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选准赛道再奔跑 > 真正的实力来自持之以恒

真正的实力来自持之以恒




我先后就职于三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新浪、搜狐、爱奇艺。从职业晋升的角度来看,我的个人发展非常迅速。在工作了一年半左右之后,我以两倍薪水的条件受聘于搜狐视频,再之后成功进入当时发展势头迅猛的爱奇艺,并成功晋升为公关经理,带领小团队负责传播业务。

在工作第三年的时候,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在全国签售。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创办了一家品牌战略公司,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2018年,我创立了北京选择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

从我的职业发展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有清晰的个人规划——3年内进入本行业顶尖的公司工作,出书并进行全国签售;5年内成为一家公司的合伙人,帮助公司实现至少500万元的利润以及成为一个领域内的知名职场作家。

这些年,我被问最多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做到如此目标清晰的呢?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你怎么就能确保一定会实现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持之以恒。这4个字看上去很平常,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我认为,持之以恒更多地要求一个人长久地保持对目标的专一,并且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设立了目标最终却没能达成的人,那些缺乏规划意识、蹉跎岁月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自身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没有掌握保持长久的热情的思维方法。

一位在外企担任了7年渠道经理的女读者想要转型,给我留言说:“我每天都在思考转型的问题,每天都会鼓励自己。但是,一旦面对否定的意见或工作中出现困局,我就会立刻变得垂头丧气,不由得怀疑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感慨自己因为思虑过多虚度了时光。”

到底怎样能够让自己常葆热情,避免一再掉入情绪陷阱呢?



读励志书籍、看人物传记就行了吗?


我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在遇到困难或者感到焦虑的时候,他们一般会怎么办。答案几乎全是看书,仿佛看一本好书就可以马上解决所有心态问题。

精英人士喜欢看人物传记,因为绝大多数名人都有传奇的经历、过人的思维。所以,通过借鉴名人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是突破困局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说有时候呢?在一个人心平气和或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书的效果也许非常好,也可以收获一定的启发。但是,当一个人处于焦虑、情绪异常低落的时候,他不一定读得下去。有的人因为读了一些不合适的书反而导致自己的负面情绪继续恶化。

读书是一个有助于放松大脑的方法,效果却因人而异。



寻找一个职业偶像就行了吗?


到底要不要选择职业偶像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职业偶像难免有夸大宣传的效果。

比如,我曾经很想模仿一位知名的职业女性经营自己的公司。当我和投资人聊到自己的这一想法时,投资人对我讲:“她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她经营公司的模式并不完美,你一味地学她的话,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作为短期励志的方法,设定一个职业偶像或许非常有意义,也能让你重燃奋斗的热情。但是为了达到长期的励志效果,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适时更换自己的职业偶像,学习新的方法,避免因为不知变通而不知不觉走上一条错误的路。



自我鼓励就行了吗?


一些心理咨询师经常告诉自己的咨询者:每天对着镜子说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一些本来不是很自信的咨询者,每天不停地以这种方式鼓励自己,最终却变得自恋了。殊不知,过分沉迷于自我鼓励会减少一个人真正做事的时间,以致找不到做事的关键,误解成功的逻辑和自信的要义。自我鼓励还会使人格外珍惜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点信心,更加不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否定,更加沉湎于自己的小圈子。自我鼓励,只能在短时间内抵抗意志力的消耗,但是长期依赖自我鼓励容易让人脱离现实、脱离行动,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

真正能够让人长久地保持热情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些被证明有效的方法?



说出你在做的事情,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也就是说,你必须意识到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成功。


人是群居动物,不管一个人在过去多么特立独行,一旦步入社会,他就会发现:世界并不完全像钟表一般运行,有些事情甚至看似没有规律可循。相较于这个世界,个体显得非常渺小。单靠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可想而知这会非常缓慢。

拿健身这件事来说,如果你一个人健身,很容易因为缺少动力或不能及时收到反馈而放弃。如果你有一起健身的伙伴互相鼓励、督促,你会更容易坚持下来。我在自己的会员群中讲过,如果你想尽快摆脱自己的负面情绪,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加入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奔着目标努力。一个人很难只靠自我鼓励取得成功。只有在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里,你才能更好地坚持自己的方向。

我在创立公司初期经常觉得非常孤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甚至想放弃。后来,我有幸加入一些商业小组和社群,和一些正处于同样阶段的朋友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这给了我很大帮助。比如,在融资的过程中,我和知名猎头公司星盟天下的CEO徐林谈论了自己的想法。对方表示非常支持,并为我引荐了多位知名投资机构的创始人——他们时常和我交流一些关于如何度过公司起步阶段的技巧和方法。来自团队的强力支持和帮助,让我最大程度地克服了恐惧,实现了在短期内只靠自己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



科学锻炼自己的意志力:适当地多摄入糖分,养成定时定量工作的习惯。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里写道,想要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科学的办法不是看名人传记,而是大规模地进行统计。一项关于成功因素的统计调查显示,自控所占比例最大。能管住自己,该上课的时候去上课,该写作业的时候写作业,这个品质就是学业成功的秘密。统计表明,想要预测一个学生的大学成绩,自控能力甚至是比智商测试结果和入学成绩更有效的指标。

