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富豪的心理:财富精英的隐秘知识 > 第6章 意向性性格特征:大五类人格及其他

第6章 意向性性格特征:大五类人格及其他




在心理学中,“人格”被定义为“持久性地描述一个人全部特征的总和,并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1]珀文(Pervin)认为,人格指的是“形成个人持久而独特的感受、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素质”。[2]

目前,“差异心理学”或“个性心理学”等术语和很多同义词都被大量用来研究人格特征的倾向性。[3]这些都是“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久而久之反复表达的广泛的、无条件的、去背景化的和隐含的比较特征。它指的是相对整体的(相比之下非常具体的)特质,描述了典型的(不限于特定条件或情境、环境)的经验和行为。”[4]

这些个人特征不随时间和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确切估量。例如,我们使用自我评估调查问卷或第三方采访的方法。因此,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机能和性格。性格具有以下特征:“1)不同人的性格不同;2)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稳定性;3)即使人所处情况不同,性格具有一致性。”[5]

人格特征是持久不变的,至少从某个年龄段开始就几乎没有变化,而“适应性改变”更加短暂,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些适应性改变也可以通过咨询和学习有意识地发展或改变。适应性特征包括动机、目标、计划、价值观、态度、自我意象、具体技能和才能、学习方法、应对策略、防御机制以及人类个性等诸多方面。[6]

在描述各种人格类型的众多模型中,最近几十年间,虽然有人批评大五人格模型并指出其局限性,但是大五人格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7]“对大五人格模型广受欢迎的一个解释是,经过几十年的论战,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人格模型,它整合了其他描述人格的模型。”[8]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用于描述三个到五个关键人格特征的性格理论就出现了,不过,现今广为人知的大五人格模型是由保罗·T.科斯塔(Paul  T.Costa)和罗伯特·R.麦克雷(Robert  R.McCrae)系统地提出的。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大五人格模型是要素分析的产物。这涉及一系列人格变量的测量和分析。这些变量应该与单个因素(如“外向性”)有很大相关性,并且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很小(如“外向性”和“宜人性”)。[9]科斯塔与麦克雷的大五人格模型定义了五个特征: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

责任心是由以下特质组成的:

·认真(全面、细致):与马虎相反(粗心、不负责任)。

·勤奋(勤勉、高效):与懒惰相反(无动于衷、无精打采)。

·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一贯的):与紊乱相反(无目的、无计划)。

·守时:与迟到相反。

·雄心勃勃:与漫无目的相反。

·坚忍(顽强、坚持):与放弃相反。

“一丝不苟的人是理智和见多识广的,也往往认为自己的胜任力较强。他们的成功部分源于他们的条理性和秩序感,这可以让他们更高效地工作……他们追求获得高成就,所有事情都追求完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一定是高度自律的。最后,他们还有深思熟虑、提前制订计划、在行动前仔细思考的特点。他们的生活清楚地指向自己选择追求的道路。”[10]

高度神经质的人倾向于紧张不安,并经常担心会出问题。他们感到很难应付压力,所以很敏感。他们倾向于冲动反应。总的来说,他们心理上很不稳定。[11]神经质的人还表现为:焦虑、烦躁、抑郁、羞怯、冲动和脆弱。[12]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临床意义上是神经质的。传统意义上被诊断为神经质的精神病患者在神经质这个维度上往往得分很高,但许多人在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得分很高。[13]

如第3章所示,以往的研究表明,富裕人士和企业家的特点就是责任心很强,而宜人性很低。麦克雷和科斯塔将诸如“冷酷”“可疑”“吝啬”“敌对”“批判”和“急躁”等词语结合起来用于表达低宜人性。尤尔根·赫斯(Jürgen  Hesse)和汉斯·克里斯蒂安·施拉德(Hans  Christian  Schrader)认为,“宜人性非常高的测试对象对和谐有着明显的需求,他们可以很容易退缩,并且特别容易轻信别人”。[14]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照常规方式来使用词语“外向性和开放性”。高度外向性的人很健谈、坚定、有事业心、精力充沛且勇敢。相比之下,内向性的人往往是沉默的、优柔寡断的,并且经常焦虑和缺乏活力。开放性高的人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并且对世界充满好奇心。[15]

