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 > 2.写完后进行整体检视

2.写完后进行整体检视




除了在写作时自我提醒外,写完文章后,也可用思维导图再次进行思考组织的检视。检视的方式也很容易,运用在第四章中学会的拆解文章架构的技巧,将文章进行拆解分类后,先检验每一个主干是否都从中心主题出发,再以垂直思考的概念进行逻辑检视,检验文章叙述是否合乎层层递进、不离主题的原则。如此一来,即可轻易辨识出论点的逻辑组织是否严谨。以下就以实际例子说明。

【范例】麻木不仁 (梁容菁)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四个字,然后深深觉得:第一个将“麻木”与“不仁”合并使用的人,真是个天才!因为对所知所见失去了感应力,自然也就对他人的苦难缺乏了仁心。

大概是人潮比较多的关系,每个大的搭车点,总会零散地聚集着一些卖花、卖口香糖、卖彩券等,身上强烈散发出“生活苦难”气息的人,于是,每一回搭车,就成了良心争夺战。买?不买?买了用不着,不买又觉得有愧于良心。多数时候,我就如多数人一般,罔若未闻地与这些人擦身而过,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每一回我都得被良心鞭挞一番。

那为什么不停下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起多年前师大卖花老伯的新闻。上新闻的那年,老伯已经89岁了,如此高龄却还得背负着抚养曾孙的责任,当年老伯背着、抱着花束,沿街叫卖的情形吸引了师大学生的注意,一群善良的学生设法在师大夜市中替他找了个摊位,那一阵子,买花的人潮不少,老伯的花车每天都是满满的花束、川流的人潮。买过几次花,但经验却不全都是愉快的,总觉得老伯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善,但念着他的辛劳,每隔一阵子我总会光顾。

后来,研究所毕业,回去的次数少了,在某个冬夜,我又走至老伯的摊位,摊位仍在,令我吃惊的是老伯的花车,只有零零落落的花束懒懒地立在车上,数量挤不满车身的一半,更叫人惊心的是:这些花皆憔悴萎靡,花辫都发出垂垂将矣的呻吟!我吃惊了,也犹豫了,不知道这样可怜的花朵究竟该不该买,但还是抽出了一束百合,询问价钱,事实上我仍记得之前百合从50元涨到100元,再涨到150,但数量和质量却每况愈下的经验。我是准备付那150元的,即使知道不合理。

出乎意料,老伯说:“50元。”

有点惊讶,但还是掏出100元。更惊讶的是,老伯启口了:“再买一束好不好?”这句话不像是商量,倒像是恳求,出自一个本该颐养天年却仍被迫挣扎求生的老人。

我点点头,又抽出一束玫瑰花,我记得玫瑰花是少数在老伯生意兴隆时价格仍维持50元的花种。

“100元。”涨价了!唉!为什么我总是算计错误?我只好再掏出钱来。

离开了摊位,那和主人一样凄冷衰败的花车仍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

然后,在某一天,摊位静静消失在师大夜市熙来攘往的繁华里……

在多年后的某间教室里,我与学生们讨论起这样一个老伯、这样一个摊位、这样一个盛衰如此鲜明的故事。

早已记不清孩子们听完故事后七嘴八舌的心得分享是什么,却一直记得回荡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那声音在说:那是因为,大家习惯了。

因为习惯,所以麻木。从前从捷运站走到师大,沿路可以看到老伯卖的玫瑰花被放在门口的花瓶里,每一朵都含着笑、都润着水,都迎着朝阳恣意绽放它的美丽。这些美景早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门口不再有着花瓶、不再有着灿笑花朵、仿佛正木着脸的紧闭屋宇,还有一群群漠然经过花车边缘的身影。麻木不仁了,不是吗?我记得当时自己告诉孩子,别忘了随时保持心的柔软,别忘了随时感应到世间的苦难。

我没告诉他们的是,在好多好多年前,某间高中的教室里,有一双专注的眼,熠熠地望着讲台上年约半百的女老师,那时,女老师正认真地告诉她的学生:“莫忘初心!”

