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42.演讲途中不要迷惑听众

42.演讲途中不要迷惑听众




·做一个登山的指路人吧


听人说话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尤其是兴趣索然的话题极易心生疲惫和厌烦。在信息搜索十分便利的今天,各人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假如兴趣寥寥,就此置之不理也在情理之中。

无论准备的话题多么有趣、语言组织多么精心,听众也不可能长时间凝神聆听。演讲者按照自己的节奏侃侃而谈,听众一不小心就厌烦和走神,会场的气氛也大受影响。

本书多次把表达形容为“把对方带到目的地的行为”。关于长时间的演说和宣讲,面对并不熟悉的听众,赋予类似“登山”指引的亲切感颇为必要。无论如何,绝不可让听众感到迷惑。

登山时可以看到各种路标,例如“此处是第〇段”“距目的地还有〇米”。由此,登山者可以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合理分配体力。同理,演说或宣讲时也要提示当前位置。

因此,在过程中需要穿插下列词句。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〇〇。

·第二个要点是〇〇。

·那么,关于剩下的10分钟,我想说的是〇〇。

·总结刚才说的内容,我的意思是〇〇。

·说到这里,我先总结一下要点。

·总之,关于3点原因,首先是〇,其次是△,最后是□。

在发布会上,如果切换到下一个话题,史蒂夫·乔布斯首先会总结之前的内容。

“So  I  just  wanna  review  that  we'  ve  seen  today.”

“所以,我只是想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

此外,在下一个话题的开头,他会以与观众一起解决问题的形式确认。例如,冠以小“标题”说:“关于〇〇的话题告一段落了吧。”

如果一场演讲耗时30分钟,那么用5分钟左右做个“小结”是为听众着想的表现。

“关于3个要点的第1点〇〇,我们先了解到这里。”通过语句概述,听众也可有个概念,例如“已经讲了三分之一啊”“3大点的第1点讲完了”。如此一来,除了照顾听众的感受之外,自身的紧张也大为缓解。“此前说明的是第2个要点△△,剩下的10分钟我想谈一谈第3个要点。”这样一说可以加深10分钟内说完的印象,由此,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更利于把握剩余时间。



·“10秒钟一个方向”的法则


确认对方是否理解的另一个方法是“眼神交流”。

在宽敞的大厅内演讲时,我一般盯着第一排观众侃侃而谈。不过,有一次下意识瞥向后方,只见有些观众一脸的不耐烦,我心中顿时烦躁起来。

因此,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时,我的建议是:首先正对观众,然后以画“8”字的方式缓缓移动目光,速度以“10秒钟一个方向”为佳。鉴于10秒钟可说50字,也可称为“一段话一个方向”,即说完一段后再移动视线。如果是边看稿件边发言的场合,在讲述“连接性语句”时不妨与某位听众以眼神交流。

此外,在引用数据或强调精确数值时,我会低头看向稿件。即使数字铭记在心,至少也要以这个动作增强说服力,给人“信息准确可靠”的印象。

法则:提示演讲的当前位置,通过眼神交流加以确认



◤专栏6  排练次数与成功率的关系


“哎呀,稿件拿不下了!真恨不得有三只手!”

傍晚在直播现场待机,天空突降大雨。不想穿着雨衣播报,于是决定打伞。结果,在直播即将开始前突然陷入慌乱:“右手握话筒,左手打着伞……咦?稿件没法拿!只剩几分钟了,这么长的内容可记不住啊!”最后,不得不和摄像师打配合:结合场景与自身的画面切换,我见缝插针地强记该部分稿件内容,真是忐忑不安!

之后,为了避免此类尴尬,在正式直播前,不仅是表达的内容,连周围的环境我也要一并确认、准备。无论日程排得有多满,我一定会事先走一走直播现场。商务会谈、发布会、婚礼……我都会提早抵达现场,可以的话还会排练一下。麦克风是无线的吗?开关需要自己按吗?讲台有放稿件的空间吗?有放矿泉水瓶的地方吗?观众是否看得到自己的肢体语言?……我会一一检查是否可以按照预想的那样表达。一旦临场手忙脚乱,事先准备的内容顿时忘得一干二净。为了使得事前的准备得到充分发挥,我们需要消除各种隐患,这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第7章  在任何场合都能侃侃而谈


43.缓解焦虑的绝招!小道具带来意外惊喜


·“众目睽睽”让我焦躁


“哎呀,弹错了,糟糕……”在钢琴演奏的开头弹错了一个音,一位小姑娘跑回家人身边,赧颜笑着说道。

“没好好练吧?这下在大家面前丢脸了吧……”

这是发生在我7岁时的事,由此,我认识到“失败就是丢脸”。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失败呢?”自那以后,每当课堂演讲或者体育考试之前,我都会这么问母亲。

“如果尝试100次却没有成功100次,那么正式场合也毫无胜算。”

这是母亲的口头禅,也是荒木家的家风。言下之意,如果第99次失手,那就不是把剩下的1次做完,而是决定再练10次,而且这10次不容有失。100次里成功了99次,唯一的1次失利或许就是动真格的时候。所以,必须力争十全十美,以百分百成功结束训练。0.99终究不等于1,所以对我来说,刻苦训练也是“理所应当”。

然而,即便练习时取得百分百成功,正式比赛时还是难免紧张。

在众人面前亮相,最大的阻碍来自哪里?……四处投来的目光。伴随着主持人的介绍而登场,分明就能感觉到四周的目光汇聚于自身。面对观众鞠躬后起身,发现大家都在打量自己!这一幕多少让自己有些不自在,被许多人“注视”很容易催生紧张感。

此时需要转变观念,我们可以试着引导视线、用心打动观众:“诸位,我有话要说,请看这个!”

一旦出示小道具,投射到自身的目光就会少了许多。让观众以为要“说明图像和物体”,自己便可从“忘词”的不安中得到解脱。



·通过小道具掌控听众的视线


除了缓解焦虑症之外,小道具还有“帮助对方理解”“避免对方厌烦”的神奇效果。

在中小学演讲或授课时,我一定会做几个“实验”或“游戏”。例如,在讲解云是怎样形成的时候,纵使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们依然或是打呵欠,或是窃窃私语……此时,如果拿出矿泉水瓶开始模拟“云的形成实验”,他们顿时精神一振。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登台模拟实验的代表很快就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英雄,大家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听众被他的举手投足所吸引,我自然就没那么引人注目。意识到这点之后,我也不禁乐在其中。

为了加深理解,演说和宣讲需要备有类似的特殊准备。而且,不仅是幻灯片等平面演示,实物或模型效果更佳。

至于婚礼的演讲,借助照片或纪念品感觉也不错吧?在出示物品时,切记把手举高,而且不可摇晃。

法则:使用小道具掌控对方的视线,可以缓解焦虑症和加深对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