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法则




正如泰特洛克的研究揭示的那样:面对复杂世界时,专家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无所不能,优秀企业也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能够基业常青。汉纳研究的世界百强企业中,有10家在10年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的83年里又有一半多企业销声匿迹。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教训:失败是创造复杂而又富足的经济体的基础。

不过,也许彼得斯、沃特曼和汉纳的发现只是证明了企业在登峰造极之后势必走向衰落的现实。在那些富有活力的新兴行业内,企业的生存状况又如何呢?

答案是失败企业的比例更高。以早先的印刷业为例,德国人约翰尼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了印刷机,1455年印刷了大名鼎鼎的《古腾堡圣经》,彻底改变了世界;但耗资巨大的《古腾堡圣经》项目让他落了个倾家荡产,印刷业的中心迅速转到了威尼斯。1469年,威尼斯建立了12家印刷厂,可3年内破产了9家,而此时印刷业正摸索着向利润型经营模式发展。最终,印刷业找到了方法:印刷可赦免“罪罚”的赎罪券(1)。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初期,美国有2  000家公司从事汽车生产,但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只有1%。网络公司如泡沫般蓬勃而生时,败下阵来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市场体系最惊人的地方不是失败的例子屈指可数,而是即便在最具活力的行业内,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总体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体系里,失败也无处不在呢?问题难就难在这里。泰特洛克的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分析专家也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营销人员、产品开发商或者策划人员能够精准预测未来。1912年,胜家公司的经理很可能没有预见到现代制衣行业的崛起。公司之间必须彼此竞争,这才是问题最难的地方。那些在竞争中勉强生存、获得一些盈利的企业根本算不上优秀,必须成为佼佼者才算成功。“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倒闭”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为什么能进入奥运会决赛的运动员那么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行业只能容得下屈指可数的几位赢家,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胜出。

就算在经济领域中最具活力的行业里,失败也总是无处不在,现代计算机行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这个行业的起步阶段,失败总是如影随行:晶体管代替真空管成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很多真空管生产商没能及时转变,所以被贝克休斯公司(Hughes)、二极管公司(Transitron)、飞歌电器公司(PhilCo)这样的企业取而代之;后来集成电路又代替了晶体管,那些公司又成了新兴公司的埑脚石,而英特尔和日立则接过了接力棒。

与此同时,施乐公司在影印专利到期后奋力求生,创建了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研发出了传真机、界定所有现代计算机的图形用户界面、激光打印机、以太网以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Alto型计算机,但施乐公司并没能成为个人计算机领域的翘楚。很多Alto型计算机的后继机型在计算机的历史上都没能善始善终,包括ZX  Spectrum、BBC  Micro以及日本的MSX  standard。后来,IBM公司勇担重任,生产出了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原型,不过,当时IBM极不明智地将整个系统中最有价值的操作系统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微软。2005年,IBM退出了个人计算机行业,把这块业务卖给了联想(2)。20世纪80年代,苹果公司虽然使计算机的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却让微软公司拔得头筹,后来苹果又携iPod和iPhone卷土重来。微软也因对互联网重视不足,在搜索引擎的战争中不知不觉输给了谷歌,它在软件行业的主导地位也岌岌可危。只有最妄自尊大的预言家才敢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能预言计算机市场的下一次风水轮转。由此可见,过去40年里最成功的行业也是建立在失败、失败、再失败的基础之上的。

难倒托马斯·思韦茨的多士炉虽然很不起眼,可它的诞生正是不断试错的结果。1893年问世的第一台多士炉Eclipse并不成功:铁制的加热装置容易生锈,经常会融化甚至引起火灾,这种多士炉很快就退出了市场。第一台成功的多士炉直到1910年才出现,生产商特别强调其加热装置由镍铬合金制成。不过,还是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最显著的缺点就是由于加热装置暴露在外面,存在着火灾、灼伤和触电的隐患。几十年后,人们熟悉的弹跳式实用多士炉才被设计出来,在这段时间里,已有很多多士炉制造企业要么改行换业,要么关门破产。

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



试错法则


市场的确解决了创造物质财富的问题,但是秘密既不是利润驱动,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董事会的高瞻远瞩。虽然几乎没有公司老板愿意承认,但市场正是在跌跌撞撞中走向成功的。成功的观念逐渐流行,差强人意的观念最终将无人问津。施乐、通用和宝洁都是此间的幸存者,看到它们时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成功,还应该看到漫长又纷杂的失败史,看到所有失败的公司和失败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