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远见:如何做出对未来有利的决策 > 第一部分 群体决策的技巧

第一部分 群体决策的技巧





第一章

绘图:列出真实和虚拟的变量


如果我们对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敏锐的视觉和知觉,就好比我们能够听到草的生长声和松鼠的心跳声,那么寂静之下的喧嚣会震耳欲聋,置我们于死地。事实上,即便是最敏锐的头脑,在生活中往往也是麻木不仁的。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早在布鲁克林成为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区之一之前,在该地区当前边界的中心地带,有一长片茂密丛林从中穿过。那时的布鲁克林还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它坐落在可以俯瞰繁荣的纽约港的山坡上。这片丛林从现在的格林伍德公墓开始,经展望公园,一直延伸至赛普拉斯山。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托尔金(Tolkien)作品式的地名:高旺高地(Heights  of  Gowan)。

就地质构造演变来看,高旺高地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它在最高的时候,仅仅比周边冰川夷平的平原和长岛的潮汐池塘高200英尺。然而,1776年夏,这片高地登上了世界史舞台的中心。就在那之前几个月,英国人在波士顿遭遇了一次屈辱的撤退。当时,纽约是北美殖民地的贸易中心,同时也是浩浩荡荡的哈得孙河的门户。作为海上第一强国,攻占纽约是英国一次志在必得的策略行动。

对英国国王的无敌舰队来说,栖于海岛一端、面对辽阔海湾的纽约是一个很容易夺取的目标。问题在于如何守住这座城市。在今天长岛的布鲁克林高地高点,只要筑起工事,纽约闹市区就会遭到持续不断的轰击。“如果敌人攻占了纽约,而我们守住了长岛,那么他们几乎不可能长期占领下去。”美国将军查尔斯·李(Charles  Lee)写道。对英国指挥官威廉·豪(William  Howe)来说,要想在不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下守住这座城市,他们最终还需要攻下布鲁克林。但高旺高地是布鲁克林的一道掩护带。创设这道天然屏障的并不是地形,而是覆盖山脊的温带落叶林的茂密树冠。除了高耸的橡树和山胡桃树,地面还有茂密的灌木丛。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调动大量人员和装备。再者,如果战斗在丛林中打响,革命军将会占据上风。

然而,高旺高地并不是一道完美的屏障。从南至北,共有4条道路穿过丛林:高旺努斯、弗拉特布什、贝德福德,以及一条名为牙买加山口的小峡谷。英军可以选择海路,直接从海上对布鲁克林或曼哈顿发起攻击。若非如此,他们很可能会通过这些小道运送部队。

1776年,自6月初就有传闻表示,英国舰船已经驶离哈利法克斯并向南进发,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英国将攻打纽约。问题是,英军会以何种方式攻打这座城市。在那个漫长而又平静的夏天,这是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面临的一个决定的核心,因为一支浩浩荡荡的舰队——在影片《汉密尔顿》(Hamilton)开场几分钟内出现的“已驶入纽约港的400艘战舰”——已经抵达斯塔滕岛。他应该防守曼哈顿还是布鲁克林?或者,他也可能认为纽约已经失去了防守的意义,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宜应转移到更有利的战地?

华盛顿面对的是一个全谱决策的经典案例,这需要他同时从多个不同的经验层面思考问题。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华盛顿就需要考虑地形学,考虑那些山脊、峭壁和海滩;他需要考虑东河变幻莫测的水流——任何试图在纽约和布鲁克林之间快速调动军队的行动,都有可能遭到它的阻碍;他需要考虑战争中的物理学——英国战舰装备的火炮,以及他在该市滨水一带构筑的防御工事的坚固性等;他需要考虑己方军队的士气;他需要考虑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按照该会议指示精神,如此重要的城市和港口是不应被放弃的。此外,这项决策也涉及伦理问题:对华盛顿来说,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将如此多的年轻人送往一个很有可能让他们丧命的战场,这样做合适吗?

华盛顿并不缺少需要考虑的变量,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要考虑:时间。从英国人放弃波士顿的那一刻起,华盛顿就一直在考虑纽约的防御问题。4月初,他抵达长岛最边缘的百老汇1号,并在那里建立了指挥所。早在英国舰队出现之前的几个月里,在李将军和杰出的纳撒内尔·格林(Nathanael  Greene)将军的建议下,华盛顿对纽约和布鲁克林进行了勘察,并指挥建立了防御工事。到8月底豪将军最终下令攻击纽约时,华盛顿已经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来思考这座城市的最佳防御策略。

华盛顿最终做出了决定,而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他人生中最具灾难性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