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富豪的心理:财富精英的隐秘知识 > 第一部分 回顾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回顾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第1章  学术财富研究评述


经济学家艾琳·贝克(Irene  Becker)在2003年时宣称:“关于什么构成财富的讨论才刚刚开始。”[1]她点名批评了一点,即围绕财富的争论总是集中在收入上,而忽视财富本身。她强调:“只有当高净值收入与高水平的财富相吻合时,人们才能拥有足以使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财富地位,并且这个财富地位保证相关安全程度,这是一个人富有的一个定性特征。”[2]

2002年,社会学家彼得·因布施(Peter  Imbusch)说,不仅学术财富研究领域缺乏详尽的知识和信息,即谁应该被归为富人以及他们如何生活,“此外,即便对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看法也不同:我们如何定义财富?一个人什么样才算有钱,我们怎么衡量他们的财富?”[3]与研究贫困问题相比,因布施抱怨学术财富研究领域的实证发现极其模糊、矛盾且不完善[4]。

谈到自己声称的社会学失败,因布施认为,财富并不构成真正的社会学范畴,而富人过去从未被认为是社会学家可识别的研究对象。[5]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从数字上讲,上层阶级或精英阶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因此社会学家把工作重点放在其他群体上是有道理的。[6]就其本身而言,这一论证不具备说服力。毕竟,社会学家经常对少数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其中许多群体里的人并没有比“富人”更多——无论人们如何定义该词。[7]

因布施还说:“尽管对财富具体方面的调查多种多样,但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学至今未能将其研究重点放在财富上面。”他把这一点归咎于对财富的现有实证研究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以及“富人和他们的财富被证实是一个特别难处理的调查对象”这一事实。[8]

因布施还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观点,即针对这个话题把研究兴趣和基于规范性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对财富的研究给社会学家带来了特殊挑战,尤其是因为它的规范性维度使这一领域特别容易受到描述性和判断性分析的干扰。[9]

贝克尔和因布施这样的研究者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空白,但即使在十年后,继他们之后的研究者仍在抱怨学术界对“富人”缺乏关注。2012年梅兰妮·伯温-斯科梅兰布洛(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发现,“学者大都忽视财富这个主题……很可能没有哪个学科认为自己有责任从事财富方面的研究。即使在今天,对财富的研究也不是固定在任何一个领域,而是穿插于各个学科。”[10]但在未来,她希望关于财富的学术研究能够成为一门独特的、跨学科的学科。[11]

虽然她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德国学术界关于财富实证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为弥补这一空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直至今日其主张仍然被采用。此外,关于财富研究的大量论文已被收录进合集里,目前更多的项目正在进行中。财富学术研究包含了广泛的问题和研究策略,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几十年来,财富学术研究集中在财富分配平等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大多是从规范的立场出发的。这种方法并没有涉及调查个人财富的起源,而是往往具有明确的、具体的政治意图。它调查了财富是否“公平”地被分配到整个社会。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简要地讨论一下两部分别于1993年和2002年出版的论文集。1993年,欧内斯特-乌里奇·胡斯特(Ernst-Ulrich  Huster)出版了一部论文集,名为《德国的财富,社会两极分化的受益者》(Wealth  in  Germany.The  Beneficiaries  of  Social  Polarization)。此论文集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不断抱怨财富分配不公。“以穷人为代价的财富和繁荣”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而另一篇文章的标题则是“财富是男性的,还用说吗!”编辑方大方承认:“当然,自由民主国家对每位公民的不公正的推定同样适用于高收入者和商业企业。”[12]通过使用这种语言,“富人”很明显被指派了被告的角色,因为即使“不公正推定”在德语原文中是一个口误,本应读为“无罪推定”,后者只对被控犯罪的集团或个人有意义。在2002年问世的《财富理论》(Theories  of  Wealth)这一文集的序言中,胡斯特和沃尔兹(Fritz  Rüdiger  Volz)表述道:“胡斯特的批判与财富和富人无关。他从政治和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批评针对的是社会发展和企图从概念上、实际中和政治上将整个经济领域从其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参与、规范性话语基础及其对基本社会共识的依赖中分离出来的力量,从而提出经济学(和财富)服从一个受到新自由主义精神鼓舞的纯粹的经济逻辑和权力。”[13]上述两部论文集都是以“不平等”为视角论述财富分配问题的文集。而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问题几乎没有被主题化。这同样适用于三名瑞士社会学家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书——《富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How  the  Rich  Think  and  Act)。此书着重讲述富人的生活环境、税收政策和关于财富话题的理论方法。该书最具启发性的内容是对百万富翁进行的访谈。[14]访谈涉及一系列话题,包括受访者对近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的看法、富人如何为自己的利益游说,以及如何创新和对社会负责等。[15]该书作者对与超级富豪财富来源相关主题的关注度非常低,书中只有寥寥几页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2.结合德国联邦政府分别于2001年、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发布的四份关于贫穷与财富的报告,[16]实证研究已开始大范围展开并且相关作品已出版。然而,这项研究主要关注收入分配的趋势。在大多数情况下,富人主要指其收入相当于全国净收入2~3倍的那些人。

