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结构化写作:心中有谱、下笔有神,赢得职场说服力 > 三、充分说服他人: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地进行职场说服

三、充分说服他人: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地进行职场说服




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已将说(shuō)服与说(shuì)服统一。

在本书导论中我们就已经提到,职场写作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在实际工作中的很多场景下,“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最终目的,或者说它承载的任务,则是为了完成一次说服。

“说”是一个多音字,shuō和shuì。《辞海》、《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说(shuō)服”解释为“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而将“说(shuì)服”解释为“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

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完成一次“说(shuō)服”后,问对方一句:“你服不服?”对方说服了,然后该干嘛还是接着干嘛。那么完成一次“说(shuì)服”,对方光说“服了”还不够,还要接受和认可你的意见、理念和立场等,甚至还要按照你的要求做出一系列的行为。

“说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persuade,牛津词典有两个解释:①to  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  by  giving  them  good  reasons  for  doing  it(给他人好的做事的理由);②to  make  somebody  believe  that  something  is  true(促使他人相信某些事物是真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充分说服他人”应该读作“说(shuì)服”。在职场,“说服”他人是带有“功利心”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对他人进行“说服”时,是希望对方听完我的话或者看完我的方案、邮件之后,能够认同我的想法。如果对方是上级领导,则希望他批准;如果对方是下属员工,则希望他执行。

“说服”这个概念很大,我们有必要对它做一个范围的界定。此处的“说服”是指职场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写作(方案、邮件和文章等)的方式劝说对方接受或认可自己的想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说服对方呢?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对方要能看得懂你的内容,清楚地知道你的核心诉求;其次,对方能看到自己的利益被你考虑到;最后,你有充分而合理的理由、依据。

总结一下,成功说服对方至少需要做到三点:目标明确、换位思考和有理有据。关于如何说服他人其实涉及很多方面,这里我们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同样,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一次说服性写作,从而使对方的态度或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如下图所示。



STEP-1 明确观点:说服他人的前提是有一个鲜明的观点


WHY:说服需要具备“读者意识”


A通信公司市场部Eric,给领导提交了一份关于市场推广的申请,结果被领导“打回”,反馈是“不知所云……”其实,Eric也有这个心理准备,因为他当初写申请的时候,大脑就一片混乱,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

相信Eric的情况很多职场人士都遇到过,一说到写方案、写邮件,立马就打开Word或者PPT不假思索地开始动手打字。至于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希望对方看完之后有什么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地思考。其结果就是,写出来的东西得不到对方的认可,甚至让对方觉得你的态度有问题。

与做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写作也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是说服性写作。有了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才能在写作的时候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内容。你所提供的事实、数据和理由依据,以及你的推理论证,都是为了支撑这个目标。如此,才能使你写作的说服力得到提升和加强,也会让你的内容更加紧凑和具有针对性。反之,若写作时大脑中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那么,内容一定是涣散而混乱的,更不用谈什么说服力了。

写作目标是“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前提条件,为什么要首先确定写作目标?很简单,我们不可能用同一种文体、同一种风格、同一个内容去应对所有的读者。特别是职场,哪怕你是写给管理者,同样要区分高、中、基层管理者的关注点。针对不同的层级要设定针对性各异的目标,让他们都能从你的方案中找到他们所关心的那个点。这样,你的方案被批准通过的可能性才会提高。

在我国作文教学中,讲究“一题多做”。它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而国外一些国家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则明显不同,他们要求学生就同一主题或材料,或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也就是说,国外这些国家的“一题多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写作目标,然后根据不同的目标写出不同的文章。这对于训练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你在写作时大脑中要始终存在一个“潜在读者”,而这一“读者”要出现在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读者意识’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为了使说服更加有效,我们在写作时更要建立起“读者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写,以及对方关心哪些问题。

有了既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前面说过,说服他人是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有多少想法要表达,都要凝聚成一个清晰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是“结论”,是整个“说服”总的结论。对方能否认可并接受你的观点,就在于他是否赞同你的观点。

