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如果你有空去书店浏览一下经济类读物,就会发现书架上满是新、奇、特的书名,让人眼花缭乱,书中尽是“高大上”的理论,叫人诚惶诚恐,在这个出版物泛滥的时代,人人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哈福德偏偏剑走偏锋,他搬出了“失败与成功”这个老话题,不是任何人都有这种刻意低调的勇气,当然,也不是每一本故作低调的新作都能像这本书一样获得这么多的赞誉。

《金融时报》美国版执行主编吉莲·邰蒂(Gillian  Tett)认为:“……无论你是在政府任职、在公司上班、在奋力创业,还是只想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都需要读一下这本书。”英国《自然》(Nature)杂志评价它“就像一门卓越的通俗科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的克里斯·布莱克赫斯特(Chris  Blackhurst)说它是“公司版的《物种起源》,甚至更好”。

生物学上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哈福德则把这个原则推广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特别强调“试错”在社会成功中的重要性,因为他认识到了“天择”的无奈现实,即人类社会纷繁复杂、难以透析,面对这样的世界,连专家意见都相互矛盾、权威尽失,故而失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成功是一些神赐般的奇迹,但认识奇迹背后的原因定会帮助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在他看来,接受失败、适应改变的企业才能拥有更长远的发展契机,直面失败、适应发展的政府才能为民众谋求更多的福祉,不惧失败、适应环境的个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搏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三言两语岂能说尽一本书的精华,巧妙之处需要诸位读者去品评,我在这里再简单谈谈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感受。说实话,翻译旁征博引的作品意味着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在不同领域来回穿梭,拿到这样的作品,我往往备感压力;可翻译哈福德的这本书却让我颇为享受。这本书精选了许多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细加分析,而且这些故事并非简单地罗列、堆砌在一起,它们勾织在一起,形成了“明晰、迷人又恢宏的哲理系统”(《自然》杂志)。它就像一本颇有意趣的哲理故事书,我成了一个被吊足胃口的读者,“……期望哈福德一页页不停地写下去”(《星期日泰晤士报》),翻译起来自然动力十足、兴趣盎然。所以看到经济类图书就发怵的读者们也完全可以拿来读一读。难怪《泰晤士报》说:“联合国研究专员夏天度假时应该把哈福德的书打包带走。”这是一本有营养、有滋味的闲暇读物,你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列入自己的旅行度假书单。

我能在译海里自得其乐,首先要感谢亲爱的父母和家人,是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让我抛却压力、心无旁骛地坦然选择这条“苦中作乐”的道路。还要感谢我生活和工作中的益友兼良师们:感谢林卫峰先生和李瑾老师就一些专业问题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厘清思路,感谢冯海青老师和刘海丽老师认真无私地帮我搜集资料、提供帮助,感谢姚燕青老师、贾磊老师对翻译文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的每一点收获都离不开这些亲朋好友真挚的付出。

假期将至,我的旅行度假计划中除了这本书,必须要有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