3.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者开始研究财富和慈善之间的联系。在德国,本研究主要由托马斯·德鲁银(Thomas  Druyen)和沃夫冈·劳特巴赫(Wolfgang  Lauterbach)发起或开展,研究富人参与慈善事业的原因、目标和参与程度,如捐款、建立慈善基金会等。[17]

托马斯·德鲁银将“财富学术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8]

A.财富(社会结构研究)

·分布

·起源

·使用

B.财富(文化研究)

·家族与企业网络

·社会参与度

·态度和生活方式

C.财富心理/伦理财富

·心理类型

·人格特质

·同理心与道德

上述1~3条与A~C条中所述的大部分问题与本书主题并无多大关联。本书并不致力于讨论与财富分配平等有关的问题,也不从上述几方面对“丰厚收入”进行研究。同样,关于富人的社会参与度或“财富与慈善”这个主题,以及富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问题,都未在本研究中进行明确讨论。因而,在此不必概述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的重点是“财富的起源”这个主题,梅兰妮·伯温-斯科梅兰布洛在研究中也讨论了这个主题。作为德国财富研究的一部分,她的博士论文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最强的实证基础,她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在下文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辅之以过去几年相关文集中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些文集也研究这一问题。

梅兰妮研究的核心点是财富产生的来源及其背后的因素。财富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定为有偿工作或继承,而其背后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特征,特别是人格特质。[19]作为财富起源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的一个中心前提,也是被本书所采纳的,就是个人角色的重要性,即个人的人格特质和决策:“参与者和他们的个性特点是财富来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财富作为个人财富建设过程的结果,受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积极影响。因此,私人家庭财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但自由的过程,这种过程只作为家庭成员行动和决定的结果而发生。”[20]

梅兰妮把她的方法与社会学流动性的研究区分开来。她的研究“重点是个人生活的发展,而不是代内比较”。因此,她的研究涉及的是代内而非跨代的流动过程。可以这样说,她相信:“最重要的是,财富的流动性和人的个性有关。[21]由于个人能够参与到识别和开发机会的过程中,创造财富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流动性过程。”[22]

梅兰妮坚持认为,财富来源于工作报酬、房产、遗产继承或赠与,然而,这一观点是需要改变或者补充的。[23]当然,她也承认,“财富的第三种来源是现有财富,并假设它会自动增长。”在她看来,这仍应该被当作“一种次要来源,而非首要来源”。因此,以资本赚来的收入被当作财富起源的次要因素,而非财富本源。[24]

这个观点很难令人信服。最终,这与财富的本源是工作薪酬还是投资都没有关系。但即使在梅兰妮所采访的人中,他们的财富平均数约为140万欧元,[25]多达48%的人表示房地产是他们财富的“重要”来源,1/10的人表示房地产是他们个人财富积累的“最重要的方面”。而共有20%的人称股票市场收益是财富积累的重要因素;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2.4%的人表示这是积累财富的最重要因素。[26]

因此,梅兰妮最初的假设是需要修订的,尤其是她自己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财富是由个人创造与积累的事实。她的研究结果如下:

1.财富来自工作薪酬(包含所有形式的工作,如受雇于他人和自主创业。这与继承遗产和接受财产赠与截然不同。)

2.来自投资。

3.继承遗产/接受财产赠与。

梅兰妮研究的基础是波兰大学沃尔夫冈·劳特巴赫(Wolfgang  Lauterbach)发起的上述“德国的财富”研究项目。研究涉及472名受访者,其财富平均值为230万欧元,财富中位数为140万欧元。[27]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它首次收集的数据来源于一个基础数据库,但由于样本数量大且调查内容多,该研究进展远远超出个人研究的范畴,采用标准化的研究工具,重点调查富人和家庭财务资产的组成和规模。”[28]