因此,“说服”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清晰的目标并形成明确的观点。



WHAT:瞄准目标形成明确的观点


1.  首先设定一个目标

相信大家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有这样的一些经历。向心仪的公司投出简历后,心里都会默默念叨:“希望HR看完我的简历能通知我面试”;向领导提交了加薪申请后会默默祈祷:“希望领导看完能批准我加薪”;给客户发出建议书之后会想着:“希望客户看完能跟我签合同”。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它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希望对方看完我们所写的内容后,能做出我们期待他做的事。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写作目标。

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有在写作前想着设定这样的目标,而是稀里糊涂写完之后才有所惊觉。但往往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木已成舟。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想在前面。在开始动手写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我的内容写给谁看?希望这个人看完之后有什么举动?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读者是“谁”,二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两个点正好对应了确定目标的WA法,如下图所示。

在说服性写作中,可依据WA方法设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观点,从而有效地说服他人。WA,即Who和Achievement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读作wà。Who指“说服的对象”即读者。Achievement表示说服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以及说服对方采取相应的行动。

所以,通过WA设定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希望W在看完我写的内容之后,能够做到A(“同意/认可/采纳/接受”我的“观点/建议/立场/态度”,采取或实施我期望的“行动/措施/行为”)。

再来看Eric的案例。很显然,W是他的领导,A则是“方案被领导批准,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Eric本次的目标可以设定为“希望领导看完方案能够批准通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2.  根据目标形成观点

有了清晰的目标,接下来要基于目标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这时候,需要重点思考几个问题,以帮助你形成明确的观点。

·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你想要干什么?目的是什么?

·你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预期将取得什么样的成效?

如果你能快速而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可以认为你把这个事儿想明白了。如若不能,则请你暂停一下,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最后,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观点需要具备两个核心要素:措施与成果,即“做什么”以及“预期效果如何”。

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让你的观点非常“务实”,同时更加简洁高效。联想一下实际工作,很多职场人士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经常陷入“假大空”的误区,要么言之无物,要么华而不实。无论是口头说话还是书面写作,内容看似很多但实质却空洞无物。而通过对前面几个问题的思考,更能将内容聚焦,也符合对方的心理诉求。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无外乎“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效果”。

Eric经过一番思考后,形成了他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即“申请更多资源,加大某通信网络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至50%”。围绕这一观点,他将从申请哪些资源、采取哪些相关措施、如何确保预期目标达成等方面展开自己的方案。这样一来,Eric的方案变得观点明确、重点突出、简洁高效,获得领导批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确定目标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确观点,即:向公司申请更多资源,加大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市场份额。因此,说服性表达中,即使表述的内容结构清晰,符合逻辑,满足对方的需求,如果我们目标不明确,还是达不到一个有效的结果。并且,同一件事与不同的人沟通,目标不同,则观点不一样;观点不一样,表达结构也可能有差别。例如,做一个结构思考力的培训课件,受众是学员,目标是希望学员学会结构思考力,那么阐述的观点,即课件的标题就叫作“结构思考力——思考更清晰,表达更有利”。如果结构思考力的课件用于一次宣讲课,受众是各大企业的经理,则希望他们在宣讲课后能够让企业员工来上结构思考力的课程,那么阐述的观点,即课件的标题就叫作“结构思考力——统一思维标准,提升组织效率”。针对不同的对象,观点的切入点也就不同。



HOW: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样,本环节的案例分析将在下一步骤HOW环节与“疑问—回答”部分一并进行。



IF:深度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


问题1:在与本环节内容相关的方面,您进行实际写作时是否存在困惑?有哪些困惑?

问题2: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核心内容?请使用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问题3:看完本小节的内容,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4:对于作者的观点,哪些讲得好,哪些讲得不好?不好的部分您觉得应该如何讲更好?

问题5:在您的实际工作中,您是如何处理类似场景下遇到的问题?

问题6:您觉得本小节的方法可以如何应用到您的实际工作(或学习)中?



