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偏执乐观: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 > 董事会为何没能做得更好

董事会为何没能做得更好




为什么诺基亚的董事会当初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阻止这一切发生呢?

这个问题合情合理,一针见血地指向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为董事会成员的所作所为,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董事会成员应有的样子。

首先,董事会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团队,只在极少数问题上拥有直接的权力,而对更多的话题都没有正式的权力。但是,即便某个决策不是由董事会正式制定的,但董事会在决定是否采纳这个决策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为什么很多董事会没有这么去做,或者说无法做到呢?其中的原因在于他们所知有限,因此难以发表意见。他们的信息渠道很少,而且获取的信息也极为有限。人们可能会认为,即便董事会成员并非每天都来公司,但他们通常也会紧密地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当中,但事实远非如此。

董事会成员会在约定的时间短暂地聚在一起,而整个议程是由大家信任的某位“知情人士”拟定的。整个会议议程中的每项议题都只分配了很短的时间,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管理团队中的另一名“知情人士”会专门参与讨论这项议题,并向董事会汇报相关的内容。

管理团队的某些做法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管理团队的成员会把董事会当作自己的智囊团:他们乐于邀请董事会成员深入参与运营,希望他们能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到经验。

而在另一种极端下,管理团队的成员们只想“全身而退”地把汇报工作完成,因此他们只会提供基本的信息,并回避令人不悦的话题。有时他们会刻意误导董事会,或者在极少数最差的情况下,他们会堂而皇之地欺骗董事会。

作为一名董事会成员,你对此几乎施加不了什么影响。事实上,由于你可能知之甚少,所以根本不了解公司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我加入诺基亚董事会的最初几年里,我们几乎被淹没在大量的数据中,因为事先发下来的阅读材料通常就有好几百页。尽管如此,我们却对实际情况及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缺乏深刻的理解。因为就算拥有数据,也不代表能够理解其中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当公司长期经营良好时,就会出现这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式,既然事情进行得很顺利,那管理团队肯定表现得都很出色,所以我们不要打扰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不要过多干预,以免破坏价值。这并不代表董事会成员试图逃避责任,而是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如果保持以往的做事方式,成功必然水到渠成。他们同样也习惯了这种坦然轻松的感觉,因此打破现状总是需要压力的。

不过,董事长有责任打破这种自满的状况。如果董事长没有醒悟,或者更糟糕,如果他故意回避这些麻烦,那么对于个别董事会成员来说,要想及早发现是否出了问题,这的确非常困难。

因为董事长是管理团队和董事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如果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之间没有一种坦诚而又坚实的人际关系,相关的信息就不会传到董事会。

我心里很清楚,诺基亚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原本是打算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经验丰富的商场老将。然而在2008年到2009年间,诺基亚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扫除了人们的疑虑,并让大家形成了一种循规蹈矩的做事惯性。当一个重物已经快速飞向某一个方向时,我们需要巨大的力量才能改变它的运行轨迹。与此同时,在公司执掌大权的董事长却是言辞犀利、生性敏感,并一心维护着自己的铁腕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任何问题都无异于兵变。

对于一名缺乏信息渠道且经验相对不足的新晋董事会成员来说,他的确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因为在时间相当紧凑的情况下,整个会议需要预留多少时间,以及会议过程中各项议题的时间安排,这些都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我并非在找借口,而是把这种现象作为问题提了出来。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这是我成为董事长后,立刻着手解决的挑战之一。

背景新闻及译者注释

(1)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埃洛普的“熊熊燃烧的钻井平台”备忘录。以下是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斯埃洛普的“熊熊燃烧的钻井平台”备忘录全文。备忘录感叹诺基亚错失了机遇,并指出了这家手机公司所面临的多重战略挑战。这份报告是周五在伦敦举行的分析师简报会议之前发布的。预计埃洛普在会上将宣布公司战略和高级管理层的重大调整(《华尔街日报》,2011年2月9日)。

(2)WPP集团(WPP  plc)(NASDAQ:WPPGY),是英国的一家广告和公关服务跨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在110个国家里有3000个办事处,员工多达162  000人。总部设在伦敦,执行部在爱尔兰都柏林。其营业范围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游说、品牌形象与沟通。WPP集团拥有一系列大型的下属广告传媒公司,包括葛瑞、博雅公关、伟达公关、智威汤逊(JWT)、奥美集团、TNS、扬雅广告、群邑集团与凯维公关等。

(3)智能手机战争:埃洛普“熊熊燃烧的钻井平台”。《华尔街日报》的科技博客Tech  Europe刊登了诺基亚首席执行官一份坦率得惊人的备忘录全文。埃洛普说,诺基亚过去几年的表现和战略是一场灾难,是时候在公司被大火吞噬之前,从燃烧的平台上跳下去了(Armed  and  Dangerous,2011年2月9日)。