换言之,这项研究的重点不是“超级富豪”,而是“下一代的百万富翁”。梅兰妮描述了一种三层结构的“财富金字塔”。在最底层,决定性因素是每年的净收入,下限阈值一般是54320欧元,它是德国平均可支配家庭总收入的两倍。金字塔的上层是以金融资产定义的。在这里,作者区分了“脆弱的财富”(总资产至少为120万欧元)和“稳定的财富”(总资产至少为240万欧元)。[29]

梅兰妮将财富定义为“家庭资产产生的收入至少达到使全家过上舒适生活的家庭收入标准”[30]。当然,这主要取决于与利率和投资回报有关的假设。据梅兰妮估计,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为4.5%。根据她的定义和54320欧元净收入的目标,资产要求达到至少120万欧元。然而,每年达到4.5%的投资率回报似乎有点不现实。毕竟,这取决于一个人大部分收入的来源,是来自需缴纳德国代扣所得税的投资回报,还是根据个人所得税率来评估的房产租赁收入。为了实现4.5%的税后回报率,这些投资的长期税前收益应平均在6%~8.5%。[31]定义财富的最低门槛必须远远高于梅兰妮规定的水平。

然而,这些资格并不是故意要贬低“德国的财富”项目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于它对财富的起源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调查,因此他们的工作是突破性的。这为包括本书在内的进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德国的财富”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从有偿工作中积累大量财富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自主创业,即从事自由职业者的活动,特别是以创业为基础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是巨大财富和资产的保证。“据观察,随着企业家精神的发展,他们的平均财富也大幅增加。以这种方式致富的家庭,他们的财富平均比其他的家庭高出250万欧元。”[32]创业在财富积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资产是财富最高水平的两倍,而不是中等水平。[33]

2.研究表明,靠雇佣工作致富的人寥寥无几。[34]继承当然有助于财富的产生,尽管它的作用仍然属于有偿工作的角色。有偿工作对大部分富裕家庭的意义重大,其作用远大于继承遗产。

3.“随着财富规模的增加,人格特质变得重要,而其他个人因素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35]该研究提出两种观点来支撑这一假说,即财富的增加和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适宜的个人形象会增加一个人走上通往更高财富水平的道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旦克服了大多数重大障碍,人格的相关度就更高——而随着财富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越来越多。”[36]

4.梅兰妮指出,与中产阶级相比,富人在性格特征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另一个特点是他们的宜人性较低。[37]她还发现,中产阶级人士的性格特征和因就业而变得富有的人的个性特征有很强的相似性。只有自主创业人士拥有特殊地位。这里介绍的详细的人格特征特别适用于这一群体,他们与社会的中间阶层以及其他富人的区别很大。[38]

综上所述,企业家精神和一种非常特殊的人格结构,与其他群体的不同,暂且不考虑财富的转移。企业家精神和一种非常特殊的人格结构是财富起源的决定性因素。梅兰妮在她的结论中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她表示:“从实质上来说,首先需要关注性格特征和自主创业的关系,因为两者都直接支持创造稳定的财富。”[39]

从梅兰妮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是:研究对象越富有,企业家精神和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就越大。这一推论的含义是,对创业主题的研究与本书有关,特别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人格特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这一点在这里更有意义,因为本书并不关注财富的起源,而关注超级富豪财富的起源。此外,与梅兰妮所采取的方法不同,那些主要由继承而积累财富的人并不在本书所要探讨的范围之内。

沃尔夫冈·劳特巴赫(Wolfgang  Lauterbach)的分析证实,企业家精神的影响随着财富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劳特巴赫比较了企业家在中产阶级(财富中位数为16万欧元)、富裕人群(财富中位数为75万欧元)、超级富豪(财富中位数为340万欧元)、100位最富有的德国人(财富中位数为15亿欧元)和100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财富中位数为105亿欧元)中的比例。在富裕人群中,有37.8%的人被归类为企业家,64.6%的人属于超级富豪,在100名最富有的德国人中,98%的都是企业家,而世界上最富有的100个人中,有95.2%的人是企业家。[40]劳特巴赫认为:“经验主义证据表明,自主创业是财富积累的必要先决条件。依赖于雇佣关系,很难实现财富累积。[41]”劳特巴赫进一步指出:“成为企业家对累积巨额财富来说十分重要。”[42]

劳特巴赫和特温恩(Alexander  Tarvenkorn)可证实人格特质在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个性化进程不断瓦解阶级结构,与结构性因素相比,‘开放性’或‘冒险倾向’等个人素质越发重要,比如在投资领域。个人行为的性质(无论是规避风险还是寻求风险)都是由他或她的个性决定的。”[43]