STEP-2 疑问回答:用充分的依据回答读者心中的疑问


WHY:说服他人需要换位思考去回答疑问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上面这段出自《牟子理惑论》,说的是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延伸出一个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成语——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更多是被人们用来讽刺对方听不懂自己说的话。或者在说服某个人时,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对方却始终不为所动,于是我们恼羞成怒地向对方抛出这句“对牛弹琴”。

其实我们稍稍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这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公明仪明知对方只是一头牛,却还要对它抚琴一曲,试图唤起它对乐曲的共鸣。这到底是牛的错还是他的问题?所以,“对牛弹琴”另一个用法就是用以嘲讽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钓鱼。但是,每次父亲总是凯旋,而自己却一无所获。他感到很沮丧,于是问父亲:“为什么我连一条鱼也钓不到,是我钓鱼的方法不对吗?”父亲告诉他:“孩子,不是你钓鱼的方法不对,而是你的想法不对。你要钓到鱼,就得像鱼那样‘思考’!”

像鱼那样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年后,他才有所领悟。原来,他之所以钓不到鱼,是因为他选择下钩的位置不对。因为鱼的各种特殊的生理特征,并不是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水的温度和深度、阳光的强弱以及是否有水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鱼产生影响。所以,只有了解了鱼的习性,能像鱼一样思考,知道哪些位置是鱼喜欢待的,才有可能钓到鱼。

无论是牛的典故,还是鱼的故事,其实都是在说一个道理:换位思考。对牛弹琴和小孩钓鱼都以失败告终,核心问题就在于公明仪和小孩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只是想着“我”要如何。

我们常说,看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何为辩证?无非就是系统而全面地看待问题。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除了“我”的角度,至少还要考虑“你”的角度,甚至还要考虑第三方的角度,这样才可能把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和准确。

而在说服他人时,“换位思考”更是必须要做到的。前面我们提到写作时要建立“读者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包括形成观点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在思考对方所关心的问题。林肯曾说过:“我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自己以及要说的话,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思考对方以及他会说什么话。”其言下之意,就是在与他人对话时,他会将重心放在换位思考上。

还记得本篇第一部分“清晰传递信息”中STEP-1设计标题环节“人口普查”的案例吗?两条标语形成的强烈对比就源于是否做到了换位思考。
职场中,每个人在不同岗位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大家处于不同的部门,担任不同的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就使得每个人的关注点有很大的差别。不用说跨部门沟通,哪怕是同一个部门中的小团队内的交流,如果没有换位思考作为基础,同样会引发对立,甚至争执。如果是以说服为目的的沟通,缺乏换位思考的话,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WHAT:采用“疑问—回答”构建说服框架


1.“提问”的能力很重要

那么,到底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呢?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某公司老板,一日某员工找到你,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你会如何反应?对于这位员工的要求,你一定心生疑问,而且是很多疑问。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你的心理预期是多少?如果我不满足你的要求你会怎么做?当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你凭什么让我给你升职加薪?

如果这位员工准备充分,对你的这些问题对答如流,而且理由充分,合情合理,相信你很难一口回绝他的申请,至少你会答应他先考虑考虑。

这是员工在试图说服老板批准升职加薪的场景。实际工作中,存在非常多的说服场景:给直属领导写一封邮件,说服他同意自己的某个想法或计划;给跨部门的同事写一封邮件,说服对方为你的工作提供支持;提交一份财务报告,说服公司为某项目投入更多的资金;针对客户的问题写一份解决方案,说服客户购买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这些场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你抛出自己的观点后,都会在说服对象心里激发出很多的问题。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你将很难说服对方。相反,如果你提前设想到对方会针对你的观点提出哪些问题,并为这些问题准备好充分的理由或说辞,那么你说服的成功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在第一步形成明确观点后,紧接着的第二个步骤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立场)设想:针对这个观点,对方可能会提出哪些疑问。然后,针对这些疑问,认真、细致地回答。

这便是说服性写作的第二步,用“疑问—回答”方法设想问题,回答问题,如下图所示。

说一个真实案例。笔者有一位朋友小周,供职于某地产公司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他已经在这家公司任劳任怨地贡献了十年的青春岁月,现在,小周觉得是时候提出升职加薪了,希望领导可以提升他为“高级设计经理”。小周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下了他的申请,申请的结构图如下:

