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压力社交 > 个性或气质

个性或气质




其次,每一个人的个性或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新生婴儿,其个性差异之大也是格外惊人的。尽管有时只有他们的父母才会注意到这些。一些婴儿非常安静,另一些则更加活泼;一些看起来更善于社交,另一些则正好相反。随着他们的成长,其中一些在独处时更加高兴,并且很善于自娱自乐。另一些则更愿意和别人待在一起。起初所有婴儿都会对陌生人漠不关心,并且不会因为被别人抱来抱去而感到焦躁。之后,他们会经历一个害羞的时期,并开始注意到陌生人的存在,当和熟人分开时,他们很容易就会感到焦躁,但是每个人焦躁的程度是不同的。

当然,即使在孩子满一周岁之前,生物学差异也不是影响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的唯一决定因素。婴儿总是会学习周围人的反应,因此他们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在他们感到焦虑时,父母也许并不能很好地宽慰他们或使他们安心,他们遇见的陌生人也许不能很好地理解新生儿的各种需要,以至于做出一些令他们惊慌的事。尽管如此,新生儿的气质都是不同的,这可能会为社交焦虑的发展提供基础。举例来说,人们发现童年早期的语言发展问题与个体后来成长为一个社交焦虑者之间存在联系。

生物学差异不太可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唯一原因,并且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事情时(比如:父母敏感的回应式照料或在恰当的时机得到了专业的帮助),生物学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时常不同。拥有一个易唤起的神经系统、一个不太外向的气质或在学习语言方面存在困难并不会直接引发社交焦虑,就好像一个人即使生来就有一双长腿和运动员的性情也不一定能成为赛跑运动员,很多人拥有这些特质却不擅长或不喜欢跑步。类似地,很多极度敏感的人们虽然具有不擅长社交的性格(或内向)却并没有社交焦虑方面的困扰。

社交焦虑者经常觉得,要是自己的某些方面能变得更好,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例如自己变得更美丽、苗条、聪明、幽默、有趣、有吸引力、有创造性或想象力。这些幻想背后的原因通常是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样子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对此也无能为力。然而,现实却是相反的。任何人都可以交到朋友,找到伴侣,在社会关系中感到愉悦和自信,这和个体拥有多少财富没有关系。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具有吸引力、长相漂亮、头脑聪明和事业成功的人反而可能会具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其他原因(比如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交焦虑。



环境因素: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社交关系的建立最初发生在家中。无论是和家人还是和外人的关系,都属于社交关系。人们在家中学习重要的社交知识,即:在社交中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则不然;被爱和不被爱分别意味着什么;你的身份是如何引发别人的喜爱和拒绝的。这些事情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有关他人对自己看法的信念和猜想。被爱,被家人和朋友喜欢会使我们产生自我价值感,建立自尊并在社交关系中感到自信。



你提取的信息


每个人都有过遭到别人拒绝的经历(说谎,对别人说冷酷或恶毒的话,故意伤害别人),而非仅仅你自己一人。没有哪个父母、老师或成年人能做到永远公平公正,并且时刻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每个人都常常犯错,因此一个人要想建立起社交自信,他的家庭生活并非完美无缺不可。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接纳”并具有归属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他人交流,那么一些小挫折其实并无大碍。

但如果主要信息不是积极有益的,而是消极有害的,那么这些人在与他人社交时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对自己的被认可程度、能力和吸引力感到不自信,并担忧别人会如何回应自己;焦虑感就是在自我怀疑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永远无法得知自己是否会被表扬、批评、警告或赶走,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么他就很难建立社交自信。这样的经历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痼疾,或仅仅是一些短暂性的障碍,这取决于一些细节,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家里而不是学校,发生在这一堂课而不是下一堂,或存在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在不同条件下情况可能完全逆转。

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焦虑者倾向于想象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他们猜想自己被别人评价,而评价结果则是不合格。人们并不是生来就会这样进行猜想的,我们能做出的最准确预测来自我们在成长中的各种经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评价方式使我们知道,我们所在的社会认可什么,不认可什么。这有利于我们在社会接受的程度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和纠正自己的自信心,并使我们相信别人的拒绝都是片面且暂时的。当然,事情也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当别人的评论不仅很恶毒而且求全责备、没完没了时,或者当他们不辨事实,不分青红皂白地就随意评论时,我们就有可能感到被拒绝、信心不足或不被认可,进而害怕自己的行为会暴露出潜在的弱点或邪恶的萌芽,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之后我们可能会害怕做出暴露自己缺点,低人一等的事来。一个人如果早年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情,那么有时候可能连与人交谈都做不到。



