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蔡骏24堂写作课 > 第12堂课 《小径分叉的花园》: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第12堂课 《小径分叉的花园》: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取舍有道,写作也要学会取舍。

当一部作品完成后,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对它进行调整、修改,才能让作品无限接近完美。或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突然有个新的想法,影响到故事的进展。所以,对作品进行调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到底需要保留哪些元素与情节,又要舍弃哪些人物与句子,这些都是一门学问。有些地方,可能自己不满意,但因为涉及重要的情节,不能轻易删除;而有的部分,你写得酣畅淋漓,但因为游离于作品之外,反而得狠心删减——因此,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之前,我曾经写过写作《生死河》这本书的前后曲折,那算是我第一次做比较大的调整,几乎把整个故事推倒重来。

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个例,此后我在《宛如昨日》的写作中,我同样遇到“推倒重来”的问题。毫无疑问,即使是工作量再大,我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重写。初稿的故事与最终出版的故事,差别有多大,大概只有我自己知道。整个故事“推倒重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故事更好看,让小说更完美。这是写作者的使命。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取舍”二字呢?



1.取舍首先是对写作道路的选择


博尔赫斯有一篇很著名的小说,叫作《小径分叉的花园》。故事其实很简单,讲的是一战期间,一位中国博士余准成为德国人的间谍,他需要把一个英国炮兵团驻扎地艾伯特通知给德国上司。

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通知,就已经被英国反间谍处的马登上尉追踪。迫在眉睫之间,余准逃进一位名叫艾伯特的汉学家的家中。艾伯特研究着一部特别的著作,一个巨大的谜题。艾伯特和余准的对话,是整部小说的精华,也是博尔赫斯主要的关注点,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有意思的是,在小说结尾,博尔赫斯是这样写的:他不知道(谁都不可能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

余准的后悔与厌倦,可以看作是针对自己整个间谍生涯的感叹。毕竟,为了达到目的,他杀死了自己的朋友。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设置的谜底是时间,可何尝不是人生呢?每一个选择,都会通向不同的地方。写作,也是一座巨大的小径分叉的花园。作者每一个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写作,听起来是一回事。可是,下面有着无数细分的领域。小说、散文、评论、诗歌,都可以归为写作,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极大。还有,就是广告公司里的文案,主要是从事商业文案的写作;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写作……可以说,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我在二十岁左右,写过诗歌;此后,又以写悬疑小说被读者所知。诗歌讲究炼字、意境,而小说更在意的是情节与人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写作。所以,这里讲的取舍,是写作道路上的取舍。如果你明确了自己喜欢写什么类型的文字,那么就坚定地走下去。在一个方向突破,可能会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

因为我是悬疑小说家,所以我所提供的经验,也是小说家的写作经验。写小说你需要把握人物,需要寻找大量的素材,需要敏感地洞察周边的世界,需要投入不少时间进行长期的创作,尤其当你决心写作长篇小说时。当然,写作类型尽管不一样,但写作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都是一致的。

有一个问题,我经常会碰到,就是有一些文学爱好者,问我能不能辞职专门在家写小说。如果写小说收入稳定,并能养活自己的时候,当然可以去尝试专职写作。注意,养活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低的要求,而不是让自己活得更舒适、更有尊严。如果收入不稳定的话,作者还是要谨慎地评估其中的风险。写作与工作,其实并不冲突。

所以,往大了说,取舍是一种人生态度。写作道路的选择,也是人生道路的选择。



2.取舍就是想明白怎么写


“写什么,怎么写,结果怎样?”可能,这是作者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就像是古希腊哲学里经典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追问,每个写作者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选择写作类型,这是在大方向面解决了写什么的困惑。但具体到一个短篇小说、一部长篇故事,写什么的困惑始终是存在的。

比如说我的《谋杀似水年华》,这是一部悬疑小说,也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最核心的还是爱情,是秋收和田小麦长达十余年的爱情。

再比如说《镇墓兽》,我常常说是一部反盗墓小说,要写成中国人的漫威世界,但最核心的还是中国、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所以,小说的背景会设置在20世纪初期。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大变局”,世界也在面临着激烈的变化,沙皇政府的倒闭、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

开头怎么写,主人公怎么出场,该选择哪种叙述人称,是单线叙述,还是双线叙述?这些都是“怎么写”,属于具体技术问题,这需要看作者的个人选择。

金庸先生写《笑傲江湖》,读到四分之一的时候,主角令狐冲还没有出场。按照一般的阅读经验,林平之才是当之无愧的男主。可是,当仪琳缓缓说出令狐冲救她的故事时,令狐冲的形象呼之欲出,整部小说的格局也为之大变。

金庸是大才,这种层峦叠嶂的写作手法,要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刚刚起步的作者,没有必要这样去炫技。

所以,当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可以尝试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写起。自己熟悉的人、自己的回忆、自己成长地方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库。其实,大作家都是从自己身边写起。张爱玲的小说,很大一部分就是她家族里的故事。所以,导致后来家里的亲戚对她颇有微词。

当然,写熟悉的人和事,并不是要你完全忠实地写作。你可以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情,挪到一个人身上;你可以在相貌上、性别上进行调整;你也可以在故事上进行戏剧化的处理。

而这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非常棒的写作素材。他对人物的速描、对情节的安排,都是令人惊叹的。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最好去读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阅读是最好的老师。



3.取舍是看你为写作放弃什么


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才型的,一种是刻苦型。

天才型的作家,似乎他们没有读多少书、花多少精力,就写出让人惊叹的文字与故事。看似他们依赖自己的天赋,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另外一种是刻苦型的,初期他们的作品可能看似平淡无奇,但随着训练、不断地写作,掌握了写作思维、方法、技巧后,同样写出让人惊叹的作品。

天才型的作家,容易给人造成错觉,觉得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写出名篇名章。诗仙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屈指可数的语言天才,他的一些诗句看上去就像是老天赏赐给他,而非人力可为。明清时期,许多诗歌评论家,就有这样的一个判断:太白的诗歌可以读,但不能学。李白的诗,平常人学也学不过来,最终难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李白的诗歌是凭空掉下来的吗?并不是。如果你读过他的诗歌,就会发现李白的阅读量惊人,他对唐朝以前的诗歌很了解,他的文学观点很深刻。他那些看起天纵其才的句子,也是自己日夜思索、修改而来,最终才达到“天然去雕琢”的效果。

世界很残酷。比你聪明的人,可能比你更努力。在写作领域,努力可能比天分更重要。努力需要自律,现在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到处都充满了娱乐。比如说,一部游戏很好玩、一部电视剧很好看、朋友聚会很开心……太多的事情,都会让自己写作分心。

写小说这么多年来,我的生活一直很简单。很少到外面去应酬,除非是万不得已;很少到娱乐场所去,到KTV唱歌一年也可能仅仅是在公司年会那一天;新书的签售会的路途上,我也会拿出电脑或记事本,随时进入状态。

所以,取舍其实就是你肯为写作放弃多少时间,你能在上面投入多少精力。

我们的文化里很早就有取舍之道,苏轼说过“强足以济艰难,勇足以断取舍”。取舍需要一点果敢和勇气,但同样需要你利用你的智慧。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进行取舍,想明白自己到底写什么,学会放弃……取舍也有它的奥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