自控需要意志力。意志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人们每次使用意志力时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就会感到疲惫。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一旦用在一个地方,就没有办法同时用在其他的地方。为什么一些总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人不太注意自己的着装细节?他们的意志力一直放在工作上,对于其他方面,就很难再专注。

那么该如何提升意志力?科学的方法是适当地多摄入糖分。事实证明,人的意志力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如果一个人体内血糖不足,那么他很难保持高度的自控能力。我的习惯是每天早晚喝一些含有微量元素、维生素或者糖类的饮品,以保证血液内的葡萄糖含量充足。
另外,提升意志力的方法还有定时定量地工作。比如,每天早上7∶00~8∶00学习商业英语。坚持一个月后,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如果你把这个方法复制到你的核心业务上,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地开展业务,一个月之后,你对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会增强。不管是技能的提升还是处理问题的效率的提高,都会让你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刺激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意志力。



尝试平常不会做的事情,锻炼反向思维。


每个人所处的职业环境都有相对应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思维和眼界束缚。

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来自城镇的读者对我的上一本书《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给出如下评价:“书中描述的很多方法都只适用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白领。我承认自己眼界不足,但是我确实不认为这里面的方法有多好,有很多方法不适用于我们公务员体系,非常理想化。比如,书中说在公司工作时要积极地展示自己,没有人有义务挖掘你的才华。可是在我们这种体制里,如果你积极展示自己,且不说周围的同事觉得你显摆,那些莫名分配给你的工作都会让你头痛不已,你赚的钱却还是不变,白白受累。”

这位读者只看到了展示自己的坏处,看到了工作量的增加以及不变的工资。换个角度来说,上司分配更多的工作给他,也是看好他的工作能力的表现。虽然工资没有变,他却赢得了上司的心。一旦有好的机会,上司也会优先推荐他。而且,经过业务锤炼,他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经济学说价值决定价格。当你的能力提升了,你能创造的价值更大了,获得的回报也一定不会减少,就算工资不涨,额外赚钱的机会也会增多。可见,人们如果不去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就无法突破固有思维对自己的束缚。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也写道,人们可以挑战自己,一个月集中几天去做一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情。如果你平时习惯使用右手,就尝试用一用左手。如果你习惯否定,就尝试着理解和欣赏一些你之前不能理解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有了新的思路,人生新格局就此打开。

三分钟热度是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传统的励志方法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所以我希望上述方法能够通过你的实践转变成更加适合你的方法。



正确的选项不止一个,独立思考才是王道


人生最大的一种浪费,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之间摇摆,一直下不定决心。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因为无法肯定自己的判断而深陷职业困局,无法取得突破。我的一位读者就职于东京中央银行,在其5年的职场生活里,多次想辞职回国工作,可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适应国内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迟迟没有回国。回国计划一拖就是三年,在这期间他还还患上了慢性抑郁症。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人们在做决策时之所以感觉困难,就在于不敢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在我经营北京选择力科技有限公司时,常常感到痛苦、不知所措,既不知道下一秒该如何前进,也不确定自己做某件事是否在浪费时间。直到读了一本书,我似有所悟:想30秒和想一年的结果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在做出决策后按照这个决策把事情做对。在30秒内做出决策依赖的不完全是我们的直觉,更多地是我们多年以来形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各种言论带偏呢?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三个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思维方式,我叫它“独立思考三原则”。



独立思考第一原则:将一切判断建立在有效地搜集信息的基础之上,不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妄下结论。


一个决定是否正确,取决于信息搜集的广泛性和可信度。如果凡事只听信别人,自己不去考证,不去搜集信息,不去寻找做出判断的依据,你很难做出一个客观正确的选择。很多人因为受制于道听途说和臆想所带来的恐惧,而无法取得突破。

我在和一个环球女性公益组织——励媖中国的创始人陈玉馨女士聊天的时候,她讲道,她在海外做了10年律师,之所以下定决心做律师是因为毕业后到秘鲁做志愿者的经历。谈及这些经历,让陈玉馨印象最深刻同时又最可悲的地方在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在拒绝外界的帮助。她说:“当时我所在的非政府组织旨在免费帮助一些国家的贫民(尤其是脆弱的女性),传递给他们更多的科学知识,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参与我们组织的免费学习活动。”

在即将离开秘鲁的时候,陈玉馨女士组织了一场告别活动,把曾经接受过救助的穷苦妇女聚集到海边,为她们展示了很多精美的风景图片,并且告诉她们,世界不止眼前这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是,这些穷苦的妇女一致认为自己一辈子也到不了这些地方,因为支付不起去这些地方的费用。

陈玉馨说:“其实在我所展示的图片中,很多都是她们国家的景点,甚至距离她们居住的贫民窟不远。她们却认为自己永远都没有办法抵达那样的地方。在那之后,我觉得单方面的精神救助似乎很难改变人们的思维,相比之下,商业、法律更能够解决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回到英国,成为一名律师。”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过得那么捉襟见肘,但是在一些举棋不定、故步自封的时刻,我们与那些穷困又缺乏眼界的妇女无异,没有去了解真实的“风景”,只凭借自己的臆想就断定那些地方很“贵”并且我们终生无法企及,从而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动弹不得。

