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选准赛道再奔跑 > 专注的力量

专注的力量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成年人最缺的是什么?是专注力,即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

Netflix(奈飞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里德·哈斯廷斯曾在员工大会上说:很多人都在讲我们的对手是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Instagram(照片墙),因为这些社交软件在和我们争抢用户的时间,但其实,我们真正的对手是人类的睡眠。软件方希望争抢更多用户的时间来实现盈利,这变相地反映出人们的时间正在被有预谋地分散。

我相信有很多人已经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以下专注力丧失的症状:


不做最关键的事情,而在与之相关的简单事情上过分投入精力。

拖延做事的时间,直到不能再拖延为止。

救火思维(因为拖延引发其他问题,解决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陷入自责愧疚的状态,继续恶性循环。


我曾是一名注意力分散症“患者”——做事情时总是想得很多、很复杂,导致执行力不佳,没有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最终事倍功半。比如,在写书的过程中,我明知道截稿日期摆在那里,但是每天在写书之前还是想“算了,先收拾一下办公桌吧”;然后看到办公桌上有一些待处理的文件,“算了,先处理一下吧”;刚准备动笔又发现公司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急着去处理那些紧急可是不重要的事情,最终拖延了书稿完成的进度。当编辑催稿的时候,我又因为没能及时交稿一度陷入自责的泥沼。如果我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写书这一件事,那么一个月或许就可以完成初稿。

不知多少人的生活都是在周而复始地上演这一幕幕,所以才让自己陷入迷茫之中。成功的反义词往往不是失败,而是平庸,专注力的缺失恰恰是平庸的源头。既不在正确的事情上努力,又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使得很多人虽然努力多年,但是他们的事业和生活依然不见起色。

如何才能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让自己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呢?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最终总结出最好用的四个技巧。



掌握80/20定律,即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剩下80%靠合作来完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80%的事情几乎都是铺垫,而最重要的内容只占据20%。但是,为什么人们会纠结于那80%呢?答案是要么出于道德,要么出于习惯。总而言之,这么做的背后也许有更强大的心理动机。

如果想要尽快做出成果,那么我们必须搞清楚在做的所有事情里,最重要的20%到底是什么。你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方法: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写下你工作时最常做的10件事情,选出其中3件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再从这3件事中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做这一件事,其他的事情可以授权或者分配给别人去做,或者用更少的时间去做。坚持每天做这件最重要的事,你在一个月之后将会有非常显著的进步。

知名视频账号二更的联合创始人张文广老师在向我讲述二更的发展史时说,在流量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他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来获取更多的流量,以求提升二更整体的品牌影响力。最终,他们发现腾讯广点通(现更名为腾讯社交广告平台)的宣传效果非常好,所以第一时间把广告投放在广点通上。果不其然,二更迅速获得了大量流量。之后他们不断投放,就这样,二更在第二年实现了10倍多的流量增长。由此可见,集中精力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两个问题是:最重要的20%到底是什么?怎么处理80%的琐碎工作?

想知道最重要的20%是什么,除了需要自己判断之外,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比如你可以问问上司对你的工作的核心期待是什么,问问同行对于行业标准的理解,避免因为自己理解错误而把精力放在了自认为很重要但事实上没那么重要的地方。

至于如何处理80%的琐碎工作,一定离不开合作。如果你想摆脱这80%对你的束缚就必须培养新人,而且是能够代替你完成这部分工作的人。这一定离不开教练模式。一个好的教练模式是你先演示给队员看,然后队员模仿,之后你再有针对性地修正他们的错误,再继续演示,队员继续模仿。在初步掌握技能后,队员要自己进行练习,争取做到触类旁通。

这个过程需要教练付出时间和耐心。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尽量不要批评技能不熟练的队员,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因为强化有效的行为比批评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不合理的批评会挫伤队员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形成逆反心理,还会离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糟糕的结果是,队员在掌握技能后,由于受到不合理的批评而投身他家。这样一来,那80%的工作又没有人来分担了。



