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我的最后一本口才书 > 4.话说得不好怎么解决——锻炼口才的复述能力

4.话说得不好怎么解决——锻炼口才的复述能力




我们跟别人说话,一般有两种情况:

(1)根据自己的经历简单说出心里的观点。

(2)围绕一个主题,有根有据地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种情况非常简单,别人问你一个什么问题,你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就行了。

例如别人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回答“挺不错的,去了×××游乐园玩了一天,那里的游乐设施非常刺激好玩”,至此,一次简短的交流就完成了。

这种回答形式的观点表达,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有过这样的“训练”,只要不是哑巴,谁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然而第二种情况,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了。而这个形式的表达,往往是决定一个人的口才是否厉害的重要凭证。

例如别人问你:“你对金钱在爱情上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如果我们运用第一种形式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说出来的话很可能是泛泛之谈。

诸如“没钱也可以谈一次平淡的恋爱”,“有钱才能够配得上幸福”,“钱能够让彼此的感情升温”,等等。

这些观点,未必就是错,但别人压根不知道你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理由。

所以,当我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一定要给出相应的理由去证明这个观点,还要给出相应的实例去印证这一点。这是我们阐述自己思想的完整流程。

这本来不是什么难事,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却只能在简单的对话中回答别人,而无法长篇大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扰,说短句可以,但要是把这些短句组合成长句,再将其变成一个段落,那就非常困难了。

很多人之所以口才不好,就是因为他们说不了“段落”。而这个世界需要我们表达的很多地方,往往要用到短句组成的段落来阐述我们的思想。

试想一下,你跟HR见面,对方问你“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可以回答“我觉得你们公司很好”这么简单吗?

肯定不行。

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观点组合成段落,让其打包成一个完整的思想包裹递给别人。当别人拆开这个包裹之后,就会明白里面有什么内容,从而领会我们的想法。

观点,只不过是外包装,而核心的内容,才是决定这个思想包裹好与坏的重要因素。

我们说话,不仅仅要有观点,还要有支撑这个观点的内容。

内容,就是由一个个短句变成长句,由长句组成段落的言辞组合。我们怎么把这个“组合”流畅地说出来,就是我们口才能力的很好证明。

你为什么说不了段落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大部分时间与人对话,都是通过短句去交流的。

例如朋友说:“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回答:“对啊,阳光灿烂,气候宜人。”接着你的朋友又问你:“这段时间做什么了?”你再次回答:“在家里学习而已,什么事都没做。”

听到你这样说,朋友又继续问你:“你居然学习这么勤奋啊,为什么呢?”你根据朋友的问题答道:“因为过两天就要考研了,我一刻都不能怠慢啊!”

这样简单而简短的对话,几乎充斥在我们生活周围。

通常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我们都是通过短句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运用短句,已经满足彼此交流的需求,对方也很清楚你要表达的意思。

当我们长此以往习惯了这样一种短句的说话形式,一旦让我们置身于那些需要说段落的环境时,我们就很容易哑口无言,不知道应该怎么把短句组合成段落。

其实这个情况也很正常,毕竟我们在生活中运用段落去交流的时刻,真的少之又少,也没有这样的锻炼机会。除非有必要,否则谁都不会长篇大论地跟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问题是,这个“有必要”指的是什么情况呢?

就是讨论某些事情时,需要说服别人时,向别人做出解释时和讲述自己的想法时。

这四种情况,很多时候都需要你通过段落而不是短句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当中,这四种情况多多少少会夹杂在简短的对话里面。

当你遇到这些情况,而无法组织言语说出整个段落,你的表达能力自然就比较弱。

所以,提高自己组织段落的能力,就是提高你口才的关键步骤。

用第三方的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锻炼口才的方法,我在前面的章节说过,朗读、背诵和复述是必不可少的。这三步,对于我们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已经足够了。

然而,很多人在锻炼口才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在于:朗读的时候可以很顺畅,可一旦自己去讲述,这一秒说了上一句,下一秒就不知道怎么说下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复述这个步骤上面。

复述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文章按照大概的意思说出来。我以前看到一些不错的段落,而那些段落我自认为写不出或说不出时,我就会把那个段落单独揪出来朗读。当我把这个段落朗读到看了上一句嘴巴就能够自动说出下一句时,我就开始去复述它。

通过复述这段材料,把这段话当成演讲那样说出来,你就会养成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状态。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无形中就已经积累了这种表达方式的说话框架。

背诵与不背诵的差别,就是当你能够把这些文章输入自己的脑海里,你就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脉络,知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然后你就可以以此作为说话的表达框架,你的语言组织就会变得很轻易,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

如果你脑海中积累了相应说话的框架,例如吵架的框架、论说的框架、抒情的框架、争辩的框架,那么这些素材带给你相应的语感,你就知道怎么组织语言表达自己了。

当然,如果你不想背诵,那么看到材料的时候,有意识去理解材料的框架,你也会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依然说不好话?就是因为你没有梳理书中的逻辑脉络,不知道段落之间的表达顺序,缺少整体的架构认知。不知道这个架构,看完书,你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看书的时候,把书中的一些重点整理出来,然后再把这些重点的相关论述标记起来,会提高你的思维深度。也就是说,重点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背后都有作者的逻辑支撑。如果你同意,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经验和事例;如果不同意,也思考生活中相关的经验和事例,以此去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书中的框架来填充和完善我自己观点的一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你表达的逻辑线就会出来了,说起话来就会一段一段,而不是简单的一两句。

所以多背诵、多复述,甚至多思考一些表达观点的文章段落,这样就可以增强你语言的组织能力。

如何练习及相关问题

首先,找到你喜欢的内容。

你喜欢辩论,就熟读这样的内容;你喜欢抒情的表达,就多读一读抒情方面的文章。

这种素材积累多了,经常被你咀嚼消化,你就会积累到这种表达的说话框架。这些材料,其实你手机上公众号的文章推送都有很多,找到你喜欢的那些话,然后记下来,朗读后去复述,直到自己能够脱口而出。

然后不断重复复述这段材料。

陈铭老师那段话,我朗读的时候很流畅,但换作自己复述出来,这个过程有些地方我会说得磕磕绊绊。不是普通话发音的问题,就是我要思考下一句要说什么。换言之,我复述的熟练度还不是很高。

例如我复述“唯一的一道鸿沟就是它现在还没有自我意识”这句话,其中“一道鸿沟”这组词语我普通话发音不是很利索,于是我就针对这句话重复大声朗读几十遍之后,终于把这组词语说顺了,这时我再结合整段材料再次说几遍,直到最后,我可以一气呵成地自然流畅地整段复述出来了。

最后像演讲那样把整段话说出来。

当你能够复述这段话,这时你就要像面对众人演讲那样,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说出这一段话。你的表情,你的语调,每句话之间的停顿,还有说话时的自我情感,都要融入进去。如果你觉得很难做到,就先从一些有具体人物的言谈中学习。

一些综艺节目,都有相关的人物给你参考学习,你可以留意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和姿态,把这些特质融入你自己的说话里面。当你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自然就能够很轻易地表达自己了。

用现成的材料去提高自己语言组织的能力,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而且久而久之,还能增强你表达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