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 > 第四节 设置挂钩练习

第四节 设置挂钩练习



“有些事情不是忘记,只是想不起来而已。”这是一句我非常喜爱的广告词,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曾喜欢画画,都曾喜欢抓起笔来随意涂写,不管画得好不好,不管写的句子能不能登大雅之堂。

可是,随着时间过去,在一次又一次的评价挫折中,在反反复复的理性思考训练中,在仓促急躁的生活步调中,许多曾有的创意与热情,许多曾触动心弦的梦想或典范,一一沾染尘埃,最终埋藏在心里。有些人终其一生,再也没机会与自己那些曾经亮丽而辉煌的想象相遇,再也没机会想起那或浪漫、或实际、或昂扬、或幽婉的心情。

而日复一日地不觉察,日复一日地允许自己被世俗价值所同化,正是造成思维僵化的元凶,也是造成许多人恐惧写作的凶手。因为从众的思考方式,让人们不习惯独立思考,也让人们无暇回顾那情怀如诗的美好时光。

这,真的很叫人伤心哪!

所以,讴歌写作吧!写作能让我们停下脚步,写作能让我们瞻顾过往、远眺未来。当你拿起生疏已久的笔,完全不知如何下笔时,设置一些会引发你心中意念的“饵”,将有助于你勾出自身的,但潜藏已久,几至遗忘的知识及情感力量。

每个人适合的“饵食”不同,接下来仅就几个常见的好用挂钩进行简单介绍。而在介绍前要先提醒两件事:一是在进行思考时,视情况运用一两个你觉得适合使用的挂钩即可,太多的挂钩会打坏思考的胃口,反而造成负担;二是挂钩可以混合使用,随时调整,毋须拘束,让想象乘风自由。

以下,就提供几个实用的挂钩供读者参考。



1.为主题下定义


试着在看到主题时,为每一个主题下定义,在定义完后,若有触动,可继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垂直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会在自觉或不自觉间,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眼前的每件事进行评价,“定义挂钩”的目的,就是要勾出写作者的深层思维,以及本来就深藏于心的相关知识。

定义挂钩,可以分成两个主干:(1)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定义主题;(2)思考是否有他人曾对这个主题进行诠释或有相关的说法。这个举动将有助于了解自身及他人对这个主题的看法,并拓展思考的角度;而他人的解说若与自己的定义有所呼应,也能在文章中引用,成为文章论点的证据。

以“风雨同路”为例,我们可以从字面义及引伸义去定义这个题目:

从右图可以看出,“风雨同路”在笔者的理解上,可以分成字面义“在风雨中一起行走”和引申义“共同渡过难关”两种,但搜寻脑中引擎,发现所想到的他人观点,无论是电影或格言佳句。都是倾向于引申义的理解,所以,写作时应该是从“共患难”的引申义来切入会较合适。

再以“浮生”为例,进行定义挂钩发想:

从图中可以看出,“浮生”二字,让笔者直觉想到的是“人生的虚浮与短暂”,定义较为浅白且缺少深度,但把想到的他人相关说法记下之后,就发现其实这个题目非常适合进行深度的生命思考。

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但直接与题目“浮生”相关,而且带出的是“人生如梦,及时行乐”,这种看似欢乐,实则隐含对生命短暂无可奈何的思想。

而从“浮生”二字,笔者又联想到苏轼的名篇——《赤壁赋》,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说明“生命表相改变,但本质不变”。若生命的本质不变,那么即使表相的生命消逝,也无须太过忧伤。这种观点,使“浮生”有了另一种理解的可能。

至于陶渊明《自祭文》中的“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既带出了“人活着不容易”的辛酸心声,又带出了“死不足惧”,超脱死亡的豁达胸襟。这种想法,虽不能完全让人从“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遗憾超脱,但却也令人不禁想到:死亡,对某些人而言,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通过定义的探索和思考,书写的材料就会变得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