接着,我们就来进行检视:

步骤1.根据文章内容,画出简易的文章架构思维导图。

步骤2.检查各主干是否皆与中心主题相关。

“起”是释题;“承1”和“承2”是根据起举证帮助主题;“转”是从例证转入领悟与传承;“合”则是做总结及从题目反面提出正向展望。各主干均未偏离中心主题。

步骤3.用垂直思考的概念进行逻辑检视,删去冗词赘句。

针对各段落进行细部检视。此篇文章“承2”事件叙述最长,故我们以“承2”作为检视范例:

如果把“承2”的思维导图再画仔细一点,可以发现生意兴隆的部分,作者除了提到花束和人潮的盛景外,还插叙了自身不愉快的购买经验;而生意转淡的部分,则用花的零落稀少带出昔盛今衰的景况,并加入今昔购买过程中对价格的困惑及些许的不满。

以垂直思考进行检验时,我们从末端的支干往回推,如此便可清楚看出各类信息是否层层递进、是否响应主干、是否合乎主题要求。

“满满的花束”“川流的人潮”→生意兴隆→卖花老伯的故事→暗伏人们最终麻木不仁的结局→响应“麻木不仁”的核心主题。这两个支干叙述都没有问题。

“作者不愉快的购买经验”→生意兴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和前一层要叙述的主题已无密切相关,如果再以此对应到“麻木不仁”的核心主题,就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不必要的。

“花零落稀少”→生意转淡→卖花老伯的故事→人们已麻木不仁。此部分的叙述亦无问题。

“作者对价钱浮动的困惑”→生意转淡。这个支干叙述与上一阶层及核心主题所要表述的内容亦无关联,所以也应删去。

步骤4.检验文章呼应关系,确定文章架构的完整。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找出文章的网状脉络关系,以确定文章论点是否彼此呼应且被完整处理。

步骤5.修改文章。

最后,针对前面的检视结果,对文章进行修改。

【修改版】麻木不仁 (梁容菁)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四个字,然后深深觉得:第一个将“麻木”与“不仁”合并使用的人,真是个天才!因为对所知所见失去了感应力,自然也就对他人的苦难缺乏了仁心。

大概是人潮比较多的关系,每个大的搭车点,总会零散地聚集着一些卖花、卖口香糖、卖彩券等,身上强烈散发出“生活苦难”气息的人,于是,每一回搭车,就成了良心争夺战。买?不买?买了用不着,不买又觉得有愧于良心。多数时候,我就如多数人一般,罔若未闻地与这些人擦身而过,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每一回我都得被良心鞭挞一番。

那为什么不停下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起多年前师大卖花老伯的新闻。上新闻的那年,老伯已经89岁了,如此高龄却还得背负着抚养曾孙的责任,当年老伯背着、抱着花束,沿街叫卖的情形吸引了师大学生的注意,一群善良的学生设法在师大夜市中替他找了个摊位,那一阵子,买花的人潮不少,老伯的花车每天都是满满的花束、川流的人潮。那时,因为研究所的关系常回学校,所以每隔一阵子我总会光顾老伯的小花车。

后来,研究所毕业,回去的次数少了,在某个冬夜,我又走至老伯的摊位,摊位仍在,令我吃惊的是老伯的花车,只有零零落落的花束懒懒地立在车上,数量挤不满车身的一半,更叫人惊心的是:这些花皆憔悴萎靡,花辫都发出垂垂将矣的呻吟!我吃惊了,也犹豫了,不知道这样可怜的花朵究竟该不该买,但还是抽出了一束百合,询问价钱,事实上我仍记得之前百合从50元涨到100元,再涨到150元。

出乎意料,老伯说:“50元。”

有点惊讶,但还是掏出100元。更惊讶的是,老伯启口了:“再买一束好不好?”这句话不像是商量,倒像是恳求,出自一个本该颐养天年却仍被迫挣扎求生的老人。

我点点头,又抽起出一束玫瑰花。

离开了摊位,那和主人一样凄冷衰败的花车仍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

然后,在某一天,摊位静静消失在师大夜市熙来攘往的繁华里……

在多年后的某间教室里,我与学生们讨论起这样一个老伯、这样一个摊位、这样一个盛衰如此鲜明的故事。

早已记不清孩子们听完故事后七嘴八舌的心得分享是什么,却一直记得回荡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那声音在说:那是因为,大家习惯了。

因为习惯,所以麻木。从前从捷运站走到师大,沿路可以看到老伯卖的玫瑰花被放在门口的花瓶里,每一朵都含着笑、都润着水,都迎着朝阳恣意绽放它们的美丽。这些美景早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门口不再有着花瓶、不再有着灿笑花朵、仿佛正木着脸的紧闭屋宇,还有一群群漠然经过花车边缘的身影。麻木不仁了,不是吗?我记得当时自己告诉孩子,别忘了随时保持心的柔软,别忘了随时感应到世间的苦难。

我没告诉他们的是,在好多好多年前,某间高中的教室里,有一双专注的眼,熠熠地望着讲台上年约半百的女老师,那时,女老师正认真地告诉她的学生:“莫忘初心!”

标示黄色的部分是修改过的,不合主题的内容,都已被删去或极力精简,通过这样的修改,逻辑组织会更严密。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是限时写作,不可能等文章完成再做删改,所以写作者应该平常就培养出前面所提到的,在心中进行自我检视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不需要画出思维导图,写作者也能写出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