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序言



有人也许会说,谈话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们说,我们的世界已经充满分歧,谈话基本上于事无补。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非赢即输的世界,只要确保我们这边能赢就好,不管其中都包括谁。这就等于是说,我们在打仗,一切只是战术的比拼。

但是,我们的敌人是谁呢?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物种灭绝、严重不平等、就业不充分、年轻人焦躁不安、社会不稳定、经济上产出有余而能够提供使命感的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并非源自“对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造成的。我们的生活方式无法为我们和与我们共享一个小小星球的很多其他生命的健康幸福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在这场我们与自身的战争当中,胜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只是在忙不迭地原地打转而已。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用疯狂、愤怒和恐惧将能够造福于所有生命的真正进展尽数湮没。

我相信,明白这一点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他们知道,现状必须改变。他们知道,你不能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上继续追求物质的增长,而且在今天,单纯追求物质增长的愚蠢行径基本上只会引发一心扩大物质享受中“我的份额”的越来越严重的恶性竞争,无论这种竞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知道,问题已经不在于“我们对抗他们”,而在于“我们所有人想要创造什么样的未来”意义上的新的“我们”。讽刺的是,有了这样的看法,我们认为他人应当做的事情和我们身边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的反差就会变得更为强烈,所以反倒有可能使局面更加恶化。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基本上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为了高尚的目标而斗争”,在争夺控制权的战斗里追求我们喜欢的那种进展,一种是改变。不过,这里的改变是什么意思?它和“放弃”有什么不同?首先,它不是要你放松对你所信奉的目标的追求,而是要你改变追求的方式。简单说,它是要你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改变,你就必须同时跨越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如果你只想着跨越外部障碍,而忽视了内部障碍,那么进展就只能是一个梦。反过来也一样。所以,我们真正的选择只是,要么同时关注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要么两者全不理会。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不仅强调行动力,还要追求觉知力,不仅关注外在的问题,还要探索内心的阻碍。

所以,最后,作为致力于为所有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行动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这样做,因为我们怀揣着对生活的使命感),问题就归结为了,我们该如何进行下一次的谈话。如同伟大的物理学家沃纳·海森伯格(Werner  Heisenberg)所说:“科学源自交谈。”谈到社会变革,情形也完全相同。我们是为了赢,还是为了获得启示?谈话结束后,我们和对方的关系更紧密了吗?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吗?还是相反?我们的行为是在培育一个可能出现的未来,还是在巩固一个把我们困在惯常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里的过去?

面对这些更为根本的问题,贾森·杰伊和加布里埃尔·格兰特给出了一套完备且实用的指引。他们知道,根本的改变从来都不是单凭什么愿望就能实现的,它还需要练习——他们有办法来让我们借助日常谈话不断地发展我们对自身的觉知。他们也知道,这绝非一段孤独的旅程,你必须与他人结伴而行。他们能与你携手共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开放头脑和心灵,最终促成根本的转变。

如同神经学家所言:“在压力下,大脑的功能会退化。”这时,我们也会退回到最原始、最习惯的行为模式。从社会的整体角度看,这一点也完全正确。今天,我们在全世界都能见到这样的倒退。要想在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真正的进展,关键之处就在于重新唤醒彼此倾听和真诚对话、思考的能力。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

2016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