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10秒沟通: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的高效沟通术 > 31.接地气的表达,让人倍感亲切

31.接地气的表达,让人倍感亲切



·“贴近生活的语言”让人倍感亲切

“楼顶疾风劲吹,楼下却完全感觉不到有风。”

导播在超过200米的屋顶和邮局前的十字路口分别布置直播安排,最后向我感叹了一句。

于是,我回答说:“前几天正好在某本书上看过,近地面风速是无地面摩擦风速的50%。”

“啊?你说什么?完全没听懂。”

“因为受到高楼和树木的摩擦力影响,近地面风速会有所削弱。与毫无阻碍的高空风速相比,风速相差一半。”

“你一开始这么说不就行了嘛……”

“抱歉……”

书籍、报纸等印刷物需要观众自发阅读,所以属于“主动型”媒介,生僻拗口的文字多一些也没什么问题。与之相对,电视属于“被动型”媒介,需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以避免误解。导播从事影视文化制作多达10年,这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再以天气预报中常见的“锋”为例,相比于“湿冷空气翻过山岭后转为干燥、高温的气流”,“翻过山岭的冷风变成热风”是不是更方便理解?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与其掌握大量拗口词语或学术用语,倒不如以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效果更佳。听众觉得亲切,理解起来自然毫不费力。

假如专业术语或艺术性表现太多,乍听之下貌似显得自身知识丰富,其实恰恰相反。听众早已悄悄给你打上“不善言辞”的标签。所以,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表现还是能免则免。放下生僻拗口的词语,用更为亲近的方式表达吧。

·电脑输入法不能马上跳出的词语尽量不用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为了避免误听和误解,通常采取以下三种办法。

①不用音读,改用训读

②避免使用熟语

③补充语句说明

在日语中,同一个字有音读和训读之分,音读容易与其他字混淆,造成听者的误会。

另一方面,由于同音异义词的大量存在,避免使用熟语也是为了防止误解。例如,在日语中“投稿”与“返航”同音,如果脱离前后文,“某人投稿”还是“某人返航”完全无法区分。对方乍听之下难免疑惑,无法集中注意力留心之后的内容。因此,对词语的理解还是要结合前后文来看。

投稿——寄出稿件

归还——还回来

傍身——掌握技巧

有力视——看起来有力

如此一来,对方一听就明白吧。如果电脑输入法不能马上跳出汉字,那么这个词语就尽量不用。我们需要养成习惯,把熟语自觉转换为词组或短句。

第3点常见的表现即“所谓……”“众人皆知……”“局部会有阵雨,即所谓的下下停停”“小风太即众人皆知的小熊猫”,这样常用的表述,更易于对方理解。

·你的话语是否适用于所有人

前一阵,我收到一封邮件。

“策划书附了tips(小贴士),针对公司各类情况,可以明确具体的方向。另外,考虑到设计及操作的效果还需要调试一段时间,预计8月可以launch(问世)。”

“嗯?tips和launch是什么意思?”

对于行业背景各异的人们来说,邮件内的各种“新名词”每每让他们大惑不解。业内人士自然一看就懂,而其他人自身学识不足,又羞于提问。

在信息搜索引擎日新月异的今天,搜索邮件内的几个生僻词语并非难事。但是,如果在交谈或者发布会的现场,那该如何是好?观众不知所云,甚至连听下去的兴趣也是寥寥。所以,你的话语当真适用于所有人吗?

如果双方的想法不一致,沟通容易产生误解。一旦得不到对方的理解,分歧就此产生。所以,那些乍听之下不明所以的词语还是转换成简单易懂的表述吧。

法则:选择浅显词语,让对方一听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