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33.用不同的音调音量打造不同的印象

33.用不同的音调音量打造不同的印象




·结合不同场景改变声音


“欢迎光临,请问几位?”

来到餐厅吃午饭,刚一进门,一位皮肤黝黑、牙齿洁白的帅气小伙迎上来热情地招呼道。

以往我也是精神饱满,无奈今天抱着儿子,只能轻声说:“2位。”

“算上孩子,一共2人吧!需要儿童座椅吗?”

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确实值得称道,但是我却有一种选错餐厅的感觉。一听到店员的高声吆喝,儿子立马睁开眼睛,趁着他熟睡时简单吃个午饭的愿望也就此落空。

那位热情服务的帅小伙知道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2×2”打造希望传达的印象


声音具有魔力,而且它会随着谈话内容一起传达给对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场景不自觉地改变声音。例如,同样是迎客,居酒屋的店员会扯着嗓子高喊“欢迎光临”,酒店的服务生则会以低沉稳重的声音说“您回来啦”。这完全由经营理念决定。居酒屋旨在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酒店则重视提供安定、舒适的服务。

音调分“高低”,音量有“大小”,两者结合起来,给客户的印象自然大为不同。

·高x大=健康、开朗、精神饱满、年轻富有朝气、休闲

·高x小=温柔、母性、可爱

·低x大=头脑清晰、值得信赖、安定

·低x小=稳重、父爱、安心感、回味

试着按场合区别使用我们的音量和音调吧。干杯时“高x大”、约会时“高x小”、从事商务活动时“低x大”、商议时“低x小”。

音调的“高低”需结合自身的音域有所区别。

音量调整有时可以收到奇效,例如“闹中取静,故意小声说话”。

“咦?听不见。”“嗯?在说什么秘密吗?”……抱着好奇的心理,对方自然就会留神倾听。

在小声说话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故意张大嘴巴,二是把话说到最后、最后一个音久久不散。千万不能做喋喋不休状,否则再好的内容也无法清楚表达。

而且无论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务必保持在对方可以听清的语速,严格遵守“讲故事”章节中10秒50字的法则。

法则:从希望给对方的印象反推,调整音调与音量



34.说话抑扬顿挫的4种魔法


·一成不变的音量与音调催人入睡


前几日,我去更新驾照,在更新驾照的30分钟的培训时间全程都有“呼……呼……”的声音。抬头一看,竟然有人在打呼……

“咦?除了我都睡着了!”

约有20人参加培训,看起来个个精疲力竭。教员讲解交通规则的音调和音量也是一成不变,确实让人昏昏欲睡。



·4种抑扬顿挫法


如果美国前总统奥巴马“Yes,we  can”的演讲以单一的语气讲述,估计就不会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备受好评了吧?假如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以死板的语音和语调发表“邮政民营化”的演说,估计日本现在还是邮政国营的状态。

对听众来说,无论发言的内容多么精彩或是重要,如果平平淡淡地讲述,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那么,如何做到抑扬顿挫呢?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①大小

②高低

③缓急

④间歇

虽然这4个方面看似简单,其实效果显著。只要掌握一条,足以令发言提升一级水平。

上一节介绍了根据场景区别使用音调与音量,本节则着眼于调整词句。重要的标题和关键词需要突出强调,具体可参考下文朗读标题的例子。

“今天介绍的内容是‘仅用1天就能克服重度焦虑症的方法’。”

①大小(调整音量)

小——“今天介绍的内容是”

大——“仅用1天”

中——“就能克服重度焦虑症”

小——“的方法”

②高低(调整音调)

中——“今天”

低——“介绍的是”

高——“仅用1天”

中——“就能克服重度焦虑症”

低——“的方法”

按照常规的说话习惯,句首音调最高,随着气息吐出,越到句末音调越低。因此,起头时不能太低,说到中段时可以渐渐降调,到了需要强调的部分时一口气把音调提到最高,之后再渐渐下降。