掌握积极的思维方式,了解消极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每个消极行为的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动机。

我的一位读者朋友频繁跳槽,既不是因为他能力欠佳,也不是因为网络上盛传的95后浮躁的心态。与他交谈之后,我发现驱使他这么做的心理动机是自我期待。他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有话语权的领导者,而不是停留在执行层面任劳任怨,因为在他看来,那是浪费自己的才华。然而,他寻求主导地位和安全感的方式是消极的,一旦发现工作不适合自己,就迅速辞职换下一家。

如果可以意识到自己消极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肯定这一动机的存在,那么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比如,既然他希望成为拥有话语权的领导者,那么他就可以考虑类似于博主和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工作,也可以寻找类似于活动策划这种既掌控资源又需要社交的工作。

放弃随便找工作的心态,认真对工作的种类进行区分,并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能极大地避免频繁跳槽的情况,尤其是不停地换工作造成的不安。

找准支撑自己工作的心理动机,选择更为积极的思维方式代替消极的行为,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避免过多的承诺,给予自己足够的思考时间。


专注力不够的人往往是过于热情的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很讲义气,然而他们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做出承诺。那些给别人过多承诺的人,往往会深陷困惑的泥潭。由于热情开朗或忠厚朴实的性格,他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一些被道德绑架的业务上,最终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没有足够的精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这也是“老好人”往往很难实现突破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一位就职于腾讯视频的好友,在其早年创业的时候做了一个直播平台,并且拉了很多网络红人(以下简称“网红”)入驻,可是后来平台倒闭了。这不仅导致他自己的公司亏损,这些网红到头来也白忙活一场。他非常自责,决定借钱弥补网红们的损失,一度把自己搞得非常贫穷、疲惫。在他的故事中,他的问题就是给别人太多承诺,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责任。商业合作应该是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和优势自愿达成共赢的模式,损失和风险也是一部分。商业合作一旦基于人情而达成,很多事情就变得复杂且令人难过。你既然承载了别人的期待,就变相地给自己增加了道德束缚。少对别人做出不必要的承诺,是提升专注力的前提之一。

想要破除对他人勤于承诺的坏习惯,大家可以尝试延长回应的方法——不要立刻回应,给自己至少一天的时间去思考,再给出答复。即便你面对的可能是非常好的项目或者机会,也不要立刻回复。你必须仔细确认做一件事所要付出的代价在不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才能决定是否向对方做出承诺。



专注于已经奏效的事情,构建持续有效的行为系统。


专注于已经奏效的事情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行为模式。

在过去几年里,你曾经做过哪些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做这些事情时你使用了哪些方法?促使你成功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然后把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方法付诸实践。慢慢地,你可以创建一个高效的做事流程,继而构建一个能够长期坚持的系统方法。

以减肥这件事为例,我在2018年成功减重12斤。在这个过程中,我构建的一个可持续的行为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一步,先确定自己的瘦身目标:减重12斤。第二步,尝试一切科学变瘦的方法,比如运动和苹果食疗法等,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对我来说,最有效的是每天4个蛋清、1  500毫升水、4个苹果的饮食疗法,外加每天健身1个小时。根据这套减肥方法,我制定出一个减肥日程表,比如每天几点要吃苹果,几点要运动,以及在坚持几天之后可以休息一天,或者坚持几天可以有一项自我奖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持续有效的行为系统,我最终得以成功瘦身。

对待工作和其他人生目标也是如此——先确定目标,然后尽可能地尝试所有可行的方法,挑选出其中最奏效的方法,坚持下去。一旦遇到瓶颈,你可以再去头脑风暴,选择新的方法,直至选到一种具有最佳效果的方法。

专注力是成年人解决问题时必需的品质。构建持续有效的行为系统是实现进步的基石。如果对实现目标没有100%的专注力,人们就容易陷入碌碌无为的状态。