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故事经济学 > 镜像体验

镜像体验




精彩的故事能够同时创造两种互为镜像的体验:理性体验和情感体验。

理性镜像体验始于好奇,并终结于好奇。故事的激励事件挑逗观众的理性,不断制造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接下来呢?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主角能得到他的欲望对象吗?”理性镜像体验映射出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问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故事给自然立了一面镜子。

情感镜像体验始于共鸣,也终结于共鸣。当故事的主角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人性光芒的时候,这种“善”的内核吸引观众本能地和这个人类同伴产生联系。观众迅速在潜意识里陷入对主角的认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讨论过的,对于目的型故事来说,共鸣是不可或缺的。假如失去这一层根本联系,故事就无法驱动任何人采取行动,更谈不上驱动消费者购买。  [1]

在虚构型故事中,情感镜像体验有两个步骤。目的型故事比虚构型故事多一个步骤。



第一步,认同。当目标消费者意识到他和主角之间有共通的人性的时候,他的直觉会遵循亲近的逻辑:“那个角色和我同样为人,所以我希望那个角色得到他想要的。如果我遭遇了相同的处境,我也想得到它。”换句话说,观众同主角建立了情感纽带。  [2]


第二步,潜意识互换。一旦目标观众对主角产生认同,他就会感觉这是他自己的故事。因此他会用现实生活中的欲望来代替角色在故事中的欲望。他站在主角一边,支持主角得到故事中的欲望对象,从而间接地接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欲望。

受众本能地感觉故事中的事件仿佛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当故事线发展的时候,他感受到从负到正的转变,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直到故事高潮间接地满足了他自己的需求。

为什么叙述得当的目的型故事会产生持续的效用?这种潜意识里产生的从虚构到自我的镜像互换简单地解释了缘由。

第三步,重新演绎。潜在消费者的镜像体验激励他采取行动。消费者想要重新体验目的型故事带来的正面改变,于是他选择购买故事中植入的产品或服务。在故事之后发生的这种重新演绎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达到了营销者的目的。简而言之,受众的确变成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