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哲学启蒙系列 > Q4:聪明和笨是什么?

Q4:聪明和笨是什么?




如果是考试分数的话,可以排个高低顺序。但是我们不能根据人的聪明程度来对人进行排序,这是毋庸置疑的。说到运动能力,大家都会认为泛指各种运动项目。很少有人会傻到问“柔道厉害的人跟网球打得好的人,谁的运动能力更强”这样的问题。但是关于“聪明”,我们会以为可以排个先后顺序。我们必须摆脱这种愚蠢的束缚。



大庭健:

“从杂乱中发现秩序。”


当大家问“聪明是什么”时,这个疑问句可以有各种意义。某些时候人们在意的是关于事实的疑问——“聪明是指会做什么吗?”“聪不聪明,怎样才能知道?”有的时候又是关于事物价值的疑问——“聪明很重要吗?”“聪明是每个人都必须要追求的事情吗?”因为无法解答所有疑问,所以在这里我只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聪明是指会做什么吗?”

从宇宙到世界再到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东西集合而成的,就像是被打翻的玩具箱一样乱七八糟,一眼看过去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们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秩序或者规则。并且这些秩序是由简单的关系不断叠加而成的。

人类通过发现这些秩序或规则,构建起了文明。在这一点上,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是“聪明”的生物。据此思考的话,“在一堆杂乱中发现以简单关系为基础的规则(或秩序)的能力”就构成了人类特有的“聪明”。因此,对个人来说,“聪明”就意味着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准确地发现这些秩序、规则。

在这里,重要的一点是,要在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事物中自己去发现其中的秩序、规则。因此别人教的、书上写的记住再多,也不能算“聪明”。

“聪明很重要吗?”

一个人聪明的话,就能在面对麻烦的问题时,梳理杂乱的联系,快速准确地找到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聪明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特性。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围绕我们的秩序是多样的。宇宙的秩序、贯穿历史的结构、天气变化的规律、经济秩序,这些都是种类完全不同的秩序。即使再聪明,也不可能看透一切。所谓的聪明,从个人角度来说,不过是善于在特定的领域(并且仅在特定的领域)看透并抓住其中隐藏的秩序这样一种具有局限性的禀赋。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聪明,就跟跑得快、游得远、善于弹奏等能力一样,是人们希望拥有的能力,但也仅仅只是一种能力。



中岛义道:

“聪明是能够在一定的框架内找出期待的正确答案的能力。”


世界上既有被认为是“聪明”的人,也有被认为是“笨”的人。小时候被人说“聪明”,大抵是指成绩好。成绩好指的是能够很快理解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不用怎么学习也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与此相反,“笨”指的是不管老师教了多少次也还是不往脑子里去,考试之前再努力也考不出好分数。

但是,很多大人(评论家们)不做这样的判断,他们拼命地提出“聪明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个优秀的人”等论断。然而,正是他们武断地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又努力地想要把二者分开,因而他们的说法是具有欺骗性的。

算术、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是“聪明的”,算不出数,写不出汉字的学生是“笨的”。与此对应,既有跑得快的学生,也有跑得慢的学生,既有擅长唱歌画画的学生,也有不擅长这些的学生。确实存在比别人多花一倍时间去努力才能“理解”教学内容的学生,但是在中小学时期,“聪明”指的是不用特别努力就能够“理解”教科书中所有内容的学生。

那么这里所说的“理解”是指什么呢?它是由一些简单的要素构成的。(1)被给予某个规则之后,能够很快运用这个规则来解决相应的问题。(2)听着老师的说明,就能够马上理解老师现在在教什么。也就是说,“聪明”不仅是指能够吸收某种程度的知识的能力,(比起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准确地做判断的能力。“理解”学校中的学习内容,是指能够在一定的框架内找出所期待的正确答案的能力,这也是能够准确看穿教师(出题者)意图的能力。

这一能力在后面也会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考的胜利者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自尊、不服输支撑的“忍耐残酷修炼的能力”变得更强了。因此,在偏差值[1]较低的大学生中,像这种修炼能力较差而“聪明”的学生也并不少见。

但是,不管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还是考试中的常胜将军,一旦变成大人,常常会无法取得另一种“聪明”。那是一种需要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做出准确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在学校里的成绩没有太大关系,因此,有的人在学校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出彩,但是却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在学校是优秀学生,到了社会上却变得庸庸碌碌。

因此,儿童时期的“聪明”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将来获得社会上的成功,不过在此后的社会生活中,在公司的经费削减等有明确框架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这一点是“笨”的人绝对无法模仿的)。但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他们会变得很无力,当然也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1]  偏差值:在日本学生考取高中、大学时,其成绩会被换算成偏差值,学校可以按照考生的偏差值来录取学生。偏差值越高的学生,越有希望上好的学校。偏差值计算公式:偏差值=(个人成绩–平均成绩)÷(标准偏差÷10)+50。——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