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压力社交 > 5 社交焦虑的模型

5 社交焦虑的模型




在  1995  年,同时身为临床生理学家、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的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和阿德里安·韦尔斯(Adrian  Wells)发表了一个社交焦虑的新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在社交焦虑者感到焦虑时,他身陷何种情境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它解释了恶性循环是如何使焦虑进一步发展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处理社交焦虑。本书第二部分中介绍的许多解决方法都是基于该模型的。

当然,之前的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交焦虑的重要想法,而且每个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即使在目前也是这样。相比之下,克拉克和韦尔斯的模型具有很多优点:该模型背后有诸多可靠的研究支持;该模型借鉴了之前的很多模型,但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因此它可以更好地说明应该如何克服社交焦虑;它认可了思维(或认知)在社交焦虑中起到的核心作用。不容置疑的是,随着研究与信息收集的不断推进,该模型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在科学领域中,理论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说明从来都没有一个人可以提出一个颠扑不破的观点。对模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用性,而该模型被证实非常有用。它背后的假设就是:社交焦虑是可以被理解并解释的。它并非是一个永远令人困惑不已的谜题。我们以何种方式理解它,对我们解决它有很大帮助。比如,它表明社交焦虑症的三个方面(自我关注、思维模式和安全行为)会使症状不断加剧。这些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着重关注的方面。我们将会在第二部分中具体解释如何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治疗。

另一个假设就是,像这样一个基于临床医师的研究,并借鉴了之前的模型和理论的模型,是极有可能具有很强的合理性的。这足以使社交焦虑者们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该方法学到很重要的知识,因为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可以为大多数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


图  5.1  是根据该模型制成的。我们首先简要介绍该图,之后再详细列举更多临床方面的例子。该模型虽然比较复杂,但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并了解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并使社交焦虑进一步发展的。

图  5.1 克拉克和韦尔斯建立的社交焦虑模型(Clark  &  Wells1995)

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引发焦虑的场合也有所不同。本图反映了这样的场合可以激发某种信念或猜想。比如,当其他人非常挑剔或做出消极的评论时,一些人会认为这种社交场合是充满威胁或危险的,因此脑中会浮现诸如“我会做错事”“我没法像别人那样接近他人”等想法,这些想法会进一步产生压力和焦虑。这类思维模式是社交焦虑的核心成因。

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焦虑者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们会逐渐变得更加关注自我或自卑(上图中心的圆)。随着他们把注意力投向内部,并注意到自己正暴露出社交焦虑和社交能力低下的各种迹象,这些都是使他们感到痛苦的事,他们也害怕别人关注这些事情,他们会开始因为自身或自己接近他人的方式而变得自卑。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就是将自己视为社交物品,就好像他们能从外界观察自己,如同旁观者一样。

当然,实际上他们无法真的在外界旁观自己的做法,但是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自己的。在第  3  章中我们提到过,很多社交焦虑者脑海中都有一些与自身焦虑有关的意象,这些意象正是他们认为别人能看到或害怕别人看到的内容。

他们认为这些意象中的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比如面色发红、颤抖不已或结结巴巴,且他们的视角是由外而内的,就好像是在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

人们越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或主观上的弱点,就会越关注自我,身处的场合看起来就会越具有威胁性、危害性或风险性。因此在图  5.1  中“自我关注”所在的圆环与“社交焦虑者认为自己所处的场合‘具有危险性’”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由于沉浸在内心的世界里,人们更加在意社交焦虑的内部迹象和情感,进而觉得当下的社交场合更加可怕。

我们此刻应该注意到,该社交模型肯定了三种程度的认知起到的核心作用。自我关注圆环反映了社交焦虑者在意或关注的事,比如感觉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消极自动化思维包括主观上认为社交场合很可怕或将社交场合解读为“具有威胁性或危险性的”,比如“我到时候一定想不出该说些什么”;潜在信念和猜想会被某种特定场合激发,比如“我和别人不同。我无法真正融入他们”。这三种思维模式不仅在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社交焦虑的核心成因。

当一个人主观认定某一社交场合具有威胁性时,两种直接的后果就是做出安全行为与表现出社交焦虑的迹象和症状(正如我们在图的下方列出的那样)。当感到焦虑或害怕时,人的天性就是保护自己的安全,比如选择和“安全”的人谈话,或谈论“安全”的内容;隐藏“真实”的自己,或避免眼神交流。保护自身安全有很多种做法。

无论成功与否,这最终会导致一些结果:个体会认为如果自己不使用这些方法,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例如,你可能会觉得,如果你不克制自己的话,每个人都会注意到你在发抖,他们对你的印象也会因此变差;或者你结束发言后觉得自己还不如不发言,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暴露了一些不能被他人容忍的方面,因而与他人产生了距离。当人们感到有风险时,就会倾向于保护自己,但是规避风险会让你觉得当下的社交场合是有风险的。由此及彼,社交焦虑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我们在第  1  章已经对安全行为进行过更细致的介绍,表格  1.3  也列举了一些普遍的例子。