(4)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埃洛普在一份无情而又坦诚的备忘录“燃烧的钻井平台”中吹响了号角?(更新:这是真的!)……更新:我们现在从多个可靠的消息来源获悉,埃洛普的这份备忘录真实存在,并被发布到诺基亚内部的员工系统中。这是我们见过的最激动人心、最引人入胜的首席执行官备忘录之一,我们非常想看看埃洛普的计划将会如何改变现状(Engadget,2011年2月8日)。

(5)诺基亚的“熊熊燃烧的钻井平台”。这是一家大型公司有史以来最具煽动性且最扣人心弦的文件之一。当我第一次看到去年从微软挖来的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埃洛普被泄露的备忘录时,我对这份备忘录的真实性有些怀疑。毕竟,它看起来太直率,写得太好了,不像是由一位公司老板写的(BBC,2011年2月9日)。

(6)鲍尔默在诺基亚战略与财务会议上的发言。2011年11月2日,埃洛普在伦敦举行的诺基亚战略与财务会议上发言后,鲍尔默发表了微软对诺基亚和微软手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看法。正如预期的那样,诺基亚和微软都没有签订独家协议,微软会继续培养Windows  Phone  7手机的其他制造商,诺基亚将继续销售基于Symbian的手机。Windows  Phone(YouTube,2011年2月11日)。实话实说,鲍总真的很克制了。

(7)埃洛普表示,公司的“主要智能手机战略”将围绕Windows  Phone  7展开。Symbian将成为一个“特许经营平台”,随着其向Windows  Phone  7过渡,该公司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再销售1.5亿部Symbian设备。(CNN  Money,2011年2月11日)

(8)特洛伊木马是《木马屠城记》里,希腊军队在特洛伊战争中,用来攻破特洛伊城的那匹木马。值得注意的是,《木马屠城记》并非记载于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两部著作《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而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的诗人维吉尔所写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才第一次被记载。《木马屠城记》一直被现代科学人视为神话故事,直至19世纪时,业余考古学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才证实特洛伊城的遗址。

(9)尼科洛·迪贝尔纳多·代·马基雅维利(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是意大利的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被称为近代政治学之父,是政治哲学大师,他所著的《君主论》(又作《君王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其中“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被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另一著作《论李维》则提及了共和主义理论。他的《兵法》一书,论述了兵役制度、练兵之法、行军、宿营、作战、工程等军事问题,也让他成为著名的西洋军事家。读者经常会以为《君主论》一书的中心思想是“为达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这其实是一种目的论的哲学观点,亦即只要目的正当,所有的邪恶手段也都是正当的。然而这只是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误读,因为马基雅维利也指出了邪恶手段的一些限制,首先,他指出只有维持稳定和繁荣才是国家可以追求的正当目标,个人为了其利益而不择手段则不是正当的目标,而且也不能正当化邪恶的手段。其次,马基雅维利并没有完全否定道德的存在,也并非鼓吹完全的自私或堕落。马基雅维利明白澄清了他的定义,以及采取残忍手段的前提(必须要快速、有效而且短期)。

(10)PRTM咨询公司董事丹·海斯(Dan  Hays)表示:“成为百思买的第20款安卓手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继续推出Windows  Phone  7实际上可能成为诺基亚在市场上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没有其他主要的手机开发商真正站出来大力支持Windows  Phone  7。”(CNN  Money,2011年2月11日。)

(11)诺基亚与微软,两只火鸡生不出一只鹰。有了这句话,维克·冈多特拉似乎消除了诺基亚将押注安卓这匹马的传言。事实上,《商业周刊》的一篇报道支持了冈多特拉的观点: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埃洛普已与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就在诺基亚手机上安装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举行了会谈。知情人士还说,埃洛普还与谷歌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就使用谷歌的安卓软件举行了会谈。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些谈判不太可能产生结盟(Silicon,2011年2月10日)。

(12)诺基亚裁员:市场疲软的结果。诺基亚将裁员7000人,占员工总数的12%,以削减14.7亿美元的运营成本,而爱立信和苹果等竞争对手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攀升。诺基亚计划在2012年底前将这一裁员比例提高到17%。诺基亚给出的理由是,一个原因是诺基亚未能从智能手机热潮中获利,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失败的营销(CBS  NEWS,2011年5月30日)。

(13)芬兰的诺基亚城与现代世界有联系吗?最重要的是,诺基亚是这里最大的雇主。它的麻烦直接威胁到3400个工作岗位,如果你算上它的供应商,还会有更多(The  Telegraph,2011年10月26日)。

(14)诺基亚的痛苦变成了芬兰的痛苦。现在芬兰也感受到了诺基亚的痛苦。周二,该公司警告称,其核心手机业务本季度可能不会实现盈利。这是诺基亚发布的一系列惊人的声明中最新的一项,这些声明暴露了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地位不断削弱并迅速下滑(《华尔街日报》,2011年6月3日)。

