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别让谈话卡在个人状态上

别让谈话卡在个人状态上




在这一章里(以及在整本书里),我们将帮你认清自己的状态以及你与自己的谈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将借助于一项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尽管这个探寻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局限在个人经验里的、私密的、只涉及人的内心活动的,然而实际上,它并没有那么个人化。

你能在前面那个关于贾森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是否曾苛责他人、自以为是或者消极攻击?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毕竟,我们都是人,都遗传了某些状态。我们与自己和他人的某些谈话已经持续了很久。当我们诞生在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当中的时候,当我们参与某一个议题或活动(比如社会公正或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我们都在共享这些状态。在追寻更美好的世界的过程当中,我们所遇到的让谈话陷入僵局的很多困难都是很多人经历过的,有的甚至已经成了老生常谈。我们发现自己在扮演行动者的角色,时而强硬固执、鲁莽急躁,时而怀疑悲观、妥协退让。

我们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地方都开过培训课,面向的人群也多种多样。课上,我们要求学员反思效果不尽如人意的谈话和担心谈崩而根本未能进行的谈话。下面是学员们提到的一些情形:

一名雇员想说服公司的财务总监在社会和环境事务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一名妇女想说服她的母亲尊重同性恋者的权利。

一名青年男性为他选择的职业和他所拥有的抱负向一脸狐疑的父母解释。

这类谈话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有可能激发他人采取行动,或者促使他人支持我们想要追寻的目标。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谈话常常会因为冲突、受挫和放弃而陷入僵局。很多时候,谈话甚至都不会发生。

“当谈话陷入僵局的时候,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培训课上,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获得了下面这些答案。(见图2)

图2  谈话陷入僵局时的状态

想象一下,飞机刚刚起飞,路途很遥远,你旁边坐着一个上述状态的人,那么你想跟他(她)说话吗?还是说,你会跟乘务员要一副隔音耳塞,装作睡觉的样子?这些词揭示了我们自身在谈话受阻时的状态。

现在,再看看这些词,想象一下,如果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你就会是这样的感受,或者你在别人眼里就是这种印象,那么这种感觉好吗?很可能不好!所以,我们倾向于避免困难的谈话,即,谈话对象的价值观有可能跟我们不一致的谈话。我们不想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感受到这些感觉,也不想让别人这么看待我们。所以,我们干脆避开困难的谈话,同时也把创造美好未来的目标丢在了一边。

这既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说它是坏消息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的状态妨碍了我们去达成目标。看到上面的那些词之后,一位财富500强员工谦逊地笑着说:“这就像是我的绩效考核评语!”说它是好消息是因为,我们能通过努力来改变我们的状态。如果谈话是跳舞,那么状态就是舞曲。如果谈话无法进行,或者进行不下去,你就可以换一首曲子来跳。有时候,甚至说在很多时候,别人也会跟着你一起跳。这本书里的练习将帮助你实现这一结果。

除了能揭示我们的状态之外,上面这些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共性。一些状态会反复出现,比如沮丧、防卫心理、怨恨、自以为是、被动攻击和放弃。另一些词语紧密相关,比如挫败感、一意孤行、自负和无所不知。我们把这种共性理解为,我们的状态是共通的,甚至可能是相互感染的。产生这些状态的僵局情境也是共通的——我们都困在现实和我们想要的未来之间,无法向前。

不幸的是,在我们身为行动者和社会活动家的时候,这些状态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纳迪娅·巴希尔(Nadia  Bashir)和她的同事们使用在线调查工具招募了一批北美民众的代表性样本。他们让受试者说出他们对倡导某一种社会风尚的“标准”社会活动家的印象。表2即为受试者眼里的“标准”环保主义者所最常具备的30项特征。

表2  受试者眼里的“标准”环保主义者所最常具备的30项特征

看到这些描述,你可能会笑出声来。你可能从中发现你自己或者你认识的其他人的影子。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不是某一个人的特点。在培训课学员反思出的各种状态和以上研究所显示的人们对行动者的看法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共鸣。

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认清我们的现状和我们想要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差距,我们就能打破原有的行为模式,同时为新的可能性辟出空间。我们将引导你改变某一次具体的谈话,以此来改变你自己的状态,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你所倡导的社会风尚。我们将按照曾经起作用的唯一方式来改变世界——每次只专注一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