模型图表明,安全行为主要会通过三种途径引发恶性循环。指向顶部的箭头表明安全行为会使同一种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发社交焦虑。它们会肯定一个人的潜在信念和猜想,并加强自己“一定要保证安全,否则不好的事情就会发生”的想法。你一直做出保护自己的行为(无论是否必要),这反而会导致你继续做出安全行为,甚至无法认识到那些你所谓的“危险的事”其实完全是无害的,你的安全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那些安全行为就像把大蒜挂起来驱赶吸血鬼一样荒谬——吸血鬼不出现并不代表大蒜具有驱赶吸血鬼的作用。

安全行为第二个事与愿违的方面是,当一个人将注意力放在内部时,他的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会增强(见图中由安全行为指向中心圆的箭头)。这会使社交场合看起来更加可怕。你会通过朝下看来躲避眼神交流(一种安全行为),而这样做意味着你会将注意力放在内心情感上,因而忽视身边发生的事。你无法得知什么时候重新抬头看人是安全的,因此所处的社交场合对你来说仍然是危险的。安全行为(例如避免直视对方)反而会使一个人更易招致关注,当他注意到这一点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增强。因此安全行为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安全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它会加剧社交焦虑的症状。图片底部连接二者的箭头就表明了这一点。它会使压力、紧张、颤抖或尴尬的程度更加严重。比如,在极度紧张时,企图克制自己反而可能使人颤抖得更加强烈。当一个人尝试使自己表现得不那么沉闷时,他反而更难想出一些幽默的话。安全行为会使你更加紧张,因此你的表达会显得更加不自然。

社交焦虑的迹象和症状(比如心跳加速、出汗、颤抖等生理变化)与紧张感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呢?该模型表明,那些具有威胁性或危险性的社交场合会引起社交焦虑的迹象和症状,比如双手颤抖,并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因为别人可能会目睹这一切。如此一来,这些场合就会显得更加可怕或危险。如果其他人看到你双手颤抖的样子,他们可能会认为你很“无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你做出评价。有趣的是,这些症状都是社交焦虑者最关注的,也是他们在谈论自己的困难时最先提到的。但是在建立模型时,我们会将这些症状放到最后再考虑。并不是因为临床心理学家或其他医师认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当那些导致社交焦虑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发生改变时,这些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该模型对于克服社交焦虑很有效的一点原因是,它有利于我们区分导致社交焦虑持续发展的三点因素:思维模式、安全行为和自我关注。另一点原因就是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便环境改善了,社交焦虑者的焦虑感仍然没有消失。首先,社交焦虑者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内心经历、想法和情感上,因此不是很关心正在发生的事。社交焦虑者最终会对自己面临的困境产生一种片面的理解。他们非常了解自己内心的感觉,却对别人的想法一无所知。其次,那些为保护自身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即使并不一定能达成目标,也制造了一种“如果当时他们没有尝试保护自己的话,事情会变得更糟”或“自己惊险地避过了真正的灾难”的假象,就好像他们的社交生活就是一系列惊险的躲避。

图中的模型解释了社交焦虑持续发展的主要历程;下面的一些例子揭示了该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对社交焦虑持续发展的主要历程的解释


内森的父母老来得子,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分别比他大  7  岁和  10  岁的哥哥。在内森的整个童年时期,两个哥哥都在无情地奚落他。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一种想法——他的哥哥们是“真正的”家庭成员,自己是个累赘。即使他做出很大努力试图与两个哥哥打成一片,并模仿他们,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态度。但他仍然很憧憬自己的两个哥哥,认为他们在很多自己在乎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他总是抱有“他们是正确的,自己是错误的”的想法。最后,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在中学时期遭受过欺凌后,他的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

图  5.2  运用该模型解释了内森在三十多岁时感受到的社交焦虑,彼时的他正试图与一群人一起喝酒。这一行为激起了他关于自己无法融入集体,和别人不同的想法。

图  5.2 模型实例

他一瞬间的想法与自己长久以来的信念相符合,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将它们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在之后他用这些话来描述自己脑海中的想法:“我到时候一定想不出该说些什么”,“我会做错事”,“我没法很好地接近别人”。

这些想法反映了该社交场合在多大程度上对他造成了威胁,并催生了恶性循环。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难以保持正常的行为,很快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他发现大脑变得一片空白,并开始格外在意谈话中偶尔的沉默。他试图保护自己的安全,于是尽量避免直视别人(他觉得尴尬,但不想让别人发现),同时努力说些有意义的话。但是由于头脑被这些想法占据,他很难理解别人的话,也无法确保自己说的话一定有意义,因此他感到自己越来越无能,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从自己试图融入人群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感到了内心的紧张感。随着焦虑的加剧,他逐渐感到燥热、害怕和惊慌,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或保持“思路清晰”,并觉得自己胡话连篇。这些社交焦虑的症状使他感觉很尴尬,并遭到他人的奚落,他的自我意识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烈。

无论他最终能否冷静下来,事情发展如何,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感觉如何,他都会留下“类似的场景具有潜在的威胁性”的印象。即使他很努力控制自己,尽量避免说错话,他最后还是又一次感到自己“和别人不同”,认为别人会觉得他不属于他们中的一员。

在这个自我审视的周期循环中,他的种种假设最终被证实,即使别人并没有对他的表现做出任何批评(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想知道社交焦虑是怎么回事),甚至很喜欢他的陪伴。

由于恶性循环在社交焦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将列举出更多涉及安全行为、自我意识、信念和猜想的例子。了解这些周期循环及其作用原理是我们克服社交焦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