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哲学启蒙系列 > Q12:什么是不好的事?

Q12:什么是不好的事?




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说的是盐吃太多的话,就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那么,当我们说“不好”的时候,是指对某些事物来说是不好的,还是指绝对的不好?“绝对的不好”是什么呢?有什么东西的不好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事物来说的,而是其本身就是不好的呢?



大庭健:

“‘不好的事情’与‘不可以做的事情’的关系。”


“不好”这个词,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用。当孩子自己一个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家里人问“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的时候,孩子会明白家里人问的是什么。下雨天去奶奶家的时候,奶奶说“天气这么不好还过来看奶奶呢”,孩子能够立刻明白奶奶在高兴什么。不仅如此,当被大人责骂说“不可以再做不好的事了”,孩子也能够完全明白大人在说什么。但是,如果问孩子“不好的事,究竟是指什么”,结果会怎样呢?就算是大人也很难说清楚吧。

“不好就是不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可能听起来非常明白易懂。但是“不可以做的事”又是指什么事呢?对此,回答“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好的事情”根本不能够成为答案。如果仅做这样的回答的话,就相当于只是在说“不好的事情就是不好的事情”或者“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的事情”。

那么,“不好的事情”和“不可以做的事情”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吗?这是不可能的。人们仔细考虑之后,确定一件事情是“不好的”,就会努力不让自己去做。只要人们知道“不好”这个词的意思,就会自然而然这样去做。如果嘴里说着“这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却根本没有停止做的意思,那么这个人根本没把这件事看作“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这个词在他的理解中仅仅是“社会上认为是不好的”这样的意思。

那么,不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不好的事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被教育过“不可以做讨人厌的事情”。那么,“讨人厌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的事情”吗?当然,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并不完全一样。打针、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些事情谁都不喜欢,但是不能说这些就是“不可以做的事情”。

打针、被别人指出缺点,会令人感到痛苦,所以谁都不喜欢,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对人有益处的。也就是说,即使对方不喜欢,但是如果有必须要这么做的“缘由”的话,就不会被阻止说是“不可以做”。所以,可以说,在人们讨厌的事情当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指那些给对方带来“没有缘由的痛苦”的事情。

当然,在这里并不能直接就断言“不好”就是“给别人带来没有缘由的痛苦”,因为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厘清,比如哪些事情会带来“痛苦”?“有/没有缘由”是指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给别人带来没有缘由的痛苦”这一点构成了不好的事情的核心部分。



田岛正树:

“没有什么事情是‘没有会更好’的。”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那么多本身就是不好的事情。不管是“任性”,还是“逃课”,对于行为者本人来说或许是“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么做的话,最后可能也不会觉得很开心。这么做会讨人厌这一点暂且不说,首先自己就会感到无聊。于是,我们就会明白“随心而为的状态”并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满足。但是,最初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因为我们心里想的是“这世界也不过如此”。

要认识到这些行为是“有缺陷的”“不好的”,要等到我们认识到这世上还有更有意思的事物,更开心的事情。到了那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欠缺了什么。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千方百计想要得到那欠缺的东西。比如,朋友就是这样。只有自己一个人玩儿的时候,觉得这样也很好。但是,当有了朋友之后,因为知道和朋友一起玩儿比之前自己一个人玩儿要开心很多,所以就算是彼此经常吵架,也不会产生“还是不要朋友比较好”这样的想法。正如就算手指受伤了,人们也不会觉得“还是不要手指比较好”。因为伤口带来疼痛说明身体在努力自我恢复,这本身并不是不好的事情。

这世上有很多“伤口”,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在受苦,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那些人一开始不存在就好了”。像这样对事物下简单结论的人会犯下愚蠢的错误。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也没必要因为同情受苦的人就去跟他们一起受苦。因为当手指痛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对手指表示同情吧。我们只会调整整个身体,努力让伤口赶紧痊愈。因为如果整个身体不健康的话,就不能期待伤口能够早日痊愈。

如上所述,事实上并不存在那些没有会更好的“不好的事”,只是经常会有一些“看起来不好的事”,这些事就像疼痛一样,是暗示着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必须要做什么的信号,所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或者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去处置。

那么,纯粹的恶意是不存在的吗?“欺凌”“妒忌”呢?事实上,这些并不能给实施者自己带来益处。他们是想要通过把他人变得不幸而使自己感到幸福。他们不是去提升自己,而是想要把别人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或许原因之一是这些人太想跟上别人的步伐了。由于跟他人步伐太过一致,以至于没有区分自己和他人,所以即使是些微的不同,也会感到是充满恶意的背叛。妒忌这种情绪一般也不是针对那些远离自己的优秀的人,而往往是在同伴中有人稍稍比自己优秀的时候出现。于是诱发了不合常理的敌意和攻击。

所以,针对这些“恶”的处方并不是去消灭这些恶,而是要调整自己的脚步,不要想着与别人保持同一步调,学会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至少不要把这些不同演绎成对对方的明显敌意。与别人保持同一步调这件事本身并不能说是不好的,但是过度要求这一点的“善意”却往往会催生出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