比如,当你想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周围有人告诉你:“那个城市的生活水平高,压力大,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在那边已经混了很多年还没有混出名堂。你去了又有什么用?”然后,你被说得有点动摇,生怕自己做错了选择,最终不得不放弃难能可贵的冲劲和梦想。在这个时刻,你就像秘鲁的海滩上的那些穷苦人,守着自己的贫民窟,而那些远在其他城市的工作就是对你而言昂贵的风景区。还没有去了解真相,你就已经打了退堂鼓。

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总是被别人左右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提前预设答案,把注意力放在搜集信息和了解真相上面的人,然后基于大量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我在参加多家公司面试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想就是不要只听一个人讲,而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地搜集信息。比如,我会从公司员工、行业报告、招聘网站等渠道去了解一家公司,而这些调查渠道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调研,我从新浪跳槽的时候,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搜狐视频。虽然当时外界对它褒贬不一,其公司业绩也显示它当时在互联网视频行业基本处于垫底地位,但是通过请教内部员工和行业内部的朋友,以及研究行业调研报告和公司招聘岗位信息,我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并最终决定去这家公司。果不其然,进入搜狐视频之后,我不但遇到了非常好的上司和团队,而且赶上了很多对于互联网泛娱乐行业来说意义重大的现象级项目,比如《欢乐颂》。

独立思考来自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不仅要求取样广、信息准,还要求一个人不随便对自己未曾调研过的事情抱以悲观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一步。



独立思考第二原则:利用你的理念或者技能所能创造的价值,找到合作伙伴。


如果你想在众多不同的声音里坚定自己的路,就必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团队,互相支撑,一路同行。

我的一位读者在准备转行进入广州某金融行业,挑战产品经理一职工作时,由于过多地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整个人变得迟疑不决。

很多金融从业者往往因为自己的工作体验给出一些夹带个人情绪的判断,比如“这个行业不行了,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公司的环境确实太乱了,你不适合这里”“你没有金融相关背景,转行太难了,还是换个方向吧”。这些判断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算不上是精准的建议。如果一个人听多了这样的“建议”,就容易举棋不定。

我给这位读者的建议是:不要听信他们的话,从现在开始积极地学习金融产品的知识,最好加入一个大家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团队。她听了我的建议,在荔枝微课找到一位专门讲授金融产品思维的老师,跟着学了一个月。据她说,一起听课的人建了一个网络社群,她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最终,因为表现极佳,她被老师推荐到一家知名的金融公司从事与信用卡服务相关的产品业务。

对她来说,参加社群学习、认识一群优秀的伙伴,更加坚定了她想要做一件事的信念。她说:“从加入他们的那一刻起,之前的心理负担就慢慢消失了。每天大家一起讨论金融问题,互相监督学习进度。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在寻找产品经理的求职机会,还会共享信息,很多群友也为我介绍了工作。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老师介绍的这家公司。”

独立思考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如果你总是身处不好的人际关系和不积极言论环境中,你便难以保持独立思考,而且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产生情绪偏激等问题。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让精英教育得以广泛地传播。这时,如果你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团队,互相督促,共享信息,彼此成就,那么你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独立思考第三原则: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相信自己的感受。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的课程中反复强调过人生逻辑的重要性。在介绍了很多互联网产品知识,特别是如何利用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赢得商业竞争之后,她告诉大家:商业逻辑以利润为中心,人生以意义为中心。商业不是人生的全部,判断人生的价值并不只是看他一生赚了多少钱。做你内心确定要做的事情,因为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我毕业于一所外国语大学,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可以申请到不错的国外大学继续深造,在实习的时候也可以进入顶尖的外企。在那种氛围的熏陶之下,我自然而然地认为,只有那些家世背景优越、成绩优良、在国外深造过的人才是成功人士。

成功的人就该是那个样子的吗?我来到北京之后,在2015年采访了上百位创业公司的CEO、见识到更多厉害的人,我才知道成功不只有一种样子。有的人出身普通,但是创办了估值上亿元的公司;有的人不拘小节,疏于装扮,却是国内顶尖影视作品的制片人。我们在校园环境里塑造出来的所谓“国际化精英范儿”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样子。

从那一刻开始,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职场作家,我不要成为刻板化的精英模样,我要成为我自己——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我要利用我在工作中的所学所思,创造更大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应该如此,不被束缚、不设限。

如果你想实现独立思考,就需要意识到衡量成功的标准并不唯一。你不是非得模仿那些成功人士的做法,也不需要刻意地让自己成为和某个人一样的人。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关注自己在做的事情,以及思考如何利用这件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你应该及时终止外界因素对你的束缚,用结果去证明自己的人生判断。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充分肯定自己的抉择,肯定自己的生活态度,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的干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你无法成为其他人。只有依靠独立思考塑造的自己,才是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