国家也趁火打劫,逼迫日本签订通商条约。自此,日本闭关锁国的时代结束。

国门开放,幕府统治也随之崩溃。1867年,日本倒幕派发动政变,推翻幕府统治。从此,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开启了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

日本岛国,船小好掉头。他们面对近代变局,及时抽身调头,进行革新。大清背负的传统太过沉重,鸦片战争挨了一场胖揍,依然举朝浑浑噩噩,徘徊在原先的老路上。

大清,一场胖揍真的算是白挨了。



附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