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44.用平常的语气说话:少用书面语,多用口语

44.用平常的语气说话:少用书面语,多用口语




·绝不自作聪明


“别逞强,你平常会这么说话吗?”

把用于明天直播的稿件递给部长审阅时,他嘟囔了一声。稿件貌似根本不合人意,到处都是红笔修改的痕迹。

·今天多有操劳→今天百忙之中

·谨在做……→正在做……

·关于……呢→关于……

·正是……→是……

·继而……→那么……

·所谓……→是

·如何是好→怎么做

·由此可见→因此

·诸位于此……→诸位在……

有时,我们很容易误认为:华丽的辞藻和书面的语句更为合适。结果……突然发现过犹不及!诚然,在日常交流中一般是不会说“如何是好”的。

“借用他人的语句表述,结果很失败。”

部长的点评深深地刺痛我的心。



·不必勉强自己,如实表现即可


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像我这样勉强自己、选用晦涩语句的不乏其人吧?虽然初衷是展示自我风采、避免丢人现眼,但是心情过于迫切,极易陷入重度焦虑症的阴影。

试着大声朗读报纸的内容吧。一旦开口你就会发现,因为不是自己常用的话,就会显得格外别扭。生硬地照搬他人的表达方式,很容易显得很不自然。此外,由于语感不易把握,朗读时也难以代入感情。

这一切只因为报纸上的都是“书面语”。

语言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多用于公文,文笔优美,“口语”则多用于日常交流。两者的区别在于用文字还是声音表达。

为演说和宣讲而准备的稿件多半写的不是“口语”。如果照本宣科,听众一听就会觉得“这是特意准备的吧?”“这是在背书呢?”……即便记忆超群,表达终究生硬。

无论稿件上的文字多么吸引人,如果不能打动听众则毫无意义。文笔虽然优美,表达却很苍白,实在令人惋惜。因此,打动人心的并非映入眼帘的文字,而是听者无不引起共鸣的话语。对于精心准备的稿件,请认真朗读一遍,而且假设眼前面对广大观众。如果觉得有不妥的语句,当即进行修改。

“〇〇,恭喜啊!”在同学的婚礼上演讲时,这样的表达完全没问题。“今日〇〇结婚,在此表示由衷的祝贺!”如此冠冕堂皇的话语未无不可,却也一下子拉开了与新人的距离。

如今,任一一部智能手机都装有“笔画输入法”,同时具备“语音输入”功能。用语音还是文字表达?两者的边界已是越来越模糊。

以“书面语”写成演讲稿,真的能把你的意思传递给观众吗?

法则:把稿件内的“书面语”转为“口语”!按照平常的表达方式说话



45.恰当的练习对象帮你缓解焦虑


·大声朗读


“是东日本(Nippon)电视台啊!”

“啊!多谢!好险……”

我在仙台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月后担任各电视台集体庆典的主持人。

拿到稿件后,我把“东日本电视台”的Nippon念成Nihon。部长虽然和庆典毫不相干,还是和蔼可亲地为我指正。

“幸好大声念出来了……”

起初,我羞于把自己写的稿子念出来。不过,身边的人也因此纷纷纠正我的错误。是练习时丢脸,还是正式场合蒙羞……你会做何选择呢?

在演说、宣讲、主持公司活动等场合,专有名词千万不能弄错。例如本人的姓名有多个读音,需事先做好确认。



·找准练习对象


除了指正错误之外,事先找“谁”练习也与获得自信息息相关。

被问到自身的强项时,你是不是神采飞扬、口若悬河?这是自信十足的缘故。人们的畏惧心理往往来自对“未知”的不安:自身的话语能否被听众接受、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练习对象给予你的肯定,有助于帮你缓解焦虑,按照当前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人,均不会觉得害羞。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心平气和地站到台前、自信地面对观众。

法则:自信可以抑制焦虑症



46.通过“10秒分段练习”积累成功经验


·10秒分段练习,切勿延长至1分钟


“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专业人士,想必个个能说会道吧?”

我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谋生是不假,但关键还是在于掌握沟通技巧。这全靠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和模拟。随着反复演练,面对众人和摄像机的感觉就从“极为罕见”变成“家常便饭”。

练习次数与成功率成正比。

对于不善言辞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一点点加大练习量,首先就从“10秒”起步吧。

最初的段落在10秒内流畅说完,然后再进行下一段的10秒挑战。只需区区10秒,因此洗澡时、睡觉前、如厕中皆可尝试。我差不多一整年戴着口罩乘车,在车厢内及上班路上低声练习。

此时,每段训练控制在10秒内即可,切勿一口气说上1分钟。这就好比让连1公里都跑不到的人参加马拉松、把哆来咪都不会弹的新手放入乐队一般。勉强自己,其实就是加大了失败的风险。

每次练习时,是否总有让你磕磕绊绊的语句呢?

也许是平时不怎么用到的词语、生僻拗口的敬语,或者不太能念准的发音。在用红笔给稿件做标记的同时,试着想想能不能替换为简单上口的表述。

在成为播音员之初,我怎么都念不好“天气一片晴好”,于是改口为“天气似乎变晴”。把“请允许我……”作为口头禅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合理地替换语句,发音生硬的问题便可大大减少。



·反复朗读,渐渐铭记于心


把10秒长度的段落念上3遍,大致可以记住内容。亲自编写和审阅稿件,然后大声朗读、用自己的耳朵加以确认,内容便可刻在脑中。于是,平时勤学苦练的语句也就脱口而出了。

“10秒轻松搞定,我也可以做到!”

此时,表达对你来说已是习以为常。

根据对人脑的研究发现,重度焦虑症的最大病因源自“过去的失败经历”。因此,需要以“成功体验”取而代之。

“10秒圆满完成!”

“下一个10秒也不在话下!”
在说完一段之后,不要吝惜对自己的褒奖。

10秒,下一个10秒,再一个10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前的失败经历也就抛之脑后了。

法则:演说和宣讲需分段演练,积少成多,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