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故事经济学 > 生活始于平衡

生活始于平衡




故事开始前,它的物理设定、社会设定、核心价值及核心角色都处于平衡之中。主角当然也会有日常的起伏,这很正常,谁没有呢?但是他对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拥有绝对的主权。直到发生了……

第三阶段:激励事件

基本原则:失衡

定义:激励事件打破主角的生活平衡,将故事的核心价值正向或者反向扭转,但毋庸置疑地推至失常状态。这个转折点是后续事件的起始,推动主角采取行动。

激励事件既可以是宏大的社会事件,也可以是悄然发生的内在事件,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领袖变更,还是主人公自己改变主意都可以。它可以是偶然(中彩票),也可以是决定(辞职创业),可以造成正面转变(升职),也可以造成负面转变(破产)。它通常在一开始转向正面(如主角爱上了一个好男人),然后由正转负(却发现对方已婚)。

从激励事件开始,核心价值随着故事发展,在两极之间动态摇摆。在故事领域,“动态”的含义不仅意味着“活跃”或“有力”。它代表故事事件内在价值正负两极的轮转造成的持续变化发展。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激励事件有四个效果:

首先,它能够抓住注意力。正如我们先前指出的,改变对人类的思维模式有天然的吸引力。激励事件对主角人生的突然颠覆让观众的兴趣聚焦于此。

其次,激励事件提出了最戏剧化的问题:“事情的结果将会如何?”这个关键问题就像强力心理胶水一样。回想一下,你耐着性子看完了多少糟糕的故事,只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纠缠不休:“这破玩意儿最后到底怎样了?”

再次,对关键问题的好奇和对主角的感同身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故事最诱人的魅力:悬念。悬念将观众的兴趣深化为情感投入。主观认同和客观上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个心理动因将故事的力量放大了十倍。

第四,就在观众看到主角生活失衡的那个瞬间,他/她的想象中会形成一个画面,观众知道他们在故事结束之前一定会看到这个场景。听了一辈子故事,观众知道一旦激励事件爆发,负面力量会持续阻挠主角的行为,直到他终于和危机面对面,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敌对力量最集中的时刻。

这个决定性的对峙时刻有时候被称为“必要场景”。因为观众已经有了这样的想象和预期,讲故事的人有责任把这个场景展现出来,否则就太无理了。

第四阶段:欲望对象

基本原则: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某个事件迫使你的生活失去平衡,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任何一个人最想要的是什么?生存的主权。激励事件将生活推至失衡状态,激发人类自然的欲望——夺回控制权,找回平衡。

这一初始事件令主角察觉到,他所站立的位置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重大甚至很可能是危险的倾斜。欲望对象由此产生,他感觉只有得到欲望对象,他的生活之船才能重归平稳。欲望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比如加薪、创新产品、合适的恋人,也可以是情境,比如升职、离婚、复仇,甚至可以是观念上的,比如对自己的深刻洞察、更高的事业目标或者终身信念。几乎没有任何故事的欲望对象是完全一样的,理想情况下,欲望对象应当独一无二,专属于它的故事背景。



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故事都戏剧性地展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挣扎——为混沌的生活赋予秩序,让失衡重归平衡。


我们用风险来衡量欲望对象的价值。风险越大,欲望对象的价值就越高。什么样的事物让你愿意付出时间?什么样的事物让你愿意冒生命风险?什么样的事物让你愿意以灵魂交换?最诱人的欲望对象有最高的价签。事物的价值越高,观众的感情投入越深。相反,看着一个角色追求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则是无聊的同义词。

故事塑造了角色时时刻刻的挣扎,但是生活的复杂性却如同一座充满欲望和需求的蜿蜒迷宫。讲故事最终成为融合与组织的艺术,将欲望的洪流融合成一系列瞄准单一欲望对象的事件。

让角色奋力寻回生活平衡的欲望对象由他生活的文化背景决定。文化理想决定了引导主角的前景欲望(他应当想要什么)和背景欲望(他不能想要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断察觉到自我和生命中遇到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交通中的安全,侍者给我们领的座位,我们在同事中的层级位置……这仅仅是三个我们在社会中遇到的例子。我们对与朋友、家人和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非常敏感。同时我们还了解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以及身体、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幸福状况。更重要的是,我们深知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包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态和未来的憧憬。复杂交错的关系创造了前景和背景的欲望——生活的必需和禁忌。

这些欲望不仅构筑了角色的生活现状,同时也调节着他的行为。背景欲望构成抑制之网,限定了每个角色在每个场景中的行动范围。对稳定的追求约束着角色的行为,限制他在得到欲望对象的过程中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

然而主角的欲望对象不应当和他的动机混为一谈。欲望回答的是“什么”:他主观上想要得到什么?潜意识里在寻求什么?而动机回答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人物想要得到这个?为什么他想得到特定的欲望对象?

