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380页

第380页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被自己的烦心事弄得焦头烂额,没有顾及我们的金融崩溃在别国造成了什么样的爆炸。但发生的某些事件将全球责任转移到了我们年轻的肩膀上,无论喜欢与否,美国已经成年了。

[1]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1878——1929),德国魏玛共和国总理和外交部长,曾利用国际联盟减少《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种种苛刻条款的实施。





67

“轴心”伙伴


“全球都感知到的崩盘”加速了中世纪所建立的和平的崩溃。



许多年之前的某一天,有人想借一大笔钱。作为回报,他向放债人或“银行家”提供了他生意中的一些“股份”。银行家有点像赌徒,就决定拍卖这些股票,转手给出价更高的人。于是他就成了一个“证券经纪人”。这样的股票市场在巴黎的证券交易所是最古老的,起初只能在当地进行小规模的生意。后来经纪人想出主意,雇用信使把“报价单”从一个城市送到另一个城市。最后,随着电报的问世,股票市场交易成为国际性的了。如今,华尔街上的每一笔重要报价都会用自动收发报机传送到伦敦、开普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最后的繁荣中,华尔街的股票价格一涨再涨。一种赌博的狂热席卷全国。到了1929年,许多重要公司已经膨胀过度,之后就突然破产,它们的股票就一钱不值了。一些投机这些股票的银行也随之破产了。把钱投进这些银行的许多人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人。

现在把多米诺骨牌连续得放,前面放一个,然后两个后面再放两个,四个后面放四个,依次摆下去。把前面的一个推倒,它倒下时会撞倒后面的,于是后面的两个也倒下了。很快多米诺骨牌就会全部倒下。这可以解释1929年在全世界发生的情况。一家银行倒闭了,然后是两家,三家。在美洲、欧洲、亚洲,到处都有银行开始关门。先是小银行,随后是大银行。由于生意变成了国际性的,灾难也就是全球性的。1931年,强大的奥地利信贷银行垮台了。但更糟的还在后面。

几个世纪以来,英镑始终被视为标准的通货,其他货币都以英镑为基准来定价。但在1931年9月21日,作为英帝国繁荣和可靠象征的英格兰银行,悄悄告别了金本位。只要读一本银行出的书,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不过你还要记住我的话:这对各国经济的稳定是一次严重的震动。这也是大英帝国结构中第一道真正的裂缝。

还有别的迹象指向这个“日不落国”的总解体。在印度,一个名叫莫罕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或者照他的追随者的叫法“玛哈特玛”即“伟大灵魂的”)的轻声细语的印度人,被英国殖民当局一再投入监狱。他不停地敦促他的同胞用“非暴力不合作”来达到自治。

然后是巴勒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人从土耳其人手中夺走了这块土地。按照1917年的贝尔福声明,他们把这里定为犹太人的家乡。突然增加的犹太移民遭到了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不幸的是,英国要与阿拉伯人交好同样很重要。正是阿拉伯人控制着紧邻苏伊士运河的土地和当时刚刚开发的近东的大油田。英国改变了主意,采取措施阻止犹太复国主义者流向他们《圣经》中的祖国。英国人在这方面的彻底失败可以从今天以色列的存在上得到证明。

若是现在你把地球转上半圈(这是谁都能够随手做一下的),你就会看到一串相对较小的岛屿在中国海岸之外。那就是日本帝国。据说在公元前660年由神武天皇建国,但日本的早期历史没有人确知。1542年由葡萄牙人偶然发现后,日本对西方商人及他们带来的传教士公开表示敌对。1663年,日本对荷兰以外的一切国家关闭了港口。随后在1853年,海军准将马修·佩里携带着菲尔莫尔总统的一封信,驶进了东京湾。6年后,日本首先与美国,然后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项通商条约。仿佛是一夜之间,这个封建帝国就变成了现代的工业和军事强国。

1895年,日本从清政府手中占领了台湾地区;1905年,在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港口和铁路权的短暂交战中获胜;1910年吞并朝鲜。此时的日本已经准备启动自成吉思汗以来亚洲帝国主义的最大计划。它具备这样一场征伐所需要的一切:财富、工业,由于人口过剩而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神道教——以天皇为神,为他而死是一种荣誉。日本在耐心地等待时机。