在美国,大量研究的主题都是企业家精神,这在第3章中将会提到,但严格来讲,对财富的学术研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成熟。很多年来,这个领域都被一些社会科学家写的规范性论文所主导,从本质上看这些论文很多是存在争议的,并没有什么启发作用。1968年,菲迪南德·伦德伯格(Ferdinand  Lundberg)出版的《富豪和超级富豪》(The  Rich  and  the  Super  Rich)备受关注。时任纽约大学社会哲学和经济学教授伦德伯格说:“谈到美国财富创造者一般是什么类型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他们是外向性格的人,通常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什么文化。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这些财富创造者的世界观和在社会中的角色都很单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和别人的关系就疏远了。”[44]《财富》榜单里的大多数“资本家”可能简单地被形容为“高雅文化的逃离者”。[45]

《财富与民主:美国富人的政治史》(Wealth  and  Bemocracy:A  Polotic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ich)这本书就没引起太多的争议。它是从类似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本书抨击了“市场神学”[46]以及越来越多的不平等性和富人在政治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克里斯蒂娅·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所著的《富豪阶层:全球超级富豪新贵的崛起和其他所有人的衰落》(Plutocrat: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所包含的信息更多。弗里兰在她的书里描述了一个新的全球精英群体的出现,这一群体和之前的其他富豪都不一样,因为他们大都是“工作致富”[47],而且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虽然弗里兰公然对超级富豪进行政治批评,但她表示:“他们的大部分财富通常来源于努力、智慧和大量的运气。……白手起家是当今全球富豪自我形象的核心。”[48]

美国几乎没有进行过与财富起源相关的实证研究。1985~1987年,美国社会学家保罗·G.舍维什(Paul  G.Schervish)、普拉登·E.科特苏克斯(Platon  E.Coutsoukis)和伊桑·路易斯(Ethan  Lewis)采访了130名美国的百万富翁,并将这些采访收录在《财富福音书》(Gospels  of  Wealth)之中。他们认为,为了研究人员能够探索富人的形象,应该首先允许富人发声,而不是立即批评他们。“阴谋论是一种‘结构性’批判主义,它来源于一种友善的,但又很肤浅的尝试,是为了找到藏在富人自私面具下的‘真正’动机和目的。”[49]这本合集包含百万富翁自己讲述的生平,没有任何学者的干预,也没有人试图提出假设,或得出关于财富起源的结论。

学者托马斯·J.斯坦利(Thomas  J.Stanley)的作品在美国流传甚广。他的作品《百万富翁的思想》(The  Millionaire  Mind)出版于2000年,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998年,他采访了733位百万富翁。受访者的平均净资产为920万美元,他们的财富中值是430万美元。据报道,平均家庭收入是74.9万美元,财富中值是43.6万美元。在受访者中,只有8%的人的超过50%的资产来源于继承遗产,还有61%的人从未继承过任何财富或受到过任何财产赠与。[50]在这次采访中,他总共提出了277个问题。[51]

在上班族中,自主创业成为主导职业类别。在被调查的人当中,32%的人是企业家,16%的人是高层管理者,10%的人是律师,9%的人是内科医生。剩下的人基本是推销员、建筑师、教授、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以及家庭主妇。[52]那些有着最高财富值的人都是企业家。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包括:

1.选对职业很关键。[53]托马斯·斯坦利说:“研究了20多年富人,我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有一项重大决策做对了,你就会变得富裕。如果你选择了理想的职业,就能赢,并且很风光地赢。真正杰出的百万富翁大都选择了竞争很小但获利超高的职业。”[54]智商和教育对他们取得财富成功只起次要作用。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尤其是那些有额外资格证书的人,会错误地选择进入一些大型企业或者开展一些大型的合法业务,在这些企业和业务中,他们不得不与另外一些能力很强的人竞争。斯坦利强调:“但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情:择业。你在哪里就业要比你在哪里可以赢得竞争重要得多。即使是我曾教过的很多管理专业最优秀的学生,也经常在竞争中失败。为什么不选择你更能成为赢家的职业和目标呢?”[55]