人格特征不仅仅是习惯。相反,许多习惯与人格特征毫无关系。麦克雷和科斯塔指出,与习惯相比,“特征”与动机更为接近。“在许多方面,特征更像是动机而不是习惯,我们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如追求刺激之类的倾向是否应被称为特征或动机。‘特征’似乎是更宽泛的词语,指人类一致性的动机、风格等。”[16]

无论通过第三方评估还是自我评估,人格特质都可以通过观察来测试。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准确?是第三方更可信还是自我评估更可靠?为了证明自我评估更可信,麦克雷和科斯塔做出如下报告:“每个人用一生了解自己,我们可以凭借主观经验,得知某件事是否真正令自己享受,还是让自己深感怀疑或焦虑。如果受访者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和研究人员,那么自我评估报告可能是测试人格特征的最佳方法。”[17]大量研究检验了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报告结果高度一致。其中有两个方面相关性很高,尤其是自我评估与丈夫和妻子对彼此的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自己伴侣的人格。[18]

用于这项研究的问卷与麦克雷和科斯塔的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该问卷有50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要素。该问卷是由科斯塔和麦克雷依照NEO五因素人格调查表(NEO-FFI)制作的,由彼得·博尔科诺(Peter  Borkenau)和弗里茨·奥斯坦多夫(Fritz  Ostendorf)首先翻译成德语。[19]虽然刚开始翻译成德语的时候有些问题不太明晰(如使用双重否定词),但一般测试对象在分配的15分钟内完成问卷调查表没有问题。该问卷对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等几项人格特征进行评估。[20]研究结果见第17章。

绝大多数受访者超过50岁,这就产生了衡量人格特征实际上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如果经证实,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高度易变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30岁的人格和60岁的人格差异很大,那么关于人格的问题就只有有限的认识论价值,或者有必要在受访者更年轻的时候探寻其人格特征。

不过,如果人格是持久不变的,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那么研究人格一定是有意义的。大量研究证实了麦克雷和科斯塔提出的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即人在30岁以后,其主要人格特征就几乎没有改变。[21]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宜人性特征会变得越来越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外向性特征就会减弱[22],不过,这些变化远远超过不可改变的人格特征的总和。
虽然大五人格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但也有人批评这一模型。[23]一些研究人员呼吁用常规因素取代开放性。[24]关于这项研究,最相关的方法就是伯格哈特·安德烈森(Burghard  Andresen)采用的方法,他试图证明冒险倾向应被视为第六个潜在的人格特型。

安德烈森指出,一次次研究证明了第六大人格特征具有独特的高阶人格维度。“从这个角度讲,寻求风险和竞争的等级在体能挑战、活动、能量、成就动机和主导地位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和体育兴趣等衡量方法上尤为重要。”[25]

他将R因素(冒险倾向)的复杂性描述如下:“R因素的核心是冒险倾向,同时领导水平、成就和竞争动机也占很大比例。此外,R因素还包括公民勇气、在危机和灾难情况下承担责任并采取英勇的个人行动。”[26]经验研究表明,具有较高R因素的人具有如下表现:[27]

·优先考虑以经济为导向的冒险和扩大企业规模

·优先考虑更高、更有活力和更灵活的工作需求

·互动式领导风格和社会优势

·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专业人士、成功动机和创新倾向

安德烈森列出了R因素的关键词:[28]

·意志力

·果断

·承诺

·决心

·独立

·斗志

·雄心

·崇尚运动

·竞争态度

·领导野心

·勇于挑战

·动机

·乐于尝试

·权力意识

·自主性

·追求利润

·企业家精神

这种构成的共同特性就是“进攻性、风险性,同时具有强烈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应对挑战、危险或困境”。[29]

本书第3章和第4章引用的创业性人格研究也发现,大五人格模型本身对成功企业家具体特征的衡量过于狭隘。因此,研究人员要求被访者评估自己的冒险倾向,这在本书第二部分有详细论述。从第3章和第4章我们可以看出,创业人格的冒险倾向与个人强大的乐观主义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最后,研究人员在采访中还探究了受访者在行为上体现的教条主义或不墨守成规的程度。根据很多关于企业家特征的理论(如熊彼特理论),不墨守成规(虽然研究人员并不常使用这一术语)是企业家的人格特征之一。