③缓急(调整语速)

普通——“今天介绍的是”

缓慢——“仅用1天”“就能克服”“重度焦虑症”

普通——“的方法”

重要的部分一字一顿、慢慢表达。所谓有所缓急,其实是“不能急着说完”,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④间歇(在最想强调的语句前停顿)

“今天介绍的是……(停顿)仅用1天就能克服重度焦虑症的方法。”

请不慌不忙地有所“停顿”,默默数上2秒。如果起初感觉不太适应,可以心中暗暗地把后半句话说上一遍。

在4条方法中,③和④相对容易掌握,只需留意想要强调的部分即可。

所以,首先学会在重要的语句前“放慢语速”和“停顿”吧。而且,在说到“仅用1天”的时候可以竖起一根手指,这样会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

法则:掌握“大小”“高低”“缓急”“停顿”,自由掌控语句



35.停顿:沟通达人的进阶谈话技巧


·引人注目的“停顿”和希望获得理解的“停顿”


如果你稍有留意,在主持节目或仪式时,播音员在开场音乐结束后不会马上开口,而是刻意“停顿”片刻,然后打破沉默。“停顿”具有引人注目的魔力,播音员借此吊起观众胃口,促使他们专心收看。

在演讲时,开场免不了寒暄几句。但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务必“停顿”3秒。如果观众正在鼓掌,那么在掌声完全停下之前暂时不必接着说。即便内心紧张不已,也要面带微笑,表现出气定神闲的样子。于是,观众也能做好聆听之后内容的准备。切记,你的动作、态度、神态都十分关键,此时正是博得观众好感的良机。

“停顿”的另一个作用在于给听众消化的时间。

2008年,在福田康夫宣布辞去首相之后,有记者询问小泉纯一郎是否参加竞选。“我又不是北岛康介,眼下暂时无可奉告。”说完之后,小泉“停顿”4秒,脸上调皮的笑容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在开玩笑之后刻意“停顿”,给对方回味和反应的时间。

在你开口之前,对方并不知道你会说些什么。所以,无论是戏言、提问,还是深奥的话语,说完后暂且停顿一下,等待对方的反应。由此可以确认对方是否听出自己话里有话,而且留出时间让对方跟上节奏,这也是为其着想的表现。

“停顿”就是沉默,起初我们或许会有“不能冷场、必须说点什么”的不适感。不过,通常自认为的3秒停顿实际只有1秒,所以放心大胆地多加“停顿”吧。

法则:鼓起勇气“停顿”,施展高超的谈话技巧



◤专栏5  所谓的临场发挥,全凭素材库


有一次,在我主持婚礼时遭遇尴尬一幕——当我走到会场中央时,突然鞋子掉了……众目睽睽之下,我缓缓地捡起鞋子说:“失礼,失礼。我也好想有位捡起水晶鞋的王子……新郎新娘就是这样结缘的呢!”

全场一片笑声,尴尬就此消除。

每次接受司仪的任务时,我都会事先了解新郎新娘的背景。从出生时的体重开始,直到长大成人、彼此相遇、一方求婚为止。第一次约会总是难忘:新娘第一次穿上高跟鞋,上车时不小心把鞋落在站台上,新郎就像灰姑娘故事中的王子一般马上俯身给她穿上。由于婚礼时间所限,这则趣闻原本并不在计划之内。

由于鞋子意外脱落,我这才想起新郎新娘初次约会的故事并且巧妙引用。

事实上,新闻工作者都是本着“准备10份素材、最后发布1个”的精神,一边含泪舍弃研究资料,一边笑容满面地播报新闻。

只要事先准备周全,即便起初没有派上用场的计划,它或许会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所谓临场发挥,其实比的都是平时的信息储备。我们有必要为头脑的数据库多做准备,以防不时之需。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只需拉开数据库的抽屉、镇定自若地临场发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