人类动机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至孩童时期,因此通常是非理性的。讲故事的人想对人物动机挖掘到多深完全取决于他自己,有些人偏好于此,有些人则置之不理。

查尔斯·达尔文、德拉诺·罗斯福、毕加索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用大段篇幅描述养育的细节,想记录下激励这些名人取得伟大成就的童年经历。

与之相反,莎士比亚从不讨论动机。他不告诉我们为什么雄心勃勃的麦克白被内疚折磨,为什么嫉妒吞噬了名将奥赛罗,为什么愚蠢的李尔王会相信年迈的时候女儿们会照顾自己。这些悲剧的灵魂只是做出那些迷人的举动,让我们屏住呼吸。

第五阶段:第一个行动

基本原则:策略选择

欲望需要行为。为了找回生活平衡,核心人物必须采取行动。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采取的行动和得到的反馈推动他接近或远离欲望对象。这一正向/负向动态将故事推至高潮。故事创作者若想创造出独特并且吸引人的行为,就必须善于观察人类行为和其背后的原则。比如下述两个原则:

原则一:异质策略

每个人从此刻到下一刻的行动基于他对概率的预判,即他认为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每个人对可能发生之事的感觉源自他过去每个日日夜夜的全部经验。过去的生活经历给了他独一无二的视角,让他判断出世界在物理、社会、个人、内在四个维度是如何运转的,或者说理应如何运转。因此,从一个瞬间到另一个瞬间,无论是深思熟虑还是本能反应,人在直觉引导下采取大概率会引发周围人事物的正面反馈的行动。

为了接近当下的欲望和长期愿望,人们从个人策略的箭囊中选取战略性的行为。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对行动的预判也不尽相同。因此,他的策略选择(包括具体言辞、姿态、表情等等)也是独一无二的。

换言之,所有的行为都反映出某个独特立场。每个人的基因和经验的结合体都无可替代,有多少人生存在世界上,就有多少种对真实世界的独特观念。正是无穷的异质策略激发了故事创作者的灵感,让他们构思出独特人物。那些最巧妙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具有前所未见的迷人举动。

原则二:风险规避

进化论设定了一切生物的基因:尽可能地保存生命,直到耗尽最后一个卡路里;尽可能地追求所有必要的欲望,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因此,人性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追求想得到的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在可选择范围内保守地采取最低限度的必要行为。

不然人有什么动机采取相反的策略呢?如果有更便捷更安全的选择,为什么要浪费多余精力或者冒不必要的风险呢?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它违背自然规律。

因此,风险规避原则是这样的:角色只会做必要之事,不会多做,也不会少做。他会在自己认为能够找回生活平衡的策略中,去保守地选择最低限度的有效行为,但是请一定记住,对于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是刚刚好的判断因人而异,并且人和人的判断之间差异巨大。  每天,每刻,我们通常会正确地做出选择。我们99%的行为产生的影响都在预料之中。我们招手叫车,出租车应声而停;我们用谷歌查问题,维基百科给出答案;我们给朋友打电话,对方会很高兴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采取行动,而这个行动导致的结果通常和我们想象的一样,于是我们继续过日子。这就是生活。但是这绝对不是故事。

为了给观众创造出意义深远的情感体验,故事创作者必须摒弃所有空洞的瞬间、所有细枝末节和陈词滥调,全心全意地拥抱那些带来价值改变的事件,且只专注于这些事件。

若想制造改变价值的事件,故事创作者应当令核心人物对概率的预判与现实产生必然的对立。概率指的是我们在做出行动之前认为会发生的事;而必然指的是当我们已经采取行动之后,实际造成的结果。当核心人物的第一个行动(基于他对概率的主观判断)和故事世界中的第一个反馈(基于现实中的客观必然)产生碰撞时,受到威胁的价值观向相反方向移动。

第六阶段:第一个反馈

基本原则:悖反期望

第一个反馈背后蕴涵着许多影响因素和影响力量,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