大五人格模型或其他衡量人格特征的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行为。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人格特征之外,“适应性特征”也是人格特征之一。该特征一方面受人格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它可以改变。适应性特征包括“动机”(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动机与人格特征有很大部分的重叠)、“兴趣”“价值”和“态度”。[30]虽然为了调查人一生中五大人格特征的稳定性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关于特有的适应性改变,仍然缺乏适当的研究。[31]

为了涵盖人格特征,本书将“人格”一词定义为相当广义的术语,它仍然相对恒定并可以衡量,例如使用大五人格特征模型以及适应性特征(动机、价值、态度和行动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把致富当作人生目标的人来说,他们值得思考个性特征与财富成因之间的相关性。有人会假设,具有成为富人的人格特征的人数要远远多于真正的富人的人数。因此,识别这些人格特征可以帮助人发展自我意和开发未被发掘的潜能。行为策略、态度、信念和性格上的缺陷,实际上塑造了人格,同时行为策略、态度和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变的。在这个程度上,分析通过努力而变得富有的人的特有态度和行为策略,肯定会对把致富作为人生目标的人发展行为模式和学习目标大有帮助。

*  *  *

[1]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19.

[2]  Daniel  Cervone  and  Lawrence  A.Pervin,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12th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13),p.8.

[3]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13.

[4]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5.

[5]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18.

[6]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5-6.

[7]  对于这种批判的例子,请比较以下两篇论文:Burghard  Andresen,“Risi-kobereitschaft(R)-der  sechste  Basisfaktor  der  Persönlichkeit:Konv-ergenz  multivariater  Studien  und  Konstruktexplikation,”  Zeitschrift  fü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  16(1995);Gerard  Saucier  and  Lewis  R.Goldberg,“What  Is  Beyond  the  Big  F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No.4(1998)。

[8]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44.

[9]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25.

[10]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p.50-51.

[11]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p.47-48.

[12]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43.

[13]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46.

[14]  Jürgen  Hesse  and  Hans  Christian  Schrader,Persönlichkeitstest:Verstehen-Durchschauen-Trainieren(Munich:Stark  Verlagsgesellschaft,2014),S.95.

[15]  Daniel  Cervone  and  Lawrence  A.Pervin,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12th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13),pp.265-266.

[16]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28.

[17]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40.

[18]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p.42-43.

[19]  Jürgen  Hesse  and  Hans  Christian  Schrader,Persönlichkeitstest:Verstehen-Durchschauen-Trainieren(Munich:Stark  Verlagsgesellschaft,2014),S.88  et  seq.

[20]  Jürgen  Hesse  and  Hans  Christian  Schrader,Persönlichkeitstest:Verstehen-Durchschauen-Trainieren(Munich:Stark  Verlagsgesellschaft,2014),S.94.

[21]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81.

[22]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Personality  in  Adulthood: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3),p.62.

[23]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46  et  seq.

[24]  Gerard  Saucier  and  Lewis  R.Goldberg,“What  Is  Beyond  the  Big  F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No.4(1998),pp.495-524.

[25]  Burghard  Andresen,“Risikobereitschaft(R)-der  sechste  Basisfaktor  der  Persönlichkeit:Konvergenz  multivariater  Studien  und  Konstruktexpli-kation,”  Zeitschrift  fü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  16(1995),S.213.

[26]  Burghard  Andresen,“Risikobereitschaft(R)-der  sechste  Basisfaktor  der  Persönlichkeit:Konvergenz  multivariater  Studien  und  Konstruktexplikation,”  Zeitschrift  fü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  16(1995),S.223.

[27]  Burghard  Andresen,“Risikobereitschaft(R)-der  sechste  Basisfaktor  der  Persönlichkeit:Konvergenz  multivariater  Studien  und  Konstruktexplikation,”  Zeitschrift  fü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  16(1995),S.224.

[28]  Burghard  Andresen,“Risikobereitschaft(R)-der  sechste  Basisfaktor  der  Persönlichkeit:Konvergenz  multivariater  Studien  und  Konstruktexplikation,”  Zeitschrift  fü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  16(1995),S.229.

[29]  Burghard  Andresen,“Risikobereitschaft(R)-der  sechste  Basisfaktor  der  Persönlichkeit:Konvergenz  multivariater  Studien  und  Konstruktexplikation,”  Zeitschrift  fü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  16(1995),S.210.

[30]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75-100.

[31]  Philipp  Yorck  Herzberg  and  Marcus  Roth,Persönlichkeitspsychologie(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