小周分别从教育经历、工作经历、项目经验、个人能力以及行业对标等方面一一展开论述,向组织说明自己已经做好升职的准备。

从结构图可以明显看出,小周的这份申请更多的是从“我”的角度在写。他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自身的“优秀”加以说明,全方位展现自己,让领导知道自己多么努力,又多么不容易。这份申请看着更像是工作总结报告,属于典型的“自说自话”。说服性不强,说服力度也偏弱。

小周自己写完也觉得没底气,找到笔者希望得到一些建议。笔者向他介绍了“疑问—回答”法,于是他做了一番大刀阔斧的修改,修改完是这样的:

首先看小周的观点。修改前是没有观点的,修改后有了一个简单、直接、显得很有力度的观点。然后针对这个观点,小周设想领导可能会问他:“你凭什么?”相信很多职场人士都有过提升职加薪要求的经历,或者没有实际经历也曾经演过“内心戏”。大家都会问自己,万一对方提出这个问题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这种场景下最核心的。小周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他的回答实际上又形成了三个新的观点,接着,他又设想了对方针对这三个新的观点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且进一步回答。

所以,“疑问—回答”法不仅仅局限于第一层,只要你能想到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横向上你能想到的问题越广泛,纵向上你的问题越有深度,那么你整体内容的说服性就越强。

“疑问—回答”法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准确到位地“设想问题”。如果你所设想的问题对方根本就不关心,那么你对问题的回答无论多么精彩,对于“将对方说服”这个结果而言,也是苍白无力的。而“设想问题”的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就是“换位思考”。要做到绝对彻底的“换位思考”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要跟对方一样“感同身受”,除非你能钻进对方的大脑去感知他的一切。

在这种前提的限制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扩大问题的覆盖范围。如何保证我们设想的问题能够尽可能的全面呢?这时候就要调用思维模型了。

2.调用5W2H思维模型设想问题

在本篇第一部分“清晰传递信息”中STEP-3展开内容的环节,我们调用了2W1H框架。这里则需要更加全面和覆盖面更广的框架,那就是5W2H模型。

5W2H框架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设想问题的七个方向,或者说七个维度。在这七个维度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想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看小周申请升职加薪的案例如何用5W2H设想问题:

可以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尽可能多地设想问题。同时,除了数量,问题的质量也很重要。读者意识,换位思考,都是要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始末的。

当然,说服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并不是说只要掌握了“疑问—回答”方法就可以轻松应对。说服他人还涉及情感、逻辑和策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个环节我们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计说服的内容。在下一个步骤则会聚焦在说服的“逻辑”方面。



HOW: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案例1

目标:希望各部门领导看完我的学习委员组建报告,可以同意我的方案,并积极支持工作。

观点:希望各部门增设一名适合的学习委员,加大各部门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帮助部门提升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疑问—回答:

解析:

目标和观点部分。本案例没有理解“目标”与“观点”的区别。“目标”是你希望说服结束后,对方采取的行动措施;“观点”是你说服内容的核心思想。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实际操作时很多人会混淆。我们帮他修改一下:各部门增设一名学习委员,将使部门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疑问—回答部分。设想问题的关键是换位思考,要更多地关注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本案例设想的问题中,除了“为什么要配备学习委员”“为什么一定是学习委员才能完成这项工作”这两个问题外,其他三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进入“技术性”的细节问题。这两个“为什么”恰恰是关键问题所在,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篇幅反而不如其他几个。由此可以看出,本案例还是处于“我想告诉你我所知道的”状态,而不是“我来回答你关心的”。

案例2

目标:希望说服院办领导同意我的想法,让外区培训师都能每月参加会议以及培训。

观点:每月组织参加会议,有助于各外派同事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升业务能力。

疑问—回答:

解析:

目标和观点部分。问题1:目标中提到的是“外区培训师”,观点又成了“外派同事”,建议前后保持一致,否则容易让人费解。问题2:目标中提到的是“参加会议以及培训”,到了观点,“培训”不见了,是目标多说了“培训”,还是观点遗漏了“培训”?问题3:从“每月组织参加会议”得出“有助于各外派同事之间的交流”,这个推论可以理解,但怎么就“有助于提升业务能力”呢?没有说服力。

疑问—回答部分。可以看到,本案例直接就在回答里面开始“回答”了,可设想的问题是什么呢?5W2H只是一个问题引导的框架,并不能代表具体的问题。如果连问题都懒得去想,那所谓的“回答”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3

目标:通过这篇文章,让想要提高学习效果的人找到高效学习的方法。

观点:明确学习目标,优化知识来源,输出大于输入。

疑问—回答:

解析:

目标部分。可以看出,完全没有理解何为“目标”。根据内容,想设置的目标应该是“希望读者看完这篇文章,能认可并接受某种高效学习方法”。

观点部分。完全让人不知所云,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掌握某种高效学习方法,能让你提高学习效果”。

疑问—回答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在“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这些概念的处理上混乱不堪,根本不知道想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另外,将“如何管理学习时间”“如何管理碎片化学习”放在When下面,相信大家知道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了。

因此,从本案例的表达可以看出,对于想要做的事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想清楚说明白了。

案例4

目标:希望企业决策者看完我们的商务礼仪方案,尽快采购商务礼仪内训课程。

观点:商务礼仪是门实操课程,企业应该选择有经验、专业并且关注学习效果的公司。

疑问—回答:

解析:

观点部分。表述得比较“含蓄”,其中的潜台词是“我们就是这样一家有经验、专业并且关注学习效果的公司”。内容上没有问题,形式上可以更明确和直接一些。

疑问—回答部分。每个维度都设想了一个问题,满足了基本要求。问题可以再多一点,可以将销售领域常用的FABE、SPIN等模型融入进来,从而使问题显得更加丰满,能覆盖更大的范围。

案例5

目标:希望公司看到我关于这个方案内容的分析后,同意这个方案。

观点:把人才培养职责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中,调动课长的积极主动性,确保人才培养保质、保量、有效推进,加快人才培养。

疑问—回答:

解析:

目标部分。“希望公司看到”,公司的谁将会看你的方案呢?我们要说服的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而不是直接说服公司。

观点部分。首先说了举措:“把人才培养职责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中”,很清晰,很明确。然后问题来了,后面跟了一长串的利益点:“调动课长的积极主动性,确保人才培养保质、保量、有效推进,加快人才培养”。这三个利益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个才是你最终想要实现的?像这样罗列利益点的方式,看起来好像显得很多,实际上只会让读者分不清哪个是重点,哪个才是你最想传达的。

疑问—回答部分。问题问得太笼统和含糊,一是不完整,二是不具体。设想问题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清晰明确地将对方可能产生的疑问描述出来,而不是这样随意处理。



Tips:方向要明确,语言要清晰


对于“说服”而言,“明确目标”和“疑问回答”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的是整个“说服”的大方向。方向错了,内容再好都会失去意义。实际上,设定目标、确定观点和疑问回答这三个步骤要经过三种视角的切换:设定目标时,要自问自答,问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说服,预期目标是什么;确定观点时,要假想自己正在与对方沟通,对方需要知道你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疑问回答时,假设自己处于对方的立场,设想对方会关心哪些问题。这三次切换都要做到了然于心,不可模棱两可,含糊过关。另外,在语言的描述上必须具体而详细,无论是目标、观点还是设想的问题,都需要清清楚楚地加以描述,不能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和表达上的模糊。



IF:深度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


问题1:在与本环节内容相关的方面,您进行实际写作时是否存在困惑?有哪些困惑?

问题2: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核心内容?请使用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问题3:看完本小节的内容,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4:对于作者的观点,哪些讲得好,哪些讲得不好?不好的部分您觉得应该如何讲更好?

问题5:在您的实际工作中,您是如何处理类似场景下遇到的问题?

问题6:您觉得本小节的方法可以如何应用到您的实际工作(或学习)中?



STEP-3 逻辑归整:用逻辑推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