(15)诺基亚的“员工转职计划”:结局和成绩(B)(哈佛商学院案例集);诺基亚的管理者反思了“员工转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吸取的教训,以及它给公司带来的商业利益。诺基亚的“员工转职计划”使60%的员工在离开公司的当天就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它还帮助员工创办了1000家新公司,取代了诺基亚作为主要雇主所在社区的工作岗位。2011年至2012年期间,三分之一的手机销售来自研发中心开发的新产品,以及将被关闭或缩减规模的工厂生产的新产品(HBS,2015年2月)。

(16)宏达国际市值超过诺基亚。宏达国际刚刚跨过了一个惊人的财务里程碑,超越了另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该公司最近的市值一路飙升,超过了黑莓,也超过了诺基亚。宏达国际目前的市值约为338亿美元,高于诺基亚的328.4亿美元和黑莓的285亿美元(All  Things  Digital,2011年4月6日)。

(17)尼莫(英语:Nemo)是电影《海底总动员》里的一条小丑鱼(英语:Finding  Nemo)。其故事主要叙述一只过度保护儿子的眼斑海葵鱼马林(Marlin)和它在路上碰到的拟刺尾鲷多莉(Dory)一同在汪洋大海中查找马林失去的儿子尼莫(Nemo)。在寻找的过程中,马林渐渐了解到它必须勇于冒险,以及它的儿子已经有能力照顾自己了。小丑鱼马林(Marlin)与妻子珊瑚(Coral)于大堡礁创建了家园,但一条梭子鱼的攻击使马林失去了珊瑚与大部分卵子。马林以珊瑚喜爱的名字尼莫(Nemo)为硕果仅存的卵子命名。Nemo暗喻诺西通信。

(18)安卓操作系统现在是世界领先的智能手机平台。对于谷歌标志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又一个里程碑。2010年第四季度,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出货量达到3330万部,使安卓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平台(《连线》,2011年1月31日)。

(19)诺基亚推出的首款搭载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手机Lumia  800售价为420欧元(合365英镑),Lumia  710售价为270欧元。这两款手机都瞄准了由安卓操作系统主导的中端市场。在埃洛普决定放弃诺基亚自己的操作软件“燃烧的钻井平台”,转而支持Windows  Phone之后,诺基亚仅用了近乎疯狂的8个月时间推出了这两款手机(The  Guardian,2011年10月26日)。

(20)诺基亚宣布Windows手机将迎来新的黎明。诺基亚在圣诞节前推出了两款时髦的微软Windows新手机,这是这家境况不佳的手机制造商反击苹果和谷歌的第一步。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埃洛普在伦敦向3000多名观众展示了这两款新智能手机。埃洛普说,这两款手机代表着这家芬兰巨头新时代的开始(路透社,2011年10月26日)。

(21)诺基亚Lumia  800和710:专家的反应。试图说服iPhone用户做出改变将是非常困难的,但如今大多数的安卓用户更多的是为了用户界面和硬件,而不是整个生态系统。让他们转换到微软平台更容易。对诺基亚最大的批评是他们有这样的愿景,但他们此前无法实现。今天他们证明了他们可以做到(The  Guardian,2011年10月26日。)

(22)创新还是灭亡:诺基亚的长期衰落。诺基亚2011年营业亏损10.73亿欧元,今年公布了一系列季度营业亏损:第一季度亏损13.4亿欧元,第二季度亏损8.26亿欧元,第三季度亏损5.76亿欧元,预计第四季度将面临“挑战”。2012年全年亏损可能超过30亿欧元。然而,时光倒流到5年前,诺基亚2007年的营业利润为79.85亿欧元,可谓春风得意(Tech  Crunch,2012年12月31日)。

(23)SISU,西苏。《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长篇幅报道在开头一段中这样尝试解释:“这个词不好翻译,因为在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里都找不到精确对应的概念。”从词源学上讲,“西苏”在芬兰语中的词根有“内心”或“内在”的意思。正因为如此,这个词有时被翻译成“有种”或“内心强大”。据英国BBC新闻报道,在芬兰语中,“西苏”代表着力量,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去完成一项看似疯狂而又几乎无法达成的任务。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西苏研究学者埃米莉亚·拉赫蒂(Emilia  Lahti)认为:“这是特指一种准备迎接极具挑战性时刻的精神,是我们觉得必须破釜沉舟的气概。你可以说西苏是面对更需要勇气的逆境时的能量和决心。”2017年4月3日,《赫尔辛基时报》发表题为《穿越历史的友谊》的署名文章。文章点赞芬兰人民发扬“西苏”精神。“我曾经两次到访芬兰,这里纯净秀丽的林湖风光、勤勉创新的发展理念、淳厚安宁的人文风情,给我留下美好印象。芬兰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前沿,数百年来,芬兰人民在历史激荡中奋勇前行,发扬坚韧不拔的‘西苏’精神,取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成就。这里孕育了交响乐大师西贝柳斯,研发出享誉世界的Linux操作系统,并发展成全球幸福和清廉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