2.天资和学历并不是取得财富成功的决胜性因素。这些百万富翁在美国高考中的平均成绩是1190分。正如你所想的,拿到最高分的人是律师和内科医生,然后是企业家,他们比那些自由职业者要富有很多。[56]1190分的美国高考成绩可能远高于平均成绩,但是也达不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入学要求。在此次调查中,百万富翁还被问及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只有20%的人说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高智商,或者说主要是高智商。在调查对象提及的30个成功因素中,高智商排在第21位。只有15%的人说,上一个好大学比在大学里取得好成绩更重要,这个因素排在第23位。排序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排在第30位的是,“在班级里排第一名”,只有11%的参与者将此视为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57]显然,在所有企业家中,认为“社会经验”比“智商超群”更重要的占大多数:16%的人将“高智商”看作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12%的人认为上一流大学很重要,只有5%的人认为“在班里排名第一”很重要。相比之下:34%的律师(他们是企业家的2倍多)认为高智商或者智力超群是一个关键因素,18%的人强调了他们从名校获取的学位,26%的律师(律师人数是企业家的5倍)认为“在班里取得第一名很重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45%的企业家认为销售技能很重要,只有16%的律师也持有此观点。[58]斯坦利总结道:“想要和你们学校的神童在一个行业工作并不是一个好主意。”[59]和其他的高智商群体(例如法律和医学方面的人)竞争将更为激烈,这也降低了其财富成功的可能性。

3.“智慧创新”是经济成功的主要因素。以下是企业家与律师的百分比较,这些企业家与律师认为以下因素在其财富成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比例为(括号内的数值是律师所占的比例):“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机会”:42(19);“找到一个有利可图的职业”:35(14)。[60]

4.能冒多大的金融风险,与获得经济上的成功高度关联。净财富值越高,调查对象越认同这一评估结果。在净资产低于100万美元的受访者中(除了733个百万富翁,还有268个人所持资产低于这个标准),只有18%的人同意这一观点;那些资产在200万~500万美元之间的人中,28%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人中,有41%的人同意该观点。斯坦利很认真地指出,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更富有的参与者就会鲁莽地去搞风险投资。例如,有趣的是,在资产不到100万美元的人群中,近一半人(47%)在过去12个月的某个时间段购买了一张彩票,资产在十几万美元的人只有20%的人也这么做了。[61]

5.斯坦利在其著作中明确区分了那些赚取大量工资但同时花费很多(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UAW:财富不足)的人,以及那些存了大量资金,从而积累真正财富的人(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th,PAW:财富丰富的累积者)。他指出,根据他们的储蓄方式,收入几乎相同的人(年收入分别为73万美元或71.5万美元),PAW的净值达750万美元,而UAW的净值只有40万美元。[62]

除了学术研究领域之外,作者还回顾了数十年的大众财富创作文献。[63]关于富人的书确实非常多,实际上这些书可以分为两类:

1.许多指南类和科普类图书的书名有助于使人变富有,主要涉及股票类投资或股票市场策略等。

2.有的书往往侧重于变富有需要具备的心智能力,或变富有的策略。

第1点中提到的书对本书的问题和假设没有帮助。学术财富研究的结果表明,德国只有2.4%的百万富翁认为股票市场利润是其财富的主要来源。[64]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文化比德国更为普遍,但即使是在1998年股市欣欣向荣的时期,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股市投资是其财富成功的原因。在美国,受访者受邀在其成功的30个最重要因素中按照重要性排序,股票排名第27位。[65]

对20世纪90年代末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单进行的评估得出结论,并没有人通过证券或被动股票投资投机而得以位列亿万富豪榜。[66]尽管有7个美国人将其财富归功于“投资”,但这些投资并不涉及被动股票投资。相反,他们都是像卡尔·瑟雷安·伊坎(Carl  Celian  Icahn)这样的人物,他专门从事恶意收购,购买和转售整个公司等。“即便是沃伦·巴菲特这位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成为亿万富豪也是因为他的企业行动主义,而不是他的被动投资。虽然‘奥马哈圣人’不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进行直接管理,但他制定了全面战略,并密切监督每个部门经理。”[67]最富有的德国人中有企业家和继承者,但没有人是主要通过投资股票积累自己的财富的。[68]

上文第2点提及的财富创造指南,主要侧重于创造财富所需的精神先决条件。在有关财富的大量书中,有一本因其影响力而被选中用于广泛分析。那就是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的《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该书自1937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册,是一部关于财富创造的经典著作。拿破仑·希尔1883年生于弗吉尼亚。[69]在做记者之前,他在乔治城大学学习法律。时任田纳西州州长及杂志《鲍勃·泰勒的杂志》(Bob  Taylor’s  Magazine)的所有者鲍勃·L.泰勒(Bob  L.Taylor)看过希尔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并委托他撰写一系列美国名人简介。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是希尔的第一个写作对象。卡内基鼓励希尔采访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并基于采访内容探索成功的方法。希尔在此次的采访中认识了亨利·福特、乔治·伊士曼、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弗兰克·温菲尔德·伍尔沃斯、J.P.摩根和哈维·费尔斯通等人。虽然他的作品并非学术著作,但是希尔的一些想法引发了本次访谈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用这些问题来确定超级富豪是否应用了希尔所描述和推荐的那种心理技巧。

