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故事经济学 > 科学背景

科学背景




要想理解镜像体验是怎样发生的,它为什么能行之有效,我们还需要往回追溯,来看看神经科学是如何看待故事的。

正如第三章中提到过的,布罗德曼第10区是大脑中最庞大的区域,负责回放记忆、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做出选择并且规划行动。大脑中的其他部分负责执行这些决策,但是决策背后的思想只存在于布罗德曼第10区。在这一区域中,过去流向未来。  [3]

人的心智会记住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的模式,借此规划未来的行动方针。在过去的事件长年累月的影响下,我们了解事物如何运行,世间各种力量如何相互连接。当新的情况出现时,心智会根据以往积累的模式,想象出接下来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并预测出这些行动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将过去的遭遇和对未来的预期连接起来的过程不只关乎实际发生的事实,它同时还包括虚构的经验。当故事吸引住人类心智的时候,与之相应的事件同样在大脑布罗德曼10区中上演。记忆功能紧接着把这些镜花水月的事件标记为“似乎如此”,和真实事件一起储存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如此”渐渐淡化为“确实如此”。应对未来的时候,理性不会刻意区分这些记忆是虚构还是事实,而是聚焦于这些记忆中相通的子结构。人的意识将“确实如此”和“似乎如此”背后的因果关系抽象出来,融合在一起。如此累积的关于因果的知识将在未来派上用场。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概率的感知采取行动。个体在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中的体验的总和会告诉他某一行动可能会产生怎样后果。通过这种独特的心理机制,故事为我们提供关于决策与反馈的洞见及指导,由此逐渐构建出未来决策的参考框架。聪明的营销者能够利用目的型故事影响这种行为倾向。



创作目的型故事


创作目的型故事和虚构型故事一样,同样经过八个阶段。与后者不同的是,目的型故事力求在消费者心中制造镜像体验,最终导向盈利性的重新演绎。目的型故事的弧光带领消费者从生活中的某处缺失走向圆满,从需求走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