信息的意义


在第  3  章表格  3.2  中列举出的核心信念和猜想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消极“信息”或“意义”的一个总结。社交焦虑者往往会在成年期携带这样的信息,而且它们很可能来源于童年经历。人们从这样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并得出“我必须做正确的事”或“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很古怪”等结论。

坏消息是,这样的消极“信息”可以深深植根于你的思想中,因此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跳出来”,就好像有的人就是“知道”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从不质疑这些猜想。但好消息是,这些“信息”是可以被矫正的。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这些“信息”,但它们很可能源于我们被他人对待的方式,而不是我们本身能力不足或根本不被他人喜欢。在学习克服社交焦虑的过程中,我们大可以忽视这些“信息”。

在撰写(或思考)类似的社交焦虑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会把注意力放在出了问题的地方,或导致问题的原因上,因此忘记了那些积极的方面,就像它们与这个问题毫不相关一样。但是当我们在思考这些早年积累的“信息”时,无论它们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我们都需要进行思考,并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自己在有消极的一面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细致、幽默感、亲切度,或渴望友好地对待别人。但是困难之处就在于,自己的消极一面不但能造成麻烦,而且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当事情变得糟糕或自我感觉很差时,我们更容易低估或忽视自己身上具有的积极特质或在童年时期接收的积极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变得容易焦虑,自怨自艾,虽然事情本来不至于让我们做出这样的反应。



对合适机会的需求


每一个地区的社交世界都不尽相同,我们父母与朋友交流的方式可能与我们这一代大相径庭,比如我们会使用更加多元化的电子手段进行沟通,无论是约会还是日常闲谈。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在人们聊天的内容和过去大不相同,比如个人情感或性观念。

任何与之有关的微小细节都需要我们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只在网上聊天并不能让我们拥有完整的交友技能,因为它不能像面对面交谈那样,为我们提供观察别人的行为并敏锐地加以理解的机会。

当没有机会学习完整的社交技能时,人们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些技能包括如何与年纪相仿的人打成一片,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接受别人的聆听,对他人坦白并谈论有关自己的事情,找到别人做出某些举动的原因。对相关经验的缺乏可能会导致社交焦虑;积累相关经验有利于人们克服这些问题。

某些场合的社交规范可能比其他场合的更明确。在那些社交场合中,通常存在标准的、约定俗成的点餐方法,以及相互介绍,进行商业会谈,主持委员会,提出要求或对不恰当的要求说“不”的正确礼仪。

每种语言中都存在与别人谈话的不同方式,这和谈话者之间的关系及场合的正式与否都有关。在这些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规范。如果身边有一个规范手册可以时时查阅的话,人会感到更加轻松。但是问题就在于,规范手册并不存在。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查阅得到这些规范;即便规范手册是存在的,一个人也不可能立刻全部学会。因此成年人往往要在参加不熟悉的社交活动前记住一整套社交规范,并随时准备运用它们。你需要为新的社交场合学习新的规范。学习规范往往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参加退休俱乐部还是与银行经理谈判都是如此。有时候你是正确的,有时候则会犯错。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主动询问等方式来学习,但是一开始你可能会结结巴巴、行为笨拙或缺乏礼貌。当你的经历不足以使你掌握这些规矩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社交中持续处于不利地位。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我们都知道社交焦虑者在社交时可以和正常人表现得一样好。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社交能力,而是焦虑感使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水平。



从问题中吸取教训


影响社交焦虑的另一个环境因素存在于人们应对困难和焦虑的方式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通过亲身实践或观察身边的人来学习这些方式,并将其视为范例。我们都知道从长期来看,直面困难比躲避困难或借酒浇愁要有益得多。因此,即使事情变得不尽如人意时,也有一些人会坚持下去,决不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比起那些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逃避问题或隐藏自己脆弱一面的人,这些人能更好地应对焦虑。试图躲避或寻找安全感只会拖延问题,因为这样做时,他们内心的潜台词就是其他的应对方式都是危险或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