希尔最重要的假设是:“当你开始思考,并且想变得富有的时候,你会观察到,富人都很有思想,且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工作也不怎么辛苦。”[70]依据希尔的观点,只有那些特别渴望富有的人才会变得富有。这个观点和很多富人所说的话是矛盾的,富人们声称,“财富不是他们成功的原始驱动力,而是一种副产品,通常至少有一部分财富是意外得来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希尔强调:“但是一心想变得富有,接着制订计划,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得成功,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不向失败低头,最终会成功。”[71]

希尔还说,对于“在限定的时间内获取一定的财富”这个承诺,只有将其写下来,才能最终成功获得财富。希尔在书中提出了致富的几个步骤:[72]

1.需要精准地确定财务目标。

2.需要明确打算付出什么作为回报,以及具体的时间和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

3.必须制订计划,并立即开始实施。

4.需要把每件事都记录下来,并且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大声朗读写下的目标。“在读的时候,要如同已经经历,体会你已经赚到这笔钱时的感觉。”

根据希尔的说法,将愿望变成现实,比如财富是建立在不断自我暗示的基础上的,以这种方式调动并运用潜意识的力量。他强调,书中推荐的所有其他技巧仅是获取潜意识力量的工具。希尔鼓励读者按照上述步骤,每天思考两次自己的财务目标,并带着激情去实现这些目标。“你的潜意识只会认同那些与情绪或感觉融合得很好的想法。”[73]“信念的自然发展只有一种已知方式:不断地肯定潜意识发出的指令。”这也是在潜意识中锚定目标的唯一途径。[74]

希尔认为仅设定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且这个目标需要在潜意识中被锚定下来。他声称通过潜意识可以比意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你成功锚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会找到实现该目标的途径。希尔描述了这种方法:“人类思想不断吸引着那些与支配人类思想的振动频率一致的振动。一个人的大脑会出现各种想法、主意、计划或目标,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这些联想让此前的想法更加成熟、完善直至这些想法成为这个人头脑中压倒一切的思想动力。”[75]希尔在书的另一段中提到,潜意识“会接收和记录感性知觉或想法,不管其性质如何。对于那些你希望变为实物或货币等价物的计划、想法或目的,可以主动将其植入你的潜意识。”[76]

希尔认为,能够清楚地看到财务目标达成的场景,是最有效的。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欺骗潜意识。“为使这种‘欺骗’更逼真,在唤起潜意识的时候,你要表现得好像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物质。”[77]希尔要求读者想象他们最想拥有的财富,并且想象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会使得内在和外在现实之间产生一种矛盾,而潜意识迟早会消除这一矛盾。[78]

希尔的另一个假设指出,每一次失败都可以转化为巨大的成功,每一种劣势都可以转化为至少同等程度的优势。他说:“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同等程度的成功的种子。”[79]希尔表示,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曾说过,他们最大的成功往往是在失败之后很快降临的。[80]当然,成功不会(未必会)自动到来。希尔建议可以学习“从转换失败开始做起,将其作为获得机遇的垫脚石”。[81]最有意义的是,“每一次失败都会带来同等程度优势的种子”。[82]希尔的书开创了关于财富创造的文学流派,并确立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核心心理因素。

在学术财富的研究尚处于形成阶段,且高净值个人财富的创造问题逐渐成为流行励志图书而非实证类学术型考试的主题时,精英研究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其关注重点之一便是经济精英。

*  *  *

[1]  Irene  Becker,“Die  Reichen  und  ihr  Reichtum,”  in  Oberschichten-Eliten-Herrschende  Klassen,edited  by  Stefan  Hradil  and  Peter  Imbusch(Wiesbaden:Springer  Fachmedien,2003),S.73.

[2]  Irene  Becker,“Die  Reichen  und  ihr  Reichtum,”  in  Oberschichten-Eliten-Herrschende  Klassen,edited  by  Stefan  Hradil  and  Peter  Imbusch(Wiesbaden:Springer  Fachmedien,2003),S.74.

[3]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3.

[4]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4~215.

[5]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5.

[6]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6.

