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故事经济学 > 核心角色

核心角色




我们最好把人物设计想象成有行星和卫星的太阳系,太阳(故事的核心人物,也就是主角/英雄)在中心燃烧,彗星(配角)围绕太阳运行。明星角色通常是单个人物,但也可以是双雄(如《末路狂花》)、团队(如《无耻混蛋》)、机构(如《传染病》中的疾病防治中心),甚至作为一个庞大集体挣扎生存的全人类(如《世界之战》)。

如果这个角色由两个或以上的人物担纲,那么他们通常作为一个人行动: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人追求的是同一个东西,在追寻的过程中共同受难或者共同受益。不管其中一个人遭遇了什么,是正面还是负面,集体中的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

核心角色不一定需要让人同情,但一定要让人感同身受。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让人同情意味着“讨人喜欢”,一个让目标受众想要当朋友、家庭成员或者邻居的亲切同伴。而“感同身受”意味着“像我一样”,即核心人物和目标受众共同拥有的与生俱来的特点。

让人同情可有可无,而感同身受必不可少,原因如下:观众的参与度取决于行为背后的身份认同感。不管角色多有吸引力,多让人同情,观众绝不会仅仅因为对方个性迷人就产生共鸣。相反,只有当观众下意识地分辨出角色自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人性光辉时,观众才会基于移情作用,和角色产生心理连接。而角色的这一品质成为故事的善意核心。



善意核心


从故事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受众本能地立刻开始审视包裹着价值观的故事全局,寻找一个移情的入口,进入故事的情感之门。他们区别出正负、好坏、正确与错误、有价值与没有价值的事物,寻找着善意核心。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本能地自认为是好人。

我们都知道自己绝非完美无瑕,可能还需要道德上的审慎,但是当我们衡量内在的正负力量之时,我们感觉总体来说我们是好的,或者至少是正确的。就连罪大恶极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正当理由的,不信你去问问看。因此,所有人类,不管有没有人性,都在故事世界中寻求着正面的光辉,进而产生共鸣。

理想情况下,故事创作者会把这个善意核心置于主角身上。这个核心角色内心散发出正面的人性光辉,从而抓住受众的个人情感。这种移情作用也是镜像故事的出发点,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六章中进一步展开。

请注意,善意核心原则不代表故作多情或者盲目乐观。就像太甜的糖会让牙齿痛一样,太甜蜜的世界让人觉得不真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