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387页

第387页



在欧洲的其他地方,苏联的铁腕策略却收效甚微。在意大利,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让位于其子翁贝托。他又屈从于1946年举行的公民投票,于是意大利成了共和国。在这个贫穷又失意的国家存在着的混乱隐隐地在地平线上扩大着。当此之时,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在欧洲复兴项目之下,交付了第一批资助。该计划由战时的参谋长、后来成为国务卿的乔治·C·马歇尔将军提出,旨在对那些非由共产主义控制的国家出借财政援助——此举成为美国对苏联扩张现实的回答。作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来的自治政府的强大斗士,美国成为那些抵制集权政治的国家的理所当然的保护者。

美国“遏制苏联”的政策也有助于约束苏联的影响在法国蔓延。1946年法国全国大选,共产党一派取得了实质性胜利,全国一片混乱。接下来的几年里,法国政府几经沉浮。不过,就在这一期间,欧洲议会组成,成员有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以及3个斯堪的那维亚王国。到1950年,多亏了马歇尔计划,法国恢复了稳定,不再惧怕共产主义,并推动了“舒曼计划”,即西欧煤钢生产联营。英国虽受邀加入,却高傲地回绝了。

在一个巴尔干国家,斯大林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战时游击队领导人铁托元帅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起初似乎乐于成为苏联的又一个卫星国。1948年,铁托突然脱开缰绳,自成一名共产主义者,置苏联利益于不顾。虽然铁托并未公开向西方势力寻求支持,但西方却欢迎他在铁幕中打开缺口。1950年,南斯拉夫从美国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物质援助。

在南方,希腊是没有把解放运动进行到底的唯一一个欧洲国家。当英国于1944年战胜入侵的纳粹时,亲共的抵抗力量当即进攻解放者,以求抢先阻止王朝复辟。1946年,一次公民投票迎回乔治二世国王后,反王室的游击队得到从北方渗透进来的共产党的支援,加强了他们的抗议活动。1947年乔治王去世,其弟保尔继承了王位。当年,美国拿出3亿美元援助希腊,使希腊军队得以在1949年消灭了敌对势力。

由于犹太复国主义者坚持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家,且新成立的阿拉伯联盟又威胁要以武力对抗这一动向,1947年4月,英国将此问题提交给联合国。1949年5月15日,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终止,新的以色列共和国宣告成立。战争立刻爆发,但阿拉伯联盟不是以色列军队的对手。通过瑞典的联合国策划人富尔克·伯纳多特伯爵——他曾在1945年为德国投降的事宜奔走于双方之间——从中斡旋,达成了临时停火协议。在伯纳多特被一名政治极端分子暗杀后,美国人拉尔夫·班奇博士接替了此职。他成功地使以色列和埃及休战。2000年来,犹太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国家和国旗。1949年,以色列经投票被联合国接纳。

在印度,民族主义长期以来都在坚持自己的权益。当初印度参加对日战争的一个回报条件,就是要求英国承认其独立。此时,由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却谋求建立分治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国家。印度坚决反对这一计划,而英国则越来越不肯偏袒某一方。为了集中解决这一问题,英国于1947年初宣布把权力移交给“负责任的印度人手中”并要求印度和伊斯兰达成一项谅解。尽管英属印度分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在1949年8月英国人实际撤出之后,随即发生了宗教冲突和流血事件。莫罕达斯·甘地是印度律师,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对印度的独立贡献颇大,却在1948年被暗杀了。他的信徒潘迪特·尼赫鲁很快就将印度置于亚洲事务的领导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联合国的成员。

在东方的其他地方,日本人的战争叫嚣“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早已引起了许多民族主义的回应。联合国遵照其承诺,于1947年宣布菲律宾独立。在荷属东印度爆发了一场起义,通过联合国的干预,最终成立了印度尼西亚联邦。英国人还在缅甸和马来西亚面临着类似的反抗,而印度支那的法国人则卷入了一场对付来自越南省份的武装精良的游击队的全面丛林战争。