[7]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跨性别研究。这里涉及一个群体,从德国的变性人和两性人身份协会(DGTI)公布的估计数字来看,其人数是20000~80000人(该数据出自http://dw/de/transgender-in-deutschland/a-17630664,2016年7月8日获取)。虽然这一群体在数量上绝对是少数,但关于这一话题已有广泛的学术研究,例如格萨·林德曼(Gesa  Lindemann)的研究[Das  paradoxe  Geschlecht:Transsexualität  im  Spannungsfeld  von  Körper,Leib  und  Gefühl(Wiesbaden:VS  Verlag,2011)]。德国的摇滚人士数量与之相似,德国有1000家摇滚俱乐部,每家有10~20名成员(该数据出自http://derwesten.de/region/rhein_ruhr/die-meisten-rocker-sind-friedlich-id6396863.html,2016年7月8日获取)。摇滚人士也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例证可参阅由不来梅大学的马丁·G.奥皮茨(Martin  G.Opitz)所写的博士论文[Martin  G.  Opitz,“Rocker  im  Spannungsfeld  zwischen  Clubinteressen  und  Gesellscha-ftsnormen,Constance  1990,”(PhD  diss.,Universität  Bremen,1989)]。

[8]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7.

[9]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LIT  Verlag,2002),S.217.

[10]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47.

[11]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254.

[12]  Ernst-Ulrich  Huster,“Enttabuisierung  der  sozialen  Distanz:Reichtum  in  Deutschland,”  in  Reichtum  in  Deutschland:Die  Gewinner  in  der  sozialen  Polarisierung,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Frankfurt-am-Main:Campus  Verlag,1997),S.16.

[13]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eds.),Theorien  des  Reichtums,(Münster:LIT  Verlag,2002),S.9.

[14]  作者一共进行了100次访谈,从中摘录了40个访谈出版。但很明显,并非每位受访者都是百万富翁。Ueli  Mäder,Ganga  Jey  Aratnam  and  Sarah  Schillinger,Wie  Reiche  denken  und  lenken:Reichtum  in  der  Schweiz-Geschichte,Fakten,Gespräche(Zürich:Rotpunktverlag,2010),S.167  et  seq.

[15]  Ueli  Mäder,Ganga  Jey  Aratnam  and  Sarah  Schillinger,Wie  Reiche  denken  und  lenken:Reichtum  in  der  Schweiz-Geschichte,Fakten,Gespräche(Zürich:Rotpunktverlag,2010),S.167  et  seq.

[16]  Deutscher  Bundestag,“Lebenslagen  in  Deutschland:Dritter  Armuts-und  Reichtums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Paper  16/9915,2008);Deutscher  Bundestag,“Lebenslagen  in  Deutschland:Erster  Armuts-und  Reichtums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Paper  14/5990,2001);Deutscher  Bundestag,“Lebenslagen  in  Deutschland:Zweiter  Armuts-und  Reichtums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Paper  15/5015,2005).

[17]  Thomas  Druyen,Wolfgang  Lauterbach  and  Matthias  Grundmann(eds.),Reichtum  und  Vermögen(Wealth  and  Fortune):Zur  gesellschaftlichen  Bedeutung  der  Reichtums-und  Vermögensforschung(Wiesbaden:Springer  VS,2009);Wolfgang  Lauterbach,Thomas  Druyen  and  Matthias  Grundmann(eds.),Vermögen  in  Deutschland(Wealth  in  Germany):Heterogenität  und  Verantwortung(Wiesbaden:Springer  VS,2011);Wolfgang  Lauterbach,Michael  Hartmann  and  Miriam  Ströing,Reichtum,Philanthropie  und  Zivilgesellschaft(Wealth,Philanthropy  and  Civil  Society)(Wiesbade:Springer  VS,2014).

[18]  Thomas  Druyen,“Über  die  Studie  ‘Vermögen  in  Deutschland’  und  die  vermögenskulturelle  Zukunft,”  in  Vermögen  in  Deutschland:Heterogenität  und  Verantwortung,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Thomas  Druyen  and  Matthias  Grundmann(Wiesbaden:Springer  VS,2011),S.215.

[19]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5.

[20]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6-17.

[21]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66.

[22]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67.

[23]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67.

[24]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6.

[25]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39.

[26]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74.

[27]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39.

[28]  Klaus  Kortmann,“Vermögen  in  Deutschland:Die  methodischen  Anlagen  der  Untersuchung,”  in  Vermögen  in  Deutschland:Heterogenität  und  Verantwortung,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Thomas  Druyen  and  Matthias  Grundmann(Wiesbaden:Springer  VS,2011),S.15.

[29]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45.

[30]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45.