由于美国声誉退潮,且大部分欧洲处于财经和政治的混乱状态,日本就选定了1931年派军穿过朝鲜边界进入中国东北。那是一场速胜的战争。国际联盟派出一个委员会调查“满洲国事件”,美国拒绝承认日本的溥仪皇帝的傀儡国家。日本装出一副感情受到伤害的样子,愤然退出国际联盟,但继续与美国做生意。“事件”不了了之。

有一个人兴致勃勃地观察着日本对国际联盟的挑战。他就是《我的奋斗》的作者,近来在德国的总统选举中势头上升的那个人,名叫阿道夫·希特勒。

魏玛共和国虽然从文化上说是历史上一个最辉煌的时期,但从政治上说却是个败笔。德国人尚不习惯拥有组织自己政党的权利,结果分裂成125个之多的非常虚弱的不同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选举总统。德意志共和国仅有过两位总统:一个是以鞍匠为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另一个是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一位两次退休的将军。

1925年兴登堡上任总统时,这位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英雄已经年届78岁,印在邮票上的形象虽然雄姿英发,但已不复其人,难担此任。尽管在1932年的重新选举中,投票击败阿道夫·希特勒,这位年迈的陆军元帅已不是那名暴发的前下士及其纳粹党的对手。由于破产的紧张动摇了年轻的德意志共和国的基础,希特勒便火中取栗。他唯一的有力对手是德国的共产党人。对方的策略和他的手腕极其相似,让他不安。1933年,纳粹悄悄对柏林的国会大厦纵火,并捏造出一个前共产党员马里努斯·范·德·鲁比为纵火犯。这次“政变”得逞。兴登堡由于自己的儿子就是纳粹,便屈服于压力,指定阿道夫·希特勒为内阁总理。

1934年兴登堡一去世,希特勒便身兼德国总统和总理二职。按照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自命为“领袖”的做法,希特勒成了德国人的元首。

人们该如何解释希特勒惊人的一举夺权呢?他或者为他在各种事件中出谋划策的人们,都对“大众心理”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了解。对于被《凡尔赛和约》刺痛的德国军事集团,希特勒允诺要振兴他们的士气。对街头流浪汉,他保证要恢复德国的强盛和优势。他从北欧的神话和尼采的著作中,杜撰出所谓的日耳曼民族的优越论。不过,既然他们如此强大,何以会在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呢?他们被出卖了!被谁出卖的呢?希特勒需要一个替罪羊。他从斯拉夫国家那里学到了一招:任何不满情绪都会在一场排犹行动中妥善地予以终止,于是他便把矛头指向了犹太人。尽管犹太人在全民中不足百分之一,希特勒却力主:犹太少数民族是造成热爱和平、勤奋工作的“雅利安”德国衰败的罪魁祸首。

人们实际上相信这番无稽之谈吗?不幸的是,他们信以为真了。希特勒不仅仅得到了德国境内的全部支持者,如同在他之前的墨索里尼一样,由于在混乱中建立了秩序,希特勒被广泛地拥戴为人民的领袖。虽说大家并不知晓希特勒的“优越种族”论会将他们引向什么意想不到的途径,但民众仍心甘情愿地让他把第三帝国变成一座兵工厂。他在实现自己的承诺:为世界提供一个适宜的反共堡垒。

希特勒一旦跨上马鞍,就立即纵马急驰。他残暴地越过挡在路上的任何个人或组织。旧有的军事集团,如今靠支持他谋求奖励,却发现自己在重新动员的项目中被跳过了。希特勒需要德国工业的合作,便以“清洗”他的追随者中更激进的社会主义分子来劝诱传统的保守的企业家。他以马基雅维利式的完全彻底捏造针对他生命安全的阴谋,遂以此为借口谋害了冯·施莱谢尔将军、恩斯特·罗姆和其他一些自己的朋友。1934年通过的《权力授予法》,剥夺了德国人民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享有却从未意识到的民主自由权利。不过,他们获准参加反对犹太人、天主教徒、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的一项全力以赴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