并非巧合的是,所有这些起义都标有类似的共产主义印记。苏联影响的蔓延虽然在欧洲一时受到遏制,却在东方畅行无阻,因为当地群众深受西方帝国建造者的亲手剥削。尽管他们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很多实惠,但他们急切地要摆脱西方枷锁时,却没有认识到,仅仅从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未免得不偿失。

另一个例证便是中国。虽然抗日战争一时平息了旧日的政治对抗,但战后却重新爆发。蒋介石的反动和独裁政府依靠西方盟国的支持来维持政权,但在关键时刻却垮了台。以苏联为后盾的共产党军队在久经考验的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于1945年10月向国民党发动进攻。蒋介石向美国求援,遭到拒绝。他被迫退却,1949年1月,他最终退败并逃往台湾岛。他在那里着手组建全亚洲最大的反共势力。

中国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大陆,将北京确立为新首都。表面上对中国友好的印度极度关注最新进程。在法属印度支那,中国共产党支援越南军队,迫使法国军队从边境撤出。正是在这一纷繁的背景下,朝鲜战争爆发了。

按照《雅尔塔协定》,朝鲜在北纬38度线分为两部分,北部由苏联占领,南部则由美国占领。这两个敌对势力的摩擦,反映在1946年及1948年在美占区选举期间爆发的暴力行动上。在那里成立了大韩民国之后,双方都动员起来了:韩国有美国军官支援,朝鲜则有苏联援助。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利用日本作跳板,指挥联合国军在朝鲜作战。

美国驻韩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征召驻日占领军并扩大了本土部队的规模。他们很快得到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法国和土耳其军队的合作。联合国军成功地将朝鲜人驱逐到三八线以北,并于1950年11月抵达中国东北的边境。这时中国共产党被迫出兵了。他们以优势兵力将联合国军沿来路逐回。在兴南港,自敦刻尔克以来最大的军队撤退成功实施,部队集结在半岛更南的岸边,准备重新战斗。

美国这时认识到,苏联政府不会进一步侵略,只想显示一下实力,便制定了一个全面动员和军备生产的项目。与此同时,美国还承诺给予在1949年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12个欧洲国家以密切合作和支持。对于美国提出的重新武装西德的建议,法国发出严厉反对的呼声。另一方面,新组成的波恩共和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则利用西德的强势讨价还价,坚持重新武装应伴随着西德与其他北大西洋公约国家平起平坐的权利。

1950年12月19日,北大西洋公约的12国在布鲁塞尔开会,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西欧军队最高司令。





72

动荡的和平


冷战如何在欧洲发展并在其他土地上爆发为公开冲突。



朝鲜战争并没有像通常战争那样,以一场胜利及一纸和平条约而终结。在联合国军队和共产党军队进行了好几个月的艰苦混战之后,1951年7月5日开始了停战谈判。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拖了两年多,其间战斗一直在打打停停。最棘手的障碍是战俘遣返问题。联合国代表想要自愿遣返,而朝鲜则坚持全部战俘应当全部遣返。不过,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订了一项停战协定,政治局势又恢复到战前的状态。

这场战争在美国不受欢迎(在15国参与的联合国军队中,美国提供了大部分兵员),而且耗费极大——花掉了数十亿美元,还造成差不多200万人的伤亡。到底达到了什么目的呢?在历史上第一次一支国际联合部队成功地阻止了对一个和平国家的军事入侵。联合国经受了首次伟大的考验。不过,对于众多的亚洲人来说,他们在屈从于欧洲人几个世纪之后,看到了美帝国主义远东的野心在新兴的中国面前受挫。西方的势力和影响被沉睡了几世纪后醒来的东方强国挫败。无论是好是坏,从朝鲜的灰烬中崛起了一股世界政治上的“新生”力量,事情再也不会一如既往了。如今,严阵以待的朝鲜半岛仍处于分裂状态,没有签订长期和平协议的地区仍有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