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第3章 了解你的表现——谈话的潜在障碍

第3章 了解你的表现——谈话的潜在障碍




在我们自己的经历当中,在我们与行动者的谈话当中,在面向渴望成功的领导者的培训课上,我们总能发现同样的模式。当有人在我们十分在意的事情上惹恼了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某种特定的形式展开谈话。

下面是贾森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我去地下室里拿东西,发现灯开着。我小声埋怨着关上灯,然后径直上楼走进厨房,看见妻子在洗碗。我抱着胳膊对她说:“地下室灯没关。”

我们把画面定格在这里,看看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贾森刚刚提到的是一场谈话的开始。他已经传达出了一些你会在电视里看到或听到的内容。读完上面的一段话,你可能已经猜出了不少的关于贾森的内心活动:“真浪费电(以及钱和碳排放)。有人(不是我!)没关灯。我要看看是谁干的,然后告诉他(她)为什么这么做不对,这样他(她)以后就不会再这么干了。在这个家里,总得由我来贯彻环保理念。”所有这一切,汇成了他刚刚说过的那句话,似乎他的妻子完全没有环保意识!

我的妻子立马回敬了一句揶揄:“嗯,‘不知道是谁’每天早上冲完澡都不关灯。你知道接下来我怎么做吗?我把灯关上就是了。”

她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是什么让她窥见了贾森的内心活动?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已经结婚十几年了,这种情况早已屡见不鲜。而且,她也预见到,贾森接下来就要做一大通关于节约能源的说教了。贾森已经制造了一种谈话模式,而这种模式能够让妻子理解他的潜台词(这么做是没问题的!)。但是,在他这么说的时候,他也表达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某种立场、语气或措辞。尽管没有明说,但他仍然隐晦地表达了他的指责。

在言辞之外,贾森也展现出了他此时的状态——苛责他人、自以为是和消极攻击。这种状态会引发两个后果。其一是,这么做很难有效地促使贾森的妻子关注谈话本身,也很难保证将来灯就一定能关上。这么做轻则激起对方对自己的坏习惯的冷嘲热讽,重则引发一场争吵。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他所表现出的自以为是也没有与他想要创造的世界相吻合。当贾森和妻子跟孩子说起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期望的时候,或者当贾森为他的团队制定内部章程的时候,他会怎么说呢?他通常都会说,人要谦虚,要有同情心,要关心他人,要爱护环境。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却没有做到尊重他人,还把谈话气氛给搞僵了。

对社会、环境和政治议题的行动者来说,情况也类似。我们常常表现得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僵化教条或者高人一等。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对有可能发生的灾难的关心超过了我们对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的关心。这种做法并不吸引人,而且坦率地说,非常无趣。然而,我们却在惊讶,为什么人们没有积极响应呢?最后回到那句老生常谈的话——“跟他们说不通。”到头来,我们发现自己既疲惫又沮丧。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状态跟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相一致吗?



别让谈话卡在个人背景上


我们怎样才能看清自己的状态?水里的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同样,我们往往也不了解自己的状态,不了解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以及它如何决定了他人对我们的反应。

在前面的故事里,贾森当时并不清楚自己的状态。而在事后,他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能够描述出这种状态,这是以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是,他的妻子察觉到了他的状态。我们这么说,是因为她指出了类似情境下的另一种状态——只诉诸实际行动,把灯关掉(既不下结论,也不讲道理)。其二是,他花了一些时间回想了刚才的事情,检视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想法。也就是说,他做了反思。

这里的重点是,察觉我们的状态需要勇于放下身段,付出努力。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我们的状态决定了我们会做什么、说什么,也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包括所做的事和所讲的话。这些行动又会影响到我们的世界。这个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我们的状态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世界

在第1章里,我们分享过一则关于约翰·弗雷的故事。约翰来自慧与科技,他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在销售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方面做出了更大的成绩。故事最重要的启示不在于他使用了多么新鲜的说法来销售公司的服务,而在于,他之所以能想出新的说法,是因为他转变了自己的状态。

他理解了自身的状态对听众的影响。过去,他在自己的报告过程中表现得激情澎湃,对公司的成就信心满满。但是他发现,客户对此却兴趣索然。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注重调查,联系实际。此后,关于如何与客户打交道的一系列新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状态后面紧跟着行动。他倾听客户的困难,阅读他们的商业计划,帮他们解决了他们的问题。通过这些努力,他推进了公司所致力于的商业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他也创造了能够传授给他人的新的表达方式。

察觉我们的状态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它包括搞清楚我们内心的感受,以及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它既包括自省,也包括共情。发展心理学家表示,找到内心深处隐藏的东西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对个人成长非常关键。它是我们实现自我(即让自己变得更明智、更清醒、更有能力、更自由的过程)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艰难和痛苦,因为它需要我们直面自己的弱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理解并且最终改变我们的状态呢?在与他人谈话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状态会从我们与自己的背景对话中浮现出来。你跟自己的源源不断的背景对话会影响别人看待你的方式。

现在,暂时停止阅读,听听你在跟自己说些什么。

停下来,仔细听。

你可能会想:“跟自己说话?我没有在跟自己说话。我没必要做这一步,所以我要继续读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背景对话。

背景对话是我们和他人谈话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内心中的声音。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你可能听说过,有人提到要反思他们的“内心独白”或者“意识流”。有时,他们也会把这种反思叫作“观察思维过程”。你心里有想法,而这些想法可以被称为某种声音或某些声音。

你跟自己的谈话造就了你的状态。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能制造出一种内心的氛围。这种氛围又能让我们在与他人的谈话中展现出语言力量和非语言力量。而且,无论我们能否成功地分享我们的价值观、愿景和行动方案,我们的谈话方式都决定了我们最终能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一旦我们察觉到了自身的状态所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就会开始想办法来解放身心。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状态,开始新的、能够创造出新成果的背景对话。这样一来,我们就进入了一个让我们与我们最高远的志向真正相一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