[31]  梅兰妮称,这里说到的4.5%的数据来自另外一项研究(2001年出版),尽管没有说明确切的来源,但其中提到了来自德国中央银行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统计的,即使是在那个时候,这些数据也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假设回报是稳定的,才能产生可靠且固定的收入。

[32]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87.

[33]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99.

[34]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203.

[35]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239.

[36]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26.

[37]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238.

[38]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242.

[39]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254.

[40]  Wolfgang  Lauterbach,“Reiche  Parallelwelten?Soziale  Mobilität  in  Deutschland  bei  Wohlhabenden  und  Reichen,”  in  Reichtum,Philanthropie  und  Zivilgesellschaft,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Michael  Hartmann  and  Miriam  Ströing(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91.

[41]  Wolfgang  Lauterbach,“Reiche  Parallelwelten?Soziale  Mobilität  in  Deutschland  bei  Wohlhabenden  und  Reichen,”  in  Reichtum,Philanthropie  und  Zivilgesel-lschaft,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Michael  Hartmann  and  Miriam  Ströing(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94.

[42]  Wolfgang  Lauterbach,“Reiche  Parallelwelten?Soziale  Mobilität  in  Deutschland  bei  Wohlhabenden  und  Reichen,”  in  Reichtum,Philanthropie  und  Zivilgesel-lschaft,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Michael  Hartmann  and  Miriam  Ströing(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92.

[43]  Wolfgang  Lauterbach  and  Alexander  Tarvenkorn,“Homogenität  und  Heterog-enität  von  Reichen  im  Vergleich  zur  gesellschaftlichen  Mitte,”  in  Vermögen  in  Deutschland:Heterogenität  und  Verantwortung,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Thomas  Druyen  and  Matthias  Grundmann(Wiesbaden:Springer  VS,2011),S.74.

[44]  Ferdinand  Lundberg,The  Rich  and  the  Super-Rich:A  Study  in  the  Power  of  Money  Today(New  York:Lyle  Stuart,1968),pp.70-71.

[45]  Ferdinand  Lundberg,The  Rich  and  the  Super-Rich:A  Study  in  the  Power  of  Money  Today(New  York:Lyle  Stuartr,1968),p.68.

[46]  Kevin  Philipps,Wealth  and  Democracy: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ich(New  York:Broadway  Books,2002),p.422.

[47]  Chrystia  Freeland,Plutocrats: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New  York:Penguin  Press,2012),p.42.

[48]  Chrystia  Freeland,Plutocrats: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New  York:Penguin  Press,2012),p.45.

[49]  Paul  G.Schervish,Platon  E.Coutsoukis  and  Ethan  Lewis,Gospels  of  Wealth:How  the  Rich  Portray  Their  Lives(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1994),p.268.

[50]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17.

[51]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16.

[52]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19.

[53]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33.

[54]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31.

[55]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32.

[56]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23.

[57]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45.

[58]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50.

[59]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71.

[60]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74.

[61]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155.

[62]  Thomas  J.Stanley  and  William  D.Danko,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Atlanta:Longstreet  Press,1996),p.92.

[63]  更多案例详见T.Harv  Eker,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Mastering  the  Inner  Game  of  Wealth(New  York:Harper  International,2007);Martin  S.Fridson,How  to  Be  a  Billionaire:Proven  Strategies  from  the  Titans  of  Wealth(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0);Napoleo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Robert  T.Kiyosaki  and  Sharon  L.Lechter,Rich  Dad  Poor  Dad:What  the  Rich  Teach  Their  Kids  about  Money  that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  Do  Not!(New  York:Tech  Press,Inc.,1998);Bodo  Schäfer,Der  Weg  zur  finanziellen  Freiheit.  In  Sieben  Jahren  die  erste  Million(Frankfurt-am-Main:Campus  Verlag,1998)。

[64]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Reichtum(Wiesbaden:Springer  VS,2012),S.174.

[65]  Thomas  J.Stanley,The  Millionaire  Mind(New  York:Bantam  Books,2001),p.45.

[66]  Martin  S.Fridson,How  to  Be  a  Billionair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1),p.14.

[67]  Martin  S.Fridson,How  to  Be  a  Billionaire(Wiley:John  Wiley  &  Sons,2000),p.16.

[68]  Manager-Magazin,“The  500  Richest  Germans,”  12  October  2015.

[69]  这些著作和相关细节来自维基百科和拿破仑·希尔的著作。

[70]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25.

[71]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35.

[72]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36.

[73]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74.

[74]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52.

[75]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56.

[76]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226.

[77]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53.

[78]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p.76~77.

[79]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39.

[80]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21.

[81]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